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114部分

大宋将门-第114部分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从此之后,一定要牢记,第一不能喝酒,第二不能得意忘形!

    自己就是从办成了榷场,涮了辽国,又无声无息扩大了王家的势力,顺便还收了那么多好徒弟……顺风顺水的事情多了,老天爷都看不下去,非让你栽哥大跟头儿,这就是报应啊!

    王宁安叨叨念念,翻到了小册子的后半段,突然眼前一亮,竟然不怕了……

    “来人,快来人。”

    王宁安扯着嗓子大喊,王宁泽抱着一个茶壶跑进来。

    “哥,你是不是渴了?”小家伙说着,往茶杯里倒水,王宁安哪顾得上喝水啊,急忙问道:“这是谁送来的?”

    “是范老师?”

    “饭?那个饭?”

    “范纯仁呗!”王宁泽道:“他早上送来的,说是他爹看了大半夜,本想亲手送给你,见你睡得太死了,就把小册子放在桌上了。”

    “是老范!”

    王宁安大吃一惊,他真冲到范仲淹家里,好好感谢老先生的冲动……原来昨天王宁安大展才华,头几首还算矜持,后来就颠了,范纯仁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把他说的都记下来,拿回去,给范仲淹看。

    “爹,你说王二郎厉害不厉害?平时他是深藏不露,这回让大家伙逼急了,还真问出了好东西!你老看看,哪首词不是精品中的精品,还有好些词牌是闻所未闻,回头要好好请教二郎,看看要怎么唱才好……”

    范纯仁满心的钦佩,说的口干舌燥,却发现老范的脸色越发难看。

    “爹,你这是……”

    突然范仲淹噼手抓住了范纯仁的腕子,厉声道:“我问你,这个是你亲眼看到的?都是王宁安写的?”

    “当然,我们都能作证!”

    范仲淹缓缓松开了手,他抓起手抄,看了看,又沉吟一会儿。

    “你出去吧!”

    打发走了儿子,老范突然起身,在书房里烦躁地走来走去,嘴里不停骂着!

    “欧阳永叔,你个没脑子的,胡子一大把了,怎么还干这种事情,你不怕揠苗助长,害死后生啊!”

    当老范看到什么华发啊,白了少年头啊,就认定了这玩意不是王宁安写的。那谁有这个才华,又舍得给王宁安当枪手呢?

    不用问了,肯定是那位醉翁欧阳修!

    有人要问了,老范这么想,有没有道理?

    还真别说,欧阳修是欣赏王宁安的,别看两个人经常抬杠,互相斗嘴,有时候醉翁被气得差点昏过去,他们是不是师徒胜似师徒,不是朋友,超过朋友。

    王宁安在六艺学堂有多重要的地位,那是不言而喻。尤其是他靠着自己的智慧,废掉了岁币,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竖起两个大拇指……

    偏偏这样一个天才少年,出身在将门之家,身边都是一帮武夫,暂时还没有什么,可长久下去,王宁安肯定没法被士林接纳……当然,对士林的损失大,还是对王宁安的损失大,真不好说。

    总之,欧阳修是不希望看着王宁安分道扬镳的。

    所以他就弄出了这么一手。

    把自己写的词交给王宁安,让他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一举名扬天下,得到士林的认可。正好欧阳修以文见长,诗词并不是强项,别人不会怀疑……可是你个猪脑子,也不想想,这么成熟的词作,能是一个小小少年写出来的吗?

    哪怕他再妖孽,那些悲苦经,满腹惆怅,是做不出假的。

    揠苗助长,害人不浅!

    这是老范要送给欧阳修的八个字。

    假如事前告诉他一声,老范绝对不会让王宁安满嘴胡说的,可是问题已经出了,说什么都没用,只能尽量补救了。

    范仲淹想了想,王宁安写过几本小说,其中人物各异,有些能往词作上面靠,索性范仲淹就帮忙批注起来。

    他还写了一篇序,大意是说王宁安曾经向自己请教填词,数月光景,进步斐然,又说王宁安心思机敏,善于写小说,能设身处地,体察不同人的心绪,比如《满江红》一首词,就是让王宁安替自己写的,老范入仕三十年,辗转各地,正应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他又满心想要平灭西夏,收服燕云,所以才有后面的几句话,要踏破贺兰山缺……

    范仲淹忙活了大半夜,总算把所有词作的漏洞给填不上来了,老相公立刻让儿子再抄录两份,一个送给王宁安,一个快马加鞭,送给欧阳修。

    范仲淹什么都没说,那意思就是你自己反省吧!以后做事多长点脑子,别老是让我给你擦屁股……

    范仲淹想的是真好,心说我什么也不写,你们也能明白怎么回事。

    可是老范哪里知道,这玩意根本不是欧阳修写的。

    欧阳修拿到小册子之后,也是满心不解,王宁安除了那首《临江仙》之外,他没什么词作,这几年也没见他有诗才,怎么一下子就弄出了好几十首词?

    而且几乎每个都是精品,相比之下,自己都多有不如,王宁安是哪来的本事,莫非他是天授不成?

    老欧阳看了好几遍,突然一拍大腿。

    “哎呦,真是煳涂了,不是有范相公和晏相公吗!”

    欧阳修仿佛瞬间开了窍,这些词中,豪放一派的,绝对是范仲淹的手笔,也只有他总是感慨白发生,至于婉约的,不用问一定是晏殊写的。

    为什么两位老相公要把自己的东西放在王宁安的名下呢?

    欧阳修也是人老成精,大宋盛产神童,人所共知,这其中有真的神童,可是也有假的……欧阳修就知道,很多世家子弟,虽然也很聪慧,但是那些语出惊人,让人眼前一亮的诗词,却未必是他们自己写的。

    或者说,有许多是长辈至亲帮着他们润色的。

    这也不难理解,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希望把最后的都给孩子。哪怕到了后世,不也有某位青年作家,靠着相同的手段,名声大噪吗?

    存了这种心思,欧阳修再看范仲淹的序,还有各种介绍,越发了然了!

    哈哈,这是老范和晏相公要提携王宁安啊!

    按理说小家伙的文武本事都不差,唯独在士林的名气太小了,出了六艺学堂就没人知道他了。

    说起来也是自己煳涂,竟然没有想过帮着王宁安打响名头,真是该死!

    既然让那两位抢到了前面,那老夫也帮帮忙吧!

    转过天,正好欧阳修要进宫去给赵祯讲汉书,说白了,就是陪皇帝聊天。

    欧阳修就怀揣着王宁安的词集,见到了赵祯,随便聊了两句,欧阳修就把这个小册子送到了皇帝面前。

    赵祯的文化修养丝毫不用怀疑,一看这些词作,就眼前一亮。

    “妙哉,果然是上上之品,只怕醉翁也做不出来吧?”

    欧阳修陪笑道:“老臣本就不擅诗词,这里面虽有晏相公和范相公的功劳,但是王二郎的才华横溢,果然是不同凡响。”

    赵祯也看得出来,那些词加到十五岁的少年身上,有些奇怪,可是一想到范仲淹和晏殊,也就释然了,有那两位的教导,写出一些名篇佳作,一点也不奇怪。

    “嗯,果然是不错,朕以为应当立刻刊印,让天下人都见识一下,我大宋又有一位少年英才啊!”

    这回有了皇帝的肯定,两位相公,加上文坛盟主背书,谁敢怀疑王宁安抄袭,你找他们说去吧!

    欧阳修眼前一亮,就准备去安。哪知道赵祯思量着说道:“永叔啊,刚刚辽国送来了国书,他们说清州之盟达成,两国偃武修文,是普天同庆的大事,辽国方面派出几位武士,还有一位状元,叫张孝杰,听说才华横溢,不可限量。要来我大宋切磋交流,你意下如何?”

    欧阳修呵呵一笑,“陛下,这还用说嘛,摆明了是辽国想要找回面子,派人挑衅来了。”

    “是啊,朕也是这么看,可那个张孝杰号称青年才俊,这几年朝堂上老臣凋零,年轻一辈还没有起来,总不能让永叔你去欺负小孩子吧!”

    欧阳修听出了赵祯的意思,“陛下,莫非是要让王二郎对付辽国使者?”(未完待续。。)

第192章 新的商机(加更赔罪)

    王宁安还不知道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将要落到他的头上看过了范仲淹的注释,也就明白了,老先生是存心保护自己。有范仲淹打掩护,自己就不用费心思解释了。

    而且王宁安借着机会,告诉那一帮小王八蛋,王老师要专心当好知县,做好父母官,填词作曲这类的事情,对不起,再也不干了。

    大家伙倒是没觉得什么,光是凭着那几十首词,已经足以证明王宁安在文坛上的地位了,他不需要再醉心这些小道儿,王先生要干的都是治国安民的大事……包括咱们自己,也别总是以为会写几首词,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目空一切,小觑天下英雄……听到没有,苏轼同学,说的就是你!

    大苏回去之后,是痛定思痛,他倒不是惊叹王宁安的才华,论起这玩意,大苏不怕任何人,但王宁安之前的那番话太有震撼了。

    自古以来,能仕途和文坛兼顾的人,没有一个。

    二者相权,只能取一,是仰仗着老天爷的才华,做一个孤寂悲苦的诗人,还是钻研仕途经济,做一个兴旺家族,治国安民的能臣?

    其实这道题不难选择,只是以往没有人给自己点破罢了,何止是自己,学堂之中,有多少人会勐然惊醒!

    苏轼突然发了疯一样,抓起厚厚的手稿,撕得粉碎,还不罢休,又扔到了火盆里,烧了干干净净,据苏辙说,之后的几天里,大哥就像个疯子一样,不言不语,给他吃饭就吃饭,给他喝水就喝水,不眠不休,吓得苏辙都要请大和尚来驱邪了。

    好在第三天,苏轼终于咧着嘴笑了,他主动跑到了食堂,要了二十个大肉包子,又喝了一大盆稀粥,回到宿舍,足足睡了一天一夜。

    再度醒来,大苏跟换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依仗才华,到处炫耀,也不和其他人抢风头,整个人就像是收入鞘中的宝剑,锋芒内敛,再也看不出丝毫的轻狂,没事的时候,大苏总是捧着本孙子兵法,苦苦钻研……

    王宁安给六艺学堂带来的震撼相当强烈,他打碎了很多人的美梦,入学的时候,大家都琢磨着凭着才华和努力,能够过关斩将,蟾宫折桂,从此成为人上人,那感觉就像是很多小孩子问他要考什么大学,保证不是清华就是北大……

    六艺学堂每一个年级就有几百人,所有学生加起来三千多人,而大宋的会试每四年一次,也不过是录取几百人而已。

    哪怕都给六艺,也不够用。更何况还有那么多书院,那么多官学,大家都在盯着那点可怜巴巴的名额,除了那几十个才华爆炸的天才,谁能走得动科举之路?

    扪心自问,有把握的真不多。

    难道大家要当一辈子的穷酸书生,食不果腹吗?

    显然这是不用的,王先生当了县令,还管着榷场,好吧,如果包黑子不多话,市舶司也是归他管的。

    这两个地方都是收税的地方,要收钱就要懂算学,王先生在书院教的就是算学!

    我的老天爷啊,是不是先生在几年前就算准了这一步,提前培养人才啊?

    自从酒楼的那一幕之后,王宁安已经有神话的趋势,哪天说他白日飞升了,或许学生们都会相信。

    这不,榷场第一批招工考试开始了。

    “哥,你不去参加啊?”苏辙边吃边嚷嚷道。

    苏轼瞪圆了眼睛,“瞎说什么,哥可是要考状元的男人!”

    “做梦吧,状元是给我留的。”曾布大声说道。

    这时候韩宗武也凑了过来,“状元归你们,给我个探花就行。”

    吕惠卿看到了这几个货,气得一蹦三尺高,真想揍他们一顿,“拜托,你们有点自知之明好不!见过狂的,没见过你们这么狂的。”吕惠卿靠边坐下来,感叹道:“王先生真是够意思,假如科举之路走不通,还能回来当一个小吏,也算是不错。”

    “是啊,先生心思缜密,环环相扣,天衣无缝。我看以后的吏治,哪也比不上平县了?”苏辙道:“试问,哪个县的小吏公人都在学堂念过书,还接受过几位相公的教导?”

    他这一说,大家还真的大受启发,早就听说过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基本上地方吏治怀就坏在了那些不要脸只要钱的小吏身上。

    假如天下都能像平县这样,使用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说不定大宋的吏治会焕然一新?

    “先生这个知县,绝对是普天下头一份!”苏轼大声赞叹道,其他人都深以为然,有一个优秀的老师,还真是能学到太多的东西……

    享受着学生的崇拜,王宁安这个知县可一点也不轻松,他要管招兵,要督促着修建榷场,还要管好几十万人的生计,千头万绪,弄得脑袋都大了。

    虽然平县是靠着工商两条腿走路,但是却不能没有农业,至少要保证酿酒的高粱,还有生产饲料的大豆要跟得上来。

    再说了,平县也不知是县城的二十万人,还有十几万指着种田为生的农户呢,既然当了父母官,就不能不顾他们。

    要种田,就离不开牲口,偏偏过去的两年,连人都活不下去了,除了特殊保护的马匹之外,都吃得一干二净,连耗子都没剩下。

    上哪去弄耕牛?

    等着榷场运营起来,从辽国购买?

    他们肯定会狠狠宰一刀,而且也别指望他们能敞开供应……不一样,真是不一样,坐上了知县的宝座,想的事情就多太多了。

    正在王宁安发愁的时候,突然三伯王良瑾来了。

    过去的一年多,三伯其实是最辛苦的,总是出海捕鲸,危险重重,整个人又黑又瘦,看得王宁安都心疼了,私下里他们爷俩还商量着,要给三伯找个媳妇,趁着还不算太老,争取给王家添丁进口。

    王良瑾不知道侄子的花花心思,他只知道王宁安当官了,还是县大老爷!真是厉害,太长脸了!

    “三伯,你老就别寒碜我了,这个知县啊,就是一屁股坐在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