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主宰江山 >

第573部分

主宰江山-第573部分

小说: 主宰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各类货物、产品在吕宋和马来的销售额也急速增高,就像二鸦之后英法洋货在中国销售额的迅猛增长一样。在薄弱的‘自主权’,那也是一层坚固的外壳。现在的马来和吕宋就是丢掉了这层外壳,它们也就迅速的被中国货给攻略了。

    日本、朝鲜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不敢再有反抗,另一个直接被吞吃了。

    朝鲜的下场至少能让日本人老实一阵子,中国能吞了朝鲜,在日本的想象中,那一样是能吞吃了日本的。中国人在虾夷地本身就存在着移民和武力据点,在南面的琉球也驻扎着军舰……

    当一个国家的‘自主性’消褪的时候,那个国家经济市场的大门也就彻底被打开了。而敞开了大门的东方国度,面对现在的中国,他们会是多么的悲催啊。那是想都不用想的,就跟一个一丝不挂的绝世美人掉进了色鬼的床上。

    何况中国现在还多了一个印度作为贸易对象,迈索尔跟英国人打了起来,可印度不是只有一个迈索尔王国,还有大大小小的无数土著王公,这些人全都是中国的贸易对象,尤其是临近海边的。

    最后还有天方世界,除了波斯,中国不怎么招呼外,其他的天方国家、联盟、部落,那都已经跟中国产生了贸易,虽然有的是很少很少。比如北非,在埃及以西的区域。

    但这些相加起来的贸易额度也远超过西方贸易减少的份额了。

    所以陈鸣最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西方爆发的战争虽然影响到了中国的经贸,但是他一直着手的其他区域的经贸开发,而且很顺利的拿下了马来和吕宋,吞并了朝鲜,跟天方世界和印度都产生了联系,综合起来的贸易额完全弥补了东西方贸易的缺额。

    而对中国的经济流通、发展有着极重要影响的海外经贸额度不下挫,这在陈鸣的思想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盘就能保持得住。

    这应该有他前世旧有观念留下的影响力在,所有形成了这么一个比较奇葩的理念。

    似乎海外贸易一下挫,国内经济发展就要大乱了。而这怎么可能呢!

    这个时代与陈鸣上个时空21世纪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全是不相同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国内的自我所需和消耗才是他们最大的市场。

    近百十年里,中国的海外贸易额似乎挺高的,每年都有几百万两的银子哗啦啦的流出来,但是这些经济额度真正的跟中国自身的经济总量作比较,那就是小菜一碟了。

    这还是上辈子中国发展外贸的出口经济对他的影响作用。在这个时空,也被他自然而然的归入了自己的治国之道里面。

    到了皇帝要离开杭州的时候,闷闷不乐的王贞仪脸上突然多出了一个笑脸,王锡琛被升官了,而且是进南京内阁秘书处,这对她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的父母要去南京了。

    王贞仪不用跟自己的父母分开,一个人在南京上学,一个学期才能见到自己父母一回了。

    只是王锡琛要比家人离开杭州的更早,连跟杭州的亲朋旧友正式告别的时间都没有,随着陈鸣离开杭州,他就直接被打包带回南京了。

    王锡琛并不知道自己突然鸿运当头,那乃是得了自己闺女的福。

    陈鸣也是无意中凑到了王锡琛的家庭档案,看到他女儿的名字叫王贞仪,这才恍然,眼前的杭州知府难不成还是历史上著名的女算学家、天文学家王贞仪的老爹?

    当然这不排除重名的原因。可这也值得让陈鸣出手了。而且据查王锡琛那给满清当过几十年官的老爹,官职不大,但学问确实不错,还喜爱藏书。王锡琛本人也医术高超……

    这也很符合陈鸣记忆中的印象。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七百二十四章 帝王的无奈

    陈鸣不会对个幼齿感性趣,玩什么养成计划;也不会因为见到了历史名人而激动,他早就见到和干掉过太多的历史名人了。何况那王贞仪在后世也并不怎么出名,也不是绝色大美女,要不是看的一些清穿小说中有这个女人的名字出现,陈鸣可能都不知道她是谁。

    但是他地位不一样了么。

    看问题的眼光和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在陈鸣的记忆中,王贞仪是一个很用功也很有毅力钻研数学、天文的女人。在历史上那个满清时代的舒服下她都能取得不俗的成就,如果给她换一个更宽松的环境,她又会爆发出怎么样的能量呢?

    陈鸣还专门让人调查了一下王贞仪。年纪不大的王贞仪在西湖女校素来有才女之称,个性强势,活泼,身为女孩子却喜欢骑马射箭,还非常喜爱看书。这说明生活环境虽然改变了,可王贞仪没有长歪。

    陈鸣一直在提倡女子入学的,但中国千年以来的传统死死地压在头上,让女子教学的国内的推广十分的不方便。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英雄出现,有一个杰出的,在某些领域上超乎、比肩男人的女人出现,这能给社会带来很大很大的影响力,也能给全天下的女子带来很大很大的动力。

    那么还有谁比王贞仪更合适的呢?

    陈鸣有信心亲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军人,可他不认为自己想培养出一个女科学家就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女科学家。或者那需要太多太大的财富和精力的投入,还要担负着很大很大的失败的风险。

    而计划一旦失败,那就会影响到陈鸣的预定策略,就会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变革都产生不好的影响。后者带来的损失对于陈鸣来说更大。

    而王贞仪,那就是把所有的一切全都消弱到最低底线的存在。至少陈鸣心底里对她更有信心。因为在历史上,在更坏更恶劣的环境之下,她成功了。陈鸣当然会选择她。

    就好比到了北宋末年,培养李清照;到了道光晚年去找傅善祥;这女子成才的几率绝对更大。

    谁也不会放着手下一个叫华罗庚的小孩不管不顾,而去对一个叫张三的小屁孩大加培养,是不是?

    而王贞仪这个时候对陈鸣的感官也从最初的讨厌随便变成了中心的敬爱。

    原来的讨厌是因为陈鸣下杭州忙癫了王锡琛,让王贞仪期颐依旧的十二岁生日也不了了之了;而现在的喜爱是因为,陈鸣把她老爹调入南京了。今后上学期间,她不用跟自己的家人分离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别提王贞仪是多么的高兴了,原本在渡过一半愉快的假期之后,她就开始担心起日后的离别了,结果听到了这个消息,心里头真的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且不说她欢喜又伤感的写帖子给自己在杭州的小姐妹们‘离别’,就说她爹王锡琛来不及跟杭州的亲朋同事告别,赶紧收拾了几件衣服并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就随着圣驾赶去南京了。

    王锡琛在杭州为官两年多,置下的一些产业也就全由王氏来负责处理了。

    店铺、田庄,主要是这两款。

    还要命人拿着帖子到王家在杭州的远近交情处送上赔礼,事出有因,请大家多担待担待。

    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

    没过几天,王家的几处产业还没有完全脱手,南京就有好消息传来,王锡琛没有进内阁秘书处,而是到了皇帝身边的秘书监,虽然品级还是正四品,但这跟区区一个杭州知府的份量是天壤之别的。

    就好比兔子这里,一个普通的市级干部,在地方上当然牛逼哄哄,可是在帝都,哪里有中央办公厅的处长有面子啊?

    转眼间王家面临的局势就不一样了。

    变成铺天盖地的人跑来送礼的,还美其名程仪。虽然没人敢送金银财宝,但是杭州、江浙的土特产,王家可收到了好几马车。这就是区别啊。这几日连王家的仆人都一脸的与有荣焉。

    可是这几日李小妹却是不舒服了。借着小李氏来看她的机会,李小妹吩咐道:“让兄长多探探王家的底细。”

    “皇上这几日长说起那个小丫头,说的我这心里慌慌的。”

    “那小丫头比鼎儿小了三四岁,等她能成婚的时候,鼎儿都二十了!”

    说话中李小妹额眉头的皱纹能夹死一只蚊子。

    骤然听闻了一个惊天大消息的小李氏,正目瞪口呆的说不出话来,“皇后娘娘快别说了。这不是咒咱家太子爷的么。多晦气啊……”那一刻她真的是被吓得有点六神无主了,一个四品官的儿女。皇帝在搞嘛么?

    回到家里小李氏也有些心慌意乱。她对自己婆婆说:“您说这皇帝怎么想起来一处是一处呢?南京城那么多名门贵女,他非给选一个四品小官的闺女……”

    婆媳俩是对着唉声叹息。谁也想不明白皇帝是怎么想的。难道要学朱明?皇后、太子妃只从民间小门小户人家选?

    可看皇帝对皇子公主们的培养,早早的把一大堆人混在一块,多少联系挂不上啊。也不像是打那个想法啊?

    婆媳俩完全糊涂了。但她们又不能不细细的想,细细的思索。因为他家的孩子也到了成婚的时候了。这皇帝心里头的打算,一定程度上也关乎着李皓的婚事。李皓比之陈鼎可还要大三两岁呢。现在眼看着就能成亲了。

    当然了,记挂此事的还不止李家一家,陈岗家的小黄氏也在为自己孩子的婚事操着心。

    可是偏偏陈岗去了安南,而且把儿子也带过去了。

    这婚事就托给了小黄氏一个人在南京处理,但小黄氏害怕了,就算陈岗说的有点道理,她也没全信,在陈岗去安南之后,她就闭门谢客,轻易不出门。

    现在这就更难了。

    堂屋里的西洋大座钟,刚刚中午11点,钟的鸣时早让仆人给掐了,这东西看时间是好使,就是个头太大,报时的时候声音太大。

    书房里除了站在书桌前抄经的小黄氏外,一侧还守着两个大丫鬟和一个嬷嬷。

    小黄氏年纪也不小了,都快四十了,眉宇间很是平和,不像一般愁苦的女人眉头总带着有一抹刻薄。穿着一身深红色的常服,身形毫无起伏曲线,头上没带金的银的,但鬓边也抿得油光水滑,不见有一丝的乱发。

    她面容很严肃,对着丫鬟仆人冷冷的看过去一眼,能把人冻死。

    此刻她就端着腰背在那里抄写着经书,写完这章放下笔转身坐在榻上,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这才吐出了一口气来。

    抄经文是给长辈祈福的,是要带着孝意的。不能有半点的随意和不恭敬的姿态。小黄氏就是想要转腰扭腰,都要先离开了座椅,走出桌案。

    小黄氏没有大的本事,可她笨人有笨法,她知道该怎么显示自己的孝心。抄经是很老套,可只要管用就行。

    放下茶盏继续回去抄经,等抄完这一卷才长出一口气。

    皇宫里的老太太,还有回京已经几个月的太上皇和皇太后,这都是她要死死巴结的。不求皇宫里能下旨给她自己的孩子赐一门好婚事,陈汉已经不兴这个了,小黄氏只求能得到一个明白话。

    小黄氏上午的计划完成了,时间都已经到11点半了。这时屋里的丫鬟这才动起来,一个大丫鬟出去喊小丫头打热水进来给小黄氏洗手净面,屋里的嬷嬷扶着小黄氏小心翼翼的在榻上坐下,剩下的大丫鬟则跪在榻上给小黄氏轻轻的揉着肩膀。

    小黄氏闭目休息了会儿,嬷嬷一直关心的看着她,等她睁开眼才上前问道:“夫人是这会儿就起来,还是再歇歇?”

    “起来吧,让厨房传膳,吃完了我还要再抄一卷。”小黄氏用热手巾洗了把脸,打起精神后让大丫鬟去传膳。

    嬷嬷心疼道:“夫人用完膳后还是先小睡一下吧。”小黄氏端着身子抄经文,腰背和肩膀最受累了,一天两卷经抄下来,到晚上胳膊恨不得都肿了。

    小黄氏不同意的摇摇头,“这是我的孝心,怎么能嚷累呢?何况,我这样就累了,那还有更虔诚的怎么说呢?”抄经文也有不同的方法和姿态,血书就不用说了,比如那跪着抄经。其建难度瞬间秒杀眼下的小黄氏。

    在不管是眼下时代,还是在未来的中国,在国人的大脑里,都会顺理成章的将抄经书的难度与抄经人对长辈的诚意划上等号。

    很扯的一个定义,但它就牢牢的存在在中国人的脑子里。

    小黄氏也不是不能跪着抄,可她怕人说她以孝显名。皇宫里也有人在抄经文呢,不管是妃子还是公主皇子,很多人都在抄。大伙儿都是坐着抄写,只有她跪着抄写,那是要得罪很多人的。

    抄经文这法子在满清时期的皇宫大内中非常流行,而这个法子也延传到了陈汉朝,只是抄写的本子不在局限于佛经,《道德经》、《四书五经》、各种文集文选,都在其中。

    当然,皇宫里的老太太、太皇太后都信奉佛祖,抄佛经还带着为人祈福的意义,让其比之别的更为流行了一些。

    这也是一些后妃们打发时间的法子,也是一些皇子公主们准备礼物的法子。

    一会儿厨房就长龙一样送来了午餐,杯盘碟碗摆了一张桌子。小黄氏自己用膳也不让支大桌子,她坐在榻上,面前的小炕桌上摆的是她爱吃的,榻下的桌子上也摆的满满的,只是她几乎连一筷子都不会动。孩子没有过来,别人生的自然是跟着亲娘一起吃,她生的都已经大了,自己用饭。这是她男人陈岗定下的规矩。而小黄氏本人呢?也有一个规矩。就是吃饭的时候做很多的菜,自己只吃喜欢吃的,剩下的在饭后赐给下人。

    这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学来的规矩,她觉得这样做可以加深主人和仆人之间的感情。

    在小黄氏眼中,她‘吃剩下’的饭菜似乎比给仆人加菜,更能得到仆人的忠诚。

    ……

    陈鸣这个时候正在阅览着雲南送交上来的一份奏折,关于雲南山民的安置情况。

    或许是容易安置的熟番都已经进行完了,轮到少于外界接触的生番了。今年上半年的进度很不理想。而已经被安置到平原地带的熟番呢,适龄儿童的上学率很低,或者说整个雲南适龄儿童的上学率都很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