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522部分

天下豪商-第522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一来,文官早晚会失去“御武”的能力!

    “此事容朕再想想,”赵佶摇了摇头,把这事儿暂时搁置了,“蔡卿,武好古送来密奏,说是想让界河大相国寺牵头,借200万缗僧团债给河西军充兵费……”

    “啊?”蔡京愣了又愣,“陛下,您说……”

    “就是由界河大相国寺长生库联合其他一些寺庙的长生库,借200万缗给河西军充作安西之战的兵费。蔡卿,你怎么看?”

    蔡京张了张嘴,感到不可思议,“官军打仗怎么可以向私人借钱?”

    蔡京又不傻,当然知道界河大相国寺长生库其实是武好古和潘孝庵两人占大头的生意。而河西军现在已经投降朝廷,自然是官军了。河西军出征安西则是国战……官军打国战问私人借钱,这事儿还真不是一般的奇怪啊。

    赵佶也说:“此事的确是春秋战国之后所未见……不过武好古的奏章上说,借出这200万的好处很多。

    首先是可以接着僧团放债的机会,让皇家寺庙的僧人们去河西、安西开设或者掌握寺庙。河西是佛教圣地,僧徒信众不计其数,如果寺庙被朝廷掌握,那人心就属于朝廷了。而安西本是佛国,如今虽然是天方教徒为众,但是佛教徒依然不少(其实是很少),如果皇家寺庙能过去,也是很有好处的。

    其次是能让云台学宫的博士团去河西、安西开设儒家书院,传播圣人的道理……武好古还建议等待河西、安西遍设书院后,朝廷就可以在此二处开科取士了。”

    在河西、安西开科取士那是武好古的大招!

    科举这事儿,负面的因素当然不少——主要是考的东西没啥大用——但是有一点却是值得肯定的,科举是加强国家统一的方法之一。

    只要能给偏远地方的社会精英通过考试入朝做官的机会,他们对造反的兴趣就不高了。

    “陛下,河西、安西的士子恐怕考不上吧?”

    赵佶笑着:“左榜当然考不上,但是右榜他们能考啊……他们武艺都是不错的,再加上云台学宫开始的书院教导,10年之内应该能出一批朕的门生吧?到了那时,朝廷在河西、安西就大有基础了。所以朕觉着,这钱还是可以借的。”

    “陛下圣名!”

    蔡京嘴上这么说,心里面却是大感不妥。

    河西、安西的壮士肯定是多的,写文章他们不行,武艺应该不差,左榜肯定考不上,右榜进士没准能出几个……这其实也没什么,可是蔡京已经想到了武好古一定会趁机扩大右榜进士的名额,将来也许就是右榜、左榜一样多了!

    “好吧,”赵佶笑道,“今日就到这里吧。

    蔡卿,你待会儿替朕去一趟苏东坡的相府,探望一番。”

    “臣领旨。”

    ……

    蔡京走后,几个小黄门就把赵佶的午膳送来了,山珍海味摆了一桌子。赵佶还没有开动,又有閤门宣赞来报:“西平王太妃和管勾苏杭应奉局公事武诚之求见。”

    “宣他们进来,”赵佶笑着,“再加两副碗筷。”

    “喏!”

    陪官家吃饭啊!

    西平王太妃没有怎么样,武诚之却是激动的不行,都不知道该站着吃,还是该坐着吃了。

    “坐,坐下,站在怎么吃啊。”赵佶笑着,“武卿,听说你又当爹了?”

    “哦,是啊,”武诚之坐了下来,“臣的内人几日前诞下一子。”

    “好啊,好啊!”赵佶笑了笑,非常高兴“儿子好啊,儿子可以做官。武好古最近又立功了(立了什么功?),他的官职也不大好再升了,不如就给他一个荫补的名额,也让你的三子做官吧。”

    “谢陛下,”武诚之起身行了一礼,忽然觉得不妥,“不过臣的长媳还有大郎的一个妾室最近也怀上了,若要荫补,也该等她们俩生产之后……”

    郭小小似乎还是有点办法的,反正自打她跟了武好古,武家的女人们就纷纷怀孕了,不仅潘巧莲有了身子,西门青和奥丽加也先后怀了身孕。在武好古写给武诚之和武好文的信中,都提及了这些事情。

    “无妨,无妨,”赵佶笑着挥挥手,“武好古有的是机会立功。”

    “那臣就多谢陛下了。”说着话,武诚之就摸出了武好古“画”的《成安公主图》双手奉了上去,“陛下,这是大郎让臣献上的。”

    “拿来看看。”赵佶接过卷轴,展开一看,就是眼前一亮,“真乃绝色佳人,呵呵,这是大郎在界河替朕选的美人?”

    “啊,”武诚之一怔,马上道,“陛下,这是成安公主,是您和西平王太妃的儿媳……”

    这话咋恁般变扭呢?

    武诚之也觉得不对了,偷眼打量了和自己对面而坐的梁太妃一眼,梁太妃正没好气看着他呢!

    “原来是乾顺的未婚妻啊!”赵佶轻轻点头,把画卷给了小梁太妃,“太妃,你也看看吧。她和吾儿乾顺,可称得上是郎才女貌吗?”

    ……

    “二姐儿,你还有两个妹妹?”

    “是啊……”

    “她们都和你一般貌美?”

    “呃,吾的四妹北仙最美……”

    “那可太好了!”

    “大哥儿,你是想要……”

    同一时刻,武好古和耶律南仙正并辔走在南下的途中。天气虽然寒冷,但他们二位却都选择了骑马而不是躲在暖和的马车里面赶路。

    一边赶路,两人一边还在亲切交谈。

    真的很亲切,武好古管耶律南仙叫“二姐儿”,而耶律南仙管武好古叫“大哥儿”,听着仿佛拜了把子一般。

    “不,不,不是我。”看到耶律南仙一脸为难的表情,武好古连忙摇头。他不是在替自己张罗小妾……耶律南仙的妹妹也不可能给武好古做妾,身份摆在那里啊。

    武好古毕竟是大宋的臣子,怎么可能纳大辽的郡主为妾?其实武好古是想把耶律南仙的妹妹送到赵佶的身边。这样赵佶和耶律延禧可就真的成了亲戚了!

    “你四妹多大了?“武好古又问。

    “今年九岁了。”

    “九岁?”武好古算了算,“好,太好了,年纪正好!十年后正好十九岁。”

    十年后?

    耶律南仙更糊涂了,武好古什么意思啊?十年后要纳自己的妹子为妾?这怎么可以?他虽然有的是钱,但也不能这样啊!

    武好古笑着压低了声音:“二姐儿,你可想让你的妹子入宫啊?”

    “入宫?”耶律南仙看着武好古,忽然明白了什么,“大哥儿的意思是,让吾家四姐儿入琼林宫?”

    武好古点了点头,“如果能行,宋辽可就一家人啦!”

 第824章 以理服人天可汗 一

    (全本小说网,HTTPS://。)

    在开封府城以南,有个名叫青城的地方,是天子南郊祭天的圜丘所在,所谓圜丘就是一座用黄土垒积而成的八十一尺高的土台。(全本小说网,https://。)在这座土台旁边,还有一座专供天子在祭天大典前后休息的行宫,被称为青城行宫。都是很陈旧的房舍,是大宋朝开张时修建的,凑合着用了一百多年。

    不过今年春天的时候,朝廷倒是拨下了一大笔款子,责成将作监将这破破烂烂的青城行宫翻修了一遍,到了年末的时候已经完工,算是焕然一新了。

    而第一个入住其中的贵人,却不是来祭天的赵佶,而是他和小梁太妃的儿媳,从辽国嫁过来的成安公主耶律南仙。

    在和赵乾顺拜堂入洞房前,她就会一直住在青城行宫。将耶律南仙还有从大辽国陪嫁过来的陪臣、媵妾、奴婢等一众人等都安顿在了青城行宫之后,武好古和赵安惠的使命就算基本完成了——他们俩算是迎亲使,一个代表赵乾顺的爸爸赵佶,一个代表赵乾顺的妈妈小梁太妃。完事之后,这两人,还有个送嫁迎亲队伍一块儿南来的智深大和尚,就带着各自的随员,并辔入城了。

    武好古现在已经和赵安惠混熟了,两人虽然年纪相差很多,而且一度还是战场上的敌人,但是并不妨碍他们这一路的交往。至于智深大和尚,则更是和赵安惠混成了莫逆之交仿佛。

    三个人有说有笑,一块儿从南熏门入的城。入城的时候正好午后,正赶上猪贩子、羊贩子赶着畜生入城的时候,满大街都是拉着待宰猪羊的车辆,气味也不大好闻。不过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三人的兴致。

    他们现在谈的可是几百万的大买卖,而且还关系到大宋官家能不能真正当上天可汗的大业,还关系到佛教和儒学能否联手走向世界,可真是历史性的谈话啊!

    入了南熏门后,他们没有继续沿着旧御街(就是原来的御街,因为赵佶现在常住琼林宫,因此就将琼林宫前的大道称为新御街,原来的御街就变成旧御街了),而是向左拐弯,往宜男桥而去了。

    “这里原来不是武学吗?现在怎么那么多红房子?”

    当赵安惠骑马走上熙熙攘攘的宜男桥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右侧前方出现了一片红色的房屋。而且都是两层三层的楼房,一栋挨着一栋,很有一点广厦千万的意思。

    可是在赵安惠的记忆中(他曾经作为西夏的使臣来过开封府),那一片红房子应该是武学所在啊。难道这些红房子里面住的都是武学生?

    “那里不是武学,而是万家商行所建的房舍。而且现在也没有武学了,”武好古回答道,“武学、太学、国子学都合并进了辟雍学宫,迁到西皇城内去了。赵刺史(赵安惠有刺史的正任官),这个辟雍学宫和原来的国子监诸学,可是大不一样了……”

    所谓的西皇城就是琼林宫周围的一片独立区域,用城墙和西城厢的其余地方分割开来。其中西皇城的东、南两面城墙,就借用了开封府的西城墙和南城墙的一部分,都是新建的城墙,坚硬的红砖包着夯土,高大坚固。而西皇城的西、北两堵城墙同样也是新建的,连接着开封府的西城墙和南城墙,高度、厚度和使用的材料,也都和新建的开封府西城区和一部分南北城墙一样。

    而辟雍学宫,则是西皇城内,占地面积仅次于琼林宫的存在。

    和原本文武分科,亲贵寒门分学的国子监诸学不同,辟雍学宫的学制大体上模仿云台学宫,走的也是真理邪路——道理是真的,但却是在为资本主义培养实干人才,自然是邪路了!

    辟雍学宫也设了“儒学”、“文学”、“算学”、“格物学”、“生物学”、“武艺”等六门基础学科,此外还有“军学”、“音律”、“地理”、“史学”、“律学”等五门专业学科。专业学科比不过两所云台学宫,也没有附属专科学院,而且也没有“通才”、“博士”、“专科”之分。实际上就是一所培养军官和公务员的新式学校。和原先的国子监三学一样,新的辟雍学宫也采取了“外舍”、“内舍”和“上舍”,不过和原本的国子三学不同,新辟雍的三舍是按照由浅到深的原则,采用了不同难度的课本。

    另外,因为有十一门基础和专业学科,所以辟雍学宫的教师数量也远远多于原本的国子监三学,而学生的数量则没有原来的国子监三学那么多。总共只有不到900人,根据辟雍学宫的招生计划,每年会有400名来自全国各州郡的生员入学,进入外舍,而内舍和上舍的生员名额分别只有350名和300名。

    也就是说,将来每年最多只能有不到300人(毕业试还会淘汰掉一些人)生员从辟雍学宫毕业。

    而所有从辟雍学宫毕业的生员,都可以获得免左榜解试和参加右榜进士考试的资格。相比云台学宫,辟雍学宫虽然在教育水平和规模上逊了不止一筹,但是政治特权却更多一些,生员可以免解,也就是可以参加左榜进士的省试。而云台学宫和生员,只能参加右榜进士的省试——辟雍学宫的毕业生员当然也可以参加右榜进士的省试。此外大宋的各个府州军,都可以推荐文武双全的士子参加右榜进士省试。

    当然了,各府州军的推荐生员基本上也没什么可能通过右榜进士省试。因为右榜进士科考试的科目,将会对应辟雍学宫的六门基础科目和五门专业科目。必须全部合格,才有资格通过省试。

    那些没有经过辟雍学宫、云台学宫教育的生员,怎么可能十一门科目全部合格?

    至于辟雍学宫、云台学宫的生员来源,则是三个来路,一是考试;二是亲贵官员子弟走后门入学;三是府州军推荐——每个府州军的学宫生员推荐额度,是和新府兵招募数量挂钩的,不能提供府兵或者朝廷不需要该府州军提供府兵,那么额度就是零了。不过该府州军的生员,依旧可以通过考试进入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

    而且,现在朝廷也鼓励和云台学宫类似的“新式学宫”的开办,只要通过礼部和国子监的审核,就可以获得资格。

    顺便提一下,国子监作为一个衙门还是存在的,只是不再直接开办官学,而是变成了类似后世教育部的存在。

    “原来如此……”听完武好古关于辟雍学宫、云台学宫、左右榜进士等等的介绍,赵安惠终于有点明白了,不过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将来光是一个辟雍学宫一年就有300生员完成学业,云台学宫规模更大,生员数量恐怕要倍于辟雍学宫了。这可就是900人了,一年900,三年就是2700……右榜进士才取多少?剩下的人可怎么办?”

    其实不止900这个数目啦,等到云台学宫有南北二院,而且还有“骑士”、“工学”、“营造”、“船政”、“律法”、“医学”、“书画”等七大专科学院。而且每个专科学院里面还要细分专业,等到这些专科学院达到了预期的规模,光是云台一系,一年就能毕业1200左右的生员了。

    如果再加上辟雍学宫,加上很快就要开张的格致大书院,在可见的将来,一年2000以上的生员都是有可能的。

    相比后世一年几百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年2000的“大学”和“专科”生仿佛是很少的。

    但是一年2000,三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