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724部分

天下豪商-第724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超过高丽,是一个大主顾。而历史上日本国内所产的金银黄铜,大部分都流入了中国。所以根本不必用战争夺去矿产,只要想方设法扩大贸易,帮助日本国多产金银铜就行了。日本人挖出来的金银铜,早晚会通过贸易流向中国。而一旦开战,双方的贸易很可能会中断一段时间,这对幽州而言,是非常之不利的。

    “之凤,”武好古最后语重心长地说,“你给我记住了,那些日本人的确很讨厌(其实章之凤并不觉得他们讨厌)。但是咱们也不能打碎了宋日和睦往来的大局。因为咱们每年要从宋日贸易中赚到很多的钱。所以安东府的使命,就是要帮着天津商人垄断贸易,还要想方设法增加日本国内的金银产量,让他们有更多的钱可以买咱们的好东西。最后,还要利用日本的资源去开发虾夷岛。这些事情不好做,不仅要手腕,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

    对了,遣使日本的事情,你等范之文从福建回来后再安排。他去福建,除了和苏家商量台湾交接的事情,还会把苏适在日本的关系都接过来。到时候你多听听他的,切记不要蛮干。”

    “学生知道了。”

 第1135章 苏家湾的起源

    (全本小说网,HTTPS://。)

    大观四年十一月末,北方大地已是银装素裹。//全本小说网,HTTPS://。)//而东南沿海最繁华的都市泉州,这些日子也笼罩在凄冷的风雨之中。这里没有漫天飘洋的雪花,没有冰冻三尺的严寒,却也有一种阴冷潮湿的寒气。就是那种一点寒意,却能透进骨髓里面的感觉。

    至少对上了年纪,气血以衰的苏辙而言,这种阴冷潮湿的冬天,并不好受。

    州衙后院的内厅中,摆着一只红泥火炉,炉上煮着一壶福建女儿红。酒香馥郁,就在诺大的厅堂里面浮动。

    苏辙抿了一口老酒,夹起一颗下酒的果子放进嘴里,闭上眼睛咀嚼品味。

    堂下,几名文士正襟危坐,谁也没开口。他们看着苏辙,等待着这位退居泉州,悠游山水的前任宰相的发问。

    这几人,都是苏辙的门徒幕僚,还有一个是他的儿子苏适。

    “值一百五十万吗?”

    苏辙突然开口,显得有些没头没脑。

    不堂下坐着的人,却明白苏辙话中之意,其中一人忙起身道:“回相公话,那台湾岛不过是蛮荒之地,而瘴痢横行,根本不值什么钱。澎湖诸岛稍微好些,但也就是渔夫海商歇脚的岛屿。两处单论税赋出产,是无论如何都不值百万的。但那里却是东南之锁钥,腹地之屏蔽。”

    苏辙眉头一蹙,自言自语道:“东南之锁钥,腹地之屏蔽……早年间却没有人这样说的。”

    脑海中,旋即浮现出一条悬挂着万字符旗的桨帆战船,气势汹汹,横行海上。

    武好古可不仅有陆师,还有一支足以和纪忆的海路市舶制置司水师抗衡的海军。

    正因为这支海军的存在,台湾岛、澎湖列岛的战略地位,立即就显现无遗了。用东南之锁钥,腹地之屏蔽来形容台湾澎湖,也就非常贴切了。

    “既然这么要紧,那武好古为何肯让给咱们?”

    苏适接过话题,回答道:“大人,武好古一来缺钱,难以维持台澎的据点,二来希望扶一把咱们苏家,好去牵制纪家的势力。”

    苏辙闻听,却眉头大皱。

    “我们苏家什么时候和纪家海商肩碰肩了?”

    苏家是宰相门第!苏辙、苏轼、苏迟,两世三公了。纪家虽然出了个纪忆,但终究是个商家,而且纪忆因为某些原因,是注定不能当宰相的。

    “大人,我们苏家现在凭什么和纪家相比?”苏适自设一问,然后自问自答道,“纪忆可不仅是海路市舶制置使,他还给自己谋到了一个南洋大都护的名号,把三佛齐市舶司变成了大都护府的辖区,把南心岛商市变成了星州,还效仿幽州,在星州施行共和……虽然纪家还不能牢牢控制星州,但是半州基业,纪家还是稳稳拿着的。我们苏家有什么?怎么和纪家相比?”

    “纪忆之的所为,是人臣应当做的吗?”苏辙问。

    苏适想了想,点点头道:“儿子认为纪忆之的所为,没有违背人臣之礼。星州共和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半州基业,也是纪家应得的。如果纪忆之所为,真的有所不臣,那我们这样的忠臣,就应该挺身而出去拿下台澎了!”

    还有这种说法?苏辙脑筋一时没有转过弯,只是愣愣看着儿子。

    苏适道:“纪忆之如果也是乱臣贼子,那台澎的地位就更加要紧了!怎么能不牢牢掌握在朝廷的忠臣手中?”

    苏辙只是摇头,“那是纪忆之遇上了当今官家,若是换成了任何一位先帝,都容不得他。”

    “容不得,也只能容了。”苏适道,“纪家如何放弃星州,武好古就会接收那里。以后西洋海贸的命脉,就全在武好古之手了。

    至于台澎,情况也是一样的。我苏家不要,武好古就不会退出。等他把高丽、日本都抓牢了,就该以台澎为据点,和纪忆之争夺东南海上了。日后他如有不臣之心,台澎就是他收取东南的据点!

    大人,您觉得我苏家世受皇恩,难道就不应该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吗?而且官家宽仁,不问幽州,姑息河西,对于纪忆之在南洋的所为也睁一眼闭一眼。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海上殖民这事儿,看来也是需要竞争的!

    垄断总是低效率的,搞殖民开拓也是一样。历史上欧洲人搞殖民为什么那么起劲?还不是抢地盘的太多,你不抢,别人就抢先了。而泱泱大中华,对于近在咫尺的台湾岛,也是那么多年不动一下,原因还不是没有人争?

    如果说台湾是瘴痢之地,没有多少经济价值,那么河湟之地又能有多少收益?从王韶开始,弱宋扔在河湟的本钱要是砸在海上,新大陆没准都能圈下来了。

    可是海上的东西没有人争抢,似乎也不会有威胁从海上而来。所以宋朝这帮目光长远,会下大棋的士大夫官人,就永远也想不到去海上圈点地盘以备不时之需了——哪怕在后来的蒙宋战争时,他们也没想到在海外搞块地盘作为退路。

    不过现在,垄断已经被打破了。

    海上的地盘,朝廷不抢,武好古会抢!苏辙不抢,纪海贼会抢!

    苏辙如果不是忠臣,那就应该拿下台澎打造成“苏家湾”。如果苏辙是忠臣,那更要替朝廷守住这东南之锁钥,腹地之屏蔽!

    “可我们苏家哪有一百五十万缗?”苏辙皱眉问。

    苏适笑了笑:“不瞒大人,孩儿宦囊之中,还有些积蓄……”

    有一百五十万积蓄?你是个贪官啊!

    苏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那么多?”

    苏适笑着,“现在还没有……不过很快会有的。”

    还在贪……还准备继续贪!

    不过想想也对,苏适可是当过多年的提举京东市舶司和提举泉州市舶司的。做这种官,怎么可能不贪?

    而且苏适的爸爸是宰相,伯父是宰相,哥哥也是宰相,一门三公,后台和钢板一样硬,贪污了也没人敢追究。

    “你你……”

    “大人!”苏适笑着对父亲说,“孩儿既然管着天下第一号市舶司,就做不成清流了。而且孩儿得了钱,不也用在正道上了?”

    苏辙叹了口气。那是亲儿子啊!总不能大义灭亲去揭发吧?而且……这事儿没人追究的。苏适掌握泉州市舶司后,泉州市舶司上缴的税收翻了两倍,和买的收益更是增长了十倍,而且送到宫里面的宝贝也增加了不少。赵佶怎么会有兴趣反腐?

    “也罢,也罢!”苏辙摇摇头,“你的事情我不问了,好自为之吧!”

    苏辙不问了,那苏适就可以放手去捞了。

    当然得捞了!苏辙如果以为他的宝贝儿子会把自己辛辛苦苦贪污来的钱拿去替国家购买台澎,那他老人家一定是得老年痴呆了。

    对武好古而言,台澎是一笔长期无法产生现金流的不良资产,必须及时甩卖,以节省开支,获取对高丽用兵的军费。而对掌握着福建一路外贸的苏适来说,台澎则是一块能产生巨额收入的宝地。

    从父亲的府邸中回到自己设在刺桐市中的市舶司衙门,见到了等候在那里的范之文,苏大贪官就苦笑着说:“总算是说服老相公了……只是这钱暂时掏不出来啊!家父不同意拿泉州和市舶司的钱,得要我自筹。”

    “自筹?苏市舶,您准备怎么筹集到一百五十万?”

    “筹得到!”苏适冲范之文招了招手,“把台湾岛的地图拿出来看看。”

    武好古在台湾投入的资源,除了建设了一座鹿港市,开垦了鹿港周围的十几万亩土地,就用在了对台湾地理的测绘和探索上了。一张台湾地图,很快就展开在了苏适眼前。

    “看看,多好的岛屿啊!岛北有个大山谷(台北),有块挺大的平原(桃园),岛屿东面海边还有个平原(宜兰),岛子西面则是一长条的平原。可垦土地,总在1000万亩以上吧?而且降雨充足,气候温暖,种植稻米一年至少可以两熟。”

    范之文皱眉问:“苏市舶,您该不会想让人在台湾岛上开垦种地赚钱吧?”

    苏适呵呵一笑:“本官可没那么傻……本官的意思是,台湾岛上还是有许多地方可以开辟成县的。至少可以开辟十四五个县吧?本官留两个就够了,剩下的唱卖出去,怎么都能有一百五十万了。”

    “卖出去?卖给谁?”

    “卖给商人啊!”苏适笑道,“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土地不养人,老百姓就多经商为业,特别是做海商。身家百万千万者那是车载斗量。花个十几万缗买个世袭莽替的县官,会没有人愿意?这可是鲤鱼跃龙门了,从此以后就不是任凭官吏鱼肉宰割的商人,而是拥有土地民众的一县之主,由如西北、西南的那些土官一样。”

    “朝廷能答应?”范之文问。

    “能!”苏适笑道,“因为有幽州在!台澎若属幽州,东南半壁,国家府库,随时可能为幽州所侵!若欲使台澎变成东南之锁钥,腹地之屏蔽,就必须设置县市,屯田经营……多好的理由啊?”

 第1136章 官家,有人要卖国!

    (全本小说网,HTTPS://。)

    开封府,玉清道德宫工地。全本小说网,HTTPS://。.COm;

    在被开封府繁华市井包裹着的内城景龙门内,正有一处新辟的园林式道观工地。方圆总有数里,园中除了正在用红砖垒砌的宫观建筑,还有一座人造土山,正由无数的民伕劳役忙着运土堆土。正在修建的宫观名叫玉清道德宫,道德宫中的土山名叫艮岳。乃是为了当今官家求仙修醮所建。赵佶本就迷信道教,过往励精图治的时候,还压着修道的心思。现在受了打击,就更加痴迷道教。所以受了从河西返回的刘无忌的蛊惑,下诏修建了这座玉清道德宫。

    不过大兴土木,修建玉清道德宫也不完全是浪费民脂民膏,因为玉清道德宫并不是一座寻常的道观,而是道教改良运动的中心!

    没错,道教也要改良了!

    天理教的崛起,已经严重威胁到了道教的地位。仔细说起来,天理教和道教几乎就是同源的。天理教的“天理”和道教的“道”根本就是相同的存在。所以天理教也把《道德经》列为经典,把老子列为圣贤。

    所不同的,则是天理教并没有一个神仙体系,也不认为凡人修仙的理论。天理(道)之下,就是圣贤。而“穷理”和“传理”,才是凡人成为圣贤的方法。

    而成为圣贤的人,依旧是肉骨凡胎,不会腾云驾雾,不会长生不老,只是精神和天理相通,可以在死后荣归天理,为万世所敬仰和效法。

    这套理论,几乎将道教的哲学内容完全给夺走了,只留下一堆神话故事给道士们去讲。

    可是神话不是宗教,更不可能成为强大的信仰。所以刘无忌领导的河西道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章援的天理教击溃,不仅没有得到信徒,反而有许多跟随刘无忌西进的道士倒戈投靠了天理教。

    而刘无忌自己,也知道炼丹求仙这套是骗人的把戏。当然也能看出天理教比道教的高明之处。

    天理教的理论简单而完善,而且无法证伪,并且可以用《理性论》和《分析论》进行论证——铿迭的“万物有源论”就可以拿来证明天理(道)的存在。简单说一切事物都有源,宇宙是一切事物的总和,自然也有起源,而宇宙的起源就是“主”,就是“天理”,就是“道”。完全可以将这三者看成一个事物。但是天理教更加理性,是建立在理性和实证基础上的,而不是直接的“天启”。基于这个理论,天理教甚至可以质疑“天启”,将“天启”看成是“圣人作伪教化世人”,也就是用《理性论》和《分析论》寻找到“主”、“天理”、“道”的圣人假托天启……

    这套理论的战斗力和凡人修仙的道教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后者很容易被人拆穿,前者则很容易引发一场“以理服人”的斗争。

    不过天理教现在不仅在河西传播,在碎叶传播(大石头的地盘),还在生女真和萌古部落中传播。要以理服人的话,呵呵……那些人可都是善于讲理的。

    所以刘无忌的道士在河西输个精光,不少道观刚刚建成就变成天理书院了。相比之下,中土的和尚们还厉害一点。还可以去找点唯识宗的理论和天理教绕一绕。实在不行,还能关起门来修密教。

    而输得精光的道士们,也不是没有收获。他们收获了“道”,可以在排除凡人修仙的理论后,重建一个道家神仙体系——只要没有凡人修仙,道家只要以“道”为一切主宰,创世之源,将“天庭”和“地府”变成由“道”创造的世界(人死后的世界),将老子和赵公明变成“得道”的圣人。理论倒也比较完美了。

    从河西返回的刘无忌就和郭京、林灵素、郭小小等人,一起改良了道教,就形成了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