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兵临天下 >

第173部分

兵临天下-第173部分

小说: 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恐怕不行!”

    蔡夫人摇摇头道:“我是妇道人家,不懂这些官场之事,我只关心州牧的身体,现在州牧眼看一日病重一日,作为家人,作为下属,都是千方百计保他的健康,而不是打扰他休息,损害他的健康,皇叔,你说呢?”

    蔡夫人似笑非笑地望着刘备,刘备一时语塞,蔡夫人又淡淡道:“州牧将军务之事交给军师,若有军情不妨去蔡军师商议,如果情况紧急,蔡军师也可以做出决定,不一定非要找州牧。”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备也无可奈何了,只得行一礼,“既然如此,刘备告辞。”

    “皇叔慢走!”

    蔡夫人毫不挽留,刘备只得匆匆离去,望着刘备背影消失,蔡夫人脸一寒,回头冷冷对刘琮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不要再让我提醒你第三遍,你应该知道后果!”

    蔡夫人转身走了,刘琮僵立在堂上,他脸色一阵白一阵红,两只拳头慢慢捏紧,暗暗地咬牙切齿,这时,他的贴身书童上前道:“公子,该吃药了!”

    刘琮忽然想起一事,拉过书童,附耳对他低语几句,书童点点头,转身飞奔而去,刘琮冷笑一声,“你也休想得逞!”

    。。。。。。。。半个时辰后,蔡瑁亲自将刘备送出州衙,满脸堆笑道:“皇叔请放心,我们是唇亡齿寒,绝不会见死不救,皇叔先回去备战,我再和蒯参军、刘别驾他们商议一下,如果大家意见一致,我们会立刻出兵北上,防御曹军。”

    刘备虽然并不相信蔡瑁的诚意,但恰好治中邓义不在襄阳,而庞季又去了隆中,这两个和他关系极好的人都不在,蒯越虽然在,但因为刘琦之事,蒯家和他矛盾甚深,自然不会帮他。

    刘备无奈,只得告辞而去,刘备刚走,蔡瑁脸色一变,眼中迸射出杀机,刘备居然在襄阳,这个杀他的机会自己怎能放过,蔡瑁立刻对左右低声令道:“速找蔡中来见我!”

    刘备意志消沉,骑马在襄阳大街上缓缓而行,他也不知该去哪里?又怎么解决南阳危机,想来想去,只能去隆中找庞季商议,就在这时,刘琮的小书童阿林飞奔而来,气喘吁吁道:“皇叔,琮公子让我告诉你,蔡家要杀你,你快走!”

    刘备大吃一惊,他连谢都来不及说,猛抽一鞭战马向北奔去,刘封率领亲兵紧紧跟在后面,离北门还有数百步,忽然听见城头传来关闭城门的鼓声,只见北城门缓缓关闭。

    一队士兵向北城门奔来,刘备额头上的汗下来了,他心里很清楚,码头必然已被封锁,再不离开襄阳城他就完了,刘备又调转马头向西门奔去,西门一向是最迟关闭。

    一行人奔至西门,正好看见西门准备关闭,刘备心中大急,大喊道:“稍等片刻,让我出去。”

    守军认出他是刘备,犹豫了一下,刘备骑的是刘璟送他的赤血马,马速极快,风驰电掣般冲出了西城门,冲出城门,刘备见身后没有追兵,这才稍稍松一口气。

    这时,刘封也赶来了,他大声道:“父亲,不如我们调头向南,去王威将军的军营!”

    刘备沉思片刻,现在还是必须回新野,襄阳回不去,只能请求庞家庇护,从隆中过江,想到这,他对刘封道:“可让一人假扮我,你们护卫他向南奔逃,我去隆中找庞季,从隆中过江北上。”

    刘封犹豫一下道:“怎能让父亲一人前往!不如孩儿陪同父亲。”

    刘备焦急地一挥手,“我的马快,你跟不上,反而暴露目标,你们快走!”

    停一下,刘备又道:“再告诉你二伯父,让他和子龙速命率军北上,准备迎战曹军。”

    刘封无奈,只得带领手下向奔去,刘备调转马头,快马加鞭,沿着官道风一般向隆中方向奔去,前面便是檀溪大桥。

    。。。。。。。。中午时分,刘备赶到了鹿门书院,此时他又饥又渴,累得筋疲力尽,他翻身下马,牵着马向山门走去,这时,身后有人笑问道:“这不是刘皇叔吗?怎么一人前来?”

    刘备一回头,只见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刘备居荆州多年,常和荆州名士往来,司马徽是荆州仅次于庞德公的大儒,刘备岂能不认识,他连忙施礼道:“备刚从襄阳来,蔡氏欲不利于我,一路逃到隆中。”

    司马徽是颍川阳翟人,也是避难来荆州,他是北方名士中的代表人物,在荆州不问官场之事,闭门收徒,教书育人,也从得罪任何人,凡事都说好,便成了荆州有名的‘好好先生’。

    司马徽笑眯眯道:“逃出来就好啊!”

    刘表知道他凡事都说好,不愿和人深谈,也就不多问,不料司马徽却笑道:“上次我推荐给皇叔的凤雏、卧龙二人,可有进展?”

第242章 求贤纳才

    大约在年初时,司马徽和刘备有过一次会面,刘备恳请司马徽介绍几名年轻才俊,司马徽便推荐了凤雏庞统和卧龙诸葛亮,这两人刘备也有耳闻,他为此拜访了庞德公,邀请庞统去新野为官,但庞德公却态度暧昧,没有立即答应。

    至于诸葛亮,刘备也听闻他学识出众,但诸葛亮的妻子是蔡瑁的外甥女,同时也是刘表的姨侄女,而且诸葛亮二姊又是蒯家儿媳,正是基于这些千丝万缕的官场联系,刘备心有顾虑,便没有去找诸葛亮。

    很快刘表病重,蔡氏当权,刘备更不敢轻易来襄阳,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现在司马徽问起,刘备只得歉然道:“事情太多,一时难以顾及,让水镜先生失望了。”

    司马徽也没有失望,而是笑着点点头,“好!好!”

    究竟好在哪里?刘备也是一头雾水。

    两人走到山门前,让守门人进去通报,片刻,庞统和庞山民双双迎了出来,“欢迎刘皇叔,司马世叔!”

    庞山民是奉刘璟之命前来隆中,眼看曹军即将南下,庞山民的任务劝说父亲率领隆中的士族去江夏避难,刘璟已答应,将江夏书院改为鹿门书院江夏分院,并将整座书院资产赠给鹿门书院,同时承诺,将负担所有士族的生活开支钱粮,条件十分优厚。

    不过庞家内部也有分歧,尽管庞德公有意将鹿门书院暂迁去江夏,但族弟庞季却反对庞家迁去江夏,这就是今天庞季不在襄阳的原因。

    就算庞家年轻一代也有分歧,庞山民力主迁往江夏,而庞统却坚决反对。

    庞山民上前笑道:“两位世叔怎么会一起来?”

    司马徽笑呵呵道:“好!好!同来最好。”

    刘备却苦笑一声解释道:“我们是在山门前遇到,贤侄,你三叔可在?”

    不等庞山民开口,庞统上前笑道:“三叔在,我领皇叔前去。”

    刘备担心后面追兵,也顾不得先和庞德公打招呼,便点点头说:“我有急事找他,烦劳贤侄了。”

    “皇叔请跟我来!”

    庞统带着刘备从另一面向后院走去,司马徽望着两人走远,意味深长地捋须笑了起来,他也跟着庞山民向正堂而去。

    庞统带着刘备而行,一边走一边笑问道:“皇叔怎么一个人跑到隆中来?”

    “唉!别提了。”

    刘备便将襄阳发生之事简单说了一遍,庞统这才知道刘备遭遇的危机,他略一沉吟便笑道:“其实危机也是机会,如果皇叔能抓住机会,从此翻身也说不定。”

    刘备放慢了脚步,低声问:“贤侄,此话怎么说?”

    庞统笑了笑,“不知皇叔愿意听听远策、中策还是近策?”

    刘备的眼睛眯了起来,“我都想听,不过时间紧迫,能否先告诉我近策或者中策?”

    “近策很简单,皇叔放弃新野率军南下文聘军汇合,如果不敌曹军,再随他渡过汉水,直接撤往南郡,有云长和子龙两位将军接应,还有王威军队中立,去南郡应该不难,我想皇叔在南郡应该能站住脚吧!”

    刘备默默点头,这个方案他也考虑过,不过襄阳未必让他过境,说不定还会趁机吃掉他,他考虑的是走安陆郡,再借道江夏去南郡,刘璟应该会给他这个面子。

    “贤侄不妨再说说中策。”

    “中策就是联合抗曹,皇叔没想过牵头四家,共同抵抗这次曹军南下。”

    刘备沉吟一下道:“你是说南郡、江夏、襄阳以及我自己,一共四家吗?”

    庞统点了点头,“曹操已经出征乌桓,所以这次南阳威胁并非曹军真正攻打荆州,如果我没有猜错,应该是以攻为守防御荆州军,曹操是怕我们趁中原空虚之机北上,所以只要四家联手抗曹,应该能打赢此战,关键是皇叔牵头,这对提高皇叔在荆州的威望将不可估量,为将来皇叔接手荆州打下基础。”

    如果说第一个策略还略显平淡,那么这第二个策略便颇有大家风范了,那么第三个策略呢?这更让刘备充满期待。

    刘备暗暗赞叹,不愧号称凤雏,这绝对是高明者之言,他心中立刻有了拢才之意,这就是自己多年寻而不得的奇才,难怪司马徽要再三推荐他。

    沉思一下,刘备便笑眯眯道:“等会儿你三叔应该会派人送我北归,不知士元也是否愿意送我一程?我们一同前往新野。”

    刘备已经改了称呼,已经不再称他为贤侄,而是称呼他表字,这就是视为平辈了,另外,借送一程为借口,言外之意就是拉拢庞统。

    庞统焉能不明白,他早就观察过荆州形势,刘备看似弱,其实并不弱,他已经控制住了南郡的三万军队,加上他手中的六千军队,已完全可以和江夏、襄阳分庭抗礼。

    但襄阳有蔡瑁,江夏有徐庶、董允,已经没有他庞统的位子了,而刘备这里还缺一个军师。

    更重要是叔父庞季也劝他跟随刘备,这终于使庞统下定了决心,这几天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准备去一趟新野,没想到刘备今天居然来了。

    他抓住了这个机会,使刘备对他刮目相看,既然刘备已经开口,庞统也抛去了读书人的矜持,深深施一礼,“庞统愿为皇叔效力!”

    。。。。。。。。庞山民来隆中是身负两个使命,一个是劝说父亲将鹿门书院暂时迁去江夏,只要鹿门书院迁走,隆中的士族都会跟着去江夏。

    这不仅是鹿门书院有着崇高的威望,更重要是自从年初刘表病倒后,荆州便停止了对北方士族的钱粮补助,在士族中引起巨大反响,而去江夏则粮米补助丰厚,无生活之忧,这些拖家带口的士族们绝对会为五斗米折腰。

    庞山民已经说服了父亲,但另一个使命他却把握不大,那就是劝说诸葛亮去江夏,虽然他是诸葛亮的姐夫,也是诸葛亮挚友,但他也不知能不能说服这个内弟兼好友。

    诸葛亮将庞山民请进了书房,庞山民的到来令诸葛亮颇为欢喜,从前的好友大多离开了隆中,崔州平和石广元去了邺城,在曹操手下谋得一职,徐庶、马良和庞山民则去了江夏,蒯祺在南郡,隆中好友只剩下凤雏庞统一人,让诸葛亮颇感寂寞。

    而庞山民的到来使冷寂的书房顿时热闹起来。

    诸葛亮头戴莲花冠,身着八卦玄衣,手摇羽扇,笑眯眯问庞山民,“在江夏过得习惯吗?”

    “和襄阳差不多吧!只是更暖和一点,你二姊就是抱怨夏天有点潮湿,不过居住条件还不错,这一点她很满意。”庞山民也笑着回答道。

    “那你呢?你满意吗?”

    “我也挺满意,整天忙忙碌碌,心里很充实。”

    “君之抱负,就是做江夏一小吏乎?”诸葛亮轻摇羽扇笑道。

    庞山民感受到了诸葛亮语气中的揶揄之意,他心中有些不悦,不冷不热道:“山泉虽细,百泉却成河,无河何以为江海,孔明为何小瞧于我?”

    诸葛亮微微一叹,“我并没有小瞧你,以你的才华,做一书佐太屈才,徐庶可以为司马,董允可以做参军,你却做从事,太屈才了。”

    原来诸葛亮是替自己抱不平,庞山民心中怨气稍霁,也笑道:“我虽然苦读十年书,但为人做事却没有什么经验,说实话,这两年的磨砺对我帮助很大。”

    诸葛亮笑了笑,“三年的磨砺足够了,你下一步可以去做安陆郡丞。”

    “安陆郡丞?”

    庞山民不解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很简单。”

    诸葛亮笑眯眯道:“你们刘太守欲谋安陆郡而没有借口,这次曹军南下,不就是最好的借口吗?安陆郡收入囊中,谁为郡丞?要么刘敏,要么就是你,除你们二人外,还能有谁可以堵荆州官场之口?”

    庞山民默默点头,他这才明白刘璟为何如此看重诸葛亮,在前来隆中之前,刘璟确实和他谈过,准备让他出任安陆郡丞,居然被诸葛亮猜到了,这庞山民心中颇为吃惊。

    沉默片刻,庞山民便将话题转到正事上来,“我没记错的话,贤弟今年也是二十有七,古人云,男子三十而立,已近而立之年,难道贤弟就没有考虑过出山做一番事业吗?”

    “我当然考虑过前途,三年前我还去过蜀州谋职,只是刘璋太懦弱,不是开拓功业之主,所以扫兴而归,刘氏兄弟更加无能,已给别人做了嫁衣,投奔他们等于自杀,曹操汉贼,与吾志不合,刘皇叔虽是仁义之主,但他对我似乎没有兴趣,至于马腾、张鲁之流,碌碌庸人也,倒是上个月家兄又写了一封信给我,让我江东出仕,说实话,我颇为心动。”

    “贤弟为何不考虑江夏呢?”庞山民终于忍不住道,诸葛亮所有人都提到了,惟独没有提到江夏。

    诸葛亮抚掌大笑,“刘太守可看得上我这个山野村夫乎?”

第243章 铁骑来袭

    任凭庞山民怎么苦劝,诸葛亮总是笑而不语,既不答应,也没有拒绝,但还是稍稍露了一点口风,他身体慵懒,暂时不想出远门,秋天再考虑江东一行,总算给庞山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庞山民见他一时劝不动,便起身告辞了。

    这时黄月英端了两杯清茶进来,见房间里只有丈夫一人,不由一愣,“姊夫人呢?”

    “他有事先回去了。”诸葛亮微微笑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