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544部分

大宋将门-第544部分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曙看过实录,当然知道刘太后在日,父皇有多为难。

    现在看起来,曹太后比刘太后年轻,身体好,而且又是他的亲妈,弄不好让她掌控一二十年,也是可能的。

    如果说曹太后的看法和自己一样,那也无话可说,权当孝顺母亲,问题是曹太后主张保守,和朝廷上的变法派是两条路上的马车,一旦曹太后和师父他们展开争斗,那就坏事了。

    没法子,赵曙深思熟虑,只好决定先退一步。

    他还是很狡猾的,小家伙先找到了母后,告诉曹太后,他决定下旨,准许舅舅回京探亲,祭奠曹家先人。

    曹太后还挺高兴的,以为儿子孝顺自己,知道感恩了!

    哪里想到,赵曙给了她一个甜枣,立刻说道,父皇恩重如山,普通人家尚且守孝三年,身为皇帝,理当做天下表率。

    他要为父皇守孝,朝中大政,由政事堂统辖,有师父西凉王在,有欧阳修,贾昌朝,宋庠,庞籍,那么多老臣辅佐,绝不会出任何差错,还请母后成全。

    等赵曙说完,曹太后的脸色就变了。

    她被儿子套路了,赵曙先是答应放曹家人回来,让他们探亲祭祀,曹太后欣然答应了,接着赵曙要替他爹守孝。

    曹太后能不答应吗?

    光让曹家人孝顺,就不许皇帝孝顺?

    道理说不通啊!

    可是一旦答应了赵曙守孝,她手里有没有先帝的遗诏,没法垂帘听政,更不能通过影响儿子而影响朝局。

    曹太后像是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她面色寒霜,声音尖利:“陛下,如此一来,只怕朝局要尽数托付给政事堂,要交给西凉王了?”

    言下之意,你能放心?

    赵曙仰起头,自信一笑,“师父忠心不二,父皇把孩儿,把朝局都托付给了他,母后应该相信师父才是!”

    曹太后咬了咬牙,好小子,涨本事了,这话里带着刺儿啊!王宁安是托孤大臣,身为母后,赵祯为什么没给你遗诏,你心里还不清楚吗?

    曹太后真有些抓狂,她之前被赵祯猜忌,甚至传出要废后,要出使她的消息,曹太后是憋了一肚子气,但是又不得不委曲求全。

    她对亲儿子有情,但是对丈夫,尤其是要对她下狠手的丈夫,却没剩下多少感情了。

    你不是怕我揽权吗?

    那我就做给你看看!

    曹太后是带着怒气的,发着狠的!

    要是不然,她一个尊贵的太后,老实享清福不好?何必总是掺和朝廷的事情?

    只是曹太后没想到,她才伸出手,就被儿子给挡住了。

    小家伙,你真行啊!

    曹太后冷着脸,也无话可说,只能让赵曙赶快离开。

    打发走了儿子,曹太后对着佛像,念了一刻钟的经文,渐渐的心里有平和下来……小东西也不是那么笨,他能有手段对付老娘,但愿他也有手段,去应付他师父!

    要是不然,这赵家的江山,真有可能改姓了!

    也不知是喜,还是忧,反正曹太后是五味杂陈,只能慢慢品味了。

    ……

    再说赵曙,他挡住了老娘的攻势,小心情还是不错的。

    因为先帝遗诏,要求一切从简,他又要给父皇守孝,整个登基大典简化了很多,仅仅是拜祭列祖列宗,颁布登基诏,接受百官朝贺,然后就匆匆收场了。

    所谓守孝三年,并不可能真正结庐陵前,什么都不干。

    实际上赵曙还是很忙碌的,只不过大的庆典取消了,一些大朝会取消了,每天都要到殿里静思,替父皇念经超度。

    还有每逢七天,都要去陵前拜祭追思。

    除了这些事情之外,赵曙更重要的工作是熟悉朝政,王宁安,贾昌朝,宋庠,等等重臣,一共9位,每人负责一天,十天轮换一次,其中有一天是给赵曙休息,检讨,总结用的。

    大家都希望小皇帝能快快成长起来,真正负担朝政。

    而赵曙也十分努力,忙得昏天黑地。

    身为天子,他的朋友没有几个,有好些话,没法和师父等长辈说,狗牙儿就成了他唯一的死党,几乎每天都要把狗牙儿叫进宫里,两个人嘀嘀咕咕,不停谈论商议。

    这几天,赵曙就在研究户部的账。

    要想做事情,就离不开钱,没有钱寸步难行,百姓家如此,朝廷更是如此。

    赵曙迫切想要知道,自己能动的钱有多少,他也想弄出点动静,哪一个少年不想着有所作为,惊天动地呢!

    可是当赵曙和狗牙儿翻了所有账目之后,两个小家伙都傻眼了。

    大宋朝不但没有钱,还欠了3000万!

    “没算错吧?”赵曙瞪圆了眼睛,不服气道。

    狗牙儿咬着毛笔杆,摇了摇头,“你自己看,户部各种岁入结余不过5000万贯,而要负担的借款,足有8000万贯,两者抵消,可不是欠了3000万贯!恭喜你啊,成为大宋欠钱最多的一个人了!”

    “怎么会?”

    赵曙抱着脑袋,百思不解。

    变法这些年,朝廷的岁入不是成倍增加吗?

    师父又那么会理财?

    当年户部只能收到一亿贯,其中七成还是实物。如今户部岁入突破了三亿贯,货币税收达到了2。5亿,以往欠钱,现在欠得更多,钱都跑到哪去了?

    “我说宗翰,你好好查查,是不是有贪官污吏?把钱都弄没了?”

    “贪官肯定是有。”狗牙儿笑嘻嘻道:“不过这么大的窟窿,肯定不是贪墨那么简单。”

    “那是为什么?”

    狗牙儿想了想,“我师父……也就是现在的三娘,她告诉过我,大有大难,就拿皇家银行来说吧,按照股本计算,两个亿都不止,可问题是能变现的不多,就好像一个人身价百万,其中有田产,有土地,有股票什么的……现金反而不多,如果让他掏钱,那些东西就要变卖折现,最后或许连二三十万贯都拿不出来。”

    “我问过我爹了,这些年发展太快了,股市和债市出现之后,金融也太热了。另外为了解决地方的财政枯竭,朝廷大笔钱投下去,修路,建农场,建牧场……这些都要贷款,都要财政提供担保,提供补贴,弄来弄去,欠了这么多钱,也很正常!”狗牙儿又补充道:“幸好西域的黄金补充上来,开发西域算是没花钱,还有了赚头儿。要不然啊,横山一战,西域一战,没有几千万贯,能解决吗?就算把皇宫都卖了,也未必够填窟窿的。”

    赵曙满心火热,他见大宋繁花似锦,烈火烹油,还以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可以让他放心大胆地用。

    结果盘点之后,他才弄清楚,不但可用的钱不多,还欠了一屁股债!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啊?

    赵曙小朋友困惑,其实道理真的不复杂。

    任何经济高速发展,都会产生信贷增加,超前投资,大规模举债建设,最后都会变成债务,不只是朝廷,地方,民间,各种债务,更是数量惊人。

    这又是大宋开启工业化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相比而言,大宋的利息成本比后世高了几倍,而工业技术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生产效率相对低下,产品少,自然还款能力就差。

    一言以蔽之,在赵祯柄国的最后十年,大宋经历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期,而到了赵曙手里,各种后遗症逐渐显现,如果没有足够的调解手段,大宋这艘巨轮,就要出问题了。

    赵曙傻眼了,难怪父皇临终之前,一再告诫自己,朝廷的局面,唯有王宁安能收拾,原因就在这里!

    “我怎么觉得,这张龙椅这么难坐啊!”赵曙又郁闷了,“过去先生们都说,盛世就是有花不完的钱,吃不完的粮食,什么都是好的,遍地都是君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怎么感觉,好像是假的啊,或者,大宋远远没到盛世?”

    狗牙儿挠了挠头,“这么说吧,盛世就好像是个美女,乱世就像个丑女,不管美丑,她们都是人,都有眼屎,有鼻涕……就看你更关注什么了。”

    赵曙琢磨了半天,突然猛地拍打狗牙儿的后背。

    “行啊,你够厉害的,这个比喻好,太好了!”

    狗牙儿翻了翻白眼,“好有什么用?我估计啊,今年你就有麻烦了。”

    “为什么?”

    “我听我爹他们说了,去年冬天太暖和了,西京和东京都没有结冰。”

    赵曙点了点头,他还庆幸来的,冬天暖和,对父皇的身体有好处,莫非这也有害处?

    “冬天太暖了,又没有雨雪,今年的春旱就很严重,除了一个月之前,先帝驾崩那天,下了点雨之外,一直没有下雨。各地水渠水库又干了,很多地方,挖了五丈,十丈,都没有水,春耕肯定受到影响,粮食减产已经是定局。”

    狗牙儿冲着赵曙一摊手,“所以,秋天你的子民又要饿肚子了!”

第828章 大宋是个怪物

    狗牙儿都能听到的消息,当然不算什么秘密。

    事实上从王宁安刚刚入主政事堂,就下令去调查摸底,他要推动商品农业,提供更多的物产,首要面对的就是粮食问题。

    如果粮食不够,生产再多的蔬菜和畜产品都没有意义。

    更何况无论养殖猪羊,都需要饲料的,五斤粮转化一斤肉,几乎是铁律,没有充足的粮食,一切都是空谈。

    真正掌舵大宋之后,王宁安才深深体会到,很多事情,真的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果哪位还觉得弄出了蒸汽机,弄出了纺织机,就能开启工业化,就能横扫世界,那么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什么是工业化,简言之就是资本和技术不断增密,排斥劳动的一个过程,说穿了就是用机器代替人力,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不断增加出产,提高效率。

    问题是机器能代替人,可机器也会老化啊,也会折旧啊,因此人们不断增加投资,去喂养工业体系,说穿了,这就是个吞金的巨兽。

    只有养到了一定程度,工业才可能反补农业。

    在这之前,工业巨兽都会毫不犹豫地吸收各种物资,城乡差异,农村贫穷,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偏偏在生产力还很低的情况下,农民没有多少剩余,根本架不住吸星**。

    大宋的农民算是很能干了,但是一个丁壮,最多只能养活三个人。

    一家五口,两个男丁,一年下来,能拿出来出售的粮食,只够一两个人吃的,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如果赶上了天灾,就比如这一次,从庆历以来,整个气温是不断下降的,但是偏偏嘉佑七年冬天,就是个暖冬。

    降水又少,天气干旱,如果不出意外,肯定还有蝗灾。

    司马光早就让户部派员研究,农学院和户部一起送上了报告,按照他们的预估,永兴军路,秦凤路,河北东西路,还有京畿,几乎整个北方,粮食产量都会下降。

    至少两成,甚至某些地区,会突破五成。

    如果出现了大规模蝗灾,绝收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些地区,一共住着四千万人,不管怎么保守估计,灾害至少会波及一千万人,会有三四百万人缺少粮食,需要救济。

    结果送上了,连司马光都傻眼了。

    他忧心忡忡,“师父,就算让灾民喝粥,三四百万人,也要弄到500万贯粮食。但实际上需要的数字,远远多于这个,就算有一千万石,也不多!”

    王宁安知道他的意思,“你是担心地方官府会贪墨节流,会有人囤积居奇?”

    “不止如此,因为我们最近发展城市发展太狠了。现在整个北方,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三成,个别地方达到了四成还多。城市人口密集,购买力超强。如果粮食不足,城市就会不断提高价格,从农村疯狂吸收粮食。到时候呈现在农村百姓面前的就是他们一面饿肚子,一面却有人把粮食收走,都送给了城市。民怨沸腾,万一有人挑动,就不可收拾了。”

    王宁安深吸口气,“所以我们不但要救济灾民,还要稳定城市粮价,随时随地,打击投机行为,只有如此,才能保住大局。”

    “嗯!”

    司马光的脸色很难看,“师父,还有件事,我要提醒你,债市和股市建立了,去年又有人出了新的玩法。以往的商人们会互相约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按照一定的价格,交割某些商品。这本是商人之间的信用承诺,可后来有人发现,交割的时间,商品的价钱和现在会出现落差,有可能高,有可能低,这里面有有利可图。”

    “所以就出现了期货!”

    王宁安脑袋都大了,这些现代化的玩意啊,可别真的以为有多好,拿到古代,就能顺风顺水,无往而不利。

    事实上,太超前的东西,往往会产生反作用。

    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就是超前的上层建筑,反而会对经济基础产生不好的影响,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

    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

    期货出来了,天气干旱,而且是大面积的干旱,一定会有人预判粮食不足,进而炒高粮食价格。

    粮价飙升,不管朝廷怎么想办法,都会有人囤积居奇,又会火上浇油。

    能怎么办?

    捏死期货吗?

    下令封禁吗?

    或许这是最容易的办法。

    可是这么好的一个发明,就给提前扼杀了?

    下得去手吗?

    在这一刻,王宁安突然想通了,后世太多批评儒家的论调,当然王宁安也看不惯儒家,更看不顾理学。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相对保守的选择,对待新事物恐惧的态度,追求稳定,追求不变,不能说有道理,至少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掌控一艘庞大的海船,容不得半点失误,不然后果实在是太严重了。

    哪怕王宁安身为穿越者,面对这个局面,也有些力不从心。

    “君实,你们现在有什么应对的方法?”

    “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尽可能筹粮,尤其是从南方调运粮食,填补地方的常平仓,以备不时之需。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