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339部分

一世富贵-第339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平朗声道:“中原通东南,古有鸿沟,自隋炀帝开大运河,引黄河水入汴河,连通江南两浙,自唐以来,得以江淮米养两京,为国家大计。然而黄河水多泥沙,水入汴河后泥沙淤积,必须年年疏浚,才能不影响漕运。疏浚汴河,不但使得漕运不便,而且劳民伤财,河岸百姓年年苦于劳役,逃亡者众多。郭谘去唐、汝、蔡三州,沿路查看地势,觉得可以导洛水入汴河,代替年年重开的汴口。洛河水清,如果能代替黄河水,则就可以省了疏浚汴河的麻烦,而且也不用冬天堵汴口,来年重开,可以省无数功夫。”

    赵祯问吕夷简和王曾:“相公以为如何?”

    吕夷简捧笏道:“回陛下,不说疏浚汴河,就是每年重开汴口,还年年所在不同,就让巡河厢军不胜其扰。果能引洛水入汴河,仅此一件就功德无量。”

    汴河接黄河的地方称为汴口,每年到了冬天旱季,必须把汴口堵上,不然引来的黄河水没多少,泥沙却不知有多少,跟泥浆一般。来年再开汴口的时候,黄河里的泥沙早已把旧汴口填塞,而且会在附近形成巨大的河滩,必须重新找合适的地点重开。

    年年开新汴口,塞旧汴口,那一段黄河岸堤被挖得跟筛子一样。而且由于河滩的形成,河道逐年北移,汴口开起来越来越麻烦,都知道不是长久之计。

    王曾也道:“此事若果然可行,真是利国利民之举!省了开汴口的无数功夫,从此汴河可以常年漕运不息,不需要秋天之后便停了。而且徐平的奏章里提到,利用夏秋雨水多的季节,用洛河清水冲刷汴河水道,也省了疏浚的功夫。”

    赵祯点头:“朕也觉得这是好事,只是不知道能不能修成。”

    吕夷简起身捧笏对赵祯道:“改汴河的引水口,不是小事,只怕要动用沿河州县的数万民夫,扰动不小,当要小心谨慎。臣以为,此事可以责成徐平,选合适人手,去查看沿线。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路线查探清楚,所需人手钱粮,都一起算清楚。朝廷指派大臣专门提举,在入秋雨水多起来前修建完毕。如果时间不足,则先开掘无甚影响的地方,等到了秋后雨水少了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开掘完毕!”

    王曾起身:“臣附议!”

    “如此,事情便定下来。对了,原河北路转运使王沿,在河北任上开沟治渠,灌溉农田不少,可命他为徐平副手,一起去查看河道。”

    听了赵祯的话,徐平才明白为什么三司的几位副使会如此变动,原来只是要把王沿安排到户部副使的位子上。若按六部之制,开修河道应该属工部,而三司是夺各部之权,与此有关的是盐铁司下的胄案和户部司的修造案,留下王沿就是让他参与到此事中来。

    王沿这个人,想法很多,而且勇于提出来,勇于实行,惟一的问题就是他的很多想法都是一时头脑发热,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自己不同时间说的都对不到一起去。

    在河北转运使任上,王沿主张兴修水利,修了不少水渠灌溉民田。以前朝中的官员大多都是认为他贪图功劳,实际上开的那些渠并没有什么用处。结果到了他离任的时候,邢州那里民间为了争渠里的水而出了人命官司,满朝上下才知道那些水渠真的有用,对王沿的评价一下子就翻转了过来。

    刚好徐平上奏碰到王沿这件事情,朝中便想借助他在水利上的经验,参与此事。不然不可能到了陛辞的时候,对他的差遣一下子来了这么个大转变。

    徐平自己是用前世的知识一步一步摸索着做事,真心不希望有冲动型的官员与自己合作,会彻底打乱自己做事的步骤。

    吕夷简和王曾领旨称是,徐平只能无奈地看着,这种事情上他可插不上嘴。心里想着怎么与王沿配合,尽量让他稳重一点,不要想着一鸣惊人。

    当下事情便就敲定下来,端午节之后,以徐平为首,王沿为副,郭谘陪同,前去查看洛水到汴河的水道。以一月为期,拿出一个可以施行的方案出来。

    徐平又道:“挖河开渠,土木建造,这些还是来到京城的桥道厢军做得顺手。此去查看河道,请那里派得力人手来,随我前去,他们做这些事情是惯了的。”

    赵祯转身对张士逊道:“那桥道厢军就堑时先隶盐铁司之下,如何?”

    张士逊根本就不知道那些人天天在干什么,几指挥厢军,还至于让他一个枢密使操心,当下点头:“臣领命,枢密院便先拨他们去三司,水道修好再调回。”

    其他的便是一些细节,如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提举司如何配合,京西路转运使司和沿路州县如何配合,徐平等人出行的权限等等。这些都有先例可循,重复一遍罢了。

    诸般敲定,徐平突然有一种放松的感觉。

    以前在邕州的时候,一心想着回到京城过这种上朝退朝,进衙门料理完公事回家的日子。结果呆上一年,却有些烦了,巴不得能够有机会出京城走一走。

    每天半夜起床,披星戴月地去上朝,一站就是几个时辰。再加上三司衙门里的事情特别多,哪怕就是处理日常公务,一天也就差不多过去了。

    天天忙忙碌碌地工作徐平还能接受,但早起上朝真是受不了,与他前世相比,这简直就是颠倒着时差过日子。如果十几二十年都是这样,徐平想想都觉得要发疯,难怪大臣们年老了都是请个外郡养老,在京城里还不被折腾死。

    哪怕只是出去一个月的时间,也足以放松自己这一年积攒的不适了。(未完待续。)

第11章 人选

    议罢引洛水入汴河的事情,稍微休息了一会,大家说了几句闲谈,话题便转到徐平庄上的新育马方法上来。这一件事情比前一件更加重要,牵扯得也更加广泛。

    张士逊首先开口:“最近几年,马政一年不如一年,各路的马监,不但孳生艰难,所养的马中适合军用的更是绝少。前年王沿在河北路,因为治下的马监养马无益,费了两处马监,作为农田给农户耕种。这样下去,要不了多少年马监就要全部废弃,朝廷禁军所需的马匹,仅仅依靠从西北市马如何能够?必须要想个良法出来。”

    一直不说话的王德用说道:“依徐平奏章里所言,可以用少量优良种马,给数以千百计的母马配种,倒不失为一条新的路子。他中牟庄子里善养良马,京城远近闻名,这法子应该不是无的放矢。有了养马的良法,马监才能维持下去。”

    吕夷简道:“徐平庄里出好马都有听说,不过,王太尉,他庄里的马你见过没有?可真地适合军用?禁军所用马匹,可不能随便将就。”

    “看过,不少就是在军中也是良马,而且不下于从西北贩来的蕃马。”

    张士逊听了,转头问徐平:“你这法子,主要还是着落在优良种马身上,实话说,好的种马对于养出良马来有那么重要?北方大漠草原,也没听说他们选育良马要先挑好的种马出来,就是任马群天生地养罢了。”

    徐平暗中叹了口气,现在对遗传学也只是有个感性的模糊认识,还没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对于优良后代需要好的父本和母本并不认为是当然的事情。张士逊这些大臣,正是对这一点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才对新的育马方法的作用有疑虑。

    “枢密太尉,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为何?后代是个什么样子,皆是从父母来,半点侥幸不得。大漠草原,虽然没有人去选优良种马,但每一个马群,都只有一匹头马,这一匹头马必然是最雄骏最健壮,能够把其它公马打服打跑的所在,天生就自己选了最好的种马出来。所以野马当中,马群越是数量众多,越是容易出好马,就是这个道理。而马监养马,都是小群,哪里有那么多好的公马去打斗竞争?自然是一代不如一代。”

    张士逊听了徐平的话,半信半疑,转头问王德用:“王太尉久在军中,习知马的习性,马群中真有这种事情?”

    王德用道:“马群中的头马必然是极佳的,能够威慑其它公马,也能够让所有的母马甘心顺从,徐待制说的确是不错。”

    物竞天择,草原上的野马能够通过自然选择的方法,自然而然地选出优良种马,使马种一代一代改良。而人工养育的马匹则没有这个条件,只能靠人工的办法还弥补这个缺点。当然自然选择出来的特点不一定是人类所想要的,而只是马为了延续种族的繁衍,从这一点上来,人工选择更加利于选出适合人类需要的马匹来。

    王德用幼年从军,对于马匹没有人比他更熟悉,既然他说这种方法有用,那就是有用了。便不再讨论这个问题,转而讨论如何推广新的育马方法。

    梅询捧笏道:“陛下,诸位宰执相公,微臣身在学士院,群牧司里的公事平时难以照料到。如今主管群牧司的,除了微臣,只有韩琚一位群牧判官,人手不足。若是要推广新的育马方法,还是先增加人手。”

    说到这里,梅询苦笑着摇了摇头:“我是词臣,这些事情也确实力有未逮。”

    听了这话,徐平不由好奇地看了看梅询,没想到他倒是坦诚,自己不想做,便直接说出来,朝廷另找人来干好了。转念一想,翰林学士的地位在那里,多这一个差事实在是没半分好处,有机会推托当然要推出去,何必揽在手里给自己惹麻烦。

    见其余人不说话,徐平道:“禀陛下,新法推开,确实事务繁多,并不仅仅是给马配种而已。马的分群,马棚牧草等等,都与先前不同,人手必然要增加。太常博士王素自许州通判任上回京,一直闲置,臣举荐他为群判官。王素出身名门,做事周密,先前在地方任职已经尽显才能,必然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

    赵祯自然知道王素这位前宰相的宝贝儿子,以王旦的地位,一直没有合适的差遣给王素心里也怪不好意思的。徐平话声一落,赵祯便看在座的宰执大臣。

    只见吕夷简眼观鼻,鼻观心,像没听到一样沉默不言。另一边的张士逊深深地看了徐平一眼,便屏气凝神,闭紧了嘴巴。

    王素满朝都是亲戚,出事了有人帮忙不错,到了这个时候也都得回避,搞得反而没人给他说话了。吕夷简和张士逊更是至亲,断然是不敢开口的。

    王曾轻轻咳嗽了一声,对赵祯道:“臣以为可以,王素当可胜任。”

    李咨在另一边也道:“臣附议。”

    王德用是武将,每到这种时候都沉默,从不参与朝廷的官员任命。

    赵祯无奈,看看翰林学士晏殊和梅询,两人稍作沉思,一起道:“微臣附议。”

    “那便如此吧,让王素去任群牧判官。”赵祯点点头,稍微停顿了一下,又道:“不过仅仅加一位群牧判官,人手还是不怎么足啊。”

    说到这里,赵祯直视着徐平:“徐平,这方法子果然可以改良马政?朝廷大事,可容不得半点侥幸,一定要拿准了!”

    徐平又能够说什么?只好捧笏恭声答道:“回陛下,依微臣自己庄子养的马来看,必然是可以的。而且从道理上来说,事情也确实是应当如此,不会有错!”

    赵祯点点头:“好,你做事一向稳健,想来是不会错了。”

    转过头来,赵祯在案后身子前倾,看了看诸位宰执大臣,沉声道:“朕以为,这样重大的事情,只加一位群牧判官只怕还是不够,再任命一位群牧副使如何?”

    群牧副使和群牧使一般的情况下不一起设置,有了梅询任群牧使,按惯例群牧副使就没必要设置了。现在赵祯提出设群牧副使,那就把梅询群牧使的官职架空了,除非把他改成群牧制置使才合规矩。但群牧制置使又是宰执兼任,梅询的级别又低了。

    更重要的是,看赵祯的样子,只怕心里已经有了人选。

    见众人不说话,赵祯缓缓地道:“恩州刺使、勾当皇城司公事李用和,做事稳健,为人可靠。朕以为,就以他为群牧副使,诸位相公以为如何?”(未完待续。)

第12章 私下商量

    听了赵祯的话,吕夷简和王曾对视了一眼,都没有说话。

    刚刚一年多的时间,李用和从一个从八品小武官一路升到了正四品下的正任刺史,这个升迁速度骇人听闻,开国以来极为罕见。但是显然赵祯还是觉得不够,升迁太慢,自己的亲舅舅,都一把年纪了,才当这么一个小官,他怎么看得过去?但是国家有法度,升官是有规矩的,皇帝也不能由着性子乱来,现在有了一个立功的机会,他自然要一把抓住。

    殿里一阵沉默,赵祯向前探着身子,目光不断在几位宰执大臣身上扫来扫去。

    徐平低垂双目,默不作声。这个道理跟刚才吕夷简和张士逊对王素任群牧判官的事情沉默一样,人人都知道徐家跟李用和家是通家之好,他自然也是要回避。

    过了好一会,张士逊才道:“陛下,李刺史自然是合适的人选,不过,这一年来他的官职一变再变,每一任都只是数月,此时再变只怕多有不便。”

    王曾道:“职事变更过快,考课之类便就形同虚设,陛下还是三思。”

    赵祯绷着脸,看了看众人,突然问王德用:“王太尉,你觉得如何?”

    王德用面无表情,躬了躬身子道:“微臣武将,大臣任免岂能置喙!”

    “群牧使主管马政,本就与军方关系密切,你但说无妨!”

    王德用哪里肯掺和进这种事情,只是道:“群牧司事务,微臣确实不知。”

    赵祯看在座的几人,吕夷简不说话,李咨虽然也没开口,不过看他的样子也是问了也不同意,晏殊和梅询两人就更不用问了,他们说了也不算。

    坐在上面沉默了一会,赵祯也不再谈起此事,干脆就此散了。群牧司按照先前说好的办,王素去任群牧判官,具体和徐平商量新的育马方法,有必要以后再议。

    徐平出了大内,见其他人并没有出来,知道他们还有其他的事情商议。反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