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226部分

天下豪商-第226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之,这25家股东中没有一家是好惹的主儿,而且还存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不过也正因为谁都不好惹,而且关系又特别复杂,不大好撕破脸,还都有那么一些契约精神,这才有了共和的基础。

    ……

    “东门,这商会元老是作甚的?”

    “商会元老就是商会股东或股东代理之尊称,毕竟诸位股东事务繁忙,未必得闲可常驻界河,因此需要指定腹心之人代理。为了今后议事方便,商会就设立元老一职,可由专人出任,实行任期制,五年为一任,可以连任。由三十三元老组成之元老会,便掌握界河商市之大权。

    元老会可推选市长、警巡长、水巡长、大都保正、裁判官;可订立商市规法;可修改《共和商约》;可审查政所、警巡所、水巡所、大都保所、裁判所之年度开支;可决定是否进行政所建议之商市大工营造;可决定税收税率等诸多要务。”

    武好古正在耐心解释着《共和商约》中最为重要的条款。用后世的话说,武好古在界河商市搞得是寡头政治!

    呃,资产阶级寡头政治,听上去好邪恶啊!

    不过武好古也没别的办法,其实他也不大懂后世的政治学说,这么搞的原因很简单,这个界河商市本来就是三十三家寡头一起建设的嘛。

    钱是他们出的,产业和人口是他们聚集的,上层的保护伞也是他们支起来的。

    没有他们,界河商市就不存在了!所以武好古的界河商市能搞的也只有寡头政治,想要一人一票或是武好古自己独裁,都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是不可能的……

    除了邪恶的寡头政治之外,界河商市还是一个允许蓄奴的所在!不仅允许宋朝特色的“契约奴工”存在,而且也允许真正的奴隶制度在商市存在并且发展——限制当然是有的,就是不允许贩卖宋人为奴,毕竟宋朝对奴隶制度大体上是严厉打压的。不过辽人、高丽人、日本人、其他什么人,都是可以为奴,并且自由买卖的。

    而之所以如此邪恶,不仅是为了让商市可以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而且也是组建“奴隶童军”的需要——武好古上回在析津府就买了四个阻卜男孩带回开封府训练,现在都还不错,有点模样了。所以他准备到了界河商市后再接再厉,练出1000个“马木鲁克”奴隶兵。

    另外,在武好古看来,如果界河商市这边能多买一个阻卜或女直奴隶兵,那么将来阿骨打和成吉思汗手下是不是就少一份用来“融合”汉民族的武力呢?

 第371章 开天辟地 三

    (全本小说网,HTTPS://。)

    “这市民又是甚意思?为何称之为商市之基?市民大会又是做甚的?”

    审议《共和商约》的会议还在继续,又有人对武好古在“商约”中提出的“市民”概念提出了疑问。/全本小说网/https://。/

    所谓“市民”,其实类似于后世的“公民”,享受到的政治权利当然没有公民那么大了。不能选举或罢免市长、警巡长、水巡长、大都保正和裁判官,也不能选举元老。不过却可以选举一个名叫“市民大会”的机构。市民大会是没有立法和选举权的,但是用于建议、陈情之权……其实也没啥用,至少在今后的二三十年内是没有大用的。

    另外,“市民”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

    武好古要建立的界河商市绝对不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地方!在界河商市是存在等级的,元老无疑是第一等的人物,掌握着商市的大权。其次就是市民这个等级了……从理论上说,元老也是市民,只不过是拥有特殊权利的市民而已。

    而普通的市民,按照武好古在《共和商约》中的解释,就是商市的基础。他们纳税(元老一样要纳税)、拥有商市的地产、可以报考公职、需要在都保中服役或缴纳免役钱、本人或子女可以在市立的书院中接受廉价但是优质的教育。

    顺便提一下,界河商市的“市民”是有男有女的,女性也可以成为市民,只是在担任公职方面有所限制。

    总之,界河商市市民是一个不错的身份,而且成为市民也不需要放弃在大宋或是大辽的户籍。

    根据武好古的估算,在未来界河商市可能拥有的20万人口中,市民的数量可能会达到10万,亲自青壮年男性市民怎么都有个三到五万,这就是商市市民军队(公民军队)的征兵基础了……

    当然了,市民或公民军队只是一个基础,并不是能拿来大打消耗战的炮灰。毕竟商市的市民就那么点儿,消耗完了,商市也就不存在了。

    同样的道理,武家、西门家、慕容家、张家、花家、赵家(赵钟哥)等家族养在徐海之间的几千保丁也是未来的武力基础。

    如果有可能,这些保丁也会和界河市民一样成为“共和省”或是“共和府”的公民!

    而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公民军队后,武好古才有可能驱使雇佣兵、奴隶兵,而不必担心被他们反噬。

    ……

    《共和商约》的审议工作持续了好一段时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意识到了这个“商约”所含有的意义。

    参与审议的代表们都非常认真,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审查,直到临近除夕的十二月二十八日,《共和商约》才在潘家园进行最后的投票表决。

    类似于“投票表决”的模式,在北宋也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因为北宋实行的是“群相制”,并不是首相负责制——虽然如今的哲宗是章惇独相,但是在之前的时代都是一群宰执重臣共议国事,在宰执们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数人头做决定的例子也不是没有。

    这个两府三司(三司使又称计相,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被撤销了)里面“正副同权”各种名义的执政一大群,人数也不比界河商市的三十三元老少太多了。

    “赞成,二十五;反对,无。”

    被武好古拉来负责唱票的墨娘子大声宣布了界河商会股东会的投票结果,接着武好古就站起身,目光炯炯地扫了一圈与会的股东或股东代表们。

    看上去怎么没有一点神圣的感觉呢?武好古稍稍有些失望,他本来以为会有那么几个股东或股东代表意识到今天他们投票通过的文件,必然会名载史册,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

    在中国历史上,很可能是开天辟地的!

    可是大家怎么都是嘻皮笑脸的,一点都不神圣呢?

    好吧,他们一定没有意识到自己刚刚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武好古心想:不过没有关系,以后的历史书一定会补齐这个小小的遗憾的……只是不知道那位病怏怏的哲宗皇帝和不知道还能干几天的宰相章惇,会怎么看待这个刚刚通过的《共和商约》?

    想到这里,武好古冲着也投了赞成票的勾当界河应奉局的李忠笑道:“李大官,这《共和商约》今日便通过了,商约文本就劳烦您带去宫中了。”

    界河商市并不是大宋的州县,而是一个南北二朝共建的“友谊之市”,自然不能走中书或是枢密院的路线向大宋皇帝上奏了。所以就只得通过应奉局上奏,等于是走“暗入文字”的路子,由宫中直管商市了。

    “也好,咱家今日就把《共和商约》带去宫中。”李忠笑着点点头道,“听说这几日官家的精神不错,估摸着过了上元节,就会有回音了。”

    今天已经是十二月二十八了,再有两天就是除夕之夜,也就是后世的过年了。而从除夕到正月十五上元节的这段时间里面,大宋的朝廷和官府是不办什么大事儿的。

    所以赵煦批不批准《共和商约》,得等到上元节后才知道了。

    武好古一笑:“那就多谢大官了。”然后他又冲着厅堂里面的股东和股东代表们笑道,“诸位,今晚下官在潘楼摆宴,庆祝这个《共和商约》通过……也当是提前吃除夕夜宴了,诸位可一定要赏脸光临啊!”

    ……

    皇宫,崇政殿。

    大宋官家赵煦这个时候正强打着精神在和宰执重臣们商量今年元日庆典的事情。

    元日大朝会……理论上是应该要办的。因为元符二年对大宋而言就是“胜利的一年”、“和谐的一年”。从仁宗朝开始持续了数十年的宋夏拉锯战,在元符二年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停战。占据了横山—天都山一线有利地形,并且把西夏军队逐入戈壁的宋军,现在已经拥有了极为有利的态势。哪怕没有小梁太后避走大宋这回事儿,西夏军队也不可能越过几百里沙漠出兵去攻打宋国的堡垒线。

    与此同时,青唐吐蕃政权也再一次被大宋征服,唃厮啰政权第四代赞普瞎征现在已经到了开封府,准备朝觐官家赵煦。

    这似乎意味着叛服不定的青唐吐蕃,现在完全臣服大宋了!

    而在北面,一度剑拔弩张的辽宋关系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不仅战争的可能完全消除,而且双方还准备在界河两岸共同建设一座巨大的商市。

    以后辽宋就是真正的兄弟之邦,大概不再会爆发战争了。

    这样的大好形势之下,大宋皇帝有什么理由不隆重举行一场元日大庆典呢?现在从四面八方赶来开封府的外国使臣和大宋藩属的使臣还有太后,都等着在元日大典上一睹大宋盛世之君的风采呢!

    可问题是,开创出如此大好局面的大宋皇帝,现在却有气无力坐在龙椅上,一副病怏怏的模样儿,完全不是外面所传说的神采奕奕状。

    “陛下,”看待皇帝这副模样的章惇轻轻叹了口气,出班奏道,“今年河北有水患,大名府百姓流离失所,不宜在元符三年元日举办大典。”

    河北东路的大水早就退了,流离失所的百姓也都回家了,根本不是不办大典的理由。

    不过赵煦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根本支撑不住,要是晕倒在大典上,可就太难看了。

    “准奏。”赵煦吃力地点了点头,一副疲惫不堪的模样儿,让下面的宰执重臣们瞧着都有点儿心惊。

    皇帝怎么这样了?

    还有几年时间吗?

    会不会……

    “午时将至,臣等不敢耽误陛下用膳,臣等告退!”

    知道皇帝有点撑不住了,首相章惇连忙发话。殿中重臣也都忘记了现在时间还早,全都齐声告退了。赵煦也就着台阶下来了,只是点了章惇的名:“章卿,你且暂留一步。”

    章惇依言留步,其他宰执重臣则全部离开了大殿。

    “章卿,”赵煦开口道,“朕的身子每况愈下,恐怕捱不了太久了……若有个三长两短,你看谁可为君?”

    章惇看着赵煦一副奄奄一息的样子,难过的眼泪都下来了,“陛下,端王是福寿之人……”

    武好古如果在场,一定会被章惇的话给惊呆的。

    章惇居然提议立端王赵佶了。

    赵煦摇摇头道:“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章惇犹豫了一下,“端王的轻佻或许是自污……”

    “不是作伪,”赵煦说,“知弟莫如兄,朕素知其秉性。若为皇父,乃是国家大幸,若为君,必乱我大宋。”他叹了口气,“我大宋虽称与士大夫共天下,实则乃是君王独断朝纲,是最忌有轻佻之主的。”

    赵煦缓缓说道:“朕之十三弟简王为人稳重,若朕不予而又无后继之子侄,当立简王,由圣端宫临朝听政!”

    听到“圣端宫临朝”,章惇的身子就是一抖!有些惊恐地看着赵煦。

    圣端宫是赵煦和简王赵似的生母朱太妃居住的宫殿啊!赵煦这是要让自己的同母弟即位,再叫生母做皇太后……可是向太后怎么办?

 第372章 还有宋徽宗吗?

    (全本小说网,HTTPS://。)

    章惇站在崇政殿中,汗出如浆!

    他当了那么多年的宰执重臣,当然不是傻瓜。全本小说网,HTTPS://。.COm;知道向太后在宫中和开封府城内的影响力有多大,而且也知道向太后特别喜欢端王赵佶。

    所以在赵煦驾崩后拥立赵佶做皇帝是没有一点风险的事儿——在宋朝,宰执拥立皇帝叫“定策之功”,而“定策之功”等于是给宰执加了个保险。只要被拥立的皇帝在台上,就不能对定策功臣太差。哪怕政见不合,打发出去“判州府”也就是了。而且台谏也不敢过分弹劾定策功臣,要不然就等于说皇帝是一个奸臣拥立的,一个奸臣拥立的皇帝怎么可能是明君圣主?而一个拥立了明君圣主的大臣,怎么可能是奸臣呢?就算有点奸也是小奸,大忠大节还是有的。

    因此章惇只需要在赵煦死后拥立赵佶,就可以进退自如,便是罢相也是舒舒服服的,多半还能再次复起出任宰相。

    可要是他听赵煦的话去立简王,成功了当然很好,简王和朱太后(现在是太妃)一定非常感激他,多半会让他继续独相。

    可问题是万一不成功呢?

    朱太妃在宫中没有什么支持者,根本比不了向太后啊——朱太妃是平民出身,而且“三易其父”(她本姓崔,父亲早死,因而带着她改嫁给一个朱姓男子,所以也改姓朱,后来又被托付给一位任姓的亲戚抚养),根本不能和向敏中的孙女向太后比。

    向家现在也变成了将门了,所以一旦赵煦驾崩,皇位空悬,她老人家可就是开封府将门的领袖了……

    “怎么?”赵煦目光灼灼地看着章惇,“章卿,你认为朕的安排不妥?”

    “臣不敢。”章惇咬咬牙,赵煦对他是有大恩的!独相多年,大宋历史上还有第二人吗?他的平身之志,不是这位少年天子的支持,然后可以得逞?

    想到这里,章惇就是躬身一礼:“陛下所托,臣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赵煦松了口气,“朕会留下手诏给圣端宫太妃,若有万一,就向太妃取手诏立简王为帝。”

    向太后权威再大,皇帝也是赵煦在当!只要赵煦留下遗诏,并且当众宣读出来,向太后也就无计可施了。她毕竟是宋朝的向太后,不是唐朝的武太后。

    不过要赵煦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