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565部分

大宋将门-第565部分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安石一身布衣,但却神采奕奕,他看到王宁安的态度,脸上就止不住的笑。

    “唉,王爷,你果然比王某合适,光是这份胸襟,就让人钦佩!”

    王安石抓起茶杯,灌了一大口,然后也不顾路上的疲惫,就和王宁安谈了起来……不得不说,学问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拿脚板走出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王安石这一次是自信十足,侃侃而谈!

    “兖州有田亩一百五十余万,其中一百二十多万亩在以孔家为首的大户名下,光是给他们干活的佃户就有近40万,拥有自己土地的百姓不过10万人,另外还有10万左右的市民……这六十万人当中,以佃户情况最为悲催,就先说他们……平均每人能有3亩田,每年能产麦子450斤,丰年最多500斤,其中4成到5成要交给孔家等大户,老百姓手里的麦子最多300斤,脱粒之后,磨成面粉,也就200斤出头,扣除朝廷的田赋,苛捐杂税,最后能剩下也就是150斤啊……也幸好百姓勤劳,能种一些豆子,油菜,再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摸鱼,勉强度日吧!”

    王安石讲述了百姓的生活,他的眼圈也发红了。

    “王爷,民生如此艰难,你让他们怎么改种棉花?万一不成,一家老少,就要全都饿死!即便是丰年,商人大户,也能通过压低棉价,抬高粮价,把老百姓多挣的一点钱,都给榨干净了。王某真是惭愧,直到今日,我才清楚民间的状况,如此情形,怎么能推青苗法!王某真是害人不浅啊!”

    听着拗相公自责的话,王宁安动容了。

    这个问题也就清楚了,归根到底,是民间的产能太有限了,效率提不上来,老百姓手里没有余钱。

    “王爷,改种棉花,固然能增加收入,充实国库,可是你想过没有,最后的棉布要卖给谁,是普通百姓吗?”

    “当然不是,他们消费不起,大头儿还是要卖到海外……不过棉纺发展起来,或许能吸纳一些老百姓就业,他们的收入还能提升一些。”

    “王爷,你断然不能做此想!”

    王安石断然道:“普通百姓,种了一辈子田,他们不懂棉纺,尤其是蒸汽机,他们连听都没听过……还有,多数百姓,连一句整话都说不清,他们没法胜任工厂的工作!”

    “那朝廷可以建学堂,免费培训他们!”

    “王爷!建学堂是要花钱的!”王安石苦笑道:“在乡村,十来岁的孩子就要下地干活,顶半个劳力,你就算建了学堂,也不要学费,可老百姓损失不起啊!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去读书,浪费半个劳力,家里人就要饿肚子!”

    ……

    王宁安和拗相公谈了很久很久……终于,王宁安把情况弄清楚了。

    他也明白王安石的意思,不能只看数字,要去考虑百姓的实际困难。

    懂了这些,再回头看王安石开出的药方,也就豁然开朗了。

    分田!

    先让百姓能填饱肚子,家里再有一点结余……只有这样,办学堂,培训工人,才能落实下去。掌握了技术和学习能力,老百姓也才能跟得上工业化的脚步,享受工业化的成果。

    另外分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创造出一批稍微富裕的百姓,他们拥有消费能力,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不用完全指着海外,自己也能消费一部分,实现内部的循环,让经济运行更安全。

    说到底,大宋是一个拥有亿万百姓的超大国家,大块头想要跑起来,远不如小个子来的方便。

    就拿日不落帝国来说,他们开始海外掠夺,殖民扩张,人口不过两三百万,而且还坐拥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

    他们只要发展造船、毛纺、威士忌就足够了,国内的旧贵族,普通的百姓,传统地主不满,往海外发配就是了,一年发配几千人,最多不会超过一万人,就能天下太平,安安稳稳进行工业积累。

    等到他们进化到蒸汽机的时代,人口也才一千万出头,却拥有三千万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迂回的空间更大了,所以才能保证国内安稳。

    说到底,他们玩的是成本非常高的工业化,只是人家本钱厚,有足够空间折腾。

    大宋拥有百倍人口,如果还按照他们的路子玩,没等国富民强,就先玩脱了……要么是四分五裂,先后发展不均,大家伙同室操戈,诸侯割据,要么就是一波一波的农民起义,彻底将帝国摧毁,再重新开始一次治乱循环,绝对没有第三条路!

    为什么中华几次接近工业化,商业化,资本化的门口,全都铩羽而归,不是古人愚蠢,而是情况太复杂,根本没法驾驭。

    听说王安石回来,司马光也来了王府,他陪着听了后半段的讨论。

    王安石突然对着他一笑,“我听说君实兄交朋友,都喜欢问问人家有钱没有,如果没钱,君实兄可不愿意交往啊!”

    司马光老脸一红,王宁安笑道:“没想到,君实也嫌贫爱富?”

    “不不不……”司马光连忙摆手,“师父,你这就是冤枉弟子了,我坐在这个位置上,管的就是钱,如果净交一些穷朋友,他们困难了,求到我的门下。我是答应,还是不答应?不答应,朋友做不了,答应了,我的乌纱帽也就没了,所以弟子也是无可奈何啊!”

    “好一个无可奈何!”

    王安石抚掌大笑,“君实相公有无可奈何,百姓的无可奈何却是十倍不止啊!”

    司马光被揶揄的有些怒气,而且他也不尽认可王安石的论调。

    “师父,爱惜百姓固然是对的,可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如果按照王相公的意思,把田分给了百姓,百姓便有了吃的,他们贪图安稳,就不愿意去工厂干活了……所以说,无地的百姓,才是可以随便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师父,这是你说过的!”

    “错了!”

    王安石断然道:“君实兄,你觉得无地百姓,才能随便出卖劳动力吗?”

    “那不然呢?还是有地的百姓吗?”

    “对了,就是有地的百姓!”王安石闷声道:“百姓无地,便没有退路,腹中饥饿,身上无衣,这时候工厂只要给他们一碗粥,他们就能去做工,非是心甘情愿,而是逼不得已!遇到灾荒年景,易子而食,也是有的!”

    王安石道:“君实相公所言的自由劳力,不过是乘人之危罢了!经营工厂的商人完全能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根本不把工人当回事。真的到了那一步,工人闹起来,可要比乡下的百姓,可怕多了!”

    “所以,只有给百姓田地,让他们有了退路,也就有了和工厂主讨价还价的余地。你给我的薪水不够,我就去别的地方做工,都拿不出合适的薪水,我就回家种地,也能过活儿……只有如此,那才是真正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工人,而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

    ……

    震撼!

    除了震撼,就是震撼!

    王安石岂止是和以前不同了,简直是让人刮目相看。

    他本来就和许多人不一样,拗相公是个纯粹的人,他主持变法,认定了对国家好,便不顾一切,全心全意去推动。

    当他发现了问题,反过头去民间观察,他也不带任何利益,只是单纯权衡,究竟什么才是利国利民。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发现了被很多人忽略的问题。

    王宁安也是吃惊不小,他反复品味着王安石的话,没有错,大宋太大了,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动静也太大了。

    他刚刚起步,就出现了一大堆问题,接下来还不知道有多少难题等着。

    拗相公说的对,只要分了田,老百姓就有了退路,到时候不管有什么失误,百姓出了多大的反弹,都不至于造反。

    分田就是给这个庞大的帝国打下一根定海神针!

    起到了定锚的作用。

    两世为人,王宁安不会想不清楚利害关系。

    可问题是如今的大宋,能分田吗?

    “师父,介甫兄所言虽然有理,但是仅仅是煤矿和铁矿,就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波,地方的士绅,朝中的宰执,全都反对,如果要落实分田,等于动了所有人的命根子,他们会拼死反对的!”司马光厉声警告。

    王安石却好不相让,“君实相公,要想变法改革,就要拿出商君的魄力,不惜一死,才能成功!”

第859章 精兵强将云集

    涉及到了土地,就碰触了所有人最敏感的那根弦。

    就连司马光也没法淡定了。

    “王相公,介甫兄!土地是各家的财产,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谁动了,他们都会拼命的!”

    王安石呵呵一笑,“君实相公,你接触过佃农吗,知道他们的情况吗?”

    “我,我……你有话便说。”

    “好,那我就告诉君实相公,孔家的佃户,最多能追溯到唐代,甚至更久远,一家十几代人,几百年间,都给孔家耕田交租!他们就算欠了孔家的金山银山,也早就还上了。可是呢……依旧每年要缴纳田租,少了一点,就要挨打,甚至要卖儿卖女,这公平吗?”

    “我……”司马光被噎住了。

    王安石乘胜追击,“不止孔家,还有河北的世家,还有那么多的宗室豪强,各地的世家大族……他们捞得够多了,如果不让他们吐出来,老百姓就没有活路,朝廷没有钱发展工业……”

    王安石大声道:“王爷,你穷尽那么多财富,也不过办了一个六艺书院,眼下也只是培养出一个百工院,上千工匠而已!我想请教,这点人,够用吗?”

    “当然不够用!”王宁安道:“朝廷应该推行教育,还要进行扫盲,尤其是要培养理工人才,不能光是风花雪月了……只是办学要钱,而且还缺少好的教员,地方上百姓也未必会入学。”

    “王爷,百姓当然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可关口是他们没钱……假如能给百姓分田,家家户户拿出一点粮食,就能请动老师,朝廷出点钱,建一个校舍,就可以招收学生,读书识字了……我力主分田,可不是为了自己,王爷,你肩负着天下之望,不能让百姓失望啊!”

    王宁安微微颔首,“半山公,你所言极是,但是你也清楚,这件事情牵连太大,马虎不得,你准备如何下手?”

    “很简单,根据租佃的时间计算,如果超过二十年,土地直接归耕田者所有,不足二十年,以年限计算,可以出钱从地主手里赎买……如果百姓没有钱,朝廷可以垫付……百姓从佃农变成自耕农,不用交租子,这部分可以用来偿还贷款,朝廷不会亏的,而百姓也不增加支出,几年之后,他们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岂不美哉!”

    “那世家地主呢?”司马光厉声质问,“他们反对该怎么办?”

    “朝廷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工商,如果不答应,就发配,渤海也好,西域也好,南洋也好,有的是地方……再不甘心,那就砍头!杀一人,而活千万人,值!”

    王安石杀气腾腾,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至少司马光是吓得脸上变色,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只剩下喘气了。

    坦白讲,历代都知道豪强的危害,也都抑制兼并,但是从来没有人像王安石这么彻底……王宁安在短暂惊讶之后,陷入了沉思。

    其实拗相公的措施,王宁安并不陌生。

    法国就曾经这么干过,他们把土地出售给佃农,废除原本的一切所有权利;无独有偶,倭国在维新变法的时候,也将土地从武士集团手里剥夺,交给了直接耕种土地的佃农……也因为如此,这两国一直到了后世,都有一大批小土地所有者……其他国家,也都或多或少,动过土地。

    简单总结一下,分地的好处很明显。

    有恒产才有恒心。

    百姓有了土地,社会就安定了。

    其次农民的耕田热情增加,土地产出提升,有更多的粮食供应城市。

    再有,废除了中间的租佃关系,农民直接向朝廷纳税,能增加朝廷税收,作为工业的原始积累……

    不得不说,王安石的眼光的确敏锐,见解也十分独到。

    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才能顺利开启工业化。

    但问题是,土地真的不好解决!

    眼下的大宋,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各个方面都遥遥领先。

    远不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那么强烈的亡国压力……虽然王宁安心里清楚,不跨过工业化的门槛,大宋一直都会很脆弱,但是整个大宋,除了他,还有王安石之外,怕是很难再找到几个有类似见解的人了。

    吾谁与归啊!

    王宁安沉吟良久,“半山公,土地是一定要解决的,但是不宜操之过急,我看先从兖州做起,当一个试点吧!”

    拗相公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还是很快调整过来。

    “王爷,你的意思是……”

    “这样,孔家,还有其他各家的土地,平均分给所有佃农……棉纺还是要发展,而且是重点项目。文宽夫不是要折腾吗,就让他折腾,我把兖州交给半山公,把济州和单州交给文宽夫,你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推……我们会公正评判,到底哪一种模式更好……又是例子摆在那里,下一步就会好办很多。”

    王安石是希望能大刀阔斧,直接强推的,但是他现在和以前也不一样了。

    走了民间一次,就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还有没有被他忽略的,各地的情况是不是一样……王安石觉得他的悟道之旅,还要继续。

    “王爷,我该说的都说了,兖州的事情,还是另请高明,我能提供意见,却不好插手,不然事情就变味了。”

    王宁安想了想,“半山公,这样吧,你以后不管到了哪里,有什么发现,都给我送一份,我要知道最真实的情况!”

    “没问题,我一定按时送给王爷。”

    “那好,兖州吗?一定要派精兵强将……半山公,你觉得苏辙如何?”

    王安石想了想,“他是个老诚的,不过灵活度不够,王爷应该给他配一个副手。”

    王宁安陷入了沉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