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这个天国不太平 >

第247部分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247部分

小说: 这个天国不太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令还未说话,阿礼国已大大咧咧地抢过话语:“原来是大清皇帝陛下的肃大人,真是久仰。不知所为何事?”

    “领事先生,还有包令爵士,我们能不能找个地方,坐下来详谈?”肃顺微笑着说道,当然,阿礼国和包令都能听懂他的汉语。

    包令一笑,用标准的汉语道:“这里是英国港督府,最是绝密不过,不会有外人打扰,有什么事情,便直说吧!”说完,还看了下阿礼国。

    尽管两人私下争斗,但在外人面前,绝不会露出丝毫迹象,还是一致维护大英利益的。

    肃顺想起出京时,皇上交代给自己的话,心中一阵紧张。他是奉命前来向英国人求助的!皇上搁下天朝的脸面,派他作为正使,吴健彰为副使,前来港督找英国人寻求帮助,要求英国人出兵,协助大清剿灭乱党。

    肃顺清楚,此事不能宣扬出去,否则朝廷脸面可就全完了。并且,还必须得办成了,否则,皇上那里他就没办法交代。

    可关键是,皇上含糊其辞地又没说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只是说可以适当给英国人一些甜头。这个可就真的难为肃顺了。

    一方面,他是想效仿洋人的武装,购买洋枪洋炮,甚至军舰,发展新式军队,另一方面,他又排斥洋人,不愿意看大清的江山被洋人欺凌。

    肃顺见在场的几人,除了自己和吴健彰,都是都是英国人,便朝吴健彰点点头。

    吴健彰会意,知道这种有失体面的事情,肃顺大人不愿意说出来,便清清嗓子,道:“包令爵士,阿礼国先生,还有赐德龄阁下,此次肃顺大人前来,是听说上嗨租界以及贵国的领事馆被叛军攻占,特来表示慰问。同时,肃顺大人代表大清,想同贵国建立联盟,一同对付南方的叛军。”

    吴健彰见包令想开口,抢过话,继续道:“当然,贵国以前提出的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以及扩大租界等要求,我大清也可视考虑。”

    吴健彰抛出诱饵,让阿礼国心中一动,望向包令。

    包令却摇摇头,道:“大英和太平圣国一向关系良好,本公使也一直秉承大英一直以来的中立立场。对于贵国内部事务,不便干预。”

    吴健彰心中却是不信,只是觉得这洋人嫌弃自己开的条件太差,只得看向肃顺,让他拿主意。

    肃顺明白自己跑来求洋人,这洋人肯定会待价而沽,但自己又必须完成任务,无奈地露出一份笑脸,道:“贵使,两国合作剿匪,实则双赢之局。只要贵国出兵,协助我大清朝廷剿灭叛党,本官答应,另外开放十处通商口岸,允许传教,并且,上嗨海关关税减免三成,并交与贵国人员来管理。除此之外,贵军士兵所有兵饷全部由大清来支付,战死或是受伤的抚恤,也由我大清负担,而贵军的缴获财物,大清不过问,如何?”

    阿礼国一脸震惊!这个条件,实在是太过诱人了。这比原公使文翰和他阿礼国一贯要求的重新修改条约,可还要丰厚得多。

    赐德龄也是傻眼了。他没想到,原本用战争都无法达到的丰厚条件,这次清国人居然自己主动提了出来,条件便是帮助他们攻打叛军。可以想象,清国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

    包令也是内心巨震!他也是没料到,清国会开出这样的条件。要是他手头上有兵力,估计他立刻便会答应下来,但无奈的是,整个远东一带,英国的兵力已经少得可怜,除了勉强自保外,无力出征。

    “非是大英不愿意帮忙,实在是近期欧洲也发生战事,我大英的大部分兵力都调往欧洲战场,实在是无力帮忙。抱歉!”包令还是摇头,但他没有将话说死,“不过,阿礼国即将回国,可将贵国的要求带回伦敦,直接禀报女王陛下,或许,可以说服女王陛下挤出些兵力来这里。”

    包令可谓是老奸巨猾,他这一番说辞,便将整个问题都推给了阿礼国和伦敦那边,无论是出兵还是没出兵,他都没错。并且,越是这样,依照他的经验,这清国人越会开出优惠的条件。

    阿礼国也是点点头,道:“爵士说的在理。若是不放心,吴大人,反正您通晓英文,不如随我一道去伦敦,当面拜见女王陛下,以表诚意。”

    肃顺思索了半响,一咬牙道:“既如此,吴大人,你便去趟西洋,若是办成了,本官保举你不但官复原职,还会升上一级。不过若是没办成,嗯,你一家老少可还都在京城,好自为之吧。”

    两个小时后,肃顺在李泰国的陪同下,搭乘前往宁波的商船,悄悄离开了港岛。

 第447章 准备扩军

    广州,圣王府内。

    冯云山看着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左宗棠递来的报告,叹了口气。

    报告是向冯云山反应,要求讨虏军扩军的建议。

    “季高,总参谋部是不是知道南洋公司和王府最近和洋人的贸易生意赚了些银子,所以心急火燎地要帮本王花掉啊?”冯云山戏谑道。

    虽然才刚入夏,但广州的生丝和茶叶生意已经火热起来了。

    单单这一个月,仅仅广州一地,南洋公司将从两广、湖广和茳西福键等地低价收购到的茶叶和生丝,高价出售给洋人,便净赚白银二百余万两。

    由于上嗨发生战乱,而长江一带被太平天国和满清交战的封锁影响,上嗨一带的贸易大受影响。而浙茳也是战争的阴云密布,宁波府虽然还未发生战乱,但整个浙茳都已被讨虏军包围,行商运货不便。

    于是,来自欧洲的洋人,主要是美国人和普鲁士人,其次是英国人、法国人和意大利及荷兰人,便弃了上嗨和宁波一带,蜂拥来广州和厦门两地争夺货源。其中广州更是主要贸易之地。

    而广州厦门两地的海关关税也是随之大规模增长,尤其是广州,这半年不到,王府便获得关税超过百万两银子。再加上厦门和福州两地的茶叶和瓷器等关税,王府财税部副部长周胜坤笑得嘴都合不拢。

    左宗棠知道圣王是在开玩笑,他摇摇头道:“圣王,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军队才是一切的基础。如今圣国的疆土越来越宽,中华讨虏军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想要更多兵力全面进攻满清,趁其兵力缺乏之际,一举推翻满清,圣国是时候要扩军了。”

    冯云山点点头,示意左宗棠继续说下去。

    “圣王,我们讨虏军目前的兵力情况是这样:甲等师共10师,合计105000人,由于战争减员以及原本就没满编,按照满编人数应该要达到115000人,尚缺编近万人;乙等师共7师,合计74000人,超编四千人。合计甲乙师这野战军共179000人。”

    “警备军原本28个旅,后来陆续增加到32个,即甲(乙)一旅至甲(乙)四旅的常备机动部队,甲(乙)九旅至甲(乙)二十旅这个常驻地方的警备部队。一共168000人。”

    “如今虽然各路战线拉开,师级的野战军也不大够用,幸好清妖战斗力低下,一战击溃,否则,若是碰到数万人的攻城战,兵员便显得极为不够了。圣王,最关键的是地方警备军,已经严重不够。按照满清少兵的配置,都是一个州府,配置三四千人的兵力。而如今我圣国,所占州府已经近百州府,可按照我圣国讨虏军的警备军驻兵兵力配置,平均一个旅的兵力,要驻守三到四个州府,已经大大超出驻守的范围。而且,甲等旅和乙等旅相差不大,只是人数区别,总参谋部分析认为,应予合兵,不分甲乙,直接以数字以及驻守地方来区分命名为好。”

    冯云山一听,有了几分兴趣,按照左宗棠说的,这不正是后世的地方驻兵,叫某某军区吗?便道:“哦,季高举例说说看。这个甲乙旅不分后,如何命名,以及如何分工为好?”

    左宗棠见冯云山问起,精神一振:“圣王,以廣东为例。韶州府因为矿产很多,又是交通要道,由甲十八旅驻守;而旁边的连州和连山厅地处偏僻,仅有乙十五旅的二个团驻守。如此一来,不如整合一起。将甲十八旅、乙十五旅以及廣东境内的其他五个旅,合并为一个旅团,命名为廣东旅团,下辖第一旅,第二旅……第七旅。这样方便调动,相互支援。”

    冯云山点点头,这个主意还真的不错,遂道:“很好!本王也认同这个意见。不过,这个旅团的叫法,本王不大喜欢,换个名称,便叫军区吧,意为这支军队的区域。”

    “军区?!”左宗棠嘴里念道,“嗯,这个提法,确实比旅团的叫法高明很多。‘廣东军区’,即意味着是驻守廣东的军队管辖区域。简单直观,一目了然,圣王果然高明!”

    左宗棠闪过一丝狡黠,笑道:“既如此,圣王,莫如这样:廣东省为最先占领的,便为1号军区,所有部队,编号为101旅至107旅;廣西为第二个大部分都占领的,编为201旅至206旅。不过,这样,即使日后廣西要增加地方警备部队,也不会影响其他军区的军队编号,直接冠以207旅,210旅即可。”

    “好你个季高,不知不觉,本王便中了你的圈套。也罢,本王便答应你扩军的建议了。不过,这旅一级的地方警备部队,每个省级军区,原则上在7…8个左右,最多不可超过10个旅,每个旅都定编为包含三个主力步兵团和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加上直属的警卫连和侦查连,合计编制五千人左右。”冯云山笑着答应下来,不过,对每个省的地方驻守部队也提出了人数限制,限定在四、五万人以内,避免兵员太多,日后的兵饷负担不起。

    若是四处铁路畅通,交通发达运兵快速了,其实也不用这么多的驻兵了,只是,如今还不大可能。

    “至于野战部队的甲等、乙等师,仍旧沿用下去。如今连甲等师的枪炮都还未能配齐,分为甲等乙等主战部队还是很有必要的。甲十师暂且不扩军,先将乙等师再扩编3个师,组建乙八师、乙九师连个步兵师,将彭玉麟的那个内河水师扩编,组建为乙十师。这样圣国便有甲乙五十、甲乙十师等4个水师了。”

    “圣王英明!宗棠这就让总参谋部发令组建。”左宗棠大喜。

    “兵饷的事情,目前还不突出,但再过几年,便会大规模需要银两了!你们总参谋部后勤处,还需要和财税部好好谋划下。还有武器问题,也要跟工务部以及兵工厂、机器厂以及克虏伯钢铁公司联系好,督促他们多生产些火器,供应部队。当然,本王也会跟伍崇曜讲,让他多采购些洋人的枪炮。”冯云山提醒左宗棠道,如今中华讨虏军的总参谋部,已经基本都交与左宗棠了,不过,偶尔还是要提醒一下。

    火器问题,主要受限于产量,随着时间的积累,将士们手中的新式火枪也会越来越普及。冯云山主要担心的还是兵饷。

    尽管,在冯云山的设计中,参照后世,中华讨虏军也分为义务兵和志愿兵。而冯云山以义务兵的名义,规定不予支付兵饷,但又在新入伍时,发放其家庭三两白银的补贴,家庭的田税减半、田亩多分一人等政策,用以激励家庭对参军的支持。

    而为了将来打算,保证百战老兵的稳定,留住老兵,同时也为如今在役的义务新兵画个饼,吸引他们:冯云山规定在四年义务兵后,可以转为志愿兵,每月便至少可以享有一两白银的兵饷。

    这样一来,至少在这四年义务兵期间,王府都不用支付兵饷了。

    这样一年下来,至少可以节约近400万两的兵饷。这无疑是比满清朝廷负担要轻松得多。当然,不能跟太平天国比,他们不但军队没有任何兵饷,连官员也不用俸禄。

    不过,有了志愿兵每月至少一两的兵饷这个大画饼,加上入伍时的3两银子安家费,讨虏军的将士都丝毫不觉得亏了,反而个个用命,其实不为别的,是为那一家人的田税减免一半,还有那能多分一份田地的好处。

    左宗棠和冯云山聊起准备抓紧对浙茳用兵,尽快平定浙茳。

    冯云山又吩咐左宗棠牵头总参谋部将地方守备旅的改编整合之事做好。

    两人商谈了个多小时,左宗棠这才离去。

 第448章 荣维善和席宝田参军(上)

    荣维善最近碰到个大喜事,做梦都笑。只能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荣维善是糊南永州府东安县狮子铺人氏。虽然才十四岁,但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已经俨然是一家之主。

    荣家原本一家五口。荣父从北边逃荒,到了偏僻的狮子铺后,安下家来,娶了荣母,两人男耕女织,辛苦劳作,几年下来也积下了一亩多水田的家产,生下荣维善和另外一对儿女,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倒也其乐融融。

    但三年多前,荣维善十岁的时候,狮子铺和邻乡永丰甸,因为抢水,发生了严重的械斗事件,荣父和三名村里人一起被打伤,在家卧床二个月后便去世。

    家中遭遇灭顶之灾。为了给荣父抓药,好不容易挣来的一亩水田,也变卖掉了,荣父去世后也是草草安葬。自那以后,荣家便一贫如洗。

    荣母为了拉扯大荣维善和他妹妹,不但白天租种邻村大户人家席老爷家的二亩水田,晚上还织布赚些零用钱,日夜操劳。

    荣维善也不再上私塾,十岁便下田种地,小小肩膀便扛起家庭重担。

    但就算是如此,荣家也经常是断粮,幸好,邻村的席老爷家倒是好心,经常故意少收点田租,荣维善再带着弟妹一道四处挖写野菜充饥,倒也勉强不至于饿死。

    荣维善还清楚地记得,大半年前的那段经历,让他毕生难忘。

    大半年前,由于太过劳累,加上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织布时间太长,荣母眼睛突然看不清楚了,这下,整个荣家更是天塌了。

    荣维善还记得当时,家中仅剩半抓米了,荣维善自己快两天都只是喝些野菜汤水,但见弟弟妹妹饿得哭个不停,荣母也饿得嘴皮发青,眼睛看不见还摸着纺车织布,便硬着头皮将半抓米混着野菜都煮了粥。

    看弟弟妹妹吃得香,而他和荣母两人饿得头昏眼花,想到下一顿就没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