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懒散初唐 >

第479部分

懒散初唐-第479部分

小说: 懒散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休也对武明空的身世十分同情,当下轻轻的拍打着她的后背道:“好了,明空你想哭就大声的哭出来吧,不过就算你父亲不在了,你还有先生在,以后我就是你父亲!”

    听到李休的话,武明空也哭的更加伤心了,旁边的李晋想要安慰她,但这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而这时平阳公主与衣娘、月婵也上前与杨氏说话,另外还有娘等人也来安慰武明空,最后这才让她慢慢的停止了哭泣。

    武士去世的消息才刚传出去,李休他们离的最近,而且也是第一个得到消息的人,所以他们来到这里时,暂时还没有其它的客人,灵棚里除了武明空和杨氏外,还有武明空的姐姐和妹妹,另外在灵棚的另一侧,则跪着武士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武元庆、武元爽兄弟。

    武氏兄弟是武士的前妻所生,对于杨氏母女四人一向看不顺眼,之前武士还没死呢,他们就已经暗中准备要分家产,甚至想要将杨氏母女赶出家门,不过现在看到李休一家与杨氏母女的关系如此亲密,这让他们两人的脸色也不由得一沉。

    虽然武氏兄弟早就知道武明空是李休的学生,但是在他们看来,武明空只是个女子,跟着李休恐怕也只是做做样子,可是今天一到这里,李休就说让武明空把他当成父亲,若武明空真成了李休的女儿,那他们别说赶杨氏母女出门了,恐怕想独霸家产都很难。

    不过武氏兄弟虽然心中恼火,但是表面上却不敢得罪李休,毕竟别说他们兄弟了,连武士以前见到李休都十分的客气,所以这时也急忙站起来迎接,李休倒是没有特别的为难他们,别看武氏兄弟的年纪比他小不了几岁,但他和武士平辈论交,所以武氏兄弟在他面前也只能以晚辈自居。

    当下李休又安慰了武明空几句,然后这才亲自上前吊唁,说起来当初武德年间,他曾经帮着武士谋得工部尚书之位,后来武士也还了个人情给他,可惜后来玄武门之变,结果武士被贬到外地,但他的家眷也都留在长安,也托李休照顾,从那之后,两人就很少再见面了,也只有之前武士回来养病,李休才来探望过几次。

    想到又一个故人从此天人永隔,李休也不由得颇为伤感,正在这时,忽然只听外面又传来一阵喧哗,紧接着只见裴寂也带着家人前来吊唁,说起来裴寂本来已经上书准备回乡养老,李世民也已经同意了,可是因为武士病重的事,裴寂却推迟了自己的归程,就是怕没机会送武士最后一程,现在总算是赶上了。

    裴寂这时也是满脸的悲痛,当下先是和李休打了个招呼,然后又和杨氏和武氏兄弟说了几句,这才上前吊唁,最后这才和李休来到一旁说话。

    “信明比我还小几岁,却没想到竟然比我先走一步,当初跟随太上皇起兵的老人又少了一个,恐怕过不了多久,我也要去地下与他们团聚了!”裴寂这时长叹一声道,脸上的神情也变得十分的低落,他与武士都是李渊最信任的人,彼此间的交情也不错,现在看到武士去世,他心中自然也不好受。

    “裴公节哀,应国公是为国事操劳,这才生了重病,裴公只须放宽心情,日后肯定可以长命百岁!”李休听到裴寂的话也不由得开口安慰道,他其实也早就发现,自从李渊悄悄的离开长安后,裴寂的心情就变得十分低落,平时也有些无精打采的,似乎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似的。

    “长命百岁我倒不在乎,只不过老友们走了,我呆在这里实在是没什么意思,等到信明的丧事结束后,我也就立刻回河东老家去,本来我还想邀请驸马有空去河东游玩,可是你现在却入了朝堂,日后恐怕很难脱开身了。”裴寂先是摇了摇头,随后又把话题扯到李休身上,虽然他不在朝堂,但是消息却十分灵通,对于李休要为进行筹建银行的事他也听说了。

    “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李休这时也没有太过解释,而是长叹一声说道。

    “不过驸马你这次还真是大手笔啊,仅仅因为灵感寺的僧人招惹了你儿子,你就要把整个佛门给灭了,现在这件事已经传出去了,恐怕日后再也无人敢来招惹你们家的人了!”裴寂这时忽然再次开口道。

    “我可不是要灭了佛门,只不过是要限制他们的势力发展罢了,而且不光是佛门,道教也是一样,另外还有波斯的拜火教等等宗教,日后全都得归于朝廷的管辖之下,这件事已经交由魏征来做,他可是谁的情面都不讲,日后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也不清楚。”李休这时淡然的道。

    这几天朝堂上一共只有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就眼前武士的去世,第二件事就是僧道录司的设立,魏征已经得到李世民的圣旨,然后抽调了一批官吏组成了僧道录司,开始清查天下僧道的数量,以及寺庙道观土地的数量,然后将这些全都登记造册,等到完成这些前期的统计后,就会开始对佛门与道教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到时在朝廷的监管之下,佛门与道教的势力肯定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不过想到上面这些时,李休忽然想到了当初自己亲自送对方出长安的玄奘,玄奘一心的想要消除佛门之间的异见,统一佛门的力量,以便更好的教化百姓。可是等他回来时,却看到佛门的力量凋零,而且还是毁于自己的好友之手,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第八百三十四章 封堵寺门

    也许是想到武士当初跟随李渊打江山不易,也许是想到武士在外任职兢兢业业,造福一方百姓,所以在武士去世后,李世民亲自下旨,武士的丧葬费用都从国库里出,而且还遵从武士的遗嘱,安排人手将他的棺椁送到并州老家安葬。

    武士的棺椁要送到并州,武明空母女自然也要跟着一起去,事实上在并州也同样要办一场葬礼,所以在走的那天,李休也前去相送,并且叮嘱武明空在安葬过父亲后,一定要再回长安。

    其实根本不用李休叮嘱,杨氏肯定会在安葬过丈夫后带着武明空回长安,因为在武士去世后,她就知道武氏兄弟肯定容不下她们母女,而唯一可以为她们母女做主的,也只有武明空的先生李休了,而且武士在长安也留下一些产业,只要能保住这些产业,她们母女日后的生活就有保证了。

    送走了武士的棺椁,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休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书房里,为了组建银行的事撰写一份计划,毕竟这件事可能关系到大唐日后的兴盛,因此也不能着急,必须要有万全的准备才行,李世民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并没有催他。

    相比之下,魏征主持僧道录司却已经开始正常的运转,一条条限制宗教发展的法令也开始下达到各个州府,对于各地僧道数量与寺院土地的统计也正在进行之中,而最快统计完成的长安与洛阳,已经开始度牒的发放。

    不过度牒可不是什么样的和尚或道士都能拿到的,而是必须要经过僧道录司的考核才行,比如和尚就要教佛经,以及对佛法的理解,而道士则考道藏,甚至听说魏征还想对道士考核炼丹,不过因为炼丹没有统一的标准,最后才只能做罢。

    从度牒开始发放时起,长安和洛阳的各个寺院道观就接到了消息,必须在三个月内到长安或洛阳的僧道录司进行考核,三个月后拿不到度牒的僧人一率还俗,道士日后则不准再以道士自居,只有拿到度牒的僧人和道士,才拥有传教的权利。

    面对朝廷这种明面上的打压,无论是佛门还是道教,自然都不甘心束手待毙,本来他们两教彼此间也是争斗不休,但这次却罕见的联合起来,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动用以前积累下的人脉,鼓动朝堂上的大臣向朝廷施压,希望可以让朝廷收回僧道录司之前发布的法令。

    不过这次打击僧道势力的事却是李世民亲自点头的,而且主持这件事的还是一向不讲任何情面的魏征,所以谁出面都没用。

    看到走上层路线没用,长安与洛阳的这帮子僧人与道士也终于急了,首先坐不住的就是佛门,因为道教主要是走上层路线,而且道士大都是兼职的,比如像孙思邈,他的主职是个大夫,道士只是兼职,当时他平时喜欢做道士打扮,僧道录司对道教虽然也有很大的影响,但相比佛门却要小多了。

    在大唐这个时期,佛门可谓十分的兴盛,光是僧人就有十数万之众,而且僧人可不像道士平时为民,出家为道,所有僧人只要剃度过后就是正式的出家人,可若是按照朝廷的要求去考核拿度牒,最后能拿到度牒的僧人数量恐怕只有天知道,毕竟朝廷本来就是要减少僧人的数量,只要在考核时动点手脚,就可以控制通过的人数。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长安与洛阳的几个大寺庙竟然暗中通了一下消息,然后准备一同到皇城门前静坐,如果朝廷一天不收回限制佛门的法令,那他们就一天不回去,而且静坐时也会禁绝饮食,其实和后世的绝食抗议如出一辙。

    不过还没等这些寺庙的僧人联合起来,飞奴司却已经提前打探到这个消息,紧接着长安与洛阳的驻军四出,每座寺庙周围都有军队把守,美名其曰在考核之前,朝廷要保护所有僧人能够有安静的环境学习佛法,所以在这段时间,严禁任何人进出寺庙。

    朝廷在寺庙周围驻军的事虽然在民间引起不小的风波,但是现在大唐国家稳定,百姓也十分的富足,别的不说,光是红薯这些商道作物的推广,就基本上解决了饥饿的问题,所以民间虽然有怨言,但也绝不会因为这点事就和朝廷闹。

    更何况隋末的战乱依然有许多人记得,而且大唐的军队也绝不是吃素的,君不见草原上的突厥人被唐军杀的人头滚滚,现在程咬金等人也在党项大开杀戒,所以就算有人想闹事,也得估计一下自己的脖子是不是比军队的钢刀硬?

    其实像派军队封堵寺庙大门这种事,也只有李世民这种开疆拓土的一代雄主敢这么干,虽然他不是大唐的开国之君,但整个大唐的国土有大半都是他亲手打下来的,而且又外灭强敌,百姓也十分富足,在民间的威望自然无人可及,甚至现在李世民在民间已经有神化的趋势,相比寺庙里的那些泥胎,自然是李世民这个活着的真龙天子更加厉害。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件事很快就平息了下去,寺庙虽然暂时不能进,但对一般人的影响并不大,毕竟宗教这东西不能吃也不能喝,烧香拜佛也只是求个心安,而且朝廷也不会永远封禁,等到三个月自然也就放开了。

    半个月后,李休也终于将筹建银行的计划整理出来,然后亲自进宫将这份计划呈交给李世民,对此李世民也十分重视,立刻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三人召到两仪殿,然后共同商讨李休的这份计划。

    李休对于银行之事还是十分慎重的,在他的这份计划中,暂时也只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开设银行做为试点,当然现在也用不着分什么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银行开办之后,会开设存款、汇兑、贷款等业务,和后世的商业银行差不多,当然这些业务想要开办起来,肯定不像后世那么容易,别的不说,光是信息的传递就是个大问题。

    另外这个银行还有一个商业银行没有的功能,那就是发行货币,对于这件事李休也更加的谨慎,因为货币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根本,更何况李休还想对大唐现在的货币进行改革。

    为了保持平稳,李休并不想对大唐现有的铜钱进行改变,事实上大唐建立后,已经对铜钱做了一次改革,那就是将流通数百年的五铢钱改为开元通宝,这主要是隋末战乱,铜钱的发行也十分混乱,导致隋末的五铢钱十分轻薄,而且样式也不规则,于是在武德四年时,李渊下令开铸“开元通宝”,并且规定每十文重为一两,每一文的重量为一钱。

    初唐时期国力强盛,开元通宝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形状也十分的精美厚重,哪怕是在后世时,初唐时的开元通宝也依然受到不少人的喜爱,相比之下,中唐之后的通宝钱就又变得轻薄粗糙起来。

    现在大唐的开元通宝已经取代了原来的五铢钱,成为大唐国内的流通货币,百姓们也都已经认可这种铜钱,所以李休也觉得没有改变的必要,甚至日后铸造银币时,也只是改变材质,而形状也依然使用开元通宝,这样才能更容易得到百姓们的认可。

    在李休的计划中,对于银行的运营以及新币的发行都有详细的规划,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看过之后,大体上也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对一些细节做了补充和修改,随后这份奏折也得到李世民的批准,而银行的筹建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第八百三十五章 铸钱局

    “驸马您小心些,这里是工匠干活的地方,所以显得十分脏乱,本来由属下来看就行了,您实在不必亲自前来!”许敬宗一边走一边向李休谄笑道,他可以算是李休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曾经两度在李休手下做事,却没想到现在竟然又第三次成为李休的直属下属。

    “铸币之事关系重大,我也必须亲眼看一看铜钱是怎么铸造出来的,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李休却对脚下脏乱的地面丝毫不在意的道。

    这里是长安城的铸钱局,也是整个大唐最大的铸钱局,毕竟长安人口众多,而且商业也十分的繁荣,使得大量的铜钱从这里流向全国,所以为了保证铜钱的供应量,这里的铸钱局的规模也是极大,李休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几天前李休筹备银行的计划已经得到李世民的认可,随后三省讨论过后,筹建银行的事也终于正式开启,李世民也正式下旨,单独设立一个名叫理财监的机构,独立于六部之外,与将作监、军器监平级,而在理财监的下属则设立大唐皇家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汇兑、放贷等业务,而李休则是第一任理财监,同时也兼任着皇家银行的行长。

    不过李世民的任命下来了,李休却要将理财监的架子搭起来,而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老部下许敬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