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吉诺弯刀 >

第165部分

吉诺弯刀-第165部分

小说: 吉诺弯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悖你的临终嘱托了。”

    杨彪又在内心自我辩解说:“好在我并没有不臣之心,并不想要对刘氏家族斩尽杀绝,取而代之,自己绝对没有称帝篡位的想法,如果皇九子对军队倚重,肯乖乖听话,不触动军队的利益,军队将会坚定拥护他,做一个像刘申那么能干贤明的君主,继续保卫大将军生前留下来的太平局面。想来,大将军在九泉之下,也能够体谅杨彪的苦衷,能够原谅杨彪今日的行动。杨彪并非一个犯上作乱的小人,事到如今,都是君心难测,迫不得已。”

    在这样一番纠结缠绕的内心活动之后,内侍官停下了脚步。杨彪从自己的心思中惊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登上了刘申书房的台阶,站在了他将要废黜的君王的门前。

    他把内心翻滚涌动的各种杂念乱想强行压制了下去,稳定了一下心神,整理了一下身上的朝服,调整了一下脸上的表情,鼓起勇气,大声禀报:“臣杨彪,奉旨进宫奏事,求皇帝接见。”

    说着,他便面对刘申书房的大门,恭恭敬敬地跪拜了下去。(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五章 杨彪叛乱(2)

    (一)

    杨彪和刘申彼此面对着。

    自从上次杨彪从北线凯旋以来,君臣间再也没有单独面对过,彼此之间都已经很久没有端详过对方了。

    那时候,距离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并不遥远,朝堂的风气和君臣间的关系还是很健康的,没有后来那样的森严等级。君臣议事时,臣子并不需要一直跪在地上,或者是站立在台阶之下,更不需要趴伏在地上回话。君臣之间,往往可以相对平等地坐而论道。

    刘申邀请杨彪在他的对面坐下。内侍小心地给杨彪奉上今春上供的新茶。

    茶碗的盖子一打开,顿时满室盈香,空气中充满了春日江南的气息。

    杨彪的脑子里不由得再次浮现出和你在北线大本营最后话别的情形。你的身影出现在袅袅上升的茶水的雾气中。杨彪再次感到一阵内心的悸动。他暗自咬了咬牙根,强行把有关你的念头摁入记忆的湖底。

    刘申隔着袅袅白汽,看着杨彪脸上的微妙表情。

    君臣默默地各自品了一口茶。

    刘申说:“大将军此来是想要就裁军事宜,给我一些好的建议吗?”

    杨彪说:“不敢。陛下对裁军这样重大的事情,一定是谋定而后动的,想来对于如何施行,都已经成竹在胸了。臣治军多年,对军队的情况还是略有一些了解,若陛下有所咨询,臣愿意为陛下提供一些情况,供陛下参考。”

    刘申疲倦地笑了一下,说:“大将军和我知交多年,是汉军的最高统帅,有关裁军这样重大的事情,我没有听过大将军的意见,怎么敢轻举妄动呢。早就想延请大将军过来单独请教了,只是,我对此事尚未下定决心,恐怕过早宣召大将军入宫议事,外界会以为我已经下了决断,转为逢迎君上,我就再也听不到多少畅所欲言的中允客观之论作为参考了。故而延迟至今。个中缘由,还望大将军体会,某绝对没有轻忽大将军意见的想法。”

    杨彪起立拱手道:“陛下言重。臣虽然蒙陛下洪恩,做了汉军的统领,但汉军始终是陛下的汉军,我们或战或和,都唯陛下马首是瞻,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臣一介武夫,自知于这样的重大国政上,见识远远不及陛下高瞻远瞩,故而前期无有多少发言,臣但知身为军人,应该始终以故大将军为榜样,坚定拥戴陛下,支持陛下的决定,为陛下的前进扫清障碍,如此而已。”

    刘申点头,示意杨彪坐下。他说:“很好。大将军在此事上的坚定支持,是我莫大的荣耀和欣慰。大将军于施行此事,有何条陈建议,朕愿洗耳恭听。”

    杨彪心里跳了一跳:果然,刘申对裁军心意已决,之前所说的那些,不过是客气话而已。而且,他在最后一句自称为“朕”,暗示了无上的君权和臣子的责任,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绵里藏针。

    杨彪于是将思忖多日的若干裁军实施建议,向刘申一一道来。

    刘申仔细地倾听着他的建议,在心里判断着杨彪的诚意。

    刘申觉得,杨彪的这些建议相当及时而重要,有很多细节问题,的确是他因为不是特别熟悉军队的情况而难以想到的,杨彪的建议很好地弥补了自己的考虑不周,而杨彪向他提供的解决方案参考,也很有价值,简单易行,干脆麻利。杨彪的确是军事方面的杰出天才,只要事涉军事、军队,他的实干才华,就如同出鞘的精钢马刀一样,寒光闪闪,锋利无比,让满朝文臣武将,瞬间都黯然失色。

    刘申不由得在心里叹息,若这样一个人才,处事为人能够像你那样光明磊落,让人仰慕感动,该有多好啊。他也不由得惭愧自己德行欠缺,没有福气,在太平盛世里,再也得不到第二个你那样的盖世英雄的辅佐了。

    (二)

    杨彪陈述完毕之后,刘申面露感激和喜悦之色。

    刘申说:“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啊。大将军对军队状况了如指掌,果然是考虑周全,算无遗策,每一条建议都如同及时雨,正是朕所需要的,对朕启发甚多,提醒甚为重要。”

    刘申说:“裁军此事,若能圆满成功,为国家节约下大量的财富,惠利民生,大将军当居首功!天下万民,也必当深深感谢大将军的恩德。”

    杨彪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原本就是人臣本分。”

    刘申说:“大将军放心,以上事宜,朕都将一一遵照大将军的建议去实施,以大将军的意见为朕的意见。大将军回去之后,不妨上个书面的奏折进来,以免朕刚刚听漏或者记得不全。”

    杨彪再次起立,拱手施礼道:“臣遵旨。”

    他一直保持着行礼的姿势,没有回到座位。

    刘申审视着他。

    刘申说:“大将军可是还有其他的话,要对朕说?”

    杨彪说:“正是。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陛下能够恩准。”

    刘申说:“大将军请讲。”

    杨彪跪下道:“陛下,众多汉军将士追随陛下多年,如今即将裁军,许多将士将会卸甲还乡,从此远离京畿,今生想要再次见到陛下,殊为不易。臣今日代广大汉军将士,向陛下恳请一个特别的恩典,希望在裁军旨意颁行之前,陛下能够在汉军建军纪念日,也就是故大将军在清风寨第一次向汉军500骑精锐发表讲话的那一天,亲临京郊大校场,参加汉军最大规模的一场阅兵,让庞大强盛的汉军,最后一次将他们的英勇和荣光,呈现于陛下的眼前,也让广大汉军将士,最后一次再沐浴君恩浩荡,亲见陛下与他们驰骋在一起,与他们荣辱与共,血肉相连,让他们在归乡之前,把陛下的英姿,永远地铭刻在记忆里。臣也斗胆恳请陛下,在校场对广大汉军将士,亲口谕示国家对他们的感谢和对他们的铭记。”

    杨彪叩头道:“陛下若肯亲临阅兵,对于汉军全体将士,都将是一个莫大的惊喜和感动。相信在陛下的亲口谕示之后,所有的汉军将士,都将理解即将到来的裁军,同样是为天下的根本福祉而行,都能认同陛下的英明决策,都能踊跃响应,自觉服从遣归的安排。”

    杨彪强调说:“臣深知这些年陛下为国事操劳,圣体欠安,不宜军旅奔波,然而,臣以为,裁军之前,陛下的这一趟阅兵,至关重要,其他人的动员效果,都无法与陛下亲往军中的看望和动员相比。臣恳请陛下,深思熟虑,能够特别开恩,亲临军中,满足全体汉军将士的共同心愿。”

    杨彪的话,入情入理,深深打动了刘申的心。

    刘申本来对汉军也是有着特别的感情,说到裁军,虽然理智上觉得势在必行,情感上,还是多少有些唏嘘感慨的。本来刘申就在考虑,要不要在裁军圣旨颁行之前,去军中看望一下那些为他浴血奋战的将士,给予特别的安抚和嘉奖,杨彪这个建议,对刘申来说,是正中下怀。

    刘申沉默了一会儿。杨彪期待地跪在那里,等待着他的决定。

    刘申思考的时间并不长,然而,杨彪心里有鬼,觉得这段时间长如万年。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听到了刘申的声音。

    刘申说:“大将军的建议非常好,朕正有此意,朕准奏。大阅兵的事就请大将军来安排吧。朕听从大将军的安排,届时一定亲往校场,勉励感谢全体汉军士兵,并有诸多特别的恩赏。”

    悬吊在心上的一块巨石砰然落地。

    杨彪感到整个人都一阵轻松,额头上的皱纹瞬间舒展。

    他精神振奋地伏地礼拜,大声谢恩道:“臣代全体汉军将士,感谢陛下的隆厚圣恩。臣等率汉军精锐将士,在大校场恭迎陛下的视察!”(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六章 杨彪叛乱(3)

    (一)

    刘申在书房单独接见杨彪后的第42天,汉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仪式在京郊大校场举行,刘申带领朝中的部分文武前往郊外进行阅兵,观看三军骑射攻防校演,然后举行例行的秋季围猎。这是自金风寨会盟以来,军史上的隆重大事。

    阅兵仪式和秋季围猎,皇帝一般是不带宫中女眷前往的,虽然我作为皇后和皇太子的母亲可以跟随前往,但当时我的身体非常不好。我正怀着与刘申最小的女儿,已经有7个半月的身孕。因为年纪大了,精力体力不比从前,这次怀孕我感觉到非常辛苦,甚至比怀着皇太子的那次还要痛苦疲惫,每日腰酸背痛,头昏眼花,稍稍处理一点事情,就累得脸色苍白,气息不匀,躺在床榻上一动也不想动。这种情形显然不适合跟着刘申去郊外鞍马劳顿,于是刘申就让我留在宫中安心养胎。

    临行前,刘申过来昭阳宫看望我,向我辞行。我靠在软枕上,刘申伸手摸着我圆滚滚的肚子,感觉着强有力的胎动,一方面喜不自胜,一方面也眷恋不舍。

    他说:“希望这一胎是女儿。儿子们长大了,不是入朝从政,便是习武从戎,都不能常年在你身边尽孝,还是女儿们体贴,可以围绕在你身边,和你作伴,照顾你的饮食起居,就算出嫁了,只要嫁得不远,每天进宫也不是难事。若这一胎是女儿,我不会把她嫁远了,给她招个入赘女婿,让她就住在宫里,专门替我照料好你,让你每天舒心快乐。”

    我笑着说:“汉王想得这样长远,是男是女还不知道呢,以后的事情哪里说得定。就算是女儿,将来谁知道她的心意是想要远嫁,还是留京?”

    刘申认真地说:“我有一个直觉,这一胎必定是女儿,而且,是我们长得最美貌的女儿、性情最孝顺的女儿,和你一样。”

    我叹息说:“我可不是父母们的好女儿。”

    刘申说:“你当然是。”

    刘申说,他此次去京郊阅兵和围猎,回程中还将前往皇陵祭奠先皇夫妇,大约要去20天的时间,期间,皇太子留守运京,代为监国,戎先、吐蕃两宫贵妃的儿子也留下辅政,他会带着三位10来岁的少年皇子同行历练。他说,已经再三吩咐过留下来的儿子们,每日要进宫给我请安,确保我和胎儿安然无恙。待他忙完这些事情回到运京,再来陪我迎接女儿的降生。他安慰我说,虽然这次怀孕年纪比较大了,感觉上比较辛苦吃力,但是,我这些年身体调养得不错,底子还是挺好的,应该可以足月顺产,让我不要紧张,但放宽心,等着他回来。

    我感谢了他的关心,说会带着宝宝安心静养,平安等着他回京。

    刘申又再三嘱咐,他出发的时候不用劳心费力去送行了,派两宫贵妃率嫔妃们前去送行就好了。当夜刘申宿在我宫中。生皇太子和生长公主的两次难产,给我留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让我对这次能否顺产有些忐忑不安,刘申这一离开,让我心里更觉得有些无依无靠。刘申在我耳边温存软语,诸多宽慰安抚,让我的心情平复下来,感觉安定了很多。

    (二)

    刘申离开之后,平日热闹的宫廷,瞬间就冷清了许多。所有的房间,也都显得空空荡荡的,格外阴冷。

    不过凡事有弊也有利。刘申离开之后,宫中的琐碎事务也减少了。有两宫贵妃帮助着打理宫中事务,我便清闲了下来,每日在昭阳宫中安心休养。

    这一日,我起床不久,正躺在美人榻上听佛号数念珠,内侍总管匆忙来报,说傅天亮有特别要紧的事情恳请立刻面见。我从美人榻上撑了起来,传令让他进来。

    傅天亮的神情非常紧张,他带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消息。

    傅天亮卫队中的一个名叫马志初的副官,与杨彪府上的内务管家是儿女亲家。昨天晚上,杨彪府上的管家偷偷来到这位将领的家中,向他密报了一个惊天密谋:杨彪和手下部分心腹将领,拟在阅兵结束,围猎开始时,突然向皇帝的御林军卫队发动袭击,以优势兵力密集扣押刘申和随行官员,挟持刘申,以性命相威胁,逼迫他写下退位诏书,宣布废黜现任皇太子,另立年幼的皇九子为新君。拿到刘申的诏书后,杨彪一伙便假借圣旨,指控皇太子谋逆,令刘申伤心退位,以刘申亲征的名义,打出皇帝的旗号,号令三军围困运京,兵临城下,必要时强攻破城,占据皇宫,扶持皇九子登位,实现不改朝的君主换代。

    计划成功之后,新君登位,即应尊刘申为太上皇,另迁温泉行宫居住,颐养天年,而皇太后继续留在宫中奉养,抚育新君至成人,兼为人质,防止刘申复辟。同时,宣布因为汉军在君主换代中辅佐有功,尊封杨彪为摄政王,授权杨彪手下的若干将领参与辅政,建立类似军政府的内阁班底,并允许军队参与中央及地方内政事务,赋予军队更大的权力,刘申的裁军之想从此罢议。

    杨彪府的内务管家说,他觉得刘申是一个好皇帝,皇太子也是难得的好太子,杨彪这样折腾,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就算政变成功,也终究不得民心。他觉得军队不应当有和国家不一致的利益,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