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这个天国不太平 >

第373部分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373部分

小说: 这个天国不太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源倒是想见识下这连皇帝也亲口夸赞的宝物。

    一声令下,堆砌河堤开始。众民夫在讨虏军将士和各大小工头的指挥下,压实土堤,敲打木桩进泥土中,堆砌石块。一般的河堤,也就到此为止,最多再堆放写防浪石块等。可没想到的是,魏源看见工务部和农业部的那几名执事,带领着数名工头,领着民夫将牛车马车上的灰不溜秋的黑灰,倒在地上,混入细砂,浇上水搅动起来,变成了黑乎乎的泥浆。而后,这些民夫将泥浆糊在河堤的斜坡上,嵌入泥土和木桩以及石块之间,将所有缝隙都死死地填实起来。

    魏源明白过来,这些想必是奇怪的三合土吧。他找来一名工务部的执事询问,对方回答道:“禀钦差大人,这是万岁发明的上好建筑宝物,名曰水泥!钦差大人别看它现在柔软无比,再过几天,便会硬化,最后变成与石头一样的坚硬牢固。任是这水流冲击,也稳固如山,作为河堤,最好不过!”

    “什么?这世间竟然还有如此宝物?比三合土还要好使?”魏源惊叹道,最让他吃惊的还是这宝物居然是当今天子发明制造方法的。这,莫非这是从西洋传来的方法?但据他了解,即便他接触的好几名洋人,也从未说过西方有这种奇物。

    几天后,当魏源再次来到东明县察看的时候,他惊呆了:这叫水泥的宝物,竟然真的将整个河堤修葺得坚硬异常,牢固万分。他找人用木桩想锤击水泥地里,但发现根本是徒劳的,这水泥地竟然犹如天生的石块一样!

    魏源大喜!连忙下令赶紧多运水泥,沿已经开挖的河道修葺河堤。

    一个半月的时间,魏源从开封府的兰阳县,经考城,进入直隶大名府东明县,再入山东曹州府菏泽县,这百余里的河道河堤全部用水泥修葺一番。而后面的进入濮州境内后,便利用现有的大清河上游支流魏河和赵王河,将黄河故道与大清河上游连接起来。

 第678章 洪灾来临

    中华帝国太圣二年四月初,陕西的渭水、山西的汾水和河南洛水等一带便连降滂沱大雨,河水暴涨,中原大地的山川之间皆成河沟,水漫四流,而渭水、汾水、洛水更是河堤漫溃,河岸两旁的田地都有不少被淹。

    到四月下旬,持续的大雨降了半个多月仍旧未停,而汇流而下的持续排水进入中原大地的母亲河——黄河后,夹杂着大量的泥沙,更是导致黄河水位暴涨。

    先是潼关的风陵渡被淹,紧接着,平陆和陕州城被暴涨的黄河水倒灌,而孟津、荥泽等黄河边上的州县更是惨遭洪水之害,水漫距离河岸二三里的城墙,年久失修的城墙被洪水冲刷侵袭,承受不住,各县城基坐陷膨胀而倒塌者数十处,河水倒灌入城内,单是这几座县城,便有民房倒塌上万间,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

    最严重的是洛水入黄河口出的巩县和汜水入黄河口的荥阳两城,城内土丘山岗也泡在水中,水侵城墙数尺之深,衙署庙宇民房倒塌殆尽,城外和河滩两边的上万亩麦田也尽被淹没。

    四月下旬,陕西和山西一带的大雨慢慢变小,却仍未停止。

    刚刚抵达兰阳县城的冯云山,接报黄河上游连日大雨的消息后,便率领乙七师、乙八师和乙九师和太平军水师等五万讨虏军将士沿河上行,押解大批粮食等物资赶往水灾之地救灾,但到了开封府城,便再也无法行走。

    在进一步接报黄河流域各地的详细灾情后,饶是冯云山早有心理准备,仍是大吃一惊。他还是没能完全预料到这次洪灾的会如此严重,到了他也预计不到的地步。

    近十余处州县城被洪水灌入,洛水、渭水、汾水一带的大小村集更是被淹没上百个,灾民具体多少,如今冯云山也搞不清楚了,幸好,他赶在暴雨和涨水之前的二月三月份便通过京杭大运河运来无数的粮食等物资,放在高地囤积起来,同时,还有炒熟的炒米、粘粑等,用沸水一泡便能食用。

    因河水暴涨,无法行船,冯云山只得命乙七师和乙八师二万人,率领就地招募的三万民夫,押解原本的水师用船只运送过来的数十万石粮食,沿岸边官道,前往巩县、孟津以及更上游的陕州等地,赈济灾民。

    不过,官道也大多被洪水摧毁,道路断绝,泥泞不堪,粮车难以通行,赈灾的乙七师和乙八师以及民夫等都陷入困境,一整天下来,难以挪动二十里。

    无奈之下,冯云山只得亲自下令,命已经归降的山西蒲州府、解州府、平阳府,还有河南的陕州府、河南府洛阳城等地,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而后由帝国买下或是归还。不过这样一来,自然账目难以清晰,各地方官员虚报误报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过冯云山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先救灾民再说。后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将他影响到,在他看来,只要人还在,一切都能重建。

    同时,他又对乙七师和乙八师两万将士下了死命令,只带自备的少量军粮,克服所有困难,抛弃牛车马车,急行军赶往黄河流域的沿岸受灾州县,逼迫受灾附近的地方官员和乡绅开仓放粮,以帝国名义打上欠条,等日后归还或是出钱购买。

    在二万讨虏军将士的武力威吓下,受灾各地开始纷纷赈灾放粮,不过,仍是效率低下,无奈之下,乙七师师长蒋天益下令,直接由讨虏军将士接管各官仓和城内大户的米铺粮店,就地招募民夫和灾民,煮粥赈济灾民。以各连为基础单位,分散开来,进入各乡村旷野,安排受灾的百姓前往集市和县城关卡等设立赈灾粥铺处就食。

    同时,又组织兵力四处巡逻,发现有趁洪灾打劫作乱的,就地处决,将灾区的治安稳定下来。

    而且,有了讨虏军将士的介入,救灾有了主心骨,加上地方的一些开明乡绅,不管是真心救灾也好,故意示好帝国也好,他们主动开仓放粮,协助讨虏军安排灾民食宿,提供药材,撒放石灰消毒,赈灾的各项工作都渐渐进入正轨,随着洪水的慢慢褪去,一些州县开始重建家园,黄河两岸又开始恢复往日的繁华。

    不过,还是有不少百姓因房屋被毁,家财一空,不少灾民携家带口地并没进城,而是自顾自地四散逃难,直接北上或是南下,男女老幼,漂泊他乡乞讨度日,还是有不少人饿死病死,不少人间惨剧仍旧上演,难以避免。

    幸好,这些惨剧并不很多。蒋天益接报后,立即派出仅剩的师部直属两个营,组织一批乡绅率领的地方民团,在各处拦截堵塞,又让地方官员组织衙役、乡官四处宣传,引导灾民前往州县城外就食。

    的确,原本要是在满清,因财政关系,加上地方官员恨不得多贪腐些赈灾钱粮,赈灾不力。受了如此大的洪灾,必定是民生凋零,饿殍遍野。如今因帝国新成立,更是因皇帝冯云山的重视,直接仿照后世派出军队救灾,在两万讨虏军将士的威慑下,新近归附的地方官员不敢不从,反而可能的确想在新主子面前博个好印象,将原本就不是自己的历年积存下来的陈年老粮,开仓放粮不亦乐乎。

    一时间,黄河沿岸方圆几百里,赈灾之事随处可见,赈灾也轰轰烈烈,让受灾的百姓伸手感激。不少灾民甚至将冯云山奉为天上的玉皇大帝,前来拯救百姓于苦难之中。

    同时,为了防范洪灾之后的瘟疫,讨虏军早有准备,运来石灰和米醋,在灾民集中的临时居住的灾棚四周,撒放石灰和米醋,防范病害滋生,又组织灾民不得饮用生水,定点如厕,将次生的灾害降到最低。

    这个时代的百姓便是如此,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都老老实实地听从,哪怕他们不明白为何要如此做,反会自己解释为这是当初大禹治水时便使用的方法。

    陕西河南一带的水位慢慢褪去,赈灾搞得如火如荼,但下游的河南、直隶与山东三地交界处的兰阳、考城一带,却是另一幅景象。

    上游暴雨堆积的洪水,汇成第一波巨大的洪峰,此刻已经抵达开封府城。

    冯云山站在开封北面的黄河堤坝上,望着滚滚河水,又转头回望几乎已经在脚下的开封城,心中感慨万千。

    这世界上没有哪个古城能象开封一样多灾多难,屡遭水患,但每次洪灾之后又一次次崛起。黄河孕育了开封,但洪水又带给了开封无穷无尽的灾难,把这千年古都的往日荣耀都掩没于地下,无数繁华终归被尘封下来,这便是所谓的沧海桑田么?

    冯云山想到明末的那场巨大灾难,黄河被人自私地在开封决口,涛涛黄水犹如巨雷奔腾而至,将整个原本繁华的开封城淹没于水下,三十万人,仅二三万人逃生。这座繁华的汴梁从此一蹶不振,一直到清代二百年后,也再没恢复往日的繁华。

    想到这,冯云山暗自决心,等日后有机会,一定要治理好黄河。而这次,也要尽自己最大能力,不惜代价地挽救天下苍生。

 第679章 赈灾安排与决口

    “陛下,洪峰已经快到开封城了,这里太过危险,还是早些撤走吧!”贴身侍卫刘胜邦来到冯云山身边,和义王石达开、乙七师师长蒋天益,一同劝道。

    他们也搞不清楚冯云山怎么会来到这开封城。只是听说这洪灾马上来临,心中担心无比,万一黄河没有如陛下预料的那样,在后面的兰阳县境内一处叫铜瓦厢的地方决口,而是在这开封府或者半路上决口,将刚登基不久的冯云山给冲走了,那岂不是成了天下最大的笑话?

    而冯云山来开封,其实根本没想那么多,他只是清楚这处地方不会决口,而这里是决口之地的上游,没那么危险而已,顺便,领着讨虏军押送赈灾的粮食赶到开封,就被暴雨阻塞在开封城了。

    而且,没有人比他更珍惜自己的命了。刚当上皇帝,大好的生活还在后面,别说死,就是再来次穿越让他回现代,他也不愿意了。但心中的对这个时代的责任,让他又不得不来这个洪灾的中心和黄河决口历史灾难的现场,否则,他一辈子都不安心。但为了自身安全,他没有对外声张,甚至除了陪同的石达开外和蒋天益、刘胜邦等人外,连魏源他们都没通知,只是悄悄地让刘胜邦调派了两千原本的圣王王府卫士,如今改名为帝国御林军的精锐,护卫着他来到这黄河边上。

    但其他像刘胜邦和蒋天益这些手下不清楚这些,由于开封历来是黄河决口最为受害的地方,陛下这到这儿,在他们眼中,自然是为了百姓亲临危地之举,让他们感动之余,不免又很是担心。

    “别慌,不是说了有禹帝托梦给朕,是在兰阳境内决口么?这里是开封,安全得很。山东巡抚崇恩到哪儿了?”冯云山转移话题问道。

    “禀陛下,崇恩已经与钦差魏大人会合,如今应该在曹州府与大名府东明一带监督开挖黄河古道。要通知他们来此见驾么?”刘胜邦问道。

    “不必了,让他们安心做事,现在没什么比救灾更重要。朕本来不该来的,只是朕心中真的放心不下。”冯云山不想因为自己反而影响救灾。

    “陛下心系百姓,实乃帝国百姓之福!”石达开等人由衷叹道。

    冯云山摆摆手,自当上皇帝之后,身边的人,连石达开都开始奉承的话多了起来,难道是自己的权威越来越盛?

    他对蒋天益道:“蒋师长,朕命你全权负责这河南与陕西两地黄河一带的赈灾,所有地方官全部由你指挥。若有不配合,可先抓捕后禀报。只是有一点,必须给朕将灾害减到最低,若是有大量灾民,朕拿你是问!”

    冯云山的这话,却是有些严厉了。

    蒋天益连忙拍胸口保证下来:“陛下,微臣愿立军令状,若是赈灾不利,提头来见!”

    冯云山满意地点点头,对众人道:“倒不是朕过于严厉,实在是不放心。自古百姓碰上这种天灾,便是人间惨剧。”

    “朕记得前清妖道光二十八年的长江水患,荆州府几个州县颗粒无收,灾民四处逃难,挖草根,剥树皮,摸鱼抓鼠,抛妻弃子或变卖儿女者到处都是,甚至还有城中灾民取街上粪渣食之者,乡野之处更是发生强人相食的惨剧,死人尸骨充塞道官道,实在是骇人惊闻!”冯云山有些痛苦地说出他曾经记忆深刻的关于洪水的印象,强调道:“这些,朕决不允许在中华帝国出现,绝不让朕的治下,饿死大批百姓,出现类似的人间惨剧!因此,拜托蒋爱卿了!”

    蒋天益满眼含泪,跪地拜倒:“陛下放心!”

    当下,冯云山又下旨,决定对整个黄河流域一带受灾区域进行全免赋税一年,缓征一年。当然,具体的减免的标准,仍由财税部去制定,根据受灾严重程度,分类对待,分级进行减免税赋,但因为灾后重建需要劳力,自然又将减免的税赋替换为劳役,辅以粥米、工钱。同时,冯云山又强调,为了平衡物价,对陕西、河南以及邻近灾区的没有受灾的州县,也进行暂缓征收,确保整个受灾的地区附近物价平稳。

    最关键的是,冯云山要求对留用的地方官吏,必须严加监督纠察,发现有趁机牟利的地方官员、讨虏军将士以及本地劣绅,对于这些发灾难财的人,必须严惩。对于治腐,从一开始,冯云山便进行高压政策,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不过,他还是能做一分是一分。

    这天夜里,冯云山最终还是没能扛住刘胜邦和石达开两人的劝阻,离开了开封城,搬到开封东北方向与兰阳县城之间的一处山岗之上,这处山岗地势较高,不过也不是天然的山岗,想必是自古拦截黄河堤坝日积月累堆成的土岗。

    在这土岗上安歇了一晚,第二天蒙蒙亮,冯云山便被一阵马蹄声惊醒。

    十余匹快马从东边的兰阳城方向疾驰而来。

    不一会,石达开满脸着急地求见冯云山:“陛下,大事不好,黄河决口了!正是陛下所说的,兰阳县城北边二十里的一处叫铜瓦厢的堤坝。”

    “什么时候的事情?决堤多久了?”冯云山心中一惊,果然还是发生了,而且还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