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808部分

天下豪商-第808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国一退,靠拓俊京的兵马肯定保不住平壤。高丽统一也就在所难免。而尹彦纯的声望肯定也会因此达到顶峰。到时候就能和大周掰个手腕了。

    所以武好古这些时日,就在考虑要不要出兵高丽。

    以周军的实力,出兵高丽当然是必胜的。可胜利之后呢?周国要如何治理高丽半岛?再扶植一个傀儡?

    还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吞并了三千里江山了事?

    可是要吞并……高丽独立于华夏之外也有数百年了。现在骤然吞并,高丽人心必然不附。只怕要花很大的功夫去镇压啊!

    所以大周的执政府和元老院,这段时间一直在为吞并还是纵容高丽的问题争论不休。

    而在争论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两股觊觎高丽国地盘的力量。就是马植和郭药师两伙人。现在马植盘踞在高丽、金国和周国接壤的三角地带,占据了被称为延边府的地盘(就是原来的开、定、保、宣四周),手下养着三万府兵户,困难得很。

    而郭药师则被安排在了通州,不后世的北京通州,而是在后世的四平市一带。成了周国、金国之间的缓冲,日子也不大好过。

    所以这两伙人,都把入主高丽当成了解困的机会。可武好古并不希望封出两个高丽大王。。。。。。

 第1264章 高丽行台省

    (全本小说网,HTTPS://。)

    “北高丽也有七八百万亩的耕地,用来种黄米,一年也有两千万石,民六公四,也有八百万石了。全本小说网https://。分一半给拓俊京,你们金国也能得到四百万石。这怎么就不要了?”

    元首宫中,武好古正和完颜希尹一边吃饭,一边谈论着北高丽问题。

    通过吴延宠、吴四昭父子,武好古的大周政权对高丽国的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

    这个国家,原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穷。北高丽有大约七八百万亩的耕地,其中三分之一是水田,主要在开京、海州、平壤一带。

    南高丽比北高丽更加富裕,耕地面积在一千万亩以上,水田占一半。而且南高丽夏天的气候比较温暖,适合水稻生长,价值就更高了。

    不过由于高丽国内的生产组织模式非常落后,仍然停留在庄园经济的层次上。国家的土地基本由贵族、寺庙掌握,形成了一个个规模庞大,内部可以自给自足的庄园。农民则被置于部曲农奴的地位,生产积极性不高,而且也缺乏先进的生产工具。使得农业生产力非常落后,虽然拥有一千多万亩土地,但是产出并不高。

    而且高丽国朝廷也没啥办法从贵族庄园那里征收到太多的贡赋,因此一直就个穷逼朝廷。

    完颜希尹喝了一口酒中仙,苦笑着说:“元首有所不知,我大金国是行部曲制的。封的是人口,不是土地。现在北高丽的人口差不多都搜刮一空了,只有平壤附近还给拓俊京留了点人。

    什么七八百万亩耕地,压根没有人种啊!而且有有耕种又能如何?还能把黄米运到大同、临潢不成?隔那么老远,运过去也不划算啊。我大金,还是得向贵国买粮度荒年啊!”

    武好古点了点头,心说:北高丽的人口让金国刮走也好。这样北高丽西海岸一带,除了海州之外就基本空出来了。至少有五百万亩土地可以分配……按照一户五十亩,可以分配给十万户汉人移民。

    这几年大宋境内大部分州郡都有些萧条,有不少农人背井离乡去了几大商市谋生。招募十万户移民,应该有点可能性吧?

    有了十万户汉人,北高丽沿海就能发展起来了!

    至于南高丽,就交给马植去统治吧。他的人马在延边府一带也真是挺苦的,去南高丽当老爷吧。

    不过高丽大王是不能给马植的。执政府和元老院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将高丽国变成大周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附庸国。

    而武好古的意思,则是在高丽国的土地上设立一个直辖府和一个行台省。

    高丽国的西京平壤府、开京和海州一带,合在一起设立一个平壤府,由周国执政府直辖。

    其余部分则设立一个高丽行台省,由马植担任总督。

    所谓行台省,意思就是尚书台(省)、中书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可以总管军政。起源于魏晋,一直到唐朝都曾经设置过类似的机构。

    到了宋朝,因为奉行守内虚外,自然不会设立权力很大的行台省了。不过大周共和国却存在设立行台省的必要。

    因为大周共和国不仅是一个跨进资本主义门槛的共和国,同时还是一个进入了大航海时代的殖民帝国。

    周国一方面拥有小而富庶的本土,容易进行良好的管制。一方面则拥有遥远的殖民地,难以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所以就必须要对本土和殖民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

    一开始被用来管理殖民地的,则是一种拥有特殊权限的府。不过到了共和二年,为了区别特殊的府和普通的府。共和国执政府提出来行台省的概念,准备将安东府改为安东行台省,安南府改为安南行台省。

    而高丽南方距离天津市也比较远,不大容易治理。而且南高丽人口也多,虽然汉化程度蛮高的,但毕竟立国好几百年,想一口吞了也不容易。

    所以就有必要设立一个权限比较高的行台省,再让马植这个势力颇大的军阀带着三万户部下去入主高丽行台省。

    想到这里,武好古又问:“大金既然退出,那么我国进入北高丽如何?”

    完颜希尹笑着:“咱们金国既然退出,自然管不了谁进去了。只是拓俊京是我大金的朋友……我们大金也不好意思看着他被人给杀了。而且我大金的西京道还没有缓过劲儿来,明春恐怕要闹饥荒啊。”

    “哦。”武好古心说:朋友不就是用来出卖的吗?

    “拓俊京一族,我国尽可能保全。”武好古说,“另外,我国再送给贵国三十万石面粉,以帮助贵国西京道度荒。”

    完颜希尹笑了起来,“那就多谢了!另外,我国还有一个要求。希望贵国可以把郭药师所部从通州迁走。”

    “迁移郭药师?”武好古有些奇怪,“郭药师和贵国的关系不错啊。”

    “呵呵,”完颜希尹笑着,“郭药师此人心比天高,又以渤海大氏驸马自居,时常招诱黄龙府的渤海人口。我国又碍于贵国,不方便和他翻脸。

    所以只能请求贵国将郭药师移走,另外安置汉人骑士户、府兵户。这样贵国的辽东与我国的东京道,就可以相安无事了。”

    武好古笑了笑,不置可否。迁移郭药师这事儿吧,说简单也简单,把北高丽给郭药师,他一定是满意的。可是武好古却不能把北高丽给郭药师。

    因为郭药师一会儿自称汉人,一会又自称渤海人,部下又多有渤海健儿。把他放进北高丽很可能会让他生出割地立国的心思。

    而且北高丽西部沿海地区既然被金人清空了,那么移汉民入居,当然是最优的选择了。

    只有有十万户汉民进入,整个高丽半岛,就在于逃不出大周共和国的控制了!

    ……

    周国即将发兵高丽,并且赠送30万石粮食的消息,和宋国将花费90万缗高价购买少量牛羊的消息,几乎前后脚传到了大同府的大金朝廷。

    “哈哈哈!”

    得到消息的阿骨打仰头大笑起来了,“武好古要发兵高丽,至少要出兵10万。而欲尽其功,一年之内也撤不回来。

    宋国又用90万缗去买咱们一万头羊,一千匹马和一千头牛,这说明大宋朝廷也不敢实行‘四方平金策’了。

    这下咱们总算可以腾出手来教训一下河西天理教那群疯子了。”

    在金国朝廷的大殿上有资格坐着说话的国论勃极烈完颜撒改老爷子摸着白胡子笑问道:“都勃极烈,咱们真的不理睬可敦城的耶律大石吗?”

    “攻打河西天理教就是攻打耶律大石啊!”完颜阿骨打笑道,“章理和耶律大石互为盟友,关系亲密。所谓的四方灭金之策,就是章理的使臣再提大石奔走。

    如果河西天理教被咱们攻打,漠北的耶律大石一定不会不救。咱们只需要在河套漠北草原以逸待劳,就能击破耶律大石了。

    大石兵败,自会远走西域。到时候可敦城就是咱们的囊中之物。漠北诸部,也只能拜倒在我大金国的脚下。”

    耶律大石在漠北折腾得也够久了,差不多也该收拢部下去西域发财了。

    完颜阿骨打当然不愿意拿自己的女真老本去和大石拼命。

    所以阿骨打就想在河套北岸草原摆一个战场,集中金国、阻卜、萌古三家的兵力逼走大石和章理——同河西骑士来一场大决战也不在阿骨打的计划之中,能够击败逼走就行了。

    因为河西天理教和周国博士团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真要把章理打哭了,武好古没准会出兵干涉。

    所以阿骨打的目标只是黑山、阴山和河套北草原而已。并不想要深入凉国的核心地盘。

    而拿下了河套北草原后,阿骨打就能在黄河岸边建立军镇,同时迁移全部阻卜部落与河套草原。利用阻卜人和宋人争夺河套南草原。

    如果大石也能在未来的河套北岸之战中被逼退,那么阿骨打就预备在明年夏季或秋季北上攻打可敦城。把耶律大石的西辽军撵走,然后效仿辽国,在可敦城驻兵,并且建立军镇。

    阿骨打摸着胡子,笑着说:“只要能在河套北岸和可敦城设立军镇,咱们在西面就算站稳脚跟了。”

    “以后呢?”完颜撒改问,“难道就不想南下的事情了?”

    “呵呵,”完颜阿骨打笑着,“等咱们赶走了耶律大石和章理,武好古差不多也该平定高丽了。以后就是大金在西,大周在东,大宋在南。分明是个三足鼎立的局面,可没那么容易打破。”

    “联宋攻周怎么样?”完颜撒改突然问。

    阿骨打眉头一拧,现在大金国内是有亲周和反周两派的。不过这两派对周国的看法却是相近的,都将周国看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

    完颜阿骨打摇摇头道:“撒改,咱们俩年纪都大了,替子孙创下如此基业还不知足?攻打周国……周国那边,难道不是创业的雄主?万一不胜,就是前功尽弃啊!”

 第1265章 师周长技以制周

    (全本小说网,HTTPS://。)

    和所有想深入了解周国内情的宋朝官员一样,何氏三杰也在沧州南皮县弃船登岸,走陆路跨过了宋周边境。全本小说网;HTTPS://。m;

    而且他也被边境线两边的巨大差别给震慑了。

    大宋一边,属于沧州清池县的土地,一如既往的荒凉和残破。现在虽然是金秋之季,但是除了长到半人高的“杂草”和偶尔见到正在食草的牛羊,就是没有任何丰收的景象了。

    可是一进入大周国境,马上就是一片丰收安乐的田园景象。连官道都不一样了,从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了铺了青石板的石路。

    行在路上的旅人,大多都是身强体壮,面色红润,绝没有吃不饱饭的菜色。哪怕是穿着粗布短衣的客户(佃户、雇农),也没有一丝饥寒交迫的样子。

    不过路边的田土中种植的却也不是金黄色的小麦,而是一半牧草,一半棉花。棉花已经绽开,变成了一朵朵白色的,雪花一般的毛球,非常养眼。

    草田中正在啃食牧草的,大多是体型高大的骏马,大约就是赫赫有名的天津马吧?

    和宋国朝廷派出接伴使陪同外国使臣行动的接待方式不同,周国没有接伴制度,只是在边境关卡上登记了一下,然后发给了“外事护照”,便让何栗、凤鸣山等人自由行走在周国的土地上了。

    这份坦坦荡荡的气度,倒是让何栗何大状元吃了一惊。

    吃惊之余,何栗也没忘记利用周国的“粗疏”,深入周国民间,去进行一番考察。

    现在大宋国内相当一部分士大夫,都热衷于研究周国的制度。有些是为了批判而研究,有些则想以周为师。要师周长技以制周!

    何氏三杰则在“师周”和“批周”之间摇摆,一方面觉得周法不仁,一味求强求富,罔顾生民;一方面也承认周法却有可取,毕竟周国的富强是明摆着的。

    不过往的“师周”和“批周”都是建立在不知周的基础上的,缺乏依据。现在何氏三杰,终于有机会知周了。

    为了更好的知周,何氏三杰在进入周境后还故意换下了官服,并且放慢了脚步,还在一个名叫奥堡镇的乡镇停留了一日。

    所谓的乡镇,就是百户乡(通常有四五百户骑士)的中心。是个用围墙圈起来的市镇,镇上设有乡公所、乡老会、乡学、乡公仓,还有商铺、酒肆、旅店、铁匠铺什么的。前者是公共设施,后者都是商营的。

    何栗趁着一行人在酒肆中用饭的时候,找上了一个操着河间府口音的小二,和他打听了起来。

    “小二哥是河间府人士吧?”

    “回客官,小底是河间府乐涛县南大树镇人士。”

    “南大树镇,哦,就在南皮县附近,在黄河边上,是吗?”

    何栗记得这个镇子,是个萧条的大镇。萧条的是当下,而大则意味着昔日的繁华。

    “是啊。”小二哥叹了口气,“老家营生艰难,所以就跟着东家一起出来了。”

    河间府的情况也和大宋大部分的州府军类似,男耕女织的田园经济正在解体!在市镇上勾当的商人所受冲击也是非常大的,而且他们的头脑比农民要活络,知道人挪活,树挪死的理儿。所以最先背井离乡的就是他们了。

    “此间安乐否?”何栗又问。

    “自是安乐,但是……”

    “但终究是外乡,也没有办法买几亩田安顿下来,周国的农田基本上不能买卖的。将来终是要回家乡的,可是家乡又……”

    中世纪嘛,土地是第一生产资料。商人赚了钱就想买几亩地是很正常的,而将可以买到土地的土地制度归于封建土地制度,同时将不能流通只能用军功获封的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