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主宰江山 >

第672部分

主宰江山-第672部分

小说: 主宰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汉的实力,他们只有一个很朦胧的认知——强大。但为什么能强大?又强大到什么地步?他们说的是什么话,信的是什么教,传播的是什么文化,这些就都是他们所不知道的。

    可以说,中国对于锡兰的土著们来说,那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这块土地现在刚刚交到陈汉的手中,但是先天上已经砍掉了锡兰在后世名扬世界的‘红茶产业’的南京,目光炯炯的盯上了这里的宝石产业。锡兰可是世界闻名明的宝石王国啊。而对于这儿相对落后的农业和畜牧业,则完全没有进一步开发的心思。

    ——中国是不允许茶叶种子外流的,这是一项国策。

    如果英国人敢在印度大肆的培养茶叶,中国立刻就能对英国宣战。所以,后世畅销欧洲的印度红茶和斯里兰卡红茶在这个时空,究竟还会不会出现,又要等多少年才可能出现,真的很难说了。

    锡兰岛上的耕地面积并不算少,没有茶叶,现在也没有橡胶业,这里还可以使劲的种植水稻、椰子和咖啡么。

    前者没必要往中国本土去运送,太远了,赚不到什么钱。

    休养生息了十多年的中国农业已经完全恢复了来,又兼并了盛产稻米的安南北部——残清三杰的悲惨下场吓住了河内南侧的北郑。当时郑主郑森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他素来不喜欢的嫡长子郑楷在军情局的支持下,悍然发动了政变,结果自然是成功了。然而郑楷的同父异母弟郑檊还活着,郑檊由于聪明伶俐,又长于文采,很受到他卧床不起的老爹郑森的宠爱,郑森近年是屡屡露出废长立幼的心思,以至于北郑朝中的大臣多附郑檊之母邓氏惠。

    郑楷是夺取了北郑的中央政权,但位置很是不稳当,再加上河内的下场实在让人心颤,郑楷索性就选择了献土纳降。

    如此一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就更不缺了。

    就算这几年,挨边的日本遭了厄运,其东北地区连续几年持续遭受冰冻雨雪灾害,北方农作物持续减产,并引发农业疲敝,还有津轻岩木山、关东浅间山等火山相继大规模喷发,各地普遍遭受火山灰影响致使农作物大面积毁坏。使得日本全境出现大面积农业歉收,米价飞涨。而幕府方面,又因为执政老中田沼意次所持的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未能做出有效举动,导致饥荒、粮价飞涨同时在全国范围蔓延。

    纵然中国大量的向日本输入了稻米、白面等细粮,以及土豆、红薯、玉米等粗粮,日本的粮价也是居高不下。因为德川幕府没有大的动作么。

    重商主义,什么是重商主义?那就是商业利益第一。幕府根本不限定粮价,全国各地的粮商就奇货可居,让粮食的价格变得一天一个样子。以至于日本明明有了足够稳定全国的粮食,却还是闹出了大规模的民一揆和米骚事件。

    数万人死于饥饿,各藩藩政基本陷入瘫痪局面,难以对饥荒做出应对,同时对灾害的统计、救援工作相继失败,大量农民变成难民流失。

    执政老中田沼意次黯然下台,如此难堪的局面,德川家治也不能继续袒护他,只不过田沼意次领有的那三万七千石的‘自留地’并没有被剥除,可以说退得其所了。

    从一个普通的下级武士奋斗到如今的相良藩的初代藩主,田沼意次的成就能激励全日本99%的人。

    田沼意次下台后,其所提倡的重商主义,和十几年中陆续建立的铁、铜、石灰、硫黄、人参等的专卖商行被纷纷废除。替代田沼意次的松平定信,推行“宽政改革”,也就是重农抑商政策,在江户设立町会所,调整物价,奖励种植粮食作物,限制种植经济作物,储粮备荒、造林、治水。相信未来的日本一定会十分精彩。

    陈鸣乐意看到日本遭灾,这点小灾小难还动摇不了德川幕府的根基和统治,只是在这个期间,日本国内突然流传起来了‘幕府失德,天神降怒’的传言,在军情局的帮助下,这个小道消息的来源直指当今天皇的老子——闲院宫典仁亲王。

    德川幕府的军队都一度开入了京都城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闲院宫典仁的儿子来给他老子买单,闲院宫典仁彻底隐退不说,天皇一系好不容易增高到十万石的收益被重重的割掉了一块。

    日本农业赶上了天灾人祸,想要重新稳定下来,需要个三五年时间。这是粮商们赚钱的好机会,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吃到这块肥肉的却只有中国。

    锡兰的粮食如果真的丰收了,可以大批量的向印度运输。别看印度的可耕地面积那么大,但印度阿三的人口也是很多的,且王公贵族之间的战斗不断,又面临着英国人的威胁,粮食总是有人需要的。

    虽深入印度,对于现在的中国商人来说,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个个印度王公,一道道的重重关卡,想要深入内陆去做生意并不容易。但一切都是这么一点点的探索出来的,想要大肆的占便宜,就要先去吃亏。

    就像中国在哈萨克的经营一样,之前也是‘吃亏’,现在不就有回报了么。还是超有价值的回报!

    锡兰土著们大多数生活贫寒,但这儿的宝石产量很不小,除了蓝宝石之外还有碧玺、猫眼、尖晶石、托帕石、石榴石、紫晶、月光石等其它各色珍贵彩色宝石。

    这里的普通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有很大机会幸运的捡到一枚宝石,斯里兰卡90%的土地中含有各类宝石及半宝石类的石头,相传这儿出土过手掌那么厚的红宝石。但是宝石不是一出土就光照耀人的,那需要一点点的打磨。经过精心打磨后的宝石,比原石的价值会高出许多许多。

    所以,普通人就算幸运的捡到了一颗宝石,也只能算是一笔意外之财,而根本不可能一夜暴富。

    并且这儿的宝石真的很多很多,什么东西一多,价格也就变贱了。

    对于南京来说,宝石才是他们需要挖掘的一个真正的‘大金矿’,农业、渔业上的一些利益,他们才不关心呢。

    稀烂的宝石‘开采’十分‘儿戏’。大部分宝石开采都是很原始的纯人工小作坊‘买卖’。通常在接近河流的岸边,靠着鹤嘴锄和铲子进行人工挖掘。将挖出来的小石块放置在筛子或簸箩上用水进行淋洗或者在附近的河流中淘洗。然后由有经验的人对筛面上遗留下来的小石头进行挑选,选出其貌不扬、形状不规整的原宝石块。在一小捧小石块中,有时您可以找出一两颗原宝石。当然,一颗宝石也没有发现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那就周而复始的进行下一轮挖掘、淘洗及筛选。好的原宝石,特别是大块的,通常是被上头的上位者以很便宜的价格给拿走。

    如今陈汉统治锡兰所持有的这一最高决策,其造成的影响就是,之前被荷兰人一直压高力度迫中的锡兰民众,生活立刻就有了肉眼可见的好转。这就给中土佛教的传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远在伊犁的冰天雪地中的陈鸣,默默地关注着锡兰的变化,他并不为刚刚成立的锡兰都护府那喜人的财政收益而赞叹。嗯,中国的‘殖民地’在今后都会被冠以都护府的名头,而如果没有加都护府,那就是陈汉的直属地盘了,也就是中国的‘国土’。

    锡兰的土著贵族中还是有不少有钱人的,这地方生产宝石又不是近一二百年才有,而是自古如此。

    那些个贵族家中很难说不是暗暗藏着一批品质高,块头大的宝石,那可都是钱。

    陈汉在锡兰的宝石收购产业中引入了‘拍卖行’这一概念,效果很明显,那些个头大、品质高的宝石已经越来越多的在拍卖行上挂了号,虽然要从收益中割走一块不小的利润,但对比当初荷兰人在锡兰的时候的价格,可是打滚一样翻了很多倍!

    这些贵族们手中有了钱,地位在陈汉的许可中又有了保障后,很自然的就投入了享受中。一些人甚至都将自己领土里的耕地和矿石开采权都打包出售给了前来淘金的中国公司。

    自己在家中舒服的做起了米虫。

    所以,整个锡兰很多人‘改善’起了生活,几乎是雷霆一般的速度,眨一眨眼睛,锡兰市场在高档货和奢饰品上的需求就大了起来。

    这种变化几乎让欧洲人都认不出来了。

    只不过到了承天十五年四月中旬的时候,身在伊犁的陈鸣,全部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到了东北了。

    不管是日本还是锡兰、印度,全都不能让他分散一丝的注意力。

    从三月初开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阿尔丹山原被邓云带兵扫荡了个七七八八。俄清联军在后方遭遇‘悲惨’事件的时候不可能无动于衷的,因为那些受害者都是士兵们的亲人。如果完全的置之不理,列普宁和海兰察都相信,整个军队就会土崩瓦解。

    于是他们就不得不从地势险要的要塞、关口里钻出来,然后就是双边一连串的大小战斗,当时间进入到四月中,西伯利亚的冬季就将彻底过去的时候,清俄联军的主力被彻底的包围在了雅库茨克。

    这地方是俄罗斯向东西伯利亚扩张的,是一块永久性冻土。这里的建筑物就像中国南方的高脚楼一样,建立在离地一米的木桩上。否则夏天时候融化的表层冻土将会是任何建地表筑物的噩梦。

    这里是世界上最最寒冷的城市。

    门窗要设3层—4层,防止冬季时冷气侵入。冬天人呼出的气可听到立即变成冰碴的声音,鱼从河里捞上来即如石头之硬,小鱼可当冰棍来吃;钢铁如冰一样的脆而易折,皮子在户外个把小时就会破裂,尸体埋在永冻土层以下永不腐烂,百十年前的尸体出土时新鲜如初。

    如果说一般老毛子的抗寒属性是5,这里至少是8。

    幸亏大军追到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了。

    被包围在里头的倒是没有列普宁,这家伙还躲在阿尔丹山原里打游击呢。可是永珹他们却全在雅库茨克呢。

    “一网成擒。生要见人,死要见尸。不能跑了永珹。”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八百四十八章 中国的美好时代(上)

    四月的黄淮大平原,临近收获的麦田宛如一片金色的大海,随着风儿起伏的麦浪就是那大海的波涛。

    这片自古以来的中国粮产重地,至今依旧是国内最大的产粮区之一。

    以至于,外人一提起中原和皖省两地,第一个反应就是农业重地,让两省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工业、畜牧业等等所取得的成绩,都湮没在了小麦的麦海中了。

    中俄第二次战争已经进行了一整年了,可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影响仿佛只存在于报纸宣传中,不管是工业、商业、农业,似全都没有半点影响。

    至少那些在中国混饭吃的外国人,在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没有感受到一丁点的影响。

    二十万大军奋斗在战场,如此规模巨大的一场战争,放到欧洲必然是举国关心,牵动万千人生活了,可是在中国,这场战争连让中国国内的粮价产生波动都没有。

    东北的战局所需有开发了十年的东北做支撑,西北的战局所需也有开发了这么多年的薪疆做依靠。

    一应粮食、衣被、鞋子、药品、食用油、肉类、弹药、牲畜,全都就地解决。

    传统汉地区域,根本就感受不到。

    对于很多欧洲国家来说,二十万人已经比他们的常备军都要多得多了,可是对于中国,对于后者的百万常备大军来说,这只是一场局部战争。

    那东北和西北本来就是中国人的重点防御地带,屯驻有重兵部守,只是当地军区的动员,总兵力就远不止二十万人。

    连中国人自己都感受不到这场战争给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外国人又能感觉出来了毛啊。

    陈州府治淮宁县下属的搬口镇。

    一个欣欣向荣的小镇,它是周家口连同陈州府城淮宁的必经之路。

    明清以来,这个小镇一项以周家口作为晴雨指向标,一直随着周家口的兴盛衰落而兴盛衰落。

    历史被改变,海运正在取代河运的地位成为中国南北物资运输的主要渠道,但是这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的‘大业’,如今还没有彻底的被‘改朝换代’。

    贾鲁河河道的畅通让周家口成为南接江淮,北通山陕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在过去的二百年中,周家口因此而兴旺,现在它也因此而依旧繁荣着。

    近水楼台先得月,与周家口就边挨着边的搬口,也依旧过着自己有滋有味的小日子。

    公共马车不紧不慢地开着,停在了搬口东大门外的公交车站。所谓的公交车站,其实也就是由五间砖瓦瓦房外加一个养牲口的草棚,外面带着一睹七尺高围墙的大院子,里头有草料堆和一口井。院子内有车库,西头的两间房南侧开了大‘门’,能停进四辆车。余下三间瓦房中,一间是马匹的细料储备室,一间存放马车各种零件和修理工具,还铺着三张床铺,最后一间是办公室,也是值班人员正儿八经的居住。

    整个公交车站连同监理会计的站长在内,一共六个人。

    “老刘,别走。今天说什么也不能让你走。”梁广亮一把抓住了镇农牧站的技术员刘磊胳膊,嘴里直嚷嚷道:“这都晌午了,咱先去吃饭。要走也要吃完了饭再走。”

    梁广亮是公交车站的站长,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农民,哪怕家里的地都中了苜蓿,自己还找战友集资搞起了养牛场,他那一家子也算是农民。

    因为三个儿子都不是读书的料,学问最高的小儿子也没能考上高中,他又不愿意让儿子们去当兵去厂里做工,梁广亮自己就是从战场上走下来的,当年穷鬼一个,是战争让当初一穷二白的梁家有了现在这么点家底,那就再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苦了。

    儿子们没大文化,走到哪儿都卖力气的命。

    搬口就有一个华耀公司,产值规模挺不小,下属的有机械制造、铁器制造、皮革三大块,工人拿的工资并不算低,但管理很严格,在厂子里很吃苦。最主要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