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392部分

一世富贵-第392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里的仆人提了木桶,里面装了新打上来的井水,又放了冰块直去,冰镇着上好的果酒。在棚子里的长桌上摆了酒杯,给在座的诸人倒上了酒。

    晏殊轻摇杯子,看着里面酒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对徐平道:“最近京城里盛行喝这冰过的果酒,吸说还是从待制府上传出去的。盛行天气,酷热难当,这酒喝下去着实提神祛暑。只是好酒难得,外面买的酒总是不如意。”

    听了这话,徐平哪里还不知道意思?忙道:“不瞒学士,我家里在我中进士之前就靠酿酒养家,颇有几个方子,酿出来的酒非寻常可比。若学士不嫌弃,一会让家人挑一担送到府上去,方子也一并送去。”

    晏殊笑道:“我如何贪你府上的酒?若只是方子,倒是还能收得。”

    两人又不熟,这样送礼太生硬了些,只是酒方就只当是文人雅事。官员之间相互送礼,规模稍微大一点就瞒不住人,非节庆,又不是特殊的日子,送过去就会被有心人记下来。一般来讲,御史台和皇城司那里都会有记录,只是一般不会被翻出来罢了。

    徐平也没事求着晏殊,当下便让人去取了酒方来,录了一份给晏殊收着。这酒方其实还是徐平按照前世的经验改进的,所谓秘方云云,不过是托词罢了。

    这样炎热的日子里,一杯冰酒入肚,整个人都精神起来。大家有了精神,气氛更加热烈起来,纷纷讨论着诗文,或者说着朝廷里的趣事。

    一旁的歌女不能闲着,徐平第一次花钱请人,没道理白白浪费,让她们自己弹些熟悉的曲子,唱些平常唱的小曲,只是声音小些,做个背景。声音一响,结果又是柳三变的词,所谓“有井水处就有柳词”,倒不是夸大。

    不过柳三变吸取了刚才的教训,只当那词跟自己无关,与一众低级官员讨论着诗文,说些街头巷尾的趣事。柳三变虽然是福建路人,但跟着做官的父亲自小在京城里长大,整日青楼流连,眠花宿柳,未中进士之前是一等风流闲汉。那个时节,徐平这种整天只知道走马斗狗聚众赌博的街头少年,是不入他的眼里的,看着就跟街头小混混没有区别。风流是文人的雅,不是街头混混的泼,现在再一看,不由心里唏嘘。

    吕公弼瞅准了机会,让王素带着,到了徐平面前,行了礼道:“待制最近身体不适,家父听闻也是甚为忧心。只是他诸事缠身,不能亲自前来看望,特派我来问候待制一声。若是待制需要什么良药,府上或一时短缺,尽可以知会一声,但凡我家里有的,一定会尽快送来,不误了使用!”

    徐平看着吕公弼笑了笑:“前些日子,圣上也派了人来这么说,莫不成你家里还能比得上御药院?不是什么大病,不需要如此劳师动众!”

    王素咳嗽一声:“云行,宝臣也是一番好意,你何苦拒人于千里之外?朝政都是公事,吕相公纵然有什么得罪你的,也是无意,不要在朝堂之外使气。知道你身体不适,吕相公再三让宝臣前来看你,已经能看出他的心意。大家同朝为官,要和和气气。”(未完待续。)

第116章 走马为谁雄?

    河阴县三皇庙里,范仲淹在大银杏树下摇着蒲扇,听着远处蝉虫的鸣叫,看着走出门去的孙丰年父子,对身边的司马池道:“和中,事情到了今天,也该定了吧?”

    桌前的司马池直起腰,皱着眉头道:“该问的人都已经问过,事情也明白,是该定了。只是,我们回去如此回报,这一趟差事可是做得不好。”

    “我们如实回报,便就是做好了差事。难道还要虚编故事?”

    看范仲淹一副坦荡荡的样子,司马池无奈地摇了摇头。身份不一样,范仲淹当然可以认为这样就是把事情做好了,司马池却不能。

    御史台出来查人,结果什么情弊都没查出来,这差不好交啊!换个普普通通上进无路的官员,如此回报还能搏个直名,徐平这种近臣,别人要怎么看?

    既然是没事,如此大动干戈地出来查,谁来负这个责任?王沿已经被吕夷简一下子贬到春州去了,你还能把他怎么样?找不出个人来顶头,司马池回去无话可说。

    司马池也不是非要给徐平安个什么罪名,但最少应该有些小把柄,回去报上去只是说王沿夸大其词,徐平也不会受处罚,事情就过去了。现在查来查去,结果徐平在这里近一个月,对地方秋毫无犯,就连平常吃饭,也是自己人出去买肉菜自己做。其他时候与地方完全没有接触,惟一的一次,就是鲁芳带人去买那两只孟州猪。

    至于抓赌,让当地的百姓成立会社填补两个大户被抓的空白,这都是具体的施政措施,有错也不是御史台管,不然地方官员就没法做事了。

    喝了口茶,司马池叹了口气,也不知道回去对中丞韩亿怎么说。韩家因为韩综还跟徐平有关系,韩亿也不想有这种结果,以免给自己招惹嫌疑。

    看庙的一个老道士来到两人身前,施礼道:“两位官人,刚才县里有人来,说是通判在县衙里设了宴,问两位官人什么时候过去。”

    司马池看了看范仲淹,对老道回道:“你去回话,等日落时分我们自会前去。”

    老道答应一声,转身就要离去。

    “且慢!”司马池把老道叫住,“前些日子朝里有一位徐副使住在这里,不知道你觉得他为人如何?有没有给庙里添什么麻烦?”

    老道摇了摇头:“不瞒官人,那位徐官人到了小庙里,便就占住了后院,让小道等几人住到前殿去,日常并没有什么来往。那些人住在这里,香火钱是给足了的,庙里的日子靠此也好过了一些。而且,徐官人离开之后,我这小庙里香火也旺了不少。”

    范仲淹挥挥手,让老道离开。

    看着老道出去,范仲淹摇了一会扇子,对司马池道:“和中,有些话可能我不适合说,但不得不说。台谏做事,职责所在,自然是发掘指摘官员的短处。但所为的不是让人受惩罚,更加不是送人入牢狱,还是要让官员心里醒警,有所畏惧。所以一向不掩人过,不赞人美,这是应有之意。但首先,还是要如实奏报,切不可为了自己一时快意而所言不实,那便失了为官之本。徐待制在岭外六年,虽有大功,但还朝之后升迁太快,这是事实。他又跟李刺史有通家之谊,有依附外戚之嫌,这也是事实。但这次在河阴县,他的差使办得无可指摘,这更是事实。我们回朝,只管把这里听到的看到的如实禀报上去,如何处置,宰执大臣心里自然有数。”

    “待制说的有理,那便如此吧。”司马池苦笑,“我又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身在台省,同僚之间,总会有闲话传出来。”

    范仲淹点头,表示明白司马池的意思。

    年前徐平与御史台和谏院闹得很不愉快,那时候司马池不在,现在他是御史台的第二号人物,跟徐平闹过矛盾的官员眼巴巴地看着呢。这就是找人麻烦的职务,结果你回去帮着被查的人说好话,同僚自然会另眼看司马池。

    他们这次到河阴,重中之重是查徐平在这里日常的生活,因为王沿说的是徐平荼毒地方。结果查来查去,连像王沿那样吃只鸡的事情都没有,还在偶然间破获了一桩聚赌的大案。

    最重要的,被叫来问话的普通百姓都说徐平的好话,一副感恩戴德的样子。且不说那些蒋家的佃户,从此以后有了长久安身立命的本钱,烧窖的那些人更是得了天大的好处。虽然童七郎被查了漏税,补交的税款摊在了现在这些人身上,但是从此之后窖里的利润是他们自己分,减去每月扣的税款之后收入还是多了很多。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官员最大的功绩了。徐平在这里一个月,却给这个偏僻小县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什么好让人指摘的呢?

    正在这时,司马光从房里出来,向范仲淹行过了礼,转身对司马池道:“父亲大人,孩儿已经完成了今日的课业,还请过目。”

    范仲淹站起身来,口中说道:“小小年纪,出门远行也不忘功课,和中你有子如此,将来必成大器!好了,天时不早,我们准备一下去县衙赴宴吧。河阴县里的县令主簿都顶不得事,京西路转运使司报了上去,却还没人来接任,李通判事务繁忙。”

    司马池答应,拉着司马光的手,进了房里,也不知道检查他什么课业。

    太阳恹恹地落到广武山的顶上,洒下万丈金光,涂抹着天地万物。黄河上吹来的风终于有了凉意,吹在身上,轻轻拂去一天令人烦躁不安的炎热。

    范仲淹和司马池带着司马光出了三皇庙的门,随从牵了马来。

    官员出京一向带的人不多,需要人手都是从地方抽调。河阴县这里人口稀少,县衙那里本来就缺人手,两人也就没有麻烦李参。

    到了上马石前,范仲淹和司马池翻身上马,司马光在一边服侍。

    一抖马缰,范仲淹转身看了一眼旁边不远处立着的白壁,上面有徐平离开的时候题的一首诗,三皇庙里的老道特意用纱罩盖了起来。

    “城外草庐闲卖酒,传胪忽报大明宫。一婢一骑八千里,横渡江湖似转蓬。治下山林多虎豹,闲时弹剑夜引弓。无言夜对黄河水,走马当年为谁雄?”

    徐平离开的时候,正是李用和出任群牧副使到原武监来,接着便发生了在汜水县与王沿的诸多纷争。当时王沿上奏指责徐平的奏章是被封锁的,结合这首诗看,当时李用和跟徐平说了什么非常明显。

    但李用和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说,还是转述赵祯的意思,范仲淹和司马池两人都不敢乱猜。徐平最大的把柄,其实是在知道了王沿说自己的坏话之后,采取了跟他不合作的态度,最终把王沿一步一步逼到了绝路。

    但是司马池把徐平在河阴县的一举一动都查遍,却只能当作不知道这一点。有的事情,在朝廷当官的,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碰的。(未完待续。)

第117章 门外来了青罗伞

    徐平看看满脸尴尬的吕公弼,对王素道:“吕相公怎么会得罪我?我说的都是实话而已。现在我用的药,都是御药院调好了送来,自然是什么都不缺。”

    见徐平装傻,王素对吕公弼微微摇了摇头。吕夷简本来以为自己表示一下态度变行了,儿子来走一趟,徐平就该把这一页揭过去,却没想到徐平还真记恨上了。

    在徐平来说,如果真是为了公事,没有私心,那怎样都好。这一次吕夷简显然不是这样,明显是存了敲打的心思。这种事情吕夷简或许是以前做习惯了,只是顺手而为,徐平要是没个态度,以后会没完没了。现在朝里多少人跟吕夷简对着干,自己这还惹他呢,他就用出这种手段。

    吕公弼还要再说,一个下人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对徐平道:“郡侯,外面不知道来了哪位宰执,不带仪仗,远远看见过来了。”

    徐平一愣,怎么还会有宰执来?自己跟枢密院和政事堂的诸位相公一向都没有私下的交情,不应该给这么大面子啊。

    王素在一边小声提醒:“云行,还不快快出迎!”

    徐平忙让下人带路,整了整公服,向外赶去。没走几步,就听到前边有人道:“薛侍郎和王侍郎到,主人家在哪里?”

    赶上前去,才发现来的并不是现任的宰执,而是致仕的王曙和养病的薛奎两人。

    他们两人都曾经做过宰执,现在退下来,都是资政殿学士,带注角。即有“恩数视宰执”这几个字,享受着宰执待遇。两人轻车简从,不但没有仪仗,就连随从也只带了几个人,不过那一柄表示身份的青罗伞,还是被徐平家里看门的远远看见。

    徐平上前,见过了礼,口中道:“不想两位相公联袂而来,实是惶恐!”

    王曙看了看不远处的众人,淡淡地道:“今日天气晴好,我和薛侍郎本想到城外寻个山水好的地方闲走一走。正好听说你这里招待同僚,便过来看看。”

    “近日我家里种的西瓜正熟,请同僚来品尝一番。两位相公这边请。”

    两人随着徐平,向池塘边缓缓走去。薛奎道:“你家里的西瓜确是好物。前两天宫里送到我那里几只,说是能治喘疾,吃了果然有点用。”

    徐平听了,忙道:“若是有用,以后隔几天便给相公府上送上一些。”

    薛奎点点头:“有心了。自年后我这喘疾愈发厉害,倒不是贪嘴。”

    徐平连道明白,西瓜倒确实是有这个作用,前世不还有什么西瓜霜吗,只是自己以前怎么没想到呢?让个宰执级的人物到自己家里来要,多不好意思。

    王素和吕公弼两人最早得到消息,迎上来拜见。薛奎和王曙跟吕夷简都不是一路的,矛盾不少,不过对吕公弼倒是没有成见。

    吕家是从吕蒙正中状元光大门楣,但学术上自成一派还是从吕公弼起。两宋学派众多,吕氏之学也是其中一支,虽然比不上新学洛学,地位也不算低了。吕公弼作为宰相之子,潜心学术而有所成,士大夫中的口碑还是相当不错。

    这个时候池塘边茅草亭下的众人也都看见来了大人物,纷纷迎上来。

    一般的百姓可能不注意,但在官场上,那顶不起眼的青罗伞代表的意义可是人人皆知。很多官员的心中,一辈子能混上这样一把伞,那就是无上的荣耀了。

    晏殊政绩平平,官场上安身立命的本钱,一是文章,再一个就是人缘。不管是哪一派,他都不得罪,说得上话。当然走得也不近,自己置身在派系之外。

    见过了礼,众人落座。

    欧阳修默默地离得柳三变几个远人了一点,不着痕迹。来的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丈人,一个是他从地方进京的举主,偏偏这两个人都是方正严肃,出了名的难缠。

    薛奎在益州的时候喜欢春游,写了不少春游诗,自号“薛春游”。后来任知开封府,因为治下严厉,被改成“薛出油”,眼里不揉沙子。王曙是寇准的女婿,有鉴于寇准纵情声色,不拘小节,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