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406部分

逆水行周-第1406部分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感慨道:“陛下,这橡胶也和杜仲胶一般,弹性不错,穿在脚上,走再远的路,也不会觉得脚掌累。。。。呀,鞋底扎了根刺,一直都没发现。”

    郝大胆将那刺拔出,比了比长度:“若是薄一些的草鞋,恐怕已经扎到脚掌了。”

    他看着厚度不小的鞋底,感慨:“没想到美洲有如此好东西。”

    “那是,所以说美洲是个好地方。”宇文温点点头,给老部下们介绍来自美洲的橡胶。

    杜仲胶分生胶和熟胶,性质有差异,橡胶亦是如此。

    美洲有许多地方长着橡胶树,割破其树皮后,收集起来的树汁凝固,就成了橡胶。

    这是生橡胶,有弹性,美洲土著用橡胶制作成橡胶球,进行各类比赛活动。

    生橡胶和生杜仲一样,虽然有弹性,但弹性较弱,常温下胶体相对较硬,遇热则变软,遇冷则变硬且脆,耐磨性也不是很好。

    生杜仲胶要经过名为“硫化”的工艺处理,变成熟胶,如此处理过后,常温下弹性明显增加,耐磨性能好,不会因为暴晒变软,也不会因为稍微遇冷而变得硬邦邦。

    橡胶也是如此,从美洲运回来的橡胶是生橡胶,用“硫化”工艺处理后,就是硫化橡胶(熟橡胶),性能比杜仲胶还要好些。

    现在这种草鞋,之所以用橡胶(杜仲胶)做鞋底,却依旧用草绳做鞋鼻、鞋耳,是考虑到现实:全由橡胶做成的胶凉鞋,鞋鼻、鞋耳还是不够软,会磨脚。

    其次,在多次长时间试穿实验中,实验人员发现鞋鼻、鞋耳与鞋底的连接处容易断,一旦断了,就很难补上,于是一双鞋就废了。

    所以,为了保证新式凉鞋的适用性,以橡胶(杜仲胶)做鞋底,然后留有孔,方便以草绳编织鞋鼻、鞋耳,再与鞋底连接。

    这么一来,一旦草绳断了,那么士兵们可以就地取材,现编草绳来做一个新的鞋鼻、鞋耳,这双鞋依旧能穿。

    同理,用麻绳或者布条、皮条来做鞋鼻、鞋耳也是可以的。

    橡胶进入中原的时间很短,但是中原的杜仲胶产业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所以当橡胶来到中原后,一系列的加工工艺(包括硫化)都能用在橡胶上。

    于是,橡胶底的草鞋很快出现了。

    但是,新式鞋子的种类不止这一种。

    有橡胶底的帆布鞋,有橡胶底的棉布鞋,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地区。

    胶底帆布鞋有鞋面,可以将脚掌连同脚踝一起保护起来,那么士兵们翻山越岭时,走在到处都是石子、荆棘的山林中,脚踝以下部位就不容易被划伤、擦伤。

    千里之行,才有了保障。

    所以,胶底帆布鞋将会是朝廷大规模在军中推广的军鞋,有不同尺寸,以便适合不同士兵的脚掌。

    到了冬天,若在冬天不是太冷的南方,士兵们穿厚袜子后再穿胶底帆布鞋,就能确保脚掌保暖。

    若是在北方,那就要穿胶底棉鞋、棉靴。

    宇文温光着脚,拿着胶底草鞋说:“朝廷,不能做到每个士兵都有一匹马代步,但至少要做到每个士兵都有质量可靠的鞋子、袜子穿,夏天、冬天都有,还有备用鞋,有多几双袜子轮换着穿。”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而士兵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好士兵的双脚,他们才能行军千里,才能翻山越岭进行迂回,军队的战斗力才有保障。”

    “大家都是带兵多年的宿将,应该知道军令如山,军队行军必须克期抵达,那么,即便是下大雨,也得向目的地赶,风雨无阻。”

    “于是问题来了:夏天在泥泞里行军,可以穿胶底草鞋、胶底帆布鞋或者草鞋,冬天呢?南方还好,北方的冬天可是会下大雪的,穿着胶底棉靴踩在混杂着冰雪的泥泞里行军,那滋味好受么?”

    “靴子湿透了,只能靠火烘干,但若是没时间烘呢?士兵们穿着又湿又冷的棉靴连日行军,后果就是脚趾、脚掌溃烂,走一步就疼一下。”

    “这样的状态,上了战场,战斗力就要大打折扣,所以,有司研发了新式雨鞋。”宇文温让随从拿出几双长筒靴,展示给大家。

    这些长筒靴,为后世常见的长筒水鞋式样。

    宇文温介绍起来:“这是新式水鞋,高帮及膝,全部是杜仲胶或者橡胶制作,防水性能极佳,穿在脚上在泥泞里行军,既不怕脚被泥浆浸泡,也不怕鞋子陷进泥地里拔不出来,以至于接下来只能光脚行军。”

    陈五弟等人得了新式水鞋,拿在手中仔细观看,然后穿上,来回走动,甚至跑到旁边小溪里涉水走上一段距离,回来后交口称赞:“果然防水!”

    宇文温点点头,又说;“当然,这水鞋防水,却也捂脚,穿着水鞋行军走上一日,脚臭免不了,而且脚出的汗也会把袜子、鞋子内侧弄湿。”

    “不过呢,烘干袜子简单,再拿块布擦干水鞋也不难,反正比烘干棉靴容易多了。”

    田正月摩挲着水鞋,问:“陛下,这水鞋真是好东西,能否大批量生产,发给全军将士呢?”

    宇文温回答:“难,只能分批发放,因为杜仲胶产量还是少,而橡胶并非中原特产,需得引种。”

    说到这里,他补充:“有司今年开始引种橡胶,按照美洲土著的说法,引种必须用树苗,若用种子种植,是很难种出来的,而且橡胶喜高湿高热,目前只能在琼州、交州、吕州以及南洋地区试种。”

    “就算种活了,距离长大产胶,大概还要十余年。。。。”

    十几年后,他是否活着还是个未知数。

    这话题有些沉重,陈五弟赶紧打圆场:“陛下,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将来等橡胶成林了,儿孙们就能用上各种神奇的橡胶制品了。”

    “是呀。。。。”宇文温点点头,想了想,笑道:“你们可知,这橡胶树还分种类,分嫡庶的。”

    这说法有意思,大家洗耳恭听,宇文温便娓娓道来。

    他自己知道,橡胶原产于南美洲丛林。

    但是,实际上中美洲地区也有。

    北洋贸易公司探险队发现中美洲也有橡胶树,当地土著们很久以前就开始用橡胶制作各种橡胶制品,包括比赛用的橡胶球。

    这一点让宇文温很惊讶,不过看了探险队的调查报告后,他恍然大悟:橡胶树是有区别的。

    南美洲的橡胶树,为三叶橡胶树,橡胶产量高,大概是后世广泛栽种的橡胶树祖先,而中美洲的橡胶树却有差别。

    宇文温琢磨着这中美洲的橡胶树大概是“亚种”,产量不行,所以后世没了发展前途,渐渐被人遗忘。

    这种知识,他当然不会说出来,却用另一种方式向老部下们作介绍:

    “这中美洲的橡胶树,产量低,不受重视,人家就喜欢种植南美洲的三叶橡胶树,所以啊,中美洲的橡胶树,宛若那外室所生庶子,不受家族待见,连族谱都入不了,真是惨呐。。。”

    。

 第六百六十五章 胜利

    秋风吹拂,满地金黄,大雁东南飞,在天空中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坐在土丘边的宇文温,抬头看着南去的大雁,又低头看看四周,看着眼前一大片芦苇荡。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以及远处的柳树林。

    中原大地历史悠久,许多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前”大多发生过许多载入史册的故事,宇文温所处的沙苑也不例外。

    大概在八十年前,魏分东西,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二十万经由黄河蒲津渡河,进入西魏的关中地区,兵临同州,锋芒直指长安。

    关中一马平川,唯一的东大门潼关已经被东魏大军绕过,西魏一方无险可守。

    而且,关中接连数年大旱,大量百姓饿死,军中也缺粮,此次东魏大军压境,西魏已经到了最后的危急关头。

    西魏丞相宇文泰手中只有万余兵马,双方实力悬殊。面对如此不利局面,宇文泰选择出击,在同州沙苑地区和高欢对峙,准备决战。

    一万对二十万,那二十万东魏兵马可不是废物,这样的决定看起来很疯狂,与其说一万西魏军是和二十万东魏军对峙,还不如说二十万东魏军在“围观”一万傻瓜。

    但宇文泰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豪赌。

    那时,正是金秋十月。

    临战前,有东魏将领献策,劝高欢趁着西魏精锐俱在沙苑,分一支精锐骑兵绕过同州,直取长安,是宇文泰首尾不得相顾。

    高欢觉得没必要那么麻烦,二十万人对一万多人,平推过去就完事了。

    开战当日,西魏军大部潜伏在沙苑的芦苇荡里,一部分兵马在芦苇荡边缘列阵,东魏一方有许多将领判断芦苇荡里有伏兵,于是献火攻之策。

    所谓火攻之策,就是在芦苇荡上风向放火,西北风那么一吹,芦苇荡必然化作火海,把藏在里面的西魏兵马烧得精光。

    对此,大将侯景表示太便宜宇文黑獭(宇文泰字黑獭),因为火一烧过去,西魏兵马肯定被烧成炭,“黑獭”被烧成了“黑炭”,如何能分辨出来?

    不如大军就这么一举压上,活捉宇文泰,看看这位的狼狈模样,岂不妙哉?

    即便宇文泰阵亡,也能砍下其首级,传首京城,以壮丞相威名。

    高欢对这个建议很赞同,于是没有采纳火攻之策,直接下令全军出击。

    结果,东魏将士轻敌冒进,乱哄哄冲进芦苇荡里,被西魏将士打崩,随后兵败如山倒。

    一开始,在两军交战时阵亡的东魏士兵大概是六七千,结果在大溃败的过程中,东魏一方死了七八万人,兵甲丢得满地都是。

    东西魏沙苑之战,西魏一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创造了一个军事奇迹,获得了一个巨大的胜利。

    战后,宇文泰让将士们在沙苑种柳树,一人种一棵,以此纪念这一场大胜仗。

    宇文温每次到同州沙苑,看着这茫茫一大片芦苇荡,看着那成林的柳树,总会想起当年的沙苑大战。

    群雄逐鹿,谁想要笑到最后,就得获得军事上的胜利,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空谈。

    势力集团是这样,势力集团的首领也是如此。

    譬如宇文温所知历史上的隋末天下大乱,群雄之一的窦建德,深得河北民心,麾下人才济济,是关中李渊的强劲对手。

    结果,虎牢关一战,兵强马壮的窦建德大军,被唐军主帅、秦王李世民率精锐击破,李世民率精兵直取中军,俘虏窦建德及其文武官员。

    这一场大败,窦建德的帝王梦碎,沦为阶下囚,没多久便身首异处。

    两百多年后,当李唐灭亡数十载,河北百姓依旧念念不忘“窦王”,建起“窦王庙”,香火不绝。

    由此可见,窦建德确实深得河北民心,而当时的河北,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无论是人口、田地、资源,位居天下之冠,又不缺养马地,养得起大量骑兵。

    若是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窦建德就该成为结束隋末乱世的最终胜利者。

    那么,为何会有如此结果?

    道理很简单,他缺了“胜利”,关键几场决战的胜利。

    争天下靠的是军事力量,靠的是军事胜利,在关键决战中打不赢、无法为己方带来胜利的君主,光有民心又有何用?

    所谓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宇文温觉得这句话虽然有些粗暴,但道理总是不会错的。

    天子,最重要的身份就是军事统帅,如果军事统帅能够带领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那么大家就会愈发敬畏、忠心,愿意跟着“大哥”上刀山、下火海,博一个好前程。

    如果军事统帅无法打胜仗,为追随者们带来胜利,什么宏图伟业都不要想了。

    宇文温想着想着,又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南齐宗室、元魏大将萧宝夤。

    萧宝夤是南朝萧齐的宗室,萧衍篡位建立梁国后,萧宝夤逃到北魏(元魏),立志报仇,作为魏国大将,多次进攻南梁,立下不少战功,还娶了魏国公主为妻。

    后来魏国国内局势不稳,关陇地区爆发叛乱,萧宝夤领兵入关中平叛。

    因为战事不顺,朝廷颇为不满,萧宝夤听到风声,说政敌要借机对他严加惩处,索性在关中起兵,杀了朝廷派来的使臣郦道元(《水经注》作者),自立为帝,重建齐国。

    萧宝夤许以高官厚禄,拉拢关陇各地豪强,但响应者寥寥无几。

    他没能挡住魏军的进攻,仓皇逃亡,后来被俘,押到洛阳游街示众,最后砍头。

    萧宝夤之败,过了不到十年,就是东西魏沙苑之战。

    宇文温有时候会想,若是萧宝夤在关中站稳脚跟,那么,再过得五六年,撼动天下的六镇之乱爆发,届时,这个“西齐”能有什么样的作为呢?

    现在,他想了想,又摇摇头。

    萧宝夤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打不了胜仗,什么都是空的。

    萧宝夤率军入关中平叛,总体而言表现很差,没法把叛军赶尽杀绝,所以,关陇豪强看不上他。

    当萧宝夤在长安称帝时,地头蛇们没有响应,而是冷眼旁观,看他要如何挡住官军的反扑。

    结果萧宝夤挡不住,很快就完蛋了。

    萧宝夤没本事以少敌多、以弱胜强,没能在关中站稳脚跟,所以,重建齐国的美梦,终究是南柯一梦。

    数年后,关陇又爆发叛乱,朝廷(魏国)再派大军来平叛,把叛军打得烟消云散,这支军队,自然受到关陇豪强的敬畏。

    后来出了意外,这支军队换了首领,新首领是来自武川的“黑獭”,接连击败东魏大军的疯狂进攻,甚至在沙苑地区,以一万兵对二十万兵,打了大胜仗。

    如此能打仗的军事集团首领,成了关陇豪强投靠的最佳选择。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关陇武勋集团。

    其凝聚力之一,就是军事胜利。

    萧宝夤和宇文泰,可不一样,萧宝夤的高很多,两人同样是占据关中,但命运却不一同,问题就在于能不能打仗,获得军事胜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