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582部分

天下豪商-第582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辙拈着胡须笑道:“咱们可以让武崇道去当个河北安抚制置大使,这个名头够了吧,正经的帅司了,一方重臣啊……河北军可比西军难弄,够他忙活几年的了。”

    西军毕竟是久战的精锐,而河北军、河东军干脆是群老百姓,而且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城市化”的,这和西军军将都在山沟沟里面眯着是不一样的。

    给西军授田是可行的,而同样的办法在河北军、河东军中,一定会搞砸锅。

    不过武好古肯定是有办法的,只是他得忙活上好些年头了……而武好古被河北军拖住的时候,苏辙就可以放开手脚在开封府搞他的大计划了。

    没错,苏辙也是很有想法的!而他的想法,则是通过科举和乡村改革,挽救传统的儒学,挽救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

 第915章 天理为体,实学为用

    (全本小说网,HTTPS://。)

    一辆风尘仆仆的大车,轰隆隆的滚动过了开封府繁华的街道。全本小说网;HTTPS://。m;转到了位于开封府城西的苏辙赐第所在的街巷。

    已故的宰相苏东坡在开封府内拥有属于自己的豪宅,那是武好古孝敬他的礼物——全天下都知道武好古是苏东坡的弟子,弟子那么有钱,孝敬一座宅子给老师也没什么不行的,而且武好古赠送住宅的时候,苏东坡已经病入膏肓,也不怕劳什子弹劾了。

    不过为官清廉的苏辙在开封府却是没有房子的,所以他只能住在朝廷的赐第——实际上就是“公房”里面。

    这辆看着有点破烂的马车停在宰相府的大门口。宰相府前,当然是门庭若市,前来拜访的,等候召见的官员数不胜数。数量有限的拴马石早就被先到的车马所占据。这辆马车只得在角落中停了下来,车帘儿一撩,从里面钻出个五十来岁的儒生打扮的男子,正是武好文的老师侯子侯仲良。

    马车里面还坐着个人,非常苍老,大约有70多岁,虽然气色极差,但是坐姿却一丝不苟,仿佛在殿上觐见天子似的。这人是侯仲良的老师,伊川先生程颐。

    侯仲良在地面上站稳后,先整了整衣冠,然后再向恩师行了一礼:“老师,我们已经到了。”

    “好!”程颐点点头。

    侯仲良转身就往相府的门房而去。他和程颐都是苏辙的贵客!是为了挽救圣人的理想,不顾路途遥远,从洛阳伊川来到开封府城的。

    圣人的理想,已经快被武好古和他的实证学派玩坏掉啦!完完全全误入了歧途,不再以追求“仁”为最高理想,而是将“格物求道”摆在了最高。

    哦,根据春秋先贤们的理想,大道肯定是最高的存在!而“仁”则是在求大道不可的情况下,退而次之的最高理想。

    本来吧,“大道”和“仁”应该是不会冲突的。大道当然是大大的“仁”,怎么会和儒家的“仁”冲突呢——其实根本就不冲突!格物求道的过程必然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科技进步了),而生产力的大发展必然会极大的改善民众生活。“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也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

    当然了,“货恶其弃于地也”是不对的,这不是积极的态度……而苏辙和程颐为代表的这一届大儒,现在就不能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道”和“仁”的关系。

    他们觉得实证学派的“格物求道”用错了地方。一是成为工商助力,加大了贫富差距,使得富者更富,贫者愈贫——资本主义邪恶啊!

    二是成了穷兵黩武的帮凶!三大军事学院也是实证学派的阵地啊!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并不是只能用在自然科学上的,它们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

    所以看到了儒家出现歧途的苏辙心急如焚,可是他自己也是大儒,甚知“德不胜道”,“权不胜道”。光靠他自己高尚的道德和宰相的权力,是不可能战胜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实际上,现在许多文官嘴上喊着反对实证学派,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喜欢重用云台学宫的生员!

    人家真能办事儿啊!科举出身的官员大部分没有做实务的能力,让他们头疼的要死的公务,找上专业对口的云台学宫生员,那是很容易就搞定的。

    就连苏辙自己,现在不也在大用武好古?还打算让武好古去当河北经略安抚使吗?

    而且他即便把武好古弄出了开封府,也没想过要把都军机司给关张了。

    现在都军机司的确把军机大事理得明明白白啊,比过去枢密院管这一大摊子事儿的时候强多了。

    苏辙知道,长此以往下去,不得了啊!二十年,三十年后,满朝就都是误入歧途的实证主义儒生了。

    大宋大概也要因此灭亡了吧?

    在思来想去之后,苏辙就想到了隐居伊川的程颐了。

    如果说全天下有谁研究武好古的实证学派最透彻,那就一定是关洛理学的这帮人了。

    他们在几年前还和实证学派分庭抗礼呢!只是随着云台学宫越办越兴旺,实证派的人才大爆发,才使得理学被压了一头。

    但是即便如此,实证派也没有把理学一脚踹开。

    大博士团不是提出了“存天理,灭邪魔”的口号?

    因此,苏辙就将隐居的程颐、侯仲良请来了开封府。

    ……

    进门,行礼,落座。

    哪怕病入膏肓,程颐的礼仪还是丝毫不乱,在苏辙府邸的内厅中,更是端坐得好像一尊枯木刻成的塑像。

    望着坐在下首处病得快不行了的程颐,苏辙关切地问:“正叔,要不要先调养些日子?”

    程颐干枯的面孔上挤出一丝苦笑:“总是不能静心啊!即便人躺下了,心里面还装着学问上的纷争,如何能调养?”

    苏辙捋着大胡子:“真是难为叔正了……那武好古开办了云台学宫,云台学宫的弟子门人现在又进入了青城学宫、格致学宫、三大军学院……唉,真是越来越壮大了!”

    程颐现在是小门小派,手底下没几号人。而武好古这边徒众无数!如果要细细数一下,从云台学宫、骑士学院等处出身的人才,2000个都不止了。而且还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培养新人,其中当然不乏俊杰之士。大家伙儿一块儿上,程颐怎么能招架?

    “如果老师也能有一所学宫就好了!”侯仲良深以为然地说。

    “学宫好办!”苏辙道,“现成就有一所。”

    “相公指的是……”

    “辟雍学宫!”苏辙道,“只是辟雍学宫应该教什么呢?”

    苏辙并不想向商人募集资金开办自己的学宫,但是他也不会完全放弃教育阵地。所以进一步改革太学,就成了他的不二之法了。

    辟雍学宫在苏东坡执政的时代,其实也是云台一系的地盘,还培养出了一届生员。

    但是在苏东坡、黄庭坚相继去世后,蔡京和蔡卞两兄弟就把辟雍学宫大改了一番,把云台系的老师都辇跑了,又找了一批老儒去授课。他们自然教不了实学派的课程,结果就只能改回原本的儒家经义。

    后来蔡京、蔡卞虽然下台了,可是苏辙和张商英也没把云台系的老师再请回来。

    所以辟雍学宫就从一所实证学派的“大学”变回了儒家太学。里面的不少生员,还因此转学去了青城学宫和格致学宫——那些已经念完了预科和外舍、内舍的生员,在青城、格致学宫看来,也是难得的财富啊!只要再教上一年就能成才,并且转为自家的老师了。

    不过苏辙和张商英也知道不能让辟雍学宫变成一座“废柴学院”,要不然将来的天下就是实学派的了。

    这也是程颐被请来开封府的原因!在苏辙的设想中,辟雍学宫应该成为一个考试晋升体系的最高峰,下面应该是地方府学和更低一级的乡(县)学。读书人通过考试,就能一级级的从乡(县)学晋升到辟雍学宫,最后成为朝廷的官员。

    “天理为体,实学为用!”程颐摸着自己的胡子,“辟雍学宫应该以此为宗旨培养人才!”

    “天理为体?”苏辙想了想,点点头,“的确是非天理不足以抗实证啊!只要能克制一味求进取之谬误,循天理之道德,实证之用当能造福天下。”

    苏辙的观点和程颐一样——他们都是真正的大儒,当然知道武好古的实证派体系正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完善。靠“德”和“仁”是很难与这对抗的。

    因为“德”和“仁”并不是真正的大道。而“天理”才是真正的大道——为什么要行仁德?因为仁德代表天理!“存天理”就是行仁义道德,“灭人欲”就灭掉资本主义邪恶的欲望。

    如果没有天理之说,那仁义道德就是一种伦理了,人类的伦理怎么能和宇宙万物之大道相比?要能比的话,儒家也不会让和尚老道抢去那么多地盘了。

    当然了,天理学说也不是没有漏洞。用这个学说对抗实证派就相当于天方教大哲学家铿迭(坑爹?)用万物有源论吊打亚里士多德。

    程颐的源是天理,铿迭的源是真主。但是铿迭有真主在世间最后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做靠山,而程颐却没有办法把孔子说成天理在世间最后的使者……他要这么说,马上就会被全天下的儒生唾弃了!好好的大儒就要变成神棍了!

    不过以程颐为首的理学也有一点有利因素,就是武好古的水平有限,没有办法构建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哲学体系。

    他只是“提出”了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并没有能力将其完善。即便是云台学宫里面人才济济,也得花上好多年进行思考和辨析,才能逐步形成完整庞大的哲学体系——除非有人能把全套的亚里士多德著作带回云台学宫……

    哦,那个人好像已经快到巴格达了!

 第916章 书生也能当军阀

    (全本小说网,HTTPS://。)

    大元年孟春的时候,邪恶的资本主义大儒武好古还不知道苏辙、程颐这两个大儒已经找到了对抗实证主义的办法——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宋朝版啊!真是大大的厉害,毕竟在儒学造诣上,程颐、苏东坡的水平比张之洞高多了!苏程一开始就很清楚的知道“体”只能是天理,而不能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武好古这个时候正在灵州,在恢宏壮丽,由西夏王宫改建而来的西北三路宣抚使司的后院之内,探望病入膏肓的高俅高宣帅。

    在一间相当宽敞的房间里面,面色蜡黄的高俅在一张铺了松软褥子的大床上躺着,身体上压了厚厚的丝绒被子,正哼哼着出气多,进气少。屋子里面到处弥漫着中药的味道!

    一个白胡子老长,面孔上堆满的褶皱的老中医正颤颤巍巍的在给高宣帅把脉,还煞有介事的连连摇头……意思大概是高俅快不行了吧?

    现在才大观元年,混得风生水起的高俅就要死翘翘了?武好古才不相信呢!

    他冲着那个医生,还有在房间里面哭哭啼啼的一群高俅的小老婆挥挥手,“都且退吧,容某家和宣帅单独说会儿话。”

    高俅眯着眼睛,从眼峰里面瞄了春风得意的武好古一眼,心里面的气儿就不打一处来啊。

    让你来当个宣帅怎么啦?灵州这地方自己能呆那么多年,你武好古就呆不了?是不是好兄弟啊?

    而且,自家的那些胜仗是怎么打出来的,高俅还是知道的!他这个军事家就是装装样子的,真正在指挥的都是兵学司——骑士学院系统出身的军事机宜。而兵学司——骑士学院系统现在又是实证学派的地盘……

    所以真正有可能黄袍加身的那一位,就是潜伏在官家身边的武好古啊!

    一屋子哭哭啼啼的女人还有摇头叹气的老中医都已经退去了,只剩下了高俅和武好古这对好兄弟。

    “高大哥,可好些了吗?”武好古拉了把椅子,坐在了高俅的床头边上。

    “哼……”高俅轻轻哼哼几声,也不理武好古,显然是看穿了武好古的为人。

    “高大哥,灵州这边不好吗?”武好古笑着,“灵州富庶,还住着诺大的西夏王国,府州折家可比不了。”

    “将帅司设在王宫中是官家的旨意!”高俅气呼呼的开口替自己辩解。

    原来高俅刚进灵州的时候只是在王宫中用了宴,并没有住进去,而且还上奏给赵佶,请示是否要拆毁王宫。

    结果赵佶给他下旨,让他把王宫改建一下,作为帅司所在。

    这道旨意其实没有什么,可是高俅却是左右为难,纠结了好久——如果他上疏推辞,拒绝赵佶的好意,似乎有点给脸不要脸的意思,而且还显得生分了。

    不就是个西贼的破王宫吗?高俅当年跟着赵佶,在宫里面过夜,还让宫女侍寝的事情都干过……

    如果高俅心安理得住进去,那就少不了被御史一顿弹劾,说他居心叵测,有为帝图皇的野心了。

    在纠结了许久之后,赵佶又给他下了道中旨,问他为什么还不住进西夏的旧王宫?难道嫌那里不够豪华舒适?要不要让黄五郎(黄四郎的族弟)走一趟灵州,再给他盖一座更好的帅司?

    赵佶下这道中旨其实是好意,可是却把高俅吓出了毛病——王宫还嫌不好,那是要住皇宫吗?而且黄五郎是参与过琼林宫建筑和设计的!

    所以高俅没有办法,只能拖着病体住进了西夏王宫,还带着负罪的感觉接受了赵佶赐给他的十个美女……真的是太让人同情了。

    “高大哥!”武好古笑着,“你怎么就不明白官家的心思呢?”

    “官家的心思?”高俅瞪了武好古一眼,没好气地说,“你来不是一样?官家最信任的还是你!”

    武好古笑道:“你是朔方节度使,我是幽州节度使,再加一个忠心耿耿的河东节度使,官家才能高枕无忧啊。”

    “你当官家是唐玄宗啊?”高俅猛地坐了起来,盯着武好古。

    “官家比唐玄宗可强多了,”武好古笑道,“官家是用人不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