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382部分

天下豪商-第382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岂止重武轻文……连先贤传下的经典,都有人要用劳什子《实证论》去验了。”

    “还有那个《天理说》,也是通篇胡扯,说甚天理人欲的……他程伊川不过是肉骨凡胎,怎么可能窥视天道天理?难道他是佛陀道祖一样的神仙?”

    “我看他就是在妖言惑众……”

    大相国寺的烧猪院中,一群正在用饭的举子们正滔滔不绝议论着时政,几乎每个人都显得非常不满。

    在以往科举大比将要举行的时候,他们这些人就是万众瞩目的明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终究是要落榜的,也就是发解试后到礼部试放榜之间的这段时间,能够站在舞台的中央风光一下。

    可是现在居然来了一群武夫,要参加什么御前演武……这不是在抢他们的风头吗?而且这帮抢人风头的武夫还能得到房子作为奖品!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啊!而且还有更加让他们感到沮丧的消息。

    “听说从下一次科举开始,就要分左榜右榜了,左榜考文,右榜要允文允武!

    而且左榜右榜的进士,在待遇上都是一样的!”

    “这肯定是要重武轻文了!”

    “岂止重武轻文?简直就是要挡我们这些寒门士子晋升之途啊!”

    “这话怎么说?”

    “文穷武富啊!要是没有万贯家资,怎么可能负担子弟允文允武的开销?”

    “不是说有国子监和云台学宫吗?”

    “哼!那种地方是我等寒门士子能进去的?”

    “唉……我等寒门士子就是苦啊!”

    聊着聊着,正在用饭的士子们的情绪变得越来越低落了,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书生还偷偷流起了眼泪……住在大相国寺里面,在烧猪院这种档次的饭馆里面吃块东坡肉就米饭的,当然不是什么富家子了。考完了礼部试如果不中,回去后就是穷措大了。

    现在眼看着晋升的路子越来越窄,前途也愈发渺茫,怎么不伤心呢?

    “这些读书人就是话多,又没封了他们晋升的路子,只是分个左右榜而已。”

    烧猪院的一间雅室之内,身着儒服,头扎方巾的官家赵佶低声嘀咕着。

    他此时正和武好古、高俅、潘孝庵三人一块儿喝酒吃肉呢。

    武好古是一天前才回到开封府的,本打算今天下午去崇政殿面君的,没想到高俅一大早就来了梨花别院,把他叫去大相国寺陪微服出宫的赵佶游玩了。

    赵佶这几日兴致很高,而让他高兴的源泉,就是已经被安置到琼林宫附近新建的军营中的骑士和猛士。赵大官家已经去看过他们了……好几千个猛男啊,让一心要建立盖世武功的赵佶看着都高兴。

    现在他都有点等不及要举行御前演武了,一想到契丹、党项、高丽、大理、安南,还有日本国的使臣瞧见大宋猛男时的表情,赵大官家就高兴的不行了。

    不过不和谐的杂音还是有一点的!

    总有一些不能理解赵佶雄才大略书呆子官员上疏反对御前演武和进士分榜(分左右榜),以及在国子监教授武艺。认为这么做违反了大宋重文轻武的祖制……

    不过圣君赵佶却毫不在乎,把一堆上疏丢在一旁,自己微服出宫,找武好古玩耍去了。

    哪知道,在大相国寺的烧猪院里面,又听到了一群措大在妄议朝政了。

    武好古笑着解释道:“小乙哥,朝廷的官职总是有限的,开了右榜进士后,书生们的路子终究要窄一点了,他们有怨言也不奇怪。”

    “这不是因为我朝的文官其实御不了武吗?”赵佶哼哼道,“出将入相古以有之,我朝恁多名相,有几个能临阵作战的?便是号称知兵的范仲淹、韩琦,也没有统帅大军临阵厮杀的本事啊!”

    呆在后方的城堡里面知兵是一回事儿,临阵指挥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宋朝一方面宣称以文御武,另一方面担任抚帅阃臣的文官又没有临阵指挥的能力,因此以文御武在战时是无法实行的。而且因为安抚使、转运使、兵马总管、一军正将还有监军的内官之间互相掣肘,权责不明,因此宋军作战时常常会出现不知道谁是主帅的情况。

    不像高丽人那里,倒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文官宰执出任判兵马行营事。

    “小乙哥说得对,”潘孝庵在一旁乐呵呵附和道,“将来的右榜进士都是文武双全的,定能出将入相,为大宋开疆辟土的。”

    高俅也笑着:“其实也不必等到将来,眼下就有个好机会可以开疆辟土了。”

    “没错,眼下就有机会了。”武好古也满脸堆笑着说,“臣管了几年市舶司,已经发现海外有不少大岛,地域广阔,气候滋润,土著也少,也没有甚武力,是非常容易拿下的。”

    “海外……大岛?”

    赵佶、高俅、潘孝庵都是一愣。他们本以为武好古会提及河、湟二州,没想到他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潘孝庵摇摇头道:“我听人说海外大岛都是蛮荒之地,瘴痢丛生,中华之民根本没办法在岛上过日子啊!”

    “海外岛屿蛮荒,西北那边就不荒了?”武好古一笑,“一样是个荒地,去海外岛屿可比去西北容易多了……乘船出海,走个十天八天就能拿下一块地盘,花费也不甚多,而且最要紧的是往来方便,维持起来也便宜。”

    武好古当然是反对向西开拓的——现在的关中平原地力耗尽,亩产很低,根本不足以支持西军向西夏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就算能拿下河、湟二州,维持起来也很困难,不但不能获得税收,而且还要每年倒贴上大笔财富。

    所以在武好古看来,与其在西北方向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和财富,还不如在东南的海洋上用力呢!

    如台湾、吕宋、冲绳这样的岛屿,有个千把人加上几艘大海船就能拿下了,然后在岛屿上找个风平浪静的海湾建个据点,就是大宋帝国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了!哪怕现在不会产生什么收入,将来没准会有大用呢?

    “至于瘴痢丛生……”武好古笑了笑,“其实也好办,把沙门岛上的囚犯送去不就行了?只要建好了码头和据点,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岛就是咱们的了。

    而且海外岛屿也不都是瘴痢丛生,好地方也是有的。现在依附于高丽人的耽罗岛就很不错,另外臣还听说在日本国附近有些小岛上盛产黄金。”

    “真的吗?”赵佶只是笑笑,并没有流露出多大的兴趣,只是说,“大郎,你现在是提举市舶司事了,有权派遣船只出海招商……若是招商途中发现了无主的岛屿,自可以派人占了。若是需要人力,上了奏章,沙门岛上的那些凶徒给你用就是了。”

    他的语气稍稍放沉,显得非常坚定:“不过河、湟二州还是要恢复的!等到演武结束,御前骑士和御龙猛士就要成军西征了。”

    “臣知道了!”武好古知道这话是赵佶要自己传达给苏东坡的——现在朝中韩忠彦越来越像个三旨相公,蔡京又事事迎合赵佶,也只有苏东坡敢于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了……

 第609章 谁是好汉 二

    (全本小说网,HTTPS://。)

    苏东坡的右丞府邸距离大相国寺并不太远,在陪赵佶吃完了东坡肉后,武好古就在大相国寺门外和微服私访的官家告别,直接去了苏东坡府中。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他是苏东坡的弟子,进出老师的府邸自然是非常随便的,入府之后便去了书房中。一番请安问好后,就对苏东坡说:“老师,学生刚才和官家一起吃饭,听官家说起了河、湟开边的事情。”

    “传了很久了,王厚被召还的时候大家就都知道了。”苏东坡看了一眼自家的学生,“崇道,你一定是赞成河、湟开边的吧?”

    赵佶手头的这点武力,其实都和武好古有关系,说是武好古替他张罗起来的也不为过。因此苏东坡就想当然的以为武好古一定赞成向河、湟进兵。

    “河、湟开边是吃力不讨好啊!原本王韶倡议此策乃是为了包抄西贼,使之腹背受敌。可是实际效果又如何呢?朝廷历年在河湟投入多少?西贼还不是安如泰山?”武好古微微摇头。

    河湟开边这事儿在后世被捧得很高,仿佛是宋军战斗力如何强大的证明。不过在真正了解情况后,武好古已经知道河湟开边这事儿其实是个坑了。由关中平原西去河湟的交通线长达2000里,沿途大部分是崎岖的山路,而且还有不少吐蕃、羌人部落在那里生存,经常会打劫宋军的运输线。如果要维持在河湟的军事存在,就得忍受10%以内的送达率。哪怕在河湟驻扎两万大军,消耗也是非常惊人的。

    而且连接河、湟的交通线又在西夏兵锋的威胁之下!如果西夏从河西走廊出兵威胁兰州,就可以轻易调动西军主力西进——西军主力西进并不等于双方展开决战,而是一种战略上的调动和消耗。即便不发生交战,数万西军主力开进几百上千里,也会大大消耗西军的储备物资。

    如果放弃河、湟,那兰州就会成为宋军最西面的大据点。由于兰州城本身地势险要,城防坚固,不大可能被西夏军队攻占。所以即便西夏大军包围兰州,西军也不必大举西进。完全可以在东线采取攻势,进攻无定河畔的西夏大据点夏州。

    因此从战略上分析,占据河、湟二州对宋朝并不有利。而放弃河、湟二州,在军事上反而更有利于宋朝。不过河、湟之役反反复复,现在已经打成了一个政治指标了。仿佛只有收复河、湟二州,才能证明赵佶的“武功”不亚于两位先帝。

    武好古叹了口气:“如果单是夺取河、湟二州也就罢了。就怕既得陇,又望夏。”

    “崇道,依你看西贼可以平定吗?灵夏之地可以恢复吗?”苏东坡看着武好古问。

    “我看很难啊……”武好古意味深长的说着,“在学生看来,党项是小而紧密,契丹是大而松散。百万党项拥挤在那么点地盘上,不出动几十万大军怎么灭?而且西北也没有谁可以和朝廷联手去对付党项啊!吐蕃早就衰弱了,西州回鹘也不堪一击,还被天方教的黑汗回鹘威胁,西夏境内的汉人也被党项牢牢压制着。这和大辽国内隐患丛生可不是一回事儿啊!

    而且最关键的是西北的转运太不便了。如果在燕云和辽东用兵,有界河商市组织海商,怎么都不会在转运上出问题的。一艘海船装个三四千石也不算巨舟,一百条这样的海舟一次就能运三四十万石。如海州吴家、平江纪家这样的海商,谁家不能调集数百条海舟?”

    当了几年提举市舶司的武好古现在算是真正知道宋朝海商的实力了,拥有几百上千条海船的商人比比皆是啊!历史上南宋朝廷甚至可以把二十万军民都搬到船上组成行朝。拥有这样的海运能力,宋朝完全可以通过海洋进行扩张。

    而在西北和西夏死磕,显然不是什么划算的做法——扩张这种事情,也得讲成本讲收益啊!虽然不是一定要很快赚钱,但是总不能不计成本蛮干啊!

    而且就宋军的战斗力,蛮干也打不过啊……

    苏东坡脸色一变,事情说着说着,怎么又扯到北伐燕云上去了?他眉头大皱道:“崇道,你真的以为我朝有力量吞燕平辽?”

    “现在高丽和女真就要开打了,只要他们之间分出胜负,辽国的大难就要到了。”武好古说,“到时候就由不得咱们了……不管是援辽还是伐辽,总之不能置身事外的。”

    苏东坡默默颔首,他当然知道女真—高丽之战后,整个北方的形势都将大变。而大宋的安稳日子也将一去不返……如果北方有事,那么西北最好能保持安稳,现在西夏国主乾顺尊儒崇佛,行事温和。如果大宋不主动开衅,西北应该可以安稳多年,陕西的民力多少也能恢复一点。

    可是官家在西北用兵的决心看上去很大,只怕不会听人规劝啊!

    师徒两个正相对而谈,一阵脚步声急匆匆到了书房门前。苏东坡皱起眉,他正和武好古在谈私密之事,哪怕是家人听了去也不好啊。

    敲门声响了两下,武好古上去拉开了门。出现门外的是苏东坡儿子苏过。苏过急急地对书房中的两人道:“大人,大郎,李文叔已经到了,现在就在门外面。”

    “终于来了,本来以为能更早一点,没想到还是快拖到除夕了。”苏东坡一连声的催促着苏过,“过儿,还不快去将文叔请进来!”

    李文叔就是李清照他爹李格非,他的知京兆府事也做到了功德圆满,不久之前赵佶下诏让他回京来做翰林学士兼都承旨——这可是了不得的大用啊,再下一步兴许就能宣麻了。

    而且转年就是科举大比,翰林学士兼都承旨是主考官的首选,苏东坡的儿子苏过和孙子苏符都通过了国子监别头试,过了年就要去考礼部试了。如果主考是苏东坡的弟子,那两人高中的概率就很大了。

    不过苏东坡是不会和弟子谈论科举考试的,他对儿孙的学问极有信心,根本用不着为他们去走后门……就是真要走后门也不用说啊!

    ……

    一番寒暄之后,苏东坡、李格非和武好古又在书房里面坐好了。李格非说了几句在京兆府的近况后,苏东坡就问他:“文叔,京兆府今年的收成如何?府库储备可曾恢复一些?”

    “京兆府能有甚好收成?府库储备只是恢复了一点。”李格非摇摇头道,“不过西军上下还是求战心切啊!”

    “求战心切?这是为何?”苏东坡不解的反问着。

    “还不是因为这次御前演武和新府兵?”李格非向苏东坡解释,“西军那帮将门觉着不立点功劳官家就不要他们了。

    对了,我今天去中书报到的时候还见到王处道了。他还是力主要收复河、湟二州。”

    苏东坡摇摇头,“他自然要力主的……他家两代人的心血都用在河湟了,怎么肯轻易放弃?大郎,你怎么看?”

    “王处道是真知兵吗?”武好古反问。

    苏东坡和李格非对视了一眼,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