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041部分

逆水行周-第1041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署编户齐民,那些已经登记户籍的百姓,就是良民,有矛盾,必须耐心沟通,不可以动辄打骂,不可以把人当做牛马随意驱使!”

    “不要见着人家妻女有姿色就威逼利诱,不要见着人家有奇珍异宝就巧取豪夺!”

    “南中和中原隔着千山万水,但不是法外之地!谁,敢贪张枉法、贪污受贿、盘剥百姓,本官定要将其绳之以法!”

    多年的历练,让年纪轻轻的刘文静有了官威,训话时威风凛凛,官员们个个点头称是。

    不是他虚张声势摆上官的架子,实在是事关重大,不能不敲打官员们。

    南中与中原隔绝百年,如今朝廷想要恢复对南中的控制,首要之务已经解决,那就是实现驻军,其次,就是要安抚百姓,收拢人心。

    安抚百姓,收拢人心,不能靠军队,而是要靠良吏。

    所以,经略南中,吏治是关键,这是天子定下的基调,刘文静认为很有道理。

    南中百姓,生活习俗、语言、信仰、文化和中原迥然不同,作为地方官,想要收拢民心,靠武力恐吓和讲大道理没有用。

    既然身为父母官,那就只有做到爱民如子,才能真的收拢民心。

    若是抱着捞一笔就走的心态当官,这样的地方官迟早会盘剥百姓、巧取豪夺、欺男霸女,以至于酿出民变。

    前年爨氏反叛,原因之一就是野心膨胀,另一个原因则是朝廷先前委任的地方官多行苛政,以至于官逼民反。

    如今爨氏势力大不如前,但吏治好坏与否,关系到南宁州总管府能否有效经略南中,天子反复强调这点,刘文静可不敢当耳边风。

    朝廷要经略南中,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数百年来,中原历代朝廷因为鞭长莫及,对南中的管理实际上受限颇多,对于各地大姓、豪强、夷帅的管理,以相互牵制为主。

    让一群狼相互牵制,牵制到后面,就是养出一只凶残、狡诈的头狼。

    爨氏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官府绝不能重蹈覆辙,刘文静作为总管长史,要奉行朝廷定下的一个策略,那就是“以我为主,移民实边”。

    什么大姓、豪强、夷帅统统靠边站,朝廷要加强对南中的控制,靠的是自己:具备强悍武力的驻军,还有大规模进入南中定居的中原百姓。

    只有大幅改变南中的居民构成,让移民至此的中原百姓落地生根、安居乐业,让蛮部百姓接受官府有效管理,逐渐被同化,如此才能确保南中成为一块稳固的地盘,一如中原那样。

    具备强悍武力的驻军,这个目标已经达成,可大规模进入南中定居的百姓,这个目标要实现起来是难上加难。

    没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到传说中烟瘴横行的南中之地安家落户,虽然官府已经做好了相关的防疫准备,准备了大量铁制工具以便开荒,但益州各地官府到处动员,都是应者寥寥。

    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是刘文静及同僚们要解决的问题,南宁州总管府想要在南中站稳脚跟,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对于这个问题,刘文静有办法解决,因为他对此有经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得天子委任,到南中来当官。

    解决之道,不是很复杂,说来说去,都是套路。

    原则还是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第四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续)

    总管府署侧门,门庭若市,大量操着蜀地口音的商贾进进出出,进去的人面色复杂,出来的人个个笑逐颜开,紧紧攥着手中一物,仿佛攥着金银财宝。//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当然是金银财宝,这些“糖引”、“盐引”,就是金银财宝。

    年轻的赵旭,跟在叔叔赵禹身后,向门口走去,他看着手中那张花花绿绿的“糖引”,有些好奇的问:“叔,这糖引如何分辨真伪?”

    “你问这作甚?”

    “侄儿就怕这是假的。。。。”

    赵禹闻言停下脚步,回头看着侄子:“你何以担心这是假的?”

    “就怕万一嘛。。。。”赵旭见着叔叔板着脸,有些讷讷,“那万一,有人伪造糖引,到昆明去兑换。。。”

    见着侄子疑问多,赵禹觉得很无奈,若不是兄长把侄子托付给他,让他带着出来见世面、经商,他才懒得教那么多。

    他接过糖引,和侄子大概说了一下如何辨别真伪,其实除了常见的“骑缝章”等防伪手段,也不算很复杂。

    关键是一点,赵禹必须教侄子:“这是从官府手上领出来的糖引,你可知道,如果这是假的,会有何后果?”

    “那。。日后就不再有人运粮来开。。。开中了。”

    “对,官府自然不会作假,你担心什么?”赵禹说完,将糖引还给侄子,“但是,这糖引、盐引必须从官府这里拿才有保障,若是有人转卖糖引、盐引,那就要小心,说不定就是假的。”

    赵旭点点头,小心将糖引收好,跟着叔叔出了门,见着随从牵马过来,两人却没上马,而是沿着街道向前走。

    赵禹已经在味城置下邸店,将来经商时运输的货物都存放在店里,而邸店同时也是他们的落脚点,算是在味城的一个别院。

    此时步行前往邸店,是为了看看这崭新的味城街道。

    赵禹还是侄子这般年纪时就来过味城,当然,那时候味城是爨氏的地盘,虽然当时赵禹不觉得味城有多差,但和现在一比,当年的味城简直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这一切,只是在短短数年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年过四旬的赵禹感慨不已。

    南宁州总管府行“开中法”,在西宁州州治邛都以及益州州治成都张贴招商榜文,公告味城需要某些物资(主要是粮食、布帛),商人将这些物质运抵味城,就能从味城官府处换得“糖引”、“盐引”。

    然后拿着这些“糖引”、“盐引”到昆州州治昆明,就能换得从交州运来的白砂糖和海盐。

    岭表交广出产的白砂糖,能在蜀地卖出好价钱,以往蜀地商人都是乘船到山南黄州进货,去的时候倒是轻松,顺长江而下即可,但返程时是逆流,很麻烦。

    如今朝廷重新控制南中,由卭都到味城的五尺道再次热闹起来,商贾们从昆明走陆路运送白砂糖入蜀,怎么都比之前要容易些。

    白砂糖是蔗糖,而甘蔗的“榨季”就是在年底和次年年初,如今交州正是出产白砂糖的时候,大量船队满载白砂糖经由叶榆水北上抵达昆州昆明。

    控制着白砂糖货源的南洋贸易公司,在昆明设有办事处,并已作出决定,白砂糖到岸(昆州)后,公司商队不会再往北走,这意味着昆州以北的“市场”,任由来自蜀地的商贾们去销售。

    所以,现在是做白砂糖买卖的好时机。

    无数蜀地商贾组织商队,收购大量粮食、布匹,抵达邛都后,沿着已经拓宽的五尺道抵达朱提,然后沿着正在拓宽的五尺道前往南宁州州治味城,开启财富之旅。

    至于盐引,自然就是兑换食盐,南中有井盐,譬如五尺道上、卭都南方的南广,昆州西境的连然,都有井盐出产,尤其连然,有盐泉,自晋时起就成为南中主要盐(井盐)产地之一。

    之前爨氏控制连然,控制了食盐产地,就借此控制许多蛮部。

    如今朝廷控制了南广、连然,自然控制了南中的主要盐产地,但总的来说南中本地盐产量小,供不应求,恰好交州海盐补上了空缺。

    交州出产的海盐,量大管够,船只满载海盐沿着叶榆水一路北上,虽然距离远,但沿途不愁卖,所以能够运抵昆州的海盐,实际上很多。

    井盐加上海盐,让昆州昆明成了食盐的聚散地。

    手持盐引的商贾,在昆明兑现之后,甚至不需要贩卖到别处,在城里就能把盐转手卖给各蛮部、各地大姓派来的商贾,换取对方手中的奇珍异宝。

    白砂糖的买卖有季节性,但食盐的买卖全年都能做,更别说到了四五月份,还有香药买卖。

    每年的三、四月,东南风起时,总会有外洋番商海船抵达交州龙编,与此同时,南洋贸易公司的船队也会从南海番邦那里收购香药,运抵交州。

    届时大量香药也会经由叶榆水北上抵达昆明,所以,到南中经商利润丰厚,是蜀地商贾发财致富的绝佳机会。

    然而发财分大小,如何增加利润,是赵禹要考虑的问题,他已经有了答案,但想考一考侄子:“按照开中法的规则,你觉得,该如何赚更多的钱?”

    “呃。。。。”赵旭有些迟疑,片刻后试探着说:“叔,从蜀地运粮到味城,路途遥远,总是辛苦些,无论是雇佣车马还是护卫,这都是成本,不如。。。”

    “不如什么?”

    “不如就在味城或周边地区,在有官军庇护的地区雇人屯田。。。如此一来,省去长途运粮之苦,省时省力。。。。”

    见着侄子脑子灵光,赵禹欣慰的点点头,不过他还是反问:“屯田?南中山多地狭,哪里有那么多平地给你屯田?”

    赵旭听着叔叔又发问,马上答道:“叔,不是还有梯田嘛,你说过的,说岭表也是山多,于是官府推广梯田。。。”

    “好,好!”赵禹连说几个“好”字,用力拍了拍侄子的肩膀,“不枉叔叔带你出来走一遭!”

    官府在南中行开中法,行的是广州故事,赵禹当年到洪州进货时,就听人提起过何为“开中法”。

    如今,官府在南中行开中法,明摆着就是要靠着盐利、糖利吸引商贾组织人手在南中屯田,这倒没什么,毕竟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商贾们必然做出如此选择。

    但前提是利润足够大,大到商贾们倾向于选择雇人在南中大规模屯田,做长久打算。

    而官府靠着盐利和糖利作为“诱饵”,似乎还差那么一点。

    这是赵禹的看法,不过这看法已经改变了,因为他收到消息,得知官府手中又多了一个诱饵。

    诱惑力极强的诱饵,让人无法抗拒。

 第五章 原来如此

    街道上,十余骑通过了士兵盘查,抵达总管府署,在正门附近拴马柱旁停下,风尘仆仆的杜淹掷鞭下马,把缰绳交给随从,立刻向大门走去。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他身着官服,旁人一看就知道是官员,且品秩不算低,所以进出大门的人们纷纷让路。

    守门士兵见他来了赶紧行礼,杜淹点点头,入了大门径直向自己的公房走去,几名属下背着大包小包紧随其后。

    作为总管府掾的杜淹,刚从东川地区过来,要在明日下午三点整,将东川情况向总管汇报,但在那之前,他要向总管长史刘文静汇报,时间定在上午九点整。

    要整理的资料有很多,杜淹和属下今日必然要通宵熬夜“赶报告”了。

    这没什么,大家都很年轻,熬得住,而杜淹为了能有出色表现,这段时间以来对手头上的事务一直都很上心,忙得不可开交。

    在自己的公房(办公室)里坐了还不到一炷香时间,杜淹看看座钟,随后下令二十分钟之后开会,属下闻言出去通传,而杜淹接过随从递来的一壶茶,直接喝起来。

    成日里忙,当然累,但功名利禄要靠双手去争取,不忙怎么行?

    他来南中,可不是来游山玩水的。

    杜淹立志要当大官,而他当官,不是为了什么“经世济民”,纯粹是利己。

    跻身宰执,高官厚禄,家财万贯,出门前呼后拥,在家妻妾环绕,宛若花团锦簇。

    这是很现实的志向,杜淹不觉得有何不对,他虽然出身京兆杜氏,但靠不了家族助力,加上和兄长关系又差,所以要往上爬只能靠自己。

    他靠着考试中选,到市舶司做吏员,忙了数年,因为表现出色,考核位列第一等,得市舶副使王頍推荐,入京候选。

    候选的选,当然是选官的选,他有机会得吏部铨选,留在长安当京官,却选择了来南中。

    南中,古来烟瘴之地,中原人士到了南中,很容易因为水土不服而客死他乡,虽然朝廷平定爨氏之后设南宁州总管府,急需官员就任州郡长官,但许多人视入南中做官为畏途,避之不及。

    但杜淹却迎难而上,主动要求到南中当官。

    一般而言,到边陲蛮荒之地当官,意味着仕途没了向上的指望,这一辈子也就那样了,但一心想要做大官的杜淹,可不是脑子坏了才做出如此选择。

    道理很简单:有利可图。

    天子潜邸时的元从陈五弟,任南宁州总管,比杜淹大不了多少的刘文静,被天子委任为南宁州总管长史。

    天子明摆着是要让心腹外出历练,做出政绩后才好大用,而南宁州总管府,就是出政绩的好地方。

    杜淹不知道南中这种破地方有何政绩可出,但他不是瞎子,看得出天子对于南宁州总管府很重视,所以决定冒险一搏。

    搏一个向上爬的机会。

    也许,陈总管和刘长史在南中待上三五年就另有任用返回长安,而他从此留在南中,被吏部遗忘,直到年迈乞骸骨才能返回家乡。

    也许,他如愿以偿,作出政绩,以优异表现得天子青睐,在南中待上三五年,召回长安,另有任用。

    或者,他因为水土不服,客死他乡病死南中,亦或是被叛乱的土人射杀,没于乱军之中。

    一切皆有可能,就看自己敢不敢搏。

    杜淹选择搏一把,而现在,他觉得自己搏对了。

    时间到,杜淹拿着一叠资料转入议事厅,吏员们已准备就绪,而墙上挂着一张大型舆图,上面绘制这东川地区地形。

    东川,位于南宁州西北境,距离秦汉五尺道不算远,而那里,自汉以来就在开采铜矿。

    东川铜矿区,之前为爨氏控制,成为爨氏的财源,持续数百年。

    如今东川为官府控制,朝廷特别任命主官来主持铜矿的开采,而总管府掾杜淹作为副官,协助矿务。

    他原以为这东川地区铜矿的产量也就那样,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