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354部分

一世富贵-第354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散的小农户,光收回贷款利息时的人力物力成本就无法忍受,更不要说年年都会有小农户无力偿还贷款,必须向其他贷款户分摊成本。青苗贷这种方式,一旦碰到灾年,就要面临大规模亏损,想减小损失对灾情就是雪上加霜。

    历史上宋朝是用政权的力量来强行分摊贷款成本,比如收款使用官府公吏,不需要额外付出成本。但实际上,官方不额外承担成本,做事的公吏就会想方设法把成本转嫁到民间去,他们不会白白额外付出劳动而没有收益的。

    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一句话,对分散的小农户,想使用金融手段来减轻他们的负担,或者帮助他们的发展,从成本考虑,远不如免税或者直接发钱来得划算。

    徐平想起自己前世政权在农村有那样严密的组织,小额贷款都推行得不顺畅。自己所在的县里曾经有个镇推广过大棚种植蔬菜,优惠措施就包括小额低息贷款,最后的结局是政府宁可从财政出钱把所有的贷款填上,而不再向农民追缴。对于基层组织来说,一次又一次地到农户家里追贷款,付出的人力物力早已经超出未还贷款的数额了,再追下去,纯粹就是赔本生意。从那之后,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在他所在的地方再也没听说过。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带毛的都不算了,地里没收回来的带叶子的就更加不能算了。以这种财产作抵押贷款,你向哪里收缴去?好言好语到农户家里收一次,总有人告诉你地里没有收成,现在还不上,缓一缓吧。你同意了,以后就会有更多的人这样做。不同意,一刀切地强行牵牛扒房,就成了扰乱农业的恶政。

    商业社会,发贷机构想要规避风险而又不引起社会动荡,便就只有求助于贷款保险,相当于增加了贷款成本,还是要转嫁到贷款对象头上。这个年代,官府想要规避贷款风险,便就强行让几户作保,把风险转嫁到保户的头上。

    李参在河阴县规避风险的方法便是让惟一的大户蒋大有作保,实际上是把贷款的风险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蒋大有又不是善男信女,怎么会吃这个哑巴亏?这种情况他不自己组织人手追捕逃亡才奇怪了,徐平都觉得他没有什么其他办法。

    见自己面前的李参手足无措,显然徐平捉摸不定的态度让他更加焦虑。

    想了一会,徐平对李参道:“你在河阴县里放了青苗贷,如今这里的夏粮已经收过,按说到了还贷的季节,可摸清楚了这里还贷的情况?”

    李参叹口气,摇了摇头:“今年河阴大旱,地里的麦子基本没有收成,百姓能够用什么还贷?下官想的是,乘现在天时还早,再贷一笔出去,让县里的百姓有本钱补种秋粮,秋后一起收回来。所以恳请待制宽限时日,一切等秋后再说!”

    “那要是秋粮再遭灾呢?你想过没有,怎么补系省钱物的窟窿?”

    李参沉默了一会,沉声道:“天道有常,不会如此——如果有事,我一个人担了就是!我终究不信,这里能够旱上一年!”

    听了这话,徐平不禁笑了起来:“不会旱上一年,你就不怕旱半年涝半年?你还是听我说,天灾不是**,你也不是把钱粮自己吞了,没必要像赌徒一样,输了更加要回注,到最后无法收拾。惟今之计,沉下心来,先把这你放青苗贷的地方,到底遭灾情况如何,会亏欠多少,都一一统计清楚。三司也不会不近人情,实在不行,我会帮你说话,大不了宽限你一年两年,把挪用的钱物补上就是。”

    李参没有说话,这不仅仅是关于自己政治前途的问题,也是关于自己的施政措施到底合不合理的问题。按徐平所说,差不多就是承认青苗贷失败了,这他一时无法接受。自中唐以后有了青苗贷的雏形,到李参才算是发展成熟,怎么能够半途而废?

    青苗法,听起来很美好,又能够帮助小农户渡过难关,又能够打击乡村大户利用高利贷兼并盘剥,官府又有收入,一举多得。但现实很残酷,小农户能够得到多少好处很难说得清,乡村大户总会想方设法把损失转嫁出去,官府要想有收入,必须是以盘剥农民为代价。这中间的差异,就在于贷款不是没有成本的。

    按照商业行为算经济账,就必须要计算成本,官府认为没有成本,那成本就必然要被转嫁到民间去。这是经济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徐平从心里是反对青苗贷的,也反对针对小农经济的任何金融措施。除非是让小农户变成大的田庄,增加了抗风险的能力,不然的话,对农业的扶助宁可使用减免税收和直接或者间接发钱的方式。农户可以直接得利,官府的政策成本也最低。

    看李参的样子,徐平知道自己一时说服不了他,叹了口气道:“不要多想了,你在河阴县这些日子,不要再想着什么青苗贷,更加不能再多发。至于这一季会赔掉多少,统计清楚,就算三司拨下来的救灾款。”

    说到这里,徐平想起自己给李觏写的那封信,顺手拿了起来,正色道:“接下来你在河阴县要做的事情,有以下这些。查清楚河阴县到底有多少客户多少主户,五等户各自占多少,多少人能够正常年景维持生活,多少人不能维持。又有多少人正常年景可以维持,但一旦遭灾就无法支撑。如果无法生活,他们是怎么渡过遇到的暂时的难关的,是向大户借贷,还是变卖资产。这些主户和客户是从哪里来,来乡土生土长的占多少,外来的占多少,是怎么变成主户或者客户的。”

    说到这里,徐平喝了口茶:“你先把这些事情搞清楚,再谈其他。这半个月我会在黄河沿岸视察河道,半年月后你写一份书状给我!”

    (备注:历史上青苗法是由李参先实行,王安石跟上,最后才作为变法的重要内容。)(未完待续。)

第40章 出人意料

    夜色已经深了,半个月牙从东边的天空升起来,躲在树梢探头探脑。天空中群星璀璨,珍珠一般挤满了天幕,中间一条天河横贯而过。

    风从黄河上吹来,带着清凉,带着泥土的气息,在黄河岸边的土地上飘荡。

    李参抬头,把一口黄河上来的风深深地吸进肚子里,看着满天的繁星。他就这样站在三皇庙的院子里,在蒙着银辉的银杏树下,久久不动。

    恩荫入仕,父辈又去得早,在官场上碰到的艰难是徐平那种进士高第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徐平遇到的挫折,在李参这里根本不值一提。他从县令做起,苦苦挣扎了十几年,几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政绩卓著,才做到了现在通判的位置。而徐平一出仕就任通判,做足两任六年,然后便就飞速升迁,二十多岁已经位列侍从。

    大宋文武百官以万人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侍从?李参都不敢想自己能够有那么一天。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还是一步一步踏实地向前迈去。

    在盐山县令任上遇到灾情开仓放粮,动员大户周济,给贫民发放秕糠,救活了不知多少人家,是他在官场起步的开始。救灾不如防灾,正是基于这个认识,经过多少年的思考和实践,李参才推出了青苗贷。包括判孟州的李迪在内,对他的这一创举都是赞叹有加,积极支持。万万没想到,却在徐平这里碰了个钉子。

    刚才徐平的态度李参感觉得出来,徐平是从心里不认同青苗贷的,认为基本不会起什么作用。一切的安排,都是着眼在青苗贷不要产生恶劣的后果。

    自己真的错了?还是因为时机凑巧,恰恰让徐平在灾年遇到了些事?但是最早推出表苗贷的初衷不就是为了防灾吗?

    李参闭上了眼睛,只觉得心乱如麻。

    不管怎样,还是先按照徐平吩咐的做。不说巡视河道带着的按察地方的职责,单单一个三司盐铁副使的身份,就使现在的李参不得不如此做。挪用了系省钱物,严格说起来就是挪用了三司储存在地方的钱粮,事情可大可小,李参在官场的命运已经捏在了三司手里。徐平在三司一人之下,李参又能够如何?

    徐平却没在这件事情上再花心思,现在已经很清楚,经过并不复杂。李参为了防灾的考虑向地方发了青苗贷,作为保主的蒋大有不甘心由于民户逃亡,自己的钱财白白损失,便依照先前惯例的方便,让自己的手下冒充河阴县的公人,到外地四处抓捕逃亡的农户。到底谁对谁错徐平不想知道,世间的大多数事情也分不出对错,他只要李参把河阴县的情况搞清楚,不要耽误了秋后的开渠。

    至于先前的事情,查清楚哪个作奸犯科,建法乱纪,该抓起打板子就打板子,罚没财物就罚没财物,充军就充军,杀头就杀头。事情就此结束,其他一概不管。

    这一切李参都可以做主,李迪不会抽手,就是提刑司和转运使司也只有监察的职责。人都在这里,办起来应该干净利落。

    第二天一早,徐平起床洗漱罢了,一出房门就看见李参站在门外。

    行礼问候过了,李参问道:“待制,不知道今年有什么吩咐?”

    徐平道:“一会吃罢早饭,我带人去巡视河道。你留在三皇庙里,我派几个人给你,今天先把路上带来的逃亡的孙丰年那一家,和冒充公人的那三个人,一起细细审问过了,记好供状。到底是个什么情形,一定要搞清楚。——对了,那户姓孙的百姓不要为难,不是万不得已,谁会背景离乡?他们都是可怜人。”

    “卑职记得了。”

    吩咐过了李参,徐平自去吃早饭,吃过早饭,带了鲁芳等人去黄河边,继续勘查沿途的河道,搞清楚地质情况。

    送走徐平一行,李参叫了个随从,对他道:“你去县衙,看看今天姚县令有什么事情,回来报我。对了,顺便告诉他,以后让他每天把衙门里的事情写一份书状给我。”

    随从应诺,转身出了庙门,向不远处的县城去了。

    作为姚泽广的顶头上司,不说徐平在这里,就只是自己,姚泽广也应该天天早起过来问安请示。这徐平都已经出了门了,还不见姚泽广的影子,李参心中非常不满。

    诸般吩咐罢了,李参这才出了口气,对身边带来的孟州公吏道:“去搬张桌子和几把交椅来,提孙丰年一家!”

    公吏叉手应是,有人去搬桌椅,分出两人与徐平留下的桥道厢军一起,去旁边的偏房带了孙丰年夫妇和孙二郎出来。

    孙丰年随着徐平一行回到了河阴县,每日有吃有喝地招待着他一家人,却没人来问一句话,难免心中不安。听到有人喊自己去问话,心中更是惊恐不定。

    到了院子里的银杏树下,只见一位三四十岁的官员在桌子后的交椅上坐着,旁边还斜放着一张桌子,有人坐在那里执着纸笔。另一边站了五六个人,一看就是衙门里的公人,看人都是一副恶狠狠的样子。

    孙丰年战战兢兢地走上前,立在一边的公人就有人高声喝道:“见了本州的通判官人,还不快快上前行礼!”

    孙丰年打了个哆嗦,上前跪在地上,行礼道:“小民孙丰年,见过通判官人。”

    李参看看他,沉声说道:“你就是举家逃亡的河阴民户孙丰年?起来说话吧。”

    孙丰年谢过,站起身来,与家人站在一起,小心地看着桌子后面的通判官人。

    孟州这个地方,因为离着西京河南府太近,经常会有朝里的大臣过来做知州,这个时候州里的民事便由通判做主。作为这里的百姓,孙丰年见怪不怪,知道前面的这个官人就是州里最大的官,掌管着他们这些小民的生杀大权。

    李参轻轻咳嗽一声,沉声问道:“孙丰年,你因何举家逃亡?可是先前借了官府的青苗贷,遭灾无力偿还,才逃亡避债?”

    听了这话,孙丰年一下子瞪大了眼睛,高声道:“官人,什么青苗贷,小的从来没有听说过啊!我举家搬迁,是因为今年收成不好,在这里实在难以过活。听黄河里跑船的说,开封府那里正缺人手,而且又有营田务招人,去那里讨条活路!”(未完待续。)

第41章 乱局

    “收成不好?没听过青苗贷?”听了孙丰年的话,李参冷笑。“你早不搬,晚不搬,恰在青苗贷要收回本息的时候搬,这话说出去谁信?”

    孙丰年急得脸都红了:“官人,朝廷法令,民户起移须在当季作物收完,完税并且与主家分割完毕之后,小的也只能在这个时候搬迁啊!”

    “嗯,嗯!”李参咳嗽两声来掩饰自己的尴尬,他一个通判忘了这一点确实不应该,“如此说来,你从来没听说过青苗贷?可河阴县报到州里,是大多数农户都借贷一石两石不等,难道还能是他们虚报!”

    “小的不知,反正我家没有贷过,周围邻居也没听说谁家贷过,官人明察!”

    见孙丰年说的不像是假话,李参的眉头不由紧紧皱了起来。

    青苗贷的事情是李参亲自主持,各县报到州里的账册都一一过目,河阴县这里贷的总数虽然不多,钱粮合计不到五百贯石,但对一个只有一千多户的小县,覆盖面已经不小了。孙丰年自己家没贷过也说得过去,但如果说亲戚邻居也都没有,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就不合情理了。

    难道,这些钱粮根本就没有贷出去,而是被某些人私吞了?

    想到这一点,李参不由全身发冷。

    如果发生这种事,事情可就大了。青苗贷要求的是各县官府直接放贷,面对各家农户,中间不经过其队人的手脚。有人私吞,县衙里面的人可是一个也跑不掉。

    想起县令姚泽广的油滑,十之**会把这事情推给主簿钟回。钟回年纪老迈精力不济,谁知道他又会怎么做呢?反正他是没本事亲自操刀的。

    越想越是觉得事情严重,李参板起面孔,对孙丰年道:“你说的可句句是实?青苗贷是州里发下来,关系着无数百姓,敢说假话仔细着挨板子!”

    “官人面前,小的哪里敢有半句假话?若是不信,尽可以到小的村子里去查问!”

    “我会的!”李参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