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位面游轮 >

第365部分

位面游轮-第365部分

小说: 位面游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图腾的形成意味着华夏联盟的形成,整个华夏地区进入了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华夏文明进入了一个喷发的时期。

 第八二四章 王权

    中国人总是喜欢以“十大高手”、“四大名著”这样的数字去给某些东西和人冠上头衔,好似讲起来更有气势一般。

    而这个传统最早应该是来自于“三皇”和“五帝”这两个称号,“三”正好对应天、地、人,“五”正好对应五方、五行、五色等。

    对于所谓的“三皇五帝”这并不是当时人总结出来的,而是后人编纂的,在不同文献中记载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完全不一样。

    就拿黄帝来说,有的将黄帝放在“三皇”之中,有的则是将黄帝放在“五帝”之中,即使是同在“五帝”中,黄帝处于第几也各有不同说法。

    因为太乱了,古时候的文人就不去争论具体的排序,更何况是现代的历史学者,因为没有考古材料的支持,靠着古人的文献去推测毫无价值,所以学界对此干脆就冷处理。

    唯一比较没有争论的有两个人,“五帝”中有尧和舜两人的位置这是基本确定的,其他的就连大禹到底属不属于“五帝”都有各有说法。

    之前就说过,在史学界流传着“大禹是条虫”的说法,这句话一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字面上的意思,“禹”字中有个“虫”字;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不能确定大禹究竟是不是真有其人。

    这个问题,现在陈堪已经有答案了,至少在这个位面,真的是有禹这个人的存在。

    但是“五帝”其他人,陈堪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和历史学的学者,在这个位面陈堪表示自己也搞不懂到底是哪五个,至于“三皇”时间太早了。

    陈堪来到这个位面已经四百年了,“四百年”,写起来就三个字而已,轻描淡写,陈堪在这个位面诵读了超过五十五万遍的《黄庭经》,这就是四百年的概念。

    四百年的现在,华夏大地一片汪洋,这几年因为气候的变化,下雨量连续暴涨,洪水泛滥,华夏文明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部落联盟自然也没有闲着,进行了多次的治水,但是哪有那么简单,现代社会已经有相对完善的河道体系、治理体系,可是在遇到突来的大洪水面前都免不了损失惨重,更何况是这个时代的人呢。

    “堵不如疏”这种在现代人看起来简单无比的道理,那都是先人用一条条生命总结出来的,而且道理说是容易,做起来却千难万难,这个位面可不是什么神话位面,没有各种神奇法术、没有开山斧,只有双手,所有的河道都是靠着双手挖出来的。

    整个部落联盟齐心合力之,前后一共花了十八年的时间,才最终将战胜了这场大洪水,而带领全部落解决这场苦难的共主名字叫做“禹”。

    这次大洪水除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之外,在陈堪看来最大的的变化就是共主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这就像是战争时期一样,领导者需要更加集中的权利以面对挑战,这次面对洪水又何尝不是一场战争呢!

    为了能调动最大的资源去治理水患,所有的部落联盟尽可能的团结起来,而且十八年之内没有换过共主,长老会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为了更好的治理洪水,禹将大量本族人放在一些重要的位置上,这并非是为了徇私,这完全就是为了治水,禹是原共工部落的后裔,族人擅长治水,为了战胜洪水这样的布置也是在所难免。

    同时神权得到了很大的削弱,因为在面对这样滔天的洪水面前,人们发现本来他们祭祀的神灵竟然无法给他们提供保护,最后还要靠着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这和他们想象中无所不能的神是完全不一样。

    加上在治理洪水的时候,很多神职人员也冲锋在前,和普通人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这使得普通人和神职人员之间的那点神秘感消失了,对神的敬畏也就少了一些。

    长老会消亡、权利集中、神权削弱以及重要位置都是自己的族人,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共主手中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而强大的权利带来的就是膨胀的欲望,治理完洪水之后,禹发现自己的权利前所未有的强大,心中就升起了一个念头,就是能不能将共主这个位置当做是一个私有财产,直接传给他儿子呢?

    禹先慢慢试探,同时将自己儿子启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还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些干事能力比较强的人,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刷功绩”。

    禹活了五十二岁,因为治水功劳太大,权利集中,他是第一个在共主位置上坐到死的人,也是担任共主时间最长的。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顺利地当上了共主,要是启只是一个一般人,那么可能以后的历史就会改变了,偏偏启也是一个野心和实力都不缺的人,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愿望,对部落进行了整改,目的就是为了让共主位置成为他们氏族的私有财产。

    他还将目光投向了神庙,利用洪水的事情大做文章,主要就是想说明一件事,就是他们氏族先祖就是神,他是神的后裔,天生就是要统治整个部落的。

    为了得到神庙的支撑,启也开出了极为丰厚的条件,这对于神庙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大祭司几乎没有犹豫就给同意了。

    此刻的大祭司已经不是陈堪,陈堪早在一百年前就“死”了,假死之后陈堪到其他部落中去体验生活、观察世界,一直呆在神庙中不利于陈堪观察这个世界,陈堪以各种身份游历天下,治理洪水的时候,陈堪也以一个普通部落民众的身份参与其中。

    不仅仅是普通的部落民众,陈堪还去体验了奴隶的生活,治水结束之后,陈堪用自己的双脚走遍各地,等陈堪再次回来的时候,神权和王权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难以分隔了。

    本来这个信仰龙图腾的部落是没有固定名字,在启在位二十年之后,他给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夏”,王权时代由此开启。

 第八二五章 千年(一)

    “君权神授”这是以宗教为主导的政治时期,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法,意思是自己是天命派遣,在凡间管治世人,君王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人民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

    夏就是这样一个朝代,在《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

    启通过和神庙的联合,宣布自己的先祖就是神,自己是神的后裔,管理部落,而共主这个位置就是他们家的,“家天下”由此开启。

    夏朝并不是一个很完善的国家,还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部落,对于地方使用的是分封的方式,就像是当年有熊部落的那一套,你只要承认我共主的地位那就可以了,也没有什么必要的义务。

    禹和启都算是比较合格的统治者,但是启的儿子太康就不行了,太康只顾游玩,不理政事,有穷氏部落趁机西进,其有位善射的首领后羿在夏民的拥护下夺得了夏的江山。

    后来太康的孙子少康击败了有穷部落,史学家称之为“少康中兴”,夏又经历了十几代,最后桀登基,成为历史上第一任暴君。

    从夏朝开始,中国历史上一个总是跳不出的诡异轮回就出现了,先是开国君王励精图治,随后国家开始走向衰落,要是在这段时间遇到一个明主,那么就会开启一个“中兴”时代,然后再次走下坡路,最后王朝灭亡,下一个王朝又进入这个轮回。

    商朝同样如此,商汤在鸣条之战灭夏,建立商,一个鼎盛的奴隶制国家开启,商朝相比夏就更像是一个国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还出现了甲骨文这种成型的文字。

    商汤之后,商朝开始走向衰弱,等到了盘庚的当王的时候,迁都到殷,商朝开始复兴,因为新都城在殷,所以后世又称商朝为“殷商”,最后传到纣王手中,商朝灭亡。

    夏、商两朝,千年时光,就这样过了,在这千年的时光中,陈堪没有仅限于华夏,他游历了亚洲、欧洲以及非洲所有存在的文明,诵读了一百四十多万遍的《黄庭经》。

    商和夏一样,都是君权神授,都是在标榜着自己的先祖就是神,自己统治万民是合法的,但是这一套说法用了一千年的时间,忽悠了大众一千年,开始已经慢慢的站不住脚了。

    为了统治的合法性,周朝发明了另外一种“君权神授”,这自己的政权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方式。

    君权依旧是神授,但是这次的“神授”有点不一样,神其实并非哪一个族人的祖先,神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神其实是选择一个部落的祖先作为自己在人间的代言人,如果这个代言人不合格,那就换掉。

    一开始神选择了启部落的祖先作为代言人,但是后来这个代言人不合格,所以就换成商部落的祖先,现在这个代言人也不合格了,所以就选择了周。

    因此周朝具有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周王自称为“周天子”,设立了非常完善的分封制,由此开辟了周八百年的基业,这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

    陈堪易容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无聊的在渭水边上钓鱼,最后被文王征召,最后助武王打下周朝天下,陈堪因公分封,时隔一千多年,陈堪再次回到出发点,分封齐地,处于现在的山东。

    这次陈堪没有在外出游历,陈堪需要一段时间总结自己这一千四百多年的所得。

    这一千四百多年,陈堪在华夏地区,当过普通人,当过神庙祭司,当过部落首领,当过奴隶,当过贵族,除了性别问题外,能体验的陈堪都体验过……

    看过亚欧非大陆上所有的文明,从零开始建设起一个国家,也亲手毁灭过古老文明……

    诵读了约两百万遍《黄庭经》,不断用《淬体诀》淬炼自己的肉身,重新思考过自己的武道,还多次废功重修……

    一千四百年,很长。

    《黄庭经》确实是有大用,一两遍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读了一两百万遍之后,陈堪此刻的上丹田中的那座大山已经高不见顶了,山脚下的那条河已如大海一般,望不到边。

    如果说现在陈堪上丹田中的那座山是泰山的话,那么风云位面的时候只是一座普通的小山丘,其中的差距何止千里万里。

    因为高不见顶,陈堪也不知道那座山是不是继续增长,反而随着诵读的继续,不知道是不是陈堪的错觉,陈堪感觉那座山有变矮的趋势。

    另外关于自身的修为,陈堪也意识到自己丹田之中的那颗所谓“金丹”其实只是气血金丹,而非自己一开始认为的武道金丹,武道金丹是凝聚了精气神三位一体,可是那颗金丹只是气血凝聚而成,最多是精、神两位一体,还缺少气,算不上武道金丹。

    为了凝聚一颗真正的武道金丹,陈堪六次废掉自己的一身修为,七次创功重修,将精气神三者同修,希望能达到武道金丹,但是一直都未能如愿。

    三十年前,陈堪第六次重修圆满,再次凝聚出一颗金丹,陈堪就结束了流浪返回神州,由西而回,正好就遇上了周文王,然后假扮了一次那个愿者上钩的老叟,当然不是姜太公,而是陈太公。

    不知道日后的神话故事中,那个手握打神鞭、封神榜的封神人会不会从原来的姜尚变成陈尚。

    完成大业之后没多久,陈堪又“死”了,陈堪“死”后,在东海上面找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闭关,希望总结自己这一千四百年的所得所感,能更近一步。

    陈堪相信游轮让自己来这个位面,除了体验历史之外,一定还有其他的用意,至于是什么,陈堪也不知道,可能是为了让自己找到之后的道路,可能是为了让自己凝聚武道金丹……

    但是不管为了什么,陈堪都决定呆下去,等什么时候心中涌出回去的念头才离开这个位面。

 第八二六章 千年(二)

    周朝虽然是八百年时间,但是却分为西周和东周,这纯粹是按照国都所在的方位进行命名,而东周又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叫做“春秋战国”。

    而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出名的就是“百家争鸣”,如此一场文化的盛宴陈堪自然是不可能错过。

    陈堪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中,学习百家之思想,而且不仅仅在东方,还有西方,前后相差没有多久古希腊也出现了一大批的智者,陈堪为此甚至不惜耗费功力使用多年未用的御剑术不分昼夜来回奔波。

    不是陈堪追星,而是陈堪纯粹想和这些先贤产生思想碰撞。

    陈堪纵使有千年的智慧哪又如何,所谓的天才就是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灵感不是你闭关就能有的,这需要运气和机缘,作为一个历史学者,陈堪知道很多伟大的思想靠的是突然的灵光一现,就是那些思想家的洞见,这些人作为中西文化的启蒙者,绝对是得天独厚的一批人。

    老子、孔子、孟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陈堪一个都没有错过,而他们也没有让陈堪失望陈堪收获颇丰。

    之后陈堪也一时兴起,自己竟然来到这个时代走一遭,要是不留下个名字那就太对不起自己了,所以陈堪自创了一“家”,不过并非教授国家治理或者天地大道,而是武道,称之为“武家”。

    陈堪怎么说也是思考了将近两千年的武道,而且背后又有数个位面的知识作为支撑,构建起完整的武道体系轻轻松松。

    其实这个位面的先民在早期就已经发展出了搏击技巧,其中一部分是玄鸟部落流传下来的,也就是陈堪早期教授的,还有一些是先人观察动物所得,要知道这些动物都是部落的图腾,为了宗教信仰啥事做不出来,学习动物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慢慢的这些就演变成搏击技巧,等到了周朝的时候,竟然出现了内功。

    这是非常了不得的变化,要知道陈堪当初并没有传下内功的修炼方法,不是陈堪不想,而是传授不了,因为那个时候的人根本不懂经脉的概念,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