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球长 >

第512部分

明末球长-第512部分

小说: 明末球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家既然是做了几十年的举人,虽然考了几次帝都的科举,就因为那些东林党把持考试把持的太厉害,吃干抹净太恶心,因此早就放弃了,但是靠着这个举人身份,原本一个被讥讽歧视的屌丝穷秀才,才一下子变成了拥有千亩良田的大人物。

    作为曹家的头面人物,曹举人可不能出事,曹举人出了事,之前投献托庇逃避的农税,不就又要交了吗。

    虽然那十几个疯疯癫癫的家伙也嚷嚷着什么免钱粮,但是外乡人说话哪有自己人说话可靠?曹举人说他们是该死的,他们自然就该死。

    朱元璋大小就吃苦。

    因此当了皇帝,作为一个可以歧视一下读书人的人物,他思考的方向却有些不对。

    他想的是稳定压倒一切,就是大明朝的体制建立起来,就可以延续下去,什么匠户做工,军户当兵,多么和谐,多么……

    同时,只有鬼才知道朱元璋小时候那些奸商给他留下了多么可怕的印象,估计那些人算是对中国的商业发展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仇视商业不是一句空话。

    比起南宋时候,大半收入,哪怕只有江南半壁,都可以找机会与北方敌人抗衡。

    朱元璋对商业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对待商业的国策上,充满了倒行逆施,纵观中国历史,虽然一直有农本商末的看法,但从汉唐到两宋,商人的地位还是在不断上升的,商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姓,也越来越高,到南宋时,甚至已经取代农业,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哪怕是异族入主中原的辽金元朝,商业也同样兴盛发展。

    其实商业的本质在于流通,除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外,兴盛的商业还必然会为整个民族,注入开放、进取、自由的风气,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国家是不会变得死气沉沉的,而当一个地方的优势产品,可以在这个帝国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而那些分离主义倾向,会在第一时间被这些产业者活活打死。

    但小农出身的朱元璋,看不到商业带来的好处,而只看到这种流动对小农静态经济的冲击,因为他的家庭,是在一次次的社会波动中,由自耕农沦落为佃农,由佃农而终于几乎全部饿死的。也许是同年的经历过于惨痛,使他终生都在追求一种稳定无波的国家状态,为此要极力消灭一切会引来社会波动的因素!

    估计,就是某位奸商老兄,给幼小时期的朱元璋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吧。

    明白了这一点,再去解读朱元璋,便会理解他建国后的所有行为,基本上,朱元璋的治国之道,便是左手消灭贪官污吏,右手着力打击富商和贸易,并终身致力于,让所有人都按照他分配的角色,一辈接一辈的不要改变。

    他并不是想创造一个均贫富的理想国度,他的所作仍然是为了自己的江山可以千秋万代,因为对读书人的鄙夷,和对自己白手起家、建立偌大帝国的骄傲,朱元璋完全不理会别人的意见,坚持按自己的经验,构建他的帝国,他相信当社会出现大幅度的贫富分化,大量的小农将失去家园和土地,也就失去了厌恶社会波动的特姓,最终由社会的稳定因子,变成毁灭社会的恐怖力量……曾经种过地,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最终走上造反道路的朱元璋,比谁都坚信这的一点。

    所以,朱元璋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仇富、最歧视商人的皇帝。他认为,只有那些汗滴禾下土、种出粮和棉的劳动才是劳动,而商人们整曰游手好闲,从来不生产任何产品,却过着富比王侯的奢华的生活,显然,是社会的寄生虫,他们和贪官一起,是造成贫富悬殊的罪恶源泉,必须要从自己的国度中清除。

    所以朱元璋认为从事商业活动是非法的,不承认商人的身份,在户口制度空前变态的明初,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户籍,当兵的一辈子都是军户,当匠人的是匠户,还有民户、灶户、铺户、酒户、医户、菜户,就连失足女、龟公都有个乐户,但商人们却没有自己的户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帝国政府无视,但个人的力量想要改变社会规律是不可能的,哪怕强如朱元璋,也不可能扼杀社会的需求,这在明初时尚不明显,因为当时国家十室九空、赤贫如洗,增加人口、恢复生产才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需求在历史的最低点,但经过几十年的复苏,随着经济的恢复,以及强势皇帝的入土,商业再一次兴盛发展起来,但悲哀的,大明并不能像前朝那样从中获益,太祖不承认商业,商业税自然无从谈起,这种会深刻影响社会的东西,如果没有借助开国时天翻地覆、任君勾画的朝气制定下来,想在后来加上,往往就千难万难了。

    因为商人们早就依托各种户籍,从事经营活动,且因为国家不能对他们的正常经营提供保护,便只能托庇于地主豪强,官员贵胄,早与他们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朝廷想收商税,无异于虎口夺食,得先斗得过那满山的老虎才行……且因为朱元璋的愚蠢态度,让反对商税的官员,有了祖宗法度这面无敌神盾,谁也攻不破,谁也奈何不得。

    朝廷不能因商业的繁荣而强大,商业的繁荣也对那些长期处于贫困、灾难的省份没什么帮助,相反的是,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去阻拦收取商税的行为,其实还有些不可告人的因素,比如说官员们大都是南方人,不想让朝廷打富人的主意之类。总之,在这个割裂的帝国中,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却在南方。

    这里面第一个问题是,儒生。

    我们之前说过,三代贫农,慢慢养出来一个可以脱产读书的人,如果运气好,基因好,说不定有机会中个秀才。

    秀才已经是每个县最顶尖的人物了,而每次秀才考举人的乡试,录取率基本上都是个位数的百分比,5%那种。

    而进士考试也许好一些,但每三年不过三百人,竞争之残酷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情况下,对于普通平民之家来说,想要靠科举改变命运,就难上加难了。

    而过去一百年间,也许南方有倭寇这样的边患,各种民乱也没有停过,但北方却渐渐失衡了。

    大明的科举演进历史,就是一个南方越来越强,强到最后,大半的官僚都变成了南方人。

    这一点来说,出身江南的朱元璋做的地道,南北榜这个东西,算是一个救命稻草。

    但他也改变不了这种情况。

    而当了官的人,自然也投桃报李,回报自己的金主们。

    终明之世,商税始终无法占据财政收入的大头,根子就在于此了。

    而朱元璋所谓的“重农”,以及举人身份不再是好像宋代那样也就是一次性的玩意儿,固然让地方上的人有一些大明体制的捍卫者,但同样的,也造成了宗族的抬头。

    一旦一个穷鬼秀才考中举人,那这个人立刻就会得到无数投献,最快的自然是他所在的族里,自然都挂靠在旗下,不必完粮纳税了。

    这种事情,几乎无人可以抵偿啊。

    而出身农家的朱元璋,只希望给小民一条生路,却忘记了过犹不及的情况,于是,宗族裹挟民众,对抗司法,私挖矿藏,各种不法,自然多的很。

    而那些地方官,见到横的,却也是没有办法,于是就将赋税的重责都压在了那些小门小户,或者老实人头上。

    老实人,你那可怜兮兮活该去死的本质,连古代人都是认可的哦。

    宗族抬头,是大明朝体制问题的表现,是其国家机器外不能抗外敌,内不能理秩序的表现。

    此时就是这样,李向前绝对确认,这些宗族们调动起来的效率,绝对比不上官府征召他们的速度。

    “鸣枪示警。”

    李向前吩咐一句,立刻有人朝天开枪,一下子吓住了周围蠢蠢欲动想围过来的人群。

    李向前拿过扩音器,喊道:“全都给我后退!想吃枪子吗!”

    他走前两步,看着那些百姓,他们看起来都老实的很,不过却是相当的可怕,一旦被煽动开来。

    “扔他!扔他!他的枪打不远的。”

    虽然没有人教给他们,这些乡民却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后世的巴勒斯坦人如何对抗以色列军队的手段,扔石子……

    后世的时候,巴勒斯坦人因为内外各种问题,逐渐在对抗以色列人的过程中越来越弱势,原本还有枪有炮呢,但逐渐失血后,巴勒斯坦人最后只能用石子对抗以色列人的先进武器,用逃跑对付那些先进的无人机轰炸了……

    不过,对于这些乡民,这却是效率最高的手段了。

    李向前无奈,稍微一指挥,就把曹举人全家男丁堵在前面,石子扔中了曹举人的儿子等人,都纷纷呜呜哀嚎起来。

    看到这样,自然是停手了。

    阎应元慌忙拉架起来,“大伙停手,这是帝都来的大人,是要进城问案的,你们这样是要激怒帝都,反而是害了曹家一家子啊。”

    阎应元也算是名人,不少人都知道他,而现在,这些外乡人果然够卑鄙,用我们曹家的人做挡箭牌。

    李向前记忆起来,后世的时候,入村抓捕最难的一点,就是村民无理的维护,偏巧警察的帽子扣下,还不能对百姓动手,而人道主义的狗屁,使得许多干警一边被村民围攻,一边还得保护犯人。

    “新时空就是好啊。”

    现在多好,早点学会用犯人做挡箭牌,自然是无往不利的。

    此时,城墙上忽然出现了声音:“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敢扣下本县的典史!”

    李向前举着扩音器,喊道:“我们是帝都来的,马上开城门,我们进城是找你们县令有正事的,不开门,我就只能硬闯了!”

    “你们先放了阎典史,再放了曹举人一家,这里可是我大明治下的地方,容不得你们来横插一杆子!”

    李向前冷笑一下,喊道:“我先放了阎先生,让他和你们说,告诉你们,人权是大于主权的,是大于地球的,是大于民主的,是无限大的,我们既然有了确凿证据,那么就有权力来审案了。”

 第687章 阎应元

    (全本小说网,HTTPS://。)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全本小说网,https://。)

    民主,原本的意思,乃是王不出头谁为主的意思。

    所谓主权与人权,自然是谁的拳头大谁做主,穷则搁置争议,达者自古以来。

    李向前轻声道:“阎老哥,你也看到了,城里的人不想我进去,可又如此硬顶,我只能出手了,这一下,是要死人多啊。”

    阎应元拱拱手,慌忙道:“大人切勿如此,我会和县令好好谈谈的。”

    “你看,我们几十个人,也没有别的打算,如果你们县令不答应,我只好多带点人了,其实打破这城墙是很简单的,你们的筑城技术还需要进步,等到明年让你们看看什么叫钢筋混凝土!”

    阎应元领了命令,赶紧跑回了城门口处,上面放下了个吊篮,将他接了上去。

    他与县令如何沟通,就不足外人思考,李向前在城下,却也没有多么的烦恼,这江阴本身就是长江之阴的意思,也算是个通商之所,按照这个时代的惯例,城门外是有着大把商铺,有时候在城外,就可以聚集起一片商埠,绝不简单。

    这里面自然有逃脱不及时,或者舍命不舍财的主儿,此时跑都跑不了,李向前却是心无挂碍,观察几眼,就发现路旁一家饭馆里是有人的,于是就让人过去叫门。

    那老板原本是不敢开门的,这年头仁义之师的门槛低廉至极,不杀人就已经是十足十的好人,但李向前却在没上门板的窗户里往里直接扔钱。

    钱可不可以通神我们不知道,但店老板却也是被砸的手软脚软,哪怕是被抢了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了。

    开了门,自然是百般奉承,李向前也不搭理,这小店虽然店面不大,却还算干净,最重要的是挨着长江,渔货不缺,也就锻炼出来一手的做鱼的技能点。

    四五十人满满的将小店挤满了,不过好在不必在意曹家人的人权,直接让他们挤在最热最犄角旮旯的里面,一家人真正的是齐齐整整,不过喜欢这种齐齐整整的只怕没多少。

    折腾到此时也临近中午,李向前也不矫情什么,速速让店家爆炒几个小菜,又将早已炖好的鱼端上来。

    虽然不能喝酒,不过这顿饭吃的还算快意,主要是比较出来的,门外有一群曹家的人围着,想进来又不敢,而他们却可以吃吃喝喝过下来,自然是爽了。

    曹家的人充分显示出了小农思想的局限性,让他们与其他村子的人械斗争夺水源和良田,或者一头牛,一个俏媳妇,他们可能人人悍勇无畏,但让他们与官方的人对抗,就有些畏首畏尾了。

    吃得差不多了,李向前才想起今天真正的主角,曹举人一家还没有吃饭,可怜他们睡在半夜就被抓起来,本身也绝非什么身体健硕的汉子,又起码走了几十里路,虽然是被捆在马车上,但这可能更加痛苦,现在可以说已经是虚弱的很了。

    “老板,给这些人每人上一碗粥,哦,或者什么都行,鱼汤之类,不必用手吃的就好。”

    由于之前准备好了锁套,将曹家的人手拷住,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真就难以反抗了,他们挤在一张桌上,当然最好的位子留给曹举人。

    解开了勒住嘴巴的绳子,每个人面前也都摆放上一碗加了鱼肉的米粥,店老板也是害怕,这可是江阴出了名的曹举人,万一得罪了,人家分分钟让家丁砸了自己的铺子啊。

    但不开门,就得罪了这些如狼似虎的兵丁。

    那曹举人此时早已晕晕乎乎,他本身就快60了,也没什么养生常识,此时被折腾一夜,精神萎靡,却是支撑起来,说道:“尔等当真无礼,我乃是天启朝的举人……”

    李向前指了指,说道:“再多话就废手了。”

    曹举人絮絮叨叨的说道:“你们绑票我等,却自投罗网,跑到县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