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45部分

大宋将门-第45部分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王宁安各种待遇刺激得嗷嗷叫的汉子们已经开始展示自己的本领,首先是体力要过关,背着60斤的分量,越野10里。

    不是王宁安心狠,而是大宋的步人甲就是60斤重,背不了铠甲,如何能上战场。越野下来,三百多人,就剩下了不到二百,淘汰了一小半。

    接着举100斤石锁,拳脚,弓箭,骑马,兵器……全都检查一遍,所有项目都能通过的,只有18个人,其中梁大刚排名第一!

    看到这么点人,王良都发愁了,好歹也训练这么久,难道就这么点人堪用?

    王良抱着脑袋,陷入了思索。

    “宁安,要不要降低标准?”

    王宁安想法很多,唯独如何挑选士兵,他没有弄过,按照道理要优中选优,只是……

    “咳咳,其,其实不用全部都会的,只要精通一两样就够了,我们家的部曲也是如此。”杨曦轻声提醒,王家父子如梦方醒,真是糊涂,竟然钻了牛角尖儿,正式的军中也要分成不同兵种,没几个是全能的,除了体力要过关之外,其他项目,有一两个表现出众,就可以入选部曲。

    折腾到了下午,合格人数扩大到了93人,从此刻起,他们就是王家的正式部曲,第一批完全脱产的武士诞生了。

    傍晚时分,梁大刚等人带着红花,在土塔村招摇过市,每到一处,孩子们都围着大笑大叫,简直比娶媳妇儿还要热闹,活了二十多年,这是梁大刚最风光的一次,到处都是羡慕的目光,美得只剩下傻笑……

第78章 人或为鱼鳖

    欧阳修新得到了一个官职,翰林学士、吏部员外郎、河北东路提举常平司……好长的一串,是个什么玩意呢?

    要想弄清楚,就要先搞清楚宋代的官职,赵大欺负孤儿寡母,得国不正,赵二欺负大哥,欺负侄子,比赵大还不如,亏心的赵宋皇帝为了防止别人效仿他们,就发明出一套复杂无比的官制,弄得权责分离,乱七八糟,好方便皇帝掌控。

    详细的暂时不说,欧阳修的这三个职位分别对应职、官、差遣,职用来待文学之选,说白了有些像学历,官本来是明确职权品级的,赵家皇帝把职权分开,吏部员外郎仅仅代表欧阳修的俸禄和品级,他实际做的是管理河北东路的常平仓,负责赈济百姓,救济黎民。

    这个官职其实并不小,和安抚使,转运使,以及提点刑狱公事同为一路的四大巨头。

    不过欧阳修心里清楚,他真正的工作只有一个,就是协助王宁安,把烈酒卖到辽国。让他管着常平仓,正好稳定河北东路的粮价,防止大量酿酒之后,造成粮食短缺。只是老欧阳心里清楚,赵祯的担心纯粹多余,王宁安那小子做事极为小心,而且酿酒多用高粱,开垦的都是荒地。

    非但不用担心粮食紧张,还能缓解人地矛盾。

    老欧阳相对轻松了,这不每天去茶馆喝茶听戏,去酒楼喝美酒,尝美食,玩得好不快乐。这一天欧阳修醉醺醺回家,欧阳发正在家里读书,见父亲回来,连忙送上了一封书信,还有一大筐腊肉。

    “好大胆子,为父不在,你怎么敢随便收礼物?”欧阳修怒气冲冲责备道。

    欧阳发委屈道:“孩儿也不收,可是他们说这是送来的束,让你无论如何要收下。”

    “束?”

    欧阳修愣了,“为父什么时候要收徒弟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他一屁股坐下,看了两眼,还真别说,这一筐腊肉都是肥瘦相间的上等好肉,用红绳系着,弄得跟结婚的彩礼似的。

    “准又是有人编排老夫,都给我送回去。”欧阳修气愤道。

    欧阳发转了转眼珠,战战兢兢道:“爹,孩儿听说,是王二郎说的,要,要请你在沧州办学,故此才有人送来了束……”

    “什么?”

    欧阳修顿时豁然站起,王宁安那个小兔崽子太胆大了,老夫什么时候答应过了,你还敢替我先许诺了,简直岂有此理!

    他一甩袖子,就准备去找王宁安算账,可是转念一想,反正闲暇无事,在沧州办学,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只是办学的钱不少,最好都让王宁安出才行!

    老欧阳恨恨想到,他暂时把腊肉放在一边,不置可否。又拿起了那封信,随口道:“这也是王宁安送来的?”

    “不是,是余伯伯送来的。”

    欧阳修脸色一变,慌忙拿起书信,熟悉的字体映入眼帘,写信的人名叫余靖,比欧阳修大了七岁,当初庆历新政的时候,两个人同为谏官,都以大胆直言闻名。

    庆历新政失败之后,纷纷外调,前不久余靖被调入京中,担任光禄寺少卿,此老关心水利,随便就考察了一下黄河的情况,进京之后,余靖就几次上书,言说黄河水患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余靖离开京城几年,物是人非,没有人搭理他,老先生锲而不舍,就想起了昔日的战友欧阳修,正好他在沧州,黄河流经之地,一旦泛滥,后果不堪设想。余靖就连夜修书,请求欧阳修一起帮忙上书。

    拿到了这么一封信,欧阳修顿时陷入了沉思。

    黄河千年以来,泛滥不断,尤其是大宋立国百年,河道频频出问题。余靖不是信口雌黄的人,如果不是问题严重到了刻不容缓,他也不会找自己帮忙。

    可究竟该如何应付,欧阳修一时也没有主意,他捧着书信,一言不发。欧阳发识趣退出,他刚出来,就碰上了满脸笑容的王宁安,他手里还捧着一摞子东西,兴匆匆赶来。

    “快去告诉你爹,就说晚生求见。”

    欧阳发没有动,王宁安像是变戏法一样,从身后掏出了一大袋肉干,还有一包灶糖,欧阳发立刻喜笑颜开,还主动提醒王宁安,欧阳修心情不好,怕是出了大事。

    王宁安心里打鼓,他满心希望欧阳修能留在沧州兴学,有此老坐镇,文教大兴,指日可待。还能趁机把王家军的子弟送到老夫子名下,成为文坛盟主的弟子,日后绝对是一大助力!

    算计得很精明,王宁安甚至不惜先斩后奏,把生米煮成熟饭,这一次他来找欧阳修,就是不计成本,不怕代价,一定要拿下老夫子!

    满心悲壮的王宁安,见到了欧阳修,就拱手送上了一份联名书,上千人在上面按上了鲜红的手印。

    “醉翁桃李满天下,人所敬仰,想我沧州地处偏远,文教荒废,多年以来,竟没出过一个进士,万千孩童期盼名师,如禾苗盼春雨,醉翁就忍心让孩子们失望吗?这里有一千余人的画押,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老先生人心拒绝吗?”

    王宁安把孩子们推到了前面,老欧阳还真不好拒绝,只是他看了看这边的联名书,又看了看余靖的那一封信,左右为难。

    “王二郎,非是老夫不愿意,实在是有事情缠身。”

    “还有比教化更大的事情吗?”王宁安满怀悲愤问道。

    欧阳修苦笑了一声,“是黄河,水患临头了。”

    老先生没有避讳,把余靖的信交给了王宁安。

    王宁安将信将疑,从头到尾看了起来。

    越看,王宁安的脸色就越凝重,还真别说,余靖点到了要害!

    从北宋立国开始,不到一百年间,黄河决口竟然达到了一百多次,平均一年一次,有时候甚至一年两三次,老百姓苦不堪言,朝廷每年拨下巨额的治河经费,却始终没有成效。黄河水泛滥的情况越发严重。

    而就在庆历新政之后,由于党争耽搁,治河经费没有落实,几年间,黄河的情况越发糟糕。

    余靖亲自考察,他认为过了开封段之后,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高,几乎成为悬河,隋唐以来的黄河河道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如果不立刻采取措施……水患就在眼前!甚至今年就有可能出问题。

    王宁安将信将疑,“真的这么急迫?不会是小题大做吧?”

    “武溪兄不是信口雌黄的人!”

    欧阳修沉声道:“明道二年,老夫曾经路过巩县,初见黄河,地势凸凹起伏,山峦叠嶂耸起,自西向东黄河水出三门峡,汹涌的河水在山岭之间狼奔豕突,翻腾咆哮,浊浪排空之声,震耳欲聋,气势雄浑,李太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并非夸张。一旦黄河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老先生打算怎么办?”王宁安问道。

    “唉,老夫准备立刻动手,修河是来不及了。可以调集民夫,严防死守,绝对要挺过今年!”

    ……

    欧阳修迫不及待要动手,可是老天爷开了一个玩笑。

    今年的雨季竟然比往年早了一个多月,整个黄河中下游,都笼罩在暴雨之中。欧阳修站在雨中,任凭衣衫湿透,眼珠喷火。

    他要立刻进京,结果赶到距离汴京不到300里的地方,一个霹雳落下……商胡口决堤,奔涌的洪水扑向了大名府,几乎一夜之间,河北州城府县,变成汪洋泽国,数以百万计的黎民堕入滔天河水中,成了凄惨的鱼鳖……

第79章 杨家悍卒

    滚滚浊流,滔滔黄河,从天上来,往大海去……

    一路无可阻挡,大名府,恩州、冀州、青州、沧州,沿途的州县无一幸免,成千上万的村镇被卷入洪流之中,不知道多少百姓死在了洪水之下,比死去多十倍百倍的是失去家园的人们,扶老携幼,立在一块块高地儿,宛如海中的孤岛,焦急等待着救援……

    洪水彻底大乱了王宁安的算盘,欧阳修已经离开,主持救灾事宜。兴学的计划只得搁置,这一场大水,绝对不会那么简单结束。

    河北五个府受灾,百万人失去家园,流民的冲击有多可怕,史书上比比皆是。

    王宁安头皮发麻,他仿佛看到了无数衣衫褴褛的人冲上来,把刚刚积攒的家底儿摧毁殆尽……王宁安的心脏猛地一缩,转身奔向了海丰酒楼,喘着粗气,吩咐向好等人,把账面上的钱全都拿出来,用来采购粮食,越多越好,不要管价格,先把酒楼的仓库地窖都给堆满了。

    “公子,这时候屯粮,是赚钱不错,可是不是有点那啥啊……”向好为难道。

    “你想说囤积居奇太缺德,是吧?”王宁安气得笑了,“我还没有下作到挣黑心钱,粮食到了咱们手里,酒楼,面馆,还有茶馆那边,无论外面怎么涨价,咱们都一定要平价贩卖食物,敢涨一文,就别怪我不客气!”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王宁安可不会被眼前的一点小利蒙住眼睛,犯了糊涂。

    按照他的记忆,自从庆历八年商胡口决堤之后,其后的几十年,黄河肆意泛滥,造成的损失难以计数,大宋君臣面对着黄河,束手无策,几次治理全都失败,反而引起一轮一轮的党争,拿悠关百姓生死的事情当做对付政敌的工具……王宁安一直很鄙夷养尊处优的士大夫,内斗在行,治国无能,所有功夫都在一张嘴上,实在是让人瞧不起……

    以王宁安的地位,还没法掺和朝廷的事情,他也不想掺和。

    原本的黄河故道是从沧州的南部入海,这一次改道之后,水流集中到了沧州北部,经过白沟河,进入渤海。

    从南转到北,整个沧州都在洪水的威胁之下,可以预见,日后沧州的水患不断,百姓生活只会更加艰难。

    有多大的本事,使多大的力量,王家正在上升期,急需要各种人才,而水灾客观上给王家提供了膨胀的绝好机会。

    “把我们手上的钱全都换成粮食,越多越好,猪肉,大豆,就连豆饼也不要浪费,饿极了,也能救命,”

    王宁安匆匆赶回土塔村,和老爹商量之后,立刻抛出了节约食物的命令,以后王家的部曲,全部按照人头分配,不许浪费粮食。还要求汉子们上山打猎,下河摸鱼,弄回来的肉类全部腌起来。

    再有,大灾之后,必定流民遍地,王宁安要求部曲每十人一队,不间断巡逻,保护村子安全。

    不得不说,措施非常及时,周边的村镇都受到了流民冲击,唯独土塔村安然无恙,在一片混乱之中,保持着了不起的平静。

    只是再怎么样,也不能和之前相比。

    王宁安只能算少年,一顿二两米饭,两条薄薄的咸肉,根本吃不饱。可是规矩是他定的,大灾之下,粮食最金贵,总不能自己带头犯规吧!

    他匆匆吃完,不敢在饭桌停留,生怕管不住嘴。走出没多远,梁大刚神秘兮兮跑了过来,他的肚子鼓鼓的,活像个蛤蟆。

    到了王宁安面前,他从老羊皮袄里掏出两个滚烫的土块,塞给了王宁安。

    “二郎,意思意思就成了,你可不能饿坏了,不然大家伙指着谁啊!”梁大刚憨厚道:“两个山鸡,用泥糊上烤着吃,还是你教给我的,尝尝手艺怎么样!”

    王宁安不好意思起来,有心不收,可是肚子不争气叫了起来。

    算了,别和自己过不去!

    “多谢刚叔,我还是去后院吃吧。”

    捧着两个泥土俺,王宁安飞快跑到了后院演武场,他找了一截树桩,用力把泥团敲开,顿时热气带着香味,铺面而来。

    肥嫩的山鸡,带着松油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他抓起了一个鸡腿,飞快啃起来,没有多大一会儿,多半只山鸡就进了肚子。舒舒服服打了一个饱嗝儿。

    突然,王宁安想了起来,家里面还有两个客人呢!虽然杨九妹发话了,也不能真的就虐待杨家的大少爷和小公主。

    到了西跨院专门给杨怀玉和杨曦准备的,问好之后,把叫花鸡放在了桌上。杨怀玉没见过一团泥包着的东西,满脸鄙夷,哪怕敲开之后,香气四溢,他也不愿意吃。

    杨曦倒是满不在乎,这些日子她给王宁安提了不少建议,女孩家心思细腻,小情节,小温馨,使得几本小说更加丰满动人。混熟了,杨曦本性流露,抓着鸡腿猛啃,和王宁安一个德行,都盯着肉多的地方。

    “杨世兄,谁也料不到,突然出了这种事情,黄河决口,非同小可,几个月,几年都不一定能处置好,流民遍地,灾荒瘟疫,麻烦太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