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212部分

一世富贵-第212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平睁开眼睛,看着驿丞,迷迷糊糊地道:“什么诏旨?”

    驿丞道:“官人不是在这里待旨?自然是等的诏旨到了!”

    徐平这才清醒过来,从五月初出发,过了一个多月,给自己的旨意终于下来了吗?

    从竹椅上站起身来,徐平口中道:“且等我回去洗把脸,换了公服。”

    驿丞急忙前面带路,领着徐平向住处行去。驿丞常年迎来送往,最有眼色,早已知道徐平回京是要大用的,有心巴结,自然殷勤。

    任守忠捧着杨梅汤大碗,三步两步抢上前来,把驿丞挤开,瞪他一眼道:“既然中使要来宣旨,你还不去准备香案,误了时辰惟你是问!”

    说完,又转身陪着笑道:“小的伺候工部更衣。”

    徐平看着他摇了摇头,随口道:“不用了,我更衣不需要别人在身旁。你各种典制熟悉,与驿丞一起准备一应物事吧。”

    说完,抬脚走向自己住处。

    驿丞看着任守忠,心里暗笑。他是从心里瞧不起这位地位显赫的内侍,刚来的时候对徐平如狼似虎,一得了太后去世的消息,就鞍前马后,十足贱人一个。

    徐平回到住处,洗了把脸,换了公服。

    可怜他进士高中,做了六年官,对国家屡建大功,特旨升迁,升官之速傲视同僚,竟然也只不过是由从八品升到正七品,还是一身绿袍。按照他前世七品芝麻官的说法,到现在还是个芝麻绿豆官,也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到那朱紫贵的地步。

    回到院子里,任守忠已经与驿丞摆好了香案,等着徐平。其实在驿馆院里接旨的官员不知有多少,驿丞也是见多识广的,哪里需要任守忠指点。

    听见外面有马蹄声,徐平抬步向外面走去。

    太后去世,宫里经过了许多变故,现在派下来的内侍应该是皇上身边的人了,丝毫怠慢不得。再者来人代表的可是皇帝,自然要迎到外面去。

    出了驿馆大门,就见门前官道上来了一行人马。随行有一二十个兵士护送,只看人高马大,气度不凡,就知道都是从禁军里挑选出来的精锐。这些兵士中间簇拥着一个高品内侍和两个小黄门,如众星捧月一般。

    烟尘里也看不分明,徐平只好在道边静静等候。

    须臾之间,马队就到了驿馆前面,马上的高品内侍把马停住,看着路边的徐平,大叫一声:“云行,你等圣旨是不是等得心焦?哥哥给你送来了!”

    徐平抬头一看,来的不是石全彬是谁?

    当下上前行礼问候,扶着石全彬从马上下来,上下打量他问道:“石阁长,怎么是你来?我千想万想,却是没想到!”

    “怎么不是我?除了我,现在还有哪一个合适!”

    石全彬喜气洋洋,拉着徐平的手向驿馆里走去。

    自入宫起,便在皇上身边侍候,被太后身边的那帮人压制了十几年,石全彬终于迎来了自己出人头地的时候,满心欢喜正要找人倾诉,而徐平正是他最好的倾诉对象。

    从徐平还是白身的时候,两人便就相识,友谊一点一点地培养起来。最初结交的时候,石全彬是看中了徐家和李用和的关系,知道总有一天这个年轻人会成长起来。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徐平的成长远远超出了石全彬的预料,他愈加珍视这份友情。

    身为一个内侍,要想有出息,不但要得到皇上的喜欢,还要有外朝大臣的扶持,才能不默默无闻地终老深宫。石全彬的祖父石知颙差一点点就位至节度使,虽然石知颙本人心情豁达,不以为念,石全彬却深以为憾,一心想要完成祖父未能到达的地位。

    进了院子,见香案早已摆好,石全彬便让徐平接旨,先办正事。

    一边的任守忠一路小跑着过来,到石全彬身边躬身行礼:“小的恭喜阁长高升,得官家信任,来做如此大事!日后有事尽管吩咐小的,多多提携!”

    石全彬看了任守忠一眼,不屑地道:“原来你也有乖巧的进候,原先在宫里面见到我,鼻孔不是都朝天的吗!”

    “此一时彼一时,那是小的不懂事体,让阁长见笑,万莫往心里去!”

    石全彬冷哼一声:“算你伶俐,讲给你听,官家已经罢了上御药和上御药供奉。其他人么好坏都有了个去处,惟有你,等这次回去再听旨!”

    任守忠满脸堆笑,心里却咯噔一下。独独把自己空了下来,看来是要视这次完成职事的情况再予定压,这要徐平说自己一句坏话,那真就万劫不复了。(未完待续。)

第11章 清贵之选

    净手,焚香,诸般仪式下来,徐平终于从石全彬手里接过盼了许久的圣旨。

    官职又有变动,由工部员外郎转为侍御史。这次升迁徐平心里都有些激动,虽然仍是正七品,但路线却从此不同了,这才是特旨升迁吗!侍御史再转,就是司封郎中,一步就把漫长的看不到头的那些员外郎给跨过去了。

    等等,最后这是什么,赐穿朱?以前说大官,都是满朝朱紫贵,自己以后也穿上红衣服了?有这一身在身上,不说待遇提高多少,穿回家去威风啊。给父母看看,还有林素娘在家里等了那么多年,一身大红官袍也让他心里好受点,不枉了自己岭南熬许多年。

    交接罢了圣旨,石全彬又从马上取了一个包袱,笑着交给徐平:“这是官家赐下来的新制朱袍,云行去试试穿着如何?”

    徐平接在手里,摇了摇头:“急什么,等到了京城,殿上面君时再换也不迟。”

    其实在心里,徐平想的是回到开封,把这一身换上回家先显摆一圈。给亲戚朋友们看看,他这岭南六年也不是白待的,最少把一身绿衣服换了。

    正事罢了,徐平把石全彬让到客厅,驿丞自然吩咐人上茶。

    石全彬喝了口茶,才对徐平道:“还有一件喜事,不知要不要现在说与你知道。”

    做官这么多年,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收获满满,徐平正在兴头上,对石全彬道:“有什么好事阁长尽管说。左右都是在这一天。且尽情欢喜一回。”

    “官家说了。等你一回去,便到学士院试馆职。以云行才学,诗赋俱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那时跻身清要之选,比今日又是不同。”

    徐平听了这话愣了一下,没有回答。

    馆职是馆阁职事的简称,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总称三馆秘阁,又总名为“崇文院”。这里的职事从昭文馆大学士以下。直到秘阁校勘,职事众多,名目复杂,是朝廷育才之地,将相名臣多出其中。

    低级馆职多是真有职事,而高级馆职则多兼任,以示清要才学,升迁也快。此时首相例带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带监修国史,三相则带集贤殿大学士。地位可想而知。

    天圣五年徐平的同年进士,此时任馆职的只有状元王尧臣和赵概两人。他们都是在天圣八年召试学士院,王尧臣的成绩比赵概好,为直集贤院,赵概则为集贤校理。集贤校理为真馆职的入门,而直集贤院就要高一些。但另一方面,王尧臣的阶官由将作监丞升为著作佐郎,赵概则为著作郎,官阶上又是赵概升得高。

    馆职自成系统,不能单看官阶。在里面任职的,与皇上见面的机会多,官阶也升得特别快。尤其是由馆职而到修起居注,再到知制诰和翰林学士,下一步就是宰执,这是升官最快也最让人看重的升官路径,能走通这条路的,都是一时之选。

    试馆职是好事,可徐平知道自己的斤两,还真怕闹笑话出来。馆职以待文学之士,徐平偏偏差就差在文学上。要说策论,这么多年过来,徐平也能做得似模似样,不会比现在的文人士大夫差了,毕竟多了一千多年的见识。但馆职考的是文学,考诗赋,这上面徐平真是不擅长。学士院试馆职成绩分七等,要是自己得两个低下次的最差等回来,脸放到哪里去?就是兴头上的皇帝也没脸面哪。

    再说以徐平的性子,馆职清要职事,天天读书修书,陪着皇上谈天说地,他做着也是折磨自己。还不如老老实实找个做实事的职事,凭着政绩升迁呢。

    见徐平不说话,石全彬道:“怎么,云行莫不是闲馆职过于清闲?来的时候,可是官家特意跟我说,念你在岭南数年,吃了苦头,让你过几年清闲日子。”

    徐平心里苦笑,自己天生一个劳碌命,哪里来的清闲日子好过。自己朝里没人,学士院的考试是那么好过的?

    不过皇上的好意总不能推辞,到时候再说吧。

    石全彬又说起了家里的杂事,原来不仅是徐平升官,连父亲徐正也官升三级,不过他沾的不是儿子徐平的光,而是因为当年救了李用和,皇上报答他。

    至于张三娘念念不忘的让徐平给他挣个诰命,这任务还没有完成。以徐平现在的职位,加封父母在可与不可之间,还要看徐平回京面君时的情况。

    李用和一下子成了朝廷新贵,不过皇上刚刚亲政,也不好无功升迁,便给了他个到党项出使的职事,混个功劳在身上。向蕃国报太后的讣讯,事情轻松简单,回来就能连升数级,大臣念在故李宸妃一生凄苦,也不好过于反对。

    至于李璋,则到皇城司里的禁军里混资历史去了。作为皇帝的表弟,以后估计就是在三衙禁军里厮混,平平稳稳地升上去,最后做三衙的高级将领。有宋以来,虽说是对宗室外戚压制得厉害,但也仅指朝政而已。最要害的三衙统兵权,一直都是外戚勋贵手里,这也是宋朝皇帝为了自己皇位稳固采取的措施。

    至于朝中,如今人事变动剧烈,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几乎天天都大臣被贬,也天天都有人升迁,石全彬出来的早,也说不清楚。

    感叹了一会,徐平忽然想起,问石全彬:“对了,我记得去年党项夏王赵德明已经去世,现在的党项之主是赵元昊?”

    “是啊,这个赵元昊啊,桀骜不驯,很多人都说他有反心。自他继位,竟然以跟他父亲名讳相冲为由,把明道年号改为显道,还有诸多不臣之举。近来朝里就有人说他以后必反,让官家下旨责罚。”

    “皇上怎么想?”

    “官家仁厚,认为都是道听途说,还是相信党项会忠心为大宋蕃屏。”

    徐平沉默了一会,对石全彬道:“元昊必反,这一点无须置疑,朝里必须要预作准备。只是不知李世叔到那里出使,会不会遇到什么麻烦。”

    见石全彬似信不信,徐平也没有再多说。此时的党项还是大宋蕃臣,姓着赵宋皇室的姓,那个改变大宋命运的人现在还叫赵元昊,只是不知哪一天他会掀起滔天巨浪。

    刚刚平了一个交趾,党项就迫不及待地冲到前面来,自己在这个世界还真是够赶,什么时候才能迎来太平日子呢?(未完待续。)

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细行(上)

    得了圣旨,徐平在道州再没耽搁,与石全彬一路北上。任守忠紧紧跟着两人,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紧张兮兮地等待着回京之后自己命运的裁决。

    路上徐平特意绕到鼎州去,与在那里任知州的曹克明见了一面。听徐平说起这两年与交趾的战事,曹克明不禁唏嘘,对自己没有参与其中深为遗憾。

    鼎州治武陵县,就是后世的常德。此时却不是后世的景象,蛮荒遍地,旁边的武陵蛮势力强大,时常出山生事,曹克明在这里也不得清闲,却没什么战功立下。想起要是自己还在邕州,平广源州、破升龙府这些功劳必然落不到别人头上,不由郁闷。

    曹克明的这一任知州也已任满,他是行军惯了的,也不想回京城享福,托徐平若是有机会,还给他找个职务回岭南去立些功劳,怎么也要搏个正任刺史以上的美官才肯罢休。

    曹克明一走,徐平就在邕州大刀阔斧地括丁开地,虽然太后在时得罪了些人,但也实打实地立了下了功劳,总觉得欠了曹克明点什么。听他有这个心思,便满口答应下来,邕州那里拓地数百里,正需要熟悉事务的大臣去主持。此次回京,不说日后的官职安排,最少在朝廷对日后的邕州发展规划里自己还是说得上话的。

    别了曹克明,再无杂事,沿途北上,到了七月中,终于到了南北的交界点襄州。

    所谓南船北马,交汇点便在襄州,向来为中原以南的重镇。这里地方富庶,人口众多,地当要冲,向为朝廷大郡。

    此时徐平已经得到消息。皇上亲政后枢密院被大换血,其中枢密副使夏竦便被贬知襄州。不过他没有到任,在路上就改为了知颖州。夏竦改任,贬官的枢密使张耆又改任襄州知州,这个时候他正在京里到处托人想办法,还想赖在京里。也不知最后会不会赴任。

    襄州知州王琪任期已满,被这么两个人物拖着不得离去,实在苦不堪言。官员磨勘年限是按实到任的日子算,王琪此时不过是太常博士,比不得不用磨勘的张耆和夏竦,一天一日都是自己升迁的资本,结果就在这里生耗。

    到了驿馆,徐平和石全彬安排下,便让高大全带了自己的名刺去拜访王琪。约好第二天与石全彬一起去襄州官衙拜访。

    此时徐平官职早已远超王琪之上,他哪里敢安坐在官衙里等着两人前来?让高大全回话,自己第二天到驿馆来见徐平,就不用劳动徐平和石全彬了。

    这些官场礼节,徐平也已经习惯,只是让高大全和孙七郎提前准备一下,不要失了礼数。地方官的迎来送往也有常规,酒筵接风自是不在话下。最重要的还是送川资。像徐平这种,摆明了回京要重用的。地方官都要着意巴结,格外多给些旅费,以示心意。虽说钱都是来自公使库,是官家的钱,但襄州这种地方,迎来送往太多。只怕也是不堪重负。

    说起来也是寒酸,赴任或是返京路上收到的赠礼竟然是这个年代官员的一大进项,一般都是按照路程远近,地方富庶程度,各有常例。当然官员是被贬。还是升迁,也有重大影响。像徐平从邕州到道州,虽然各地长官都算熟识,路程也远,却没收到多少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