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366部分

一世富贵-第366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徐平也要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的离开,而不是以一个无奈的失败者离开!

    想明白这些,徐平便就转过话题,不再谈论这些。

    看看天近中午,徐平对李用和道:“天色不早,我让刘小乙准备了点酒菜,与世叔好好喝上两杯。说起来,自我回到京城,两家离得近了,但我们两人坐在一起的日子却还是少之又少,全不似少年时无忧无虑的日子。”

    “可不是,那时候你阿爹做个小生意,我做个小武官,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开开心心。现在什么都有了,身上背的包袱也重了,反不如从前的日子。”

    李用和虽然谨小慎微,但身份摆在那里,朝野上下盯着他们一家的人可是不少。

    穷惯了的人,一下子乍富骤贵,要么尾巴翘上天,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要么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行差踏错。这中间能够拿捏好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不大一会,刘小乙带着人上了酒菜来。荒野之地,也没有什么好物,无非是大鱼大肉,外加几盘嫩藕黄瓜,少了精致,多了几分粗犷。

    喝了一杯酒,徐平对李用和道:“河阴小县,地方偏僻,也没有什么好菜。只是这猪肉是从孟州来,确实比京城的更加肥嫩细腻,世叔尝一尝。”

    肉是徐平吩咐用前世的红烧肉做法文火慢煮出来,入口即化。这道菜传开来,只怕以后也就没有什么“东坡肉”的说法了。

    李用和挟了一块在口中慢慢品尝,连连点头:“果然好味,更难得的是肥而不腻!”

    提到了肉,李用和便说起了自己这次到原武监的目的。

    “徐平,那个什么人工授精,到底是怎么回事?真能改良马种?”

    徐平正挟了一块嫩黄瓜到嘴边,听到这话,筷子上的黄瓜差点掉到地上。

    “世叔,这个话题不太适合在吃饭的时候聊。这样,先吃饭,我们吃过了再说。”

    李用和满脸疑惑地摇了摇头,但看徐平的样子,也不好再追问,只好喝酒。他接这个群牧副使还没有几天,忙着看各种文书,见手下官吏,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具体怎么繁育新马种根本没来得及了解。以前徐家的中牟庄园一直都是林素娘在管,从徐平离开后他便没有去过,对什么人工授精实在是一无所知。

    为掩饰刚才的尴尬,徐平便转换话题,跟李用和聊些家庭的琐事。

    因为有事,喝过了几杯酒,吃过了饭,便就让刘小乙收拾了下去。白天李参和孙标到乡下处理蒋家田地的事情,等他们晚上回来,再摆个筵席。孟州他们是地主,李用和国舅之尊,来了他们自然是要意思一下的。

    上了茶来,徐平和李用和漱过了口,才继续刚才的话题。

    徐平道:“世叔,天下马种无数,为何只有西北的马才是最上等?”

    “自然是因为那里的马种好,风土又适宜养马,这是中原比不了的。”

    “风土是没有办法,但马种可以引啊!什么是马种?无非父精母血,这个人工授精就是用人取好种马的精出来,让更多的马受孕。中原没有那么多好马,还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好的种马,生下来的良马就少。这技术,说穿了就是一匹好种马当千百匹用。”

    其实遗传学的道理没有多么难懂,关键的还是经验总结和深入的研究。但李用和终究是个粗人,也不在这上面花心思,徐平便也没想具体讲给他听。等到回京城见了王素,再细说这些理论上的问题不迟。

    粗略的遗传学知识人们从感性上是早有认识的,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也没有很好的手段去实现。动物的人工授精,植物的人工授粉,再加上基础的遗传学知识,一旦普及下去,就会带来农业品种的大暴发,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就像是猪一样,中国原种猪肉质细腻,但都是中小型,体型不大,出肉不多。欧洲的则正好相反,体型大,肉质粗糙。所以中国人吃鲜猪肉,欧洲人吃腌猪肉,在双方交流密切前是常态。不是欧洲人不知道新鲜的猪肉做出来好吃,是因为他们那里的猪品种不适合,煮出来跟木柴一样的猪肉没人喜欢吃。

    欧洲开始培育良种,引入了******的血统,把这两种优点结合起来,便培育出了各种著名的品种。徐平前世的那些大量养殖的猪品种,几乎都是来自欧洲,便是这个道理。从血统上来说,其实是******和欧洲猪血统混合,甚至******的血统更重一些。

    如果这个年代中国人先开始用这些技术培育良种,甚至从全世界引进种源,那么后世的良种就会全部来自中国了。

    猪是如此,牛马之类自然也是如此。一旦开始了人工授精,人工选择之路,动物便就可以按照人的意愿进化,从而代替自然选择。畜牧业一看自然环境,这些人工的因素也不可以小视,这才是这技术最大的意义。

    李用和哪里能够想到那么多,摇头叹了口气:“你自小便喜欢想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小的时候胡闹的多,大了之后倒是经常有神奇的点子。你这样说,想来是有你的道理。只是马政从太宗皇帝起,便就一年不如一年,你这法子真能重新搞起来?”

    “世叔,事在人为!你只看我庄里这几年,养马才多少年?现在一年也能出几十匹好马。等到了下年,我估计一年出个一两百匹也不是难事。我一个庄子都能够做到的事情,朝廷几十处马监,只要用心,一年还出不了几千匹好马?甚至做好了,一年一两万匹也是有的。”

    李用和听了连连摇头:“吓,一年一两万匹,哪个敢这样想?这几年禁军里缺马缺得厉害,真能有那么多好马,他们就不缺了,这可是天大的功劳!”

    徐平微笑道:“不是天大的功劳,圣上怎么会千方百计地让世叔来做这个群牧副使?你只管听我的,安心用这法子搞下去,再想方设法从吐蕃那里买些优良的青唐马种来,几年之后,禁军里的马可能就真地不缺了!”

    “真地能够做到?就靠着这——”虽然他的心里还是不信,但眼睛里已经透出希望的光彩。凭着妹妹做到今天的官职,而且皇上还一劲地认为他升得太慢,李用和心里经常感到不自安。如果真有这样一件天大的功劳在身上,那可就真是太好了!(未完待续。)

第64章 善后

    徐平总觉得自己有许多事情要做。便就如一个人来到荒野,如果选择随便找个地方躺下来睡觉,饿了随手摘几个果子吃,也可以逍遥自在。如果选择要让自己生活得舒适一点,搭个屋子,种植粮食,养些牲畜,每天忙碌碌,也是一种活法。

    现在的徐平便就是想在这个世界的荒野上,自己动手搭手屋子,培育作物,驯化牲畜,用自己的双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适合人生活,所以他闲不下来,总是觉得有无数的事情在等着自己。

    没有什么对错,也没有高尚与卑微,这只是徐平自己的选择而已。

    这几天李参很忙,徐平把合作社的基本原则讲清楚,便就去忙自己勘察河道的事情了,真正把事情做下去,还是要靠李参自己。

    蒋家的庄园里,李参看着面前二十多岁的蒋家大嫂,沉声问道:“你可是已经想得清楚,要改嫁他人,不守在蒋家了?”

    那妇人垂着头道:“回官人,妾身一个妇道人家,这些事情自己怎么能够做得了主?家里父兄念我一个妇人守着如许大的田园,诸般不便,还是寻一个能够撑起家业的男子过活才好。我妇人家没什么主见,只能听他们说的。”

    “如此想也是人之常情,没人逼你。不过现在蒋家父子的案子还没有断下来,此事还不好就定下来。但无论如何,蒋家父子聚赌是实,流刑总是免不了,官府可以判你夫妇和离。你既然不愿意等,便可以收拾嫁汝回娘家去,在那里等消息。”

    妇人行了礼:“便凭官人吩咐。”

    李参对身边的孙标道:“蒋家不是寻常人家,田地占河阴县大半,马虎不得。你亲自带人与蒋家大嫂分割财产,除了她身上的首饰穿戴和自己入门时的嫁妆,蒋家的财物分毫不得带出门去。当然,属于她的嫁妆,也分毫不能短少了。”

    孙标应诺,他是录事参军,这种事情是做熟了的,只要按规矩来就好。

    那妇人道:“我妇道人家,不好做这种事。再者为人妇,为人媳,在这门里也过了许多年,岂能突然就放得下?我身一穿的,还有随身用的,那里有一个小包袱,官人可以作一个见证,我就带着回娘家。至于嫁妆等等,自有我父兄过来清算。”

    李参点头:“如此也好。你回娘家去,也可以央自己的父亲或者兄弟来,住在蒋家暂时看着,免得到时起争执。”

    妇人道:“这些我妇道人家不懂,但凭家里父兄主意。”

    周围站了不少的庄客,看着这情景心里都是五味杂陈。蒋家父子不是什么厚道大方的主人,平时对待庄客下人刻薄的时候多,这些人也不为蒋家可惜。但到底是在这家里生活了多年,落到这个下场还是心里唏嘘。蒋家大嫂平时在家里的存在感也不强,基本不管事,大家对她也谈不上好恶,如今见她孤零零,倒是有很多人同情她。

    她的一双儿女早就被人带开,母子天性,儿女在这里只怕扰乱她的心情。

    到这个地步也不能怪蒋家大嫂,虽然此时死刑慎用,蒋家父子的流刑总是免不了的。这一辈子,可能就永远也回不到河阴县了。纵使遇上大赦,也不知道是多少年之后的事情了,路上颠沛流离,谁知道能不能撑到那个时候?

    一个二十多岁花朵一样的妇人,怎么可能跟着蒋家父子去受这一路的风霜?到了地方再为他们浆洗缝补,做吃做喝,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去过这种日子。又不是山盟海誓刻骨铭心的恋人,说穿了大家只是凑到一起过日子而已。

    至于守在蒋家等丈夫回来,这决心也不好下。一是不知道能不能等回来,再一个即使回来也不知道是死人活人,更重要的是过几年守不住了,岂不是折折耽误自己的青春?妇道人家,过了这个岁数再找好人家那可是越来越难。

    想来想去,这妇人最好的选择就是当断则断,最一开始就选择离去。

    李参也觉得很正常,从刚才的几句话看来,这妇人是个聪明人,把一切都推到自己的父兄身上,免得别人说自己心性凉薄。而且到时候分起财产来,她的娘家人出面也比她出面放得开,能够给她挣到最大的利益。认真地算,说起来她分的都是子女的财产,多多少少别人对她都不会有什么好话。

    清官难断家务事,李参也不在这上面多费心思,只要维持住原则就是了。

    丈夫犯了流刑以上的罪,妻子可以选择跟着一起去,也可以选择离异。这种时候任何人不得阻拦,官府依律判和离,也就是后来说的正常离婚。但是这个年代没有夫妻共同财产的概念,家财都是男方的,也是留给家里的孩子的。女方所能够带走的财产,一个是自己的衣服首饰,另一个就是嫁过来时带的嫁妆。

    成亲的时候,带来的嫁妆专门列得有单子,官方那里也有报备,此时就是按单子行事。不管是土地还是金银宝物,这些永远都是女方的财产,只有女方可以动用,离开的时候也一起带走。也正是这个原因,嫁妆的多少决定了女方在家庭里的地位,嫁妆多,全家都要靠着女方吃饭,她说话自然算数。嫁妆少,自然就没有地位了。

    河阴县令姚泽广已经被夺了权,主簿钟回更加指望不上,现在这些杂事都是孟州的录事参军孙标在处置。因为蒋家牵涉太广,他做起来也很谨慎。

    李参不在这事情上面费心,他现在需要处理的,是这妇人走了之后,蒋家的那么多田地怎么办?家里的财物可以暂时封存,孩子可以雇人看养,每月按时从他家里的财产里拨一定的钱数出来就是。这都是做熟了的事情,没什么特别。

    惟有那几千亩的地,若是按往常的做法,自然是由官府出面招人租佃,每年收的田租积攒起来,到了蒋家的子女成年一起还给他们。这事情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相当棘手。因为租户不仅仅是租地,有的还要借用主家的耕牛农具,还有的要借种子水渠磨坊等等,除非招个主管过来处理,不然很难理得清爽。

    但是如果招人来,就难免要中饱私囊,就要转移蒋家的财产,这恶名就落到官府身上。不然,就要按照徐平说的,让这些租户结成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义租蒋家的地。但合作社听起来很好,这事情到底是没有人做过,真要做下去到底会如何呢?(未完待续。)

第65章 离开河阴

    河阴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闹过,蒋家的田地重新立租佃的规矩,牵扯到了一小半的乡村人家,几乎人人都在谈论。

    李参与徐平曾经仔细讨论过农民合作社的规模,综合考虑了各种情况,最后两人达成共识,规模宜小不宜大。原则上以五户到十户为一社,共养一头牛为标准,其他的农具均与此配套。这样一个小组织,刚好能够互帮互助,而且与以前的什伍之制相合,也不与现有的乡、管、里这一级的乡村行政层级冲突。

    最古老的乡村组织,源头应该找到周朝去,其实就带有互助合作的性质,不过越是到后来行政管理的色彩越浓,秦汉的里和亭应该算是高峰。此后的朝代,基本以里和乡为主,而地方豪强的兴起,使里和乡的管理体制也名存实亡。

    大宋立国,太祖时候曾经推行过“管”制,废乡里改管,以差役管理。不过这政策半途而废,还主要以南方的新附地区为主,此时其实是乡、里和管并存。

    最基层是合作社的小组织自治,上面继续使用原来的里正、乡书手和耆长的管理体制,这样冲击最小,而又能收到实效。

    至于更高级的消费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现在的条件还不成熟,要等到商品经济更进一步才适合推出。徐平压根就没向李参提过,他自然也不会向这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