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午崛起 >

第706部分

甲午崛起-第706部分

小说: 甲午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无畏舰的设计还根本不实际。

    这些,华皇到时候会在确定定远舰方案的时候,会向德国人提出来。

    至于重型巡洋舰,轻型巡洋舰这些,还有小型的炮舰,鱼雷舰,华国现在已经有能力研发生产了,虽然可能生产出来的质量不如德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必须自己生产,不能因为质量问题,就让别人生产,这种必要的学费,还是要交的。

    在原本的历史中,甲午战争中能拿得出手的清朝军舰,其实也就只有定远舰和镇远舰了。

    倭寇五艘军舰围攻没有弹药的定镇二舰,几乎抵近射击,半个小时,没有任何战果,如果大东沟海战10艘都是定远镇远?那倭寇还有击沉军舰的战绩吗?没有战绩何来大东沟海战倭寇胜利?

    没有倭寇的胜利谁会去挑定远镇远的毛病?

    瑕不掩瑜,华皇给予历史上的定远舰和镇远舰,很高的评价,是腐朽的清王朝不行,不能将过错算到装备上!

    所以,不能因为战役失败了,而把问题都归咎到定远舰和镇远舰的头上,这是不符合历史的。

    定镇二舰之后,倭寇的军舰没有被复制,反而是大炮巨舰的定镇二舰被改进成“无畏级”军舰,进而出现“密苏里”“衣阿华”甚至是倭寇的“大和”“武藏”等等。

    相反倭寇的“吉野”等被抛弃,是海军将领集体弱智?

    还是定镇二舰的强大防护和几乎两炮击沉“松岛”的战绩?

    还或者是薄皮大馅的英国的“胡德”也被德国“匹斯迈”两炮击沉?

    反正所有的国家海军,除了没有钱养不起的,几乎都仿照定镇二舰,可见定镇二舰的思路是对的!

    十九世纪这个时候的工业水平,虽然日新月异,但是巨舰重炮的思路是无可替代的,因为科技不允许。

    大家都有导弹了,当然是更高效,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的巡洋舰要适合未来海军,但是十九世纪怎么可能有导弹?

    甚至在海军将领眼里,大东沟海战都可以“不以成败论个英雄”,日本人没有瞧不起北洋水师,甚至在事后很多年,都没有瞧不起,腐败的清廷,不是战舰。

    定镇二舰如果将火炮全部指向前方,那就是5门,而这五门火炮,可以同时对单个军舰的前后左右全炸,借用狙击手的话叫“一枪击中目标”,而海军炮兵的话叫“我方炮火已经覆盖敌舰”。

    如果定镇二舰使用开花爆破弹,5门齐射击中倭寇军舰的前后左右中,倭寇还能向何方机动躲避?

    这就叫“炮火已经覆盖敌舰!”

    是可以用数量弥补海上风浪射击的精度不足!用数量弥补敌舰运动时射击的精度不足!

    当然,华皇会提出重炮都统一由华国自行研发按照,华国的造炮技术已经得到了检验,单单从技术层面看,已经不落后于德国人。

    大东沟海战时定镇二舰为防止像济远一样被飞入炮罩内的弹片反复杀伤,撤掉了4门火炮的炮罩,这样不但扩大了4门12寸巨炮的射击角度,而且方便海风吹散射击时产生的硝烟,便于再次瞄准。

    而且克虏伯也有很大的仰角,磨盘样式炮台可以360度转动,向任何角度射击,当然除了另一座炮台遮挡和两座炮台之间的装甲指挥室,除去这些,几乎没有不可能的射击方向。

    至于侧向射击一个飞桥厚度有限遮盖不了多大射击角度,而装甲指挥室则是斜着建造,更不会妨碍4门炮加上前后副炮射击,不拆除也可完成几乎360度射击,定镇二舰根本不妨害射击。

    无需拆除。减少定镇二舰原本可怜的火力配置。

    所以,即便是华皇到时候会提出改进的建议,也只是微调,华国现在有自己的专业造舰团队,只是整体工业水平跟不上,才不得不委托他国来建造。

    在原本的历史汇总,大东沟海战是掩护陆军登陆,陆军登陆未完成。

    北洋水师就要挡在倭寇前面,哪怕是用身体,也不能让倭寇发现登陆的陆军,否则陆军就有可能在倭寇密集的炮火下全军覆没。

    而战斗打到最后,只剩下定镇二舰,让倭寇围攻,坚持吸引倭寇,当然倭寇也叫嚣要“击沉定镇二舰”用5艘军舰围攻,结果是白扯,倭寇的信心重创,抵近射击,倭寇的信心全无,定镇二舰没有炮弹,停止运动。

    等死半个小时!倭寇也没能击沉,倭寇变成了绝望!

    所以倭寇被迫撤退,就是倭寇的所有弹药打光,定镇二舰也还没事,倭寇也看见定镇二舰,无法击沉,跑路,所以强大的防护能力决定了无敌定远小组掩护陆军登陆成为战场柱石。

    超勇扬威木头外铁皮,不管怎么打都是要沉的,致远经远(原产地英国)被4艘军舰30多门火炮围攻,欺负死。

    而定镇二舰则被5艘军舰近一个半小时围攻,没事!

    可见设计优等,甚至还创造了击伤松岛等战果,而倭寇的三景军舰320火炮都干什么了?转动系统卡壳,火炮卡壳,甚至转弯都不敢开炮,怕把自己掀翻了。

    英国那时还只能造“吉野”致远经远等。

    甚至后面的薄皮大馅“胡德”,还敢和俾斯麦大炮巨舰叫板?

    除非提前使用了航母。

    巨舰重炮的思路没有问题。

    华国一直在悄悄的研发潜水艇,各种战列舰,巡洋舰,都在研发,在科技这一块,华国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但是都等到华国自己有能力建造才拥有战列舰的话,华皇等不及。

    说北洋水师训练不过关,事实上,同期的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远远高于日本人。

    这一点,从双方是射击命中率上面就可以看出来。

    后世的日本防卫省一直保存了一套黄海海战中日本军舰受损情况图。

    这套图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后,日方对参战军舰受伤情况所做的绘图记录,从中可看到:日本参战各艘军舰不仅都大量中弹,且几乎集中在烟囱、水线、舰尾等要害位置。

    说明北洋水师作战英勇,且火炮射术很准,但日本军舰一艘都没被击沉,这其中的原因,已不是北洋水师军人自身所能解释的。

    表面看,是北洋水师弹药效力低下,透露出的真正败因则是一支近代化海军没有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和社会给他们支撑。

    关于李鸿章拒战保舰的说法,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

    1891年夏,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日本时,北洋水师总兵刘步蟾即观察到,当时新添了松岛、严岛、桥立“三景舰”的日本海军火力已经超过北洋水师,他迅速告知丁汝昌、李鸿章“北洋水师购买军舰、更新旧炮已刻不容缓”,因此,李鸿章立即向朝廷上了一份十万火急的奏折,指出:“……新式快放炮每六分钟时可放至六十出之多,其力可贯铁数寸,实为海上利器,由此可见,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等海军将领完全清楚“战术火力决定海战胜负”这一常识,而黄海海战的失败结局,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力非常准确,这也解释了李鸿章为什么在开战时不愿与日本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只想做“猛虎在山之势”。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1)日方的炮弹发射数量20~10倍于北洋水师!

    根据现有的材料,北洋水师所使用的架退炮射速要远远低于日本的速射炮,而且当时大口径后膛炮发射药与炮弹是分离的,更加降低了定远镇远大口径架退炮的发射速度,以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12点55分开战后一小时内双方实际参战军舰为基准,经过反复计算后发现:清日双方100毫米主战火炮的理论发射数据为,日军联合舰队为46242发,北洋舰队为2368发,双方的射速比是18。76:1。显而易见,对于双方整个舰队而言,日方的100毫米以上主战火炮发射量几乎是清方的20倍。

    海战的核心是日军“第一游击纵队”4舰与北洋水师6舰的炮战,尽管日军“第一游击纵队”4舰与北洋水师6舰的总吨位之比是14784吨对14136吨,双方的100毫米口径以上主战炮之比是38门对28门,数量比为1。4:1,看上去似乎相差不大。但经过详细计算发现,双方在关键的一个小时里“抡圆了打”,理论上的发射数量之比却是惊人的13990:1248,射速比为11:1。

    也就是说,日方的主战炮火力11倍于清方火力!

    当天的14点22分左右,北洋舰队的“广丙”和“平远”两舰赶到时,“超勇”、“扬威”两舰已经被击沉,以后一小时内双方火力射速的理论数据为:日方可发射46242颗炮弹,中方可发射4080颗炮弹,火力射速比是10。89:1,日方的军事火力依然是中方的10倍有余。

    尽管实战过程中双方的发射数量小于理论计算数,但双方火力悬殊的状况不会改变。

    北洋舰队的“超勇”、“扬威”两舰沉没后,日军的“第一游击纵队”4舰又先后同北洋舰队的“致远”、“济远”、“经远”、“来远”、“靖远”、“广甲”6舰缠斗。

    结果,北洋舰队两艘被击沉、两艘逃逸、两艘重创搁浅。

    2)日海军炮弹的炸药威力是北洋舰队的炮弹炸药的100倍!

    日军不仅发射的炮弹数量十几倍于北洋水师,而且炮弹的威力也远大于北洋水师。

    这秘密就在于双方炮弹用的“炸药”不一样,北洋水师用的是落后的“黑火药”,这是现代鞭炮用的火药(发射药是黑火药钝化之后的粟色火药,开花弹装药是黑火药),而即使是这种装黑火药的开花弹装备也极少,大部分是当年购舰时英德船厂所随舰赠送的,北洋水师所配备的大部分还是不能爆炸的实心弹,这种实心弹弹体内常配以沙石增重,是完全以自身重力和冲击力来攻击对方军舰。

    而日军所使用的炮弹全部为填装新式的“苦味酸”炸药的开花弹,其威力是“黑火药”的100倍。

    具体说,黑火药的威力只有硝氨炸药的10分之一,硝氨炸药的威力只有苦味酸的10分之一,也就是说1斤苦味酸相当于10斤硝酸氨或相当于100斤黑火药!

    由此可知整个舰队交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而对方1艘未沉,就是情理中的事情了。

    北洋舰队击中日舰不少炮弹,就是打不沉一条,原因无他,炮弹威力太小了!

    北洋水师成军之时,正是世界海军技术战术大发展大跃进的时代,可以说一年一个潮流,不亚于后世的电脑更新换代的速度,蒸汽铁甲舰该如何用于海战,各国流派甚多,而军舰技术,火炮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北洋水师由于成军之后,因种种原因(满清视北洋水师为李鸿章这个汉人的武装),未再添一舰,至开战时已经与日本联合舰队的武器装备存在了训练无法弥补的技术差距,而开战后所采用的横队迎敌,也是根据所装备舰船的火炮配置所事先设计的。

    事实上,北洋水师的训练水平要远超联合舰队,这从双方火炮命中率即可见一斑,传统的观点总是笼统的从清朝腐败无能,体制落后解释,完全无视19世纪海军技战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北洋水师的官兵并未被公正的评价。

    当然,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华皇不信英国人已经有了建造航空母舰的水平。

    华皇一直不是很瞧得上英国人的海军力量,要不是德国人被几次三番的暂停,不允许发展海军,二战的德国海军不会这么弱,即便这样,人家德国人的二战海军也不弱。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1198 伊藤博文进展顺利】

    19世纪末期,铁甲舰这种同时拥有钢铁装甲和蒸汽动力的新式军舰,犹如重装的骑士,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攻击力,是一个国家海上实力的象征。

    1877年时,日本拥有了3艘二等铁甲舰,频频兴风作浪。

    在原本的历史中,大清国光是靠买,就能买出个亚洲第一,世界第六出来。

    可见,这个时期全世界的海军力量的差距实在是太大,真正有实力在海上和英国人叫板的,也就是法国人,德国人和沙俄,当然,这也只是说技术层面,有可能这三个国家的舰队合在一起,也赶不上英国一个国家的舰队实力。

    回顾北洋水师的建军历程,大清朝就像一个内向、不与世界接触的老人,在被列强逼迫到没办法的时候,终于打开国门,一步一步与世界接触。

    大清国买蚊子船的时候,官员们对外国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委托海关的英国人帮忙,船造好后也是请英国人帮我们送回来。

    到后来,胆子大了一点,还是委托海关的人买,但巡洋舰造好后就是我们的人去接了。

    再往后,想买铁甲舰,我们已不再通过海关,而是自己直接去找船厂。

    满清那些驻外的文人大使,也努力学习科技知识,自主选择购买国家和工厂,买的时候还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要求有鱼雷艇。

    就这样,大清国的洋务官员们的眼界越来越高。

    可就在渐入佳境的时候,一切又突然停掉了。

    老佛爷同志认为北洋水师是李鸿章一个人的私产,这是制约清末海军发展的因素。

    否则,大中华就像是一只雄鹰,即便是在飞的最低的时候,也不是岛国人能轻易赶超的。

    伊藤博文把大清朝研究得很透彻。

    他说中国失败后会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又因循苟安,诚如西洋人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

    两艘铁甲舰买回来后,清朝确实太平了几年,可“大治海军”的上谕言犹在耳,朝廷的关注焦点,就已经从千疮百孔的漫长海疆,转移到了北京城柳绿荷香的“三海”,转移到了风景如画的颐和园。

    1891年,丁汝昌的一位幕僚随舰队访问日本时写道:“今夫与日本之海军力比较,当在伯仲之间,然日本年购大舰,月增强盛。我若安于目前之海军,不讲进取之术,将来之事未易遽言。”

    甲午战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但是这种偶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