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129部分

大宋将门-第129部分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宁安把头摇晃得和拨浪鼓似的,“耶律特使,你不妨去问问耶律仁先和萧大,我王宁安是什么人,做生意最忌讳的就是吃干抹净,我王宁安从来都是讲究互利共赢,绝不会占人家的便宜。”

    张孝杰也问道:“王大人,既然这么说,你准备如何平衡贸易?是不是你们捧着钱过来,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

    “哈哈哈,张大人说笑了,两边都有不愿意出卖的东西,比如你们的优良战马,我们这边的床子弩,精铁等等,都不会牵连其中。另外我还有个想法,假如你们的商品不够平衡贸易,我们可以派遣匠师过去,在辽国境内设置作坊,对产品进行深加工。”

    又是个新名词,耶律化葛问道:“什么意思?”

    “很简单,比如你们卖木材,只能卖一万贯。如果加工成家具,大床,就能卖到三万贯,偏偏你们没有匠师,挣不到这个钱。我们就可以安排匠师过去,咱们双方合资办作坊,我们的人教你们生产家具,再卖到大宋赚钱,这么一来,贸易不就平衡了吗!”

    耶律化葛和张孝杰都吸了口气,他们俩突然觉得王宁安这小子可爱起来了,要知道来大宋对自己的技术都是敝帚自珍,舍不得教给任何人。

    要想拿到大宋的技术,只能抢掠工匠,王宁安倒好,不用抢劫,直接双手奉送,这家伙是太傻了,还是怎么回事,真是让人摸不透啊……

    “两位使者,不止如此,在六艺学堂……对了,你们听说过六艺学堂吧?”

    张孝杰点了点头,“这个我自然知道,听说是醉翁创办的,聚集了不少饱学鸿儒,我也是很仰慕。”

    “张大人,我准备在六艺学堂设一个商学院,专门讲授经商之道,我知道贵国对商业缺少人才,以致做生意的时候,常常吃亏。你们可以选派年轻人过来,进入学堂学习。我们这边会毫不保留,把经商的学问都传授给每一个学生……”

    看不懂,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耶律化葛和张孝杰怎么也想不到,王宁安竟然一再抛出大馅饼,把他们都给吃撑着了。平衡贸易就够诱人的,还帮着设立工厂,帮着培养人才。

    “我斗胆请教王大人,你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咱们的生意能做下去。”王宁安毫不迟疑道:“还是那句话,双方要互利共赢,有很多争端,其实是因为误会而爆发的,两国之间,要想永享太平,边境的百姓要想安康富足,就必须互相了解沟通,光是有商品的往来,远远不够,还要技术交流,人才培养……榷场不只是交换商品的市场,更是连接两国的桥梁,我们应该扮演好守卫者的角色。宋辽对峙了太多年,双方都损失惨重,失去了太多的机会。我还是那句话,总是盯着双方的矛盾冲突,永远只会双输,多谈合作,多谈怎么赚钱,怎么过好日子,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才会越来越多……我诚恳希望,宋辽之间,能够建立起新型的大国之间的关系,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互利互惠……”

    据说王宁安要和两位辽使谈判,外面都安排了无数侍卫。

    私底下还有人打赌,赌他们能谈多久,有的人认为是半个时辰,有的是赌一刻钟,还有说一盏茶的功夫,也有人说以王宁安那个冲动劲儿,见面就要打起来。

    谁也想不到,足足谈了两个多时辰,出来之后,勾肩搭背,兄长弟短,别提多亲密了……(未完待续。。)

第214章 再赢一局

    王宁安和辽国使者连续谈了三次,一次比一次热烈,王宁安详细勾勒出双方贸易的蓝图,还许诺制定详细规范,确保双方能够互惠互利。

    王宁安和辽使表示,一两银子,八钱归大宋,八钱归辽国,很难做到,但是上下差一两钱银子,却是可以做到的,如果还不满意,想要拿得更多,那就只有沙场上一争高下了。”

    话说的直白,可有了前面的铺垫,耶律化葛和张孝杰都听进去,他们的印象中,王宁安和一般的大宋臣子不一样。那些人一个个口不言利,动辄引经据典,姿态高得很。辽国这些年汉化的很厉害,但是和大宋的臣子谈,还是很费事。云山雾罩,说出来的话非要仔细翻译,才能领会。

    王宁安不是,他说的都是大白话,拿出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例子。

    比如王宁安让他们上汴京的集市看一看,一块玉雕,价值万贯,大宋境内玉石不多,可辽国地域广阔,向西有和田的羊脂玉,在辽东还有岫岩玉,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弄到大宋,经过巧匠之手,就价值倍增。

    除此之外,辽国广袤的松林下面,有许许多多的琥珀,这玩意就是几千年前的松树油落在地上,被土层埋起来,再挖出来,透明的叫琥珀,不透明的叫蜜蜡,一个上好的蜜蜡手串,也价值不菲。如果琥珀之中有一个小虫子,这叫虫珀,更是价值连城。

    广阔的辽国,有太多俯拾皆是的宝贝,竟然有辽国人对贸易心存忌惮,实在是没有道理……

    王宁安的话算是说到了这两位的心坎上,什么关南十县,什么岁币,他们全都不提了,只是催促王宁安,要尽快把他许诺的变成现实。

    王宁安是满心欢喜,他给大宋谈出了最好的结果,可是当会谈过程上报政事堂之后,立刻引来了文彦博的怒火。

    “荒唐,这小子简直是丧权辱国,出卖大宋!”

    富弼看了看,也是连连摇头,“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

    他们实在是理解不了,王宁安为什么要搞贸易平衡,还要送匠人给辽国,甚至要帮辽国培养人才……你是大宋的臣子,还是辽国的臣子,把好东西都奉送给辽国,那大宋还剩下什么?

    两位相公把关系打到了赵祯那里,要换成普通官员,赵祯一道旨意,谈判结果作废,王宁安就要被贬出朝堂,没准就去黄州当团练副使了。

    不过赵祯和以前到底是不一样了,他隐隐约约能看出王宁安的算盘。

    “去,把那小子叫来,朕要好好听听他怎么说。”

    没有多大一会儿,王宁安急匆匆赶来,听完了文彦博的问题,王宁安哈哈大笑,“文相公,你问我把这些都给了辽国,大宋剩下什么,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大宋剩下了整个天下,辽国要不了多久,就是我们的囊中之物!”

    “胡说!”文彦博把眼睛一瞪,“你这是欺人之谈,我大宋物产丰富,百姓勤劳,能制作辽国没有的货物,丝绸,瓷器,蛮夷趋之若鹜,你把这个本事教给了辽国,那辽国还需要大宋吗?宋辽的贸易,岂不是让辽国占了大便宜?这不是卖国吗?”

    文彦博问得气势汹汹,可说起别的,王宁安不是对手,谈起做生意,十个文彦博绑在一起,也没有王宁安的鬼花招多,不关智商,双方的眼界根本不在一个时空上面。

    “文相公,你可知道如何才能化解蛮族的野性,让他们无害吗?”

    文彦博懒得搭理王宁安,黑着脸不说话。

    王宁安呵呵一笑,“既然文相公不屑于回答,那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隋唐,我中华融合的蛮夷不计其数,一旦蛮夷接受了中华文化,学会了汉家的生活方式,就彻底无害化了,久而久之,就被同化消失……方才文相公担心辽国把我们的好东西学走,下官以为,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巴不得辽国都学去,只要他们都学会接受了汉人的生活方式,宋辽两国就在同一个比赛场上了,那时候比拼的就是数量,就是规模,我大宋的人口是辽国的十倍,如果我们还打不赢辽国,不如干脆找一个绳子吊死算了,免得给代先祖丢人现眼!”

    嚯!

    真让王宁安讲出了一番道理,赵祯听完,抓着胡须,满脸含笑。

    没有哪个皇帝是笨蛋,赵祯研读《管子》,王宁安所说,正好和管仲一脉相承,而且是更上一层楼。

    “妙哉,真是妙啊!王卿,你所言甚合朕意。”

    赵祯点头了,这下子两位相公可尴尬了,文彦博的脸黑的都能滴下雨水,双眼死死盯着王宁安,不可遏制的怒火从里面喷出来,简直要把王宁安给烧了。他素来作风强势,谁也不敢直面锋芒,偏偏在小小的王宁安这里,屡屡吃瘪,文彦博的懊恼愤怒就不用提了。

    富弼同样不认同王宁安的看法,进言道:“陛下,王知县所讲,貌似有些道理,可辽国未必会全盘学习大宋,倘若他们只是拿走了一些需要的技术,富国裕民的同时,又保留着强悍的骑兵武力,老臣只怕会重蹈安史之乱的覆辙,陛下不可不查啊!”

    到底是几次出使辽国的舌辩之士,富弼很快找到了王宁安的弱点。

    文彦博眼前一亮,“启奏陛下,臣以为富相公所言极是,王宁安不过一厢情愿,自以为是,不值一驳。”

    仓促之间,文彦博竟然失去了宰相的风度,就差骂人了,赵祯心中有些不喜,转向了王宁安。

    “王卿,你还有什么说?”

    “臣当然有话说,富相公的担忧是对的,可是微臣以为这是因噎废食,十分不可取。我们不是笨蛋,辽国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想学什么就不学什么,那还要榷场的官吏干什么?还有臣子干什么?我们自然要努力按照咱们的想法,塑造辽国。当然,辽国可能还保留着很强大的武力,会威胁大宋的生死,我要问的是,汉化的辽国威胁大,还是眼下的辽国威胁大?我想睿智如富相公,不会不明白。再说,富相公提到了安史之乱,我更要请教,安史之乱是怎么来的?假如不是奸相李林甫想要长期霸占相位,阻塞贤路,打破了出将入相的规矩,任用胡人出任节度使。以为胡人不通文墨,就无法威胁相位,可是他忘了,胡人虽然威胁不了相位,却能威胁大唐的江山!”

    王宁安义正词严,质问道:“请富相公告诉下官,安史之乱的根源何在?是两个胡人节度使,还是朝中的宰辅无能,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王宁安好歹学过辩证法,又经过几年的网络洗礼,曾经大战过各路妖魔鬼怪,遇到过无数不怀好意的鸡汤,见过多少精心炮制的骗术……

    文官最强大的一点就是他们垄断了史的解释权,接着又打着以史为鉴的旗号,逼着你按他们的套路走。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这是他们攻击武夫的最好铁证,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甚至武将自己都接受了这个观点。

    可王宁安不信这一套,如果不是李林甫嫉贤妒能,害怕在外领兵的名将回来夺他的相位,怎么会一再提拔安禄山,给他三镇节度使的位置,让他有了造反的本钱。

    要知道,唐初可是名副其实的出将入相,多少名臣都是文武双全,真正能征杀疆场。即便大宋最出色的人杰范仲淹,领兵也不过是半路出家,赶鸭子上架而已,比起大唐的勐人差得太多了。

    王宁安的一问,竟让富弼一死语塞。

    王宁安抓住机会,痛心疾首道:“陛下,以臣所见,固然推动辽国汉化,会有风险,但是只要我们脑筋清醒,时刻不忘整军经武,苦练大军,就能抵御住辽国的反扑,甚至夺回燕云,灭了辽国。毕竟和辽国的经济往来之中,真正的利益在我们这边。”

    “陛下,如果大宋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还被辽国弄得凄凄惨惨,那可就不是辽国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将相无能,误国误民,真该好好反躬自省了!”

    当初看到两个辽使被王宁安弄得没有话说,大家还没什么感觉,只是嘲笑对方无能,可真正和王宁安交手,文彦博和富弼才感到了头疼。

    这小子有着迥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而且他这套模式还能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就拿和辽国贸易来讲,他没有说的一朵花似的,什么毛病都没有。可是他摆出了事实,坦然面对,除非你承认宋人不如辽人,哪怕十倍优势,一样被人家**花,否则,你就要跟着王宁安的路子走,哪怕两位相公,也被说的没脾气。

    说他是妖孽,一点不冤枉。

    最气人的是赵祯还信了王宁安这一套,他含笑道:“王卿少年气盛,难免言语欠妥当,但是道理却是真的。朕听从两位相公的谏言,口不言兵,于民休息。但是朕不能成为懦夫,光复燕云,乃是我大宋儿郎毕生之责任所在,能削弱辽国,朕都鼎力支持。这次议和就按照王卿的意思办,两位相公,你们意下如何?”

    文彦博老脸铁青,却丝毫没有办法,仿佛吃了苍蝇一般,低声道:“老臣遵旨!”

    从皇宫出来,回到了政事堂,文彦博的值房中,传出了乒乒乓乓的声音,这位文相公是真的怒了,王宁安一再挑衅,甚至敢给安史之乱翻案,这是动了文官的命根子,假如皇帝被他蛊惑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看来一定要干掉王宁安了……(未完待续。。)

第215章 反扑

    从皇宫回来,王宁安几乎瘫倒了,连一根手指也不想动。

    别看他大杀四方,十分威风,可承担了多大的压力,唯有他自己知道。王宁安只想舒舒服服休息一下。

    他让人备下了热水,躺在硕大的木桶里,肌肉放松,没有一会儿就睡着了,等到他再醒过来,都已经黄昏了。

    “大人,曹国舅在客厅等了好半天了。”

    “哦,他来的够快的。”王宁安慢条斯理披着袍子,来到了大厅之上,他刚走进来,曹佾就冲上来,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用力之大,差点让王宁安昏过去。

    “滚蛋,老子喜欢的是姑娘,不是你这种污浊不堪的糙老爷们,一边去!”

    曹佾被粗暴推开,他却一点不生气,笑得和招财猫似的,两只大拇指高高举起。

    “厉害,不愧是我兄弟!”

    王宁安无奈道:“你又听到什么了?至于这么高兴?”

    曹佾嘿嘿一笑,“你啊,就别装蒜了,这宫里的事情从来瞒不住别人,两位相公都被弄得惨兮兮的,可真给咱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