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261部分

天下豪商-第261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好古说:“伊川先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不过下官却想去追求不可与闻的大道。”

    “不可与闻的道怎么追寻?”范纯仁好奇地问。

    “不可与闻的大道蕴藏在无数可以触及的小道之中。”武好古回答道,“譬如孔子问老子‘河水不知何处去’就是可以寻求的小道。下官以为,我辈儒者不能因为大道难求就放弃,应该要小道求起,锲而不舍,一代代人去追寻,终有一日可以由小及大,得到圣人想要追求的大道。”

    范纯仁沉默半晌,又问:“那你为何要拜入东坡门下?”

    武好古一笑:“因为东坡肉。”

    啊?

    在坐的几个人压根都没想到武好古会这样回答。难道武好古是因为东坡肉好吃就想拜苏东坡为师?他是想学做东坡肉吗?

    “东坡肉也是小道啊!”武好古笑着解释道,“虽然苏门中人也想从佛道中寻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是东坡先生却依旧在东坡肉、东坡笠、东坡巾、东坡墨、东坡牙膏、安乐坊医馆和广州引水渠中寻求小道。我显然应该拜入他的门下,将这种寻求自然小道的精神传承下去。”

    “呵呵,”范纯仁笑了笑,“老夫知道了。你的确应该拜入东坡门下……看来东坡肉这样的苏门之学要在你手中发扬光大了。”

    东坡门下,已经稳了!

    不过武好古还有所请,就是传播大道于四海!

    “解禁儒家经典外传?”韩忠彦听到武好古新的要求可有些皱眉头了。“这是唐朝留下的老规矩了……”

    “但并不是个好规矩。”武好古说,“唐朝订立此法的本意,是为了防止四夷效法中原的典章制度,建立朝廷和中原对抗。然而这样的规矩对我朝没有任何意义,契丹人建立朝廷比我朝更早,高丽国、大理国、安南国、西夏国也都有朝廷了,孔孟之道也早就传到那些国家去了。我们现在紧张儒家典章外传毫无意义,不但毫无意义,而且还有害无利。”

    “为何是有害无利呢?”

    武好古说:“因为天下并不只有儒学名教,还有佛教、天方教、西方十字教等教派学派,他们的制度典章一样可以组成国家朝廷。而天下间也不是只有大宋、大辽、大理、高丽、西夏等区区数国的……我们应该效法先贤外出传道,将孔孟之道传之于四方,同时也让四方之人学习我中华典章、伦理、文字,向往我中华文明,从而成为大宋的仰慕者和友邦甚至是藩属之邦。

    如果我们不怎么做,佛教、天方教和西方十字教就会乘虚而入,传播他们的道理,最终将天下万邦都变成排斥孔孟之道的化外之地,我大宋的藩属友邦,就会越来越少了,敌人也许就越来越多了。”

    这个话……听上去没有什么道理。

    韩忠彦和范纯仁都没有显出多少兴趣。实际上儒家从汉朝开始就对传教兴趣不大了。就算没有唐朝的禁令,汉晋南北朝和隋朝的时候,也没看见有多少大儒外出去传教啊。

    看到韩忠彦和范纯仁的脸色,武好古就知道还得拿些干货出来忽悠啊!

    “韩相公,范学士,”武好古道,“晚辈所知,东瀛日本之国向来仰慕我中华风物文明,唐时就屡屡遣使求儒,可是因为禁止儒家经典传播的法令,使得日本国如今佛教独大,而儒学式微。我辈儒生难道要坐视一个儒家的道理被佛经完全取代吗?如今大宋可是圣君临朝,圣君难道不应该传播仁德于海外,让日本国归于我儒家名教门下吗?”

 第425章 大道 三

    (全本小说网,HTTPS://。)

    以德服人的大儒武好古的第一个想要德服的对象,并不是女真完颜部——这其实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如果能把阿骨打变成阿骨打秀才,靖康之耻也就不会发生了。全本小说网;HTTPS://。.COm;可惜这只是一个梦想,有心无力,也难以下手。

    因为向女真完颜部传播儒学必须要足够多的武装博士,都得是子路、子正这样的大儒去以德服人。可武好古现在上哪儿找那么多以德服人的大儒?所以就只能先挑一个比较好对付的目标下手,就是日本国了。

    儒家在日本不是没有一点基础的,日本派了那么多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典章制度文化,早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中华”,而且还是不折不扣的中华小粉丝。

    那个武家政治啥的,现在也没大兴呢!

    武好古已经打听过了,在平安京掌权的还是白河院法皇和一群宅男公卿,个个都粉中国文化。那帮人都是能说中国话做中国诗的……现在不去儒化他们还等什么?等武家崛起吗?

    如果现在儒化了日本,将来日本帝国主义多半就没有了,都考科举的文人,还有啥帝国主义?如果日本鬼子也重文轻武(现在日本就重文轻武)、以文御武了,还有什么侵华战争?一帮日本大学士领着日本进士、日本举人、日本秀才拿着日本天皇发下来的“平蒋万全阵图”来侵略中国吗?

    另外,现在儒化日本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彰显圣君赵佶的仁德——以德服人嘛!如果能把日本变成日本王国,做了大宋的藩属,那不是倍有面子吗?就算暂时做不到,那也不要紧。反正大宋本来就挫嘛,赵佶给耶律洪基的国书上还得称人家一声“叔公”呢(宋辽之间是兄弟之国,但是两国皇帝是要论辈份的),还要一年给银绢五十万……

    日本的皇上只要能管赵佶叫叔叔伯伯,也算是有面子了。

    除了赵佶的面子,儒化日本国还有很明显的实际利益可以获得……万恶的金钱就不说了,就说些对进一步传播儒学有利的吧。现在的日本国还是可以招募到许多会耍大刀的武装博士的!

    大宋产的“武装博士”没个十年八年的出不来!就算马上开始练武,没个十年八年的也不行吧?

    所以只能先用外国产的,也就是用辽国、高丽国和日本国的武装博士。

    其中辽国的武装博士肯定是最好的,都是骑马的博士,但是他们不可能用在南洋海上,光是水土不服就要了亲命了。所以他们的主要使用方向应该是北方和西方的陆地上。

    高丽国嘛……他们自己再过不久就要和女真打仗了,估计招募不到几号人。

    那日本国的武装博士就是武好古以德服人计划的关键了,只要能有个几千日本武装博士当炮灰,德服南洋诸岛拿下马六甲海峡都是有可能的。

    到时候让一群从中原不知道什么地方找来的村秀才带上更多的日本乡下武士,南洋的蛮夷和天方教徒才会感受到中华的道理是多么正确啊!

    ……

    “大郎,你知道吗?章惇今天又去僧舍居住了。”

    带着一个宏大的儒化日本国的设想的武好古在崇政殿见到已经亲政的赵佶时,却听到了一个让他有些不解的消息。

    赵佶明明憎恨章惇到了极点,为什么还一再不允许他请郡外放呢?以至于章惇要用“出家”的方式来请辞。

    “陛下,”武好古看着英气蓬勃的赵佶,低声说道,“看来章相公是执意求去了,而且您对他的恩礼已经足够了。”

    赵佶看了武好古一眼,笑着说:“大郎,你不明白,朕不是在恩礼章惇,而是做给韩忠彦他们看的。

    朕并不排斥新党,也不希望新旧两党日后再起争执了!”

    真的?

    武好古才不信呢!

    徽宗朝的党政斗得鸡飞狗跳的,比哲宗朝的破坏力大多了!哲宗朝不过是旧党人物倒霉罢了。而徽宗朝连许多新党大将都被蔡京打成了奸党……

    “陛下圣明。”

    虽然不信,但是马屁话还是马上奉上。

    赵佶笑着点点头,他现在也觉得自己越来越圣明了!恁般圣明的皇帝,还真是古之少有啊。

    “听说你去找程颐论道了?”赵佶这时问起了南山书院论道的事情。他是有皇城司的,那么好玩的事情,当然是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没有。”武好古一笑,“谁去和他论道?他那个道全是欺骗无知妇孺的,有啥好论的?”

    “欺骗无知妇孺?怎么说?”

    “就是那些万物皆只一天理,还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云云的,有见识的谁信啊?臣要是快饿死了,为了混口饭吃,卖假画的骗子也去做了……所以这些道没啥好论的。”

    “哈哈,是啊,这不就是胡扯嘛。”

    “臣只是和侯仲良讨论了《吕氏乡约》和《共和商约》的优劣。”

    “哦?”赵佶问,“孰优孰劣啊?”

    武好古笑道:“应该是谁穷谁富。”

    “哈哈哈,”赵佶大笑,“若是普天下都用《吕氏乡约》,恐怕就要天下皆穷了。”

    “陛下圣明。”

    又圣明了一回!

    武好古接着又说:“臣还和程颐论了论儒学外传的事情。”

    “外传?”赵佶笑问道,“往哪儿传?”

    原来他不知道儒学现在是不能随便往外传的……

    “哪儿都不能传。”

    “为何?”

    “因为国法不许。”

    “不许?”赵佶一愣,“这是祖宗家法吗?”

    “不是,是唐朝的规矩,本朝因之。”

    “唐朝的?”赵佶想了想,“为何啊?”

    “是怕四夷学了儒家的典章建立朝廷和中华作对。”

    赵佶嗤的一笑:“现在还有哪个蛮夷没有建立朝廷吗?”他掰着手指头,“北面是辽国,东面是高丽国,南面是安南国,西南还有大理国,西面还有个西夏……不都有了吗?我们还防谁啊?”

    其实还有一个蛮夷,就是碎了一地的吐蕃没有朝廷了。历史上唃厮罗家族在青唐崛起的时候可把大宋吓了一跳,还以为吐蕃王朝要复兴了呢。

    “可不是嘛。”武好古道,“唐朝这个办法防不了四夷,只能把自己给圈起来了。”

    “圈起来?”

    “不让儒学外传,”武好古说,“这对我中华是不利的。”

    “不利?”

    赵佶听不大懂。

    不过武好古那张嘴多会忽悠啊。

    “当然不利了。”武好古说,“如果允许儒学外传,那么陛下以为儒学会以何形式外传呢?”

    “以何种形式?”

    “臣以为是建立书院招收弟子的形式。”武好古忽悠道,“书院可以跨越国界,师生同样可以跨国越境。

    我大宋的儒学才是正宗啊!我大宋的大儒,应该成为四夷儒生的师尊……儒生都是尊师重道的,如果师徒名分确立了,我大宋不就在四夷国内有人可用了吗?”

    好像有点道理。

    赵佶盘算着,如果大宋的大儒能把书院开遍辽国的南京道,那将来自己平复燕云没准就有不少内应了!

    武大郎的办法不错啊!

    武好古接着说:“若是我们在四夷国内有人可用了,说不定就能将原本不向着我们的国家拉拢过来,变成大宋的藩属或是盟友……至少可以阻挡他们倒向大宋的敌人。

    另外,大宋还可以通过在四夷国中的儒生获取大宋没有或缺少的好东西。譬如良马、黄铜、香料、玛瑙、宝石、毛皮等等。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更重要的是,陛下可以通过这些开设在四夷的书院将孔子孟子的学说传播出去,这可是儒学之盛事,是化夷为夏,是圣德明君之所为啊。”

    “化夷为夏?”

    赵佶心想:似乎有点意思,教化蛮夷好像是上古圣德之君常做的事情。自己好像也是圣君……大家都怎么说,应该是对的!所以也应该做一点圣君才做的事情。

    “从谁开始?”

    “日本国。”武好古说,“日本国是半夷半夏,而且在唐朝时就学了一点儒学,中华文字在日本也是通用的。如果向日本派出儒者,建立书院,传播孔孟之道,应该可以事半功倍,不出十年,就可以将日本国变成我大宋真正的兄弟之邦了。”

    “能让日本国做我朝的藩属国么?”赵佶问。

    这事儿有点无聊,弄那么多藩属国有用吗?一个个全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还不如殖民地呢!

    “可以一试。”武好古说,“便是不能成为藩属,让日本国成为大宋的子侄之国还是可能的。”

    “花费多少呢?”赵佶又问起了万恶的金钱问题。

    “不须花多少钱的。”武好古笑道,“传播儒学又不是使团往来……世上哪有老师给学生钱的道理?不过就是些往来的路费,印点书罢了,陛下可以让界河市舶司负责筹措经费。”

    赵佶看了看武好古,突然皱起眉头,“大郎,你莫不是想要这个名分吧?”

    “陛下,”武好古笑道,“臣要到这名分也用不了啊……臣是吏商嘛!臣想请东坡先生出面,在云台山开设学宫,招募和教授儒者,负责传播名教之事。”

 第426章 大道 完

    (全本小说网,HTTPS://。)

    武好古要拜入东坡门下真正的目的,当然不是想学做东坡肉了,他又不喜欢吃那个,他爱吃的是开封菜啊。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实际上,武好古需要的是苏东坡的号召力,需要的是苏东坡的名气,需要蜀学苏门的大旗!

    在北宋的儒门学阀之中,苏东坡家父子兄弟开创的苏门蜀学也是一个大大的山头。和王安石的荆公新学,二程的洛学,侯可、张载等人创立的关学是并立的。

    由于苏东坡的学问不像新学那么霸道,也不像洛学、关学那么理想化……或者叫胡思乱想化,而且还多了那么一点儿文人书生的才气情怀和热爱生活的姿彩,所以苏学在民间,在海外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新学、洛学和关学。

    所以拜入苏门,甚至在将来接过苏门的衣钵,对于传播儒学可是大有助益的。

    别的不说,就是赵佶在韩忠彦、范纯仁等人上奏请开禁儒家五经外传之后,正式颁布大诏设立专门负责儒学外传的云台学宫的提举官,就无论如何不可能给武好古。这个职位只能给苏东坡这个级别的大儒。

    如果不入东坡门下,武好古就很难对云台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