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479部分

一世富贵-第479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新的场务门口,卫士急忙行礼,早有日常监督的公吏跑了过来。

    带着杨告和种世衡两人进了场务,徐平对种世衡道:“仲平,你可要多上心一些,等到河渠的事情忙完,你就要来管这些杂事。以后转运司做事情顺不顺利,全看这些场务做得如何。做得好了,不独是转运司手里有钱,还就有了随意调动的力量。京西路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有这里的人力物力,我们都游刃有余。”

    种世衡急忙应诺:“下官一定尽心看顾,不让都漕失望!”

    徐平点点头,带着两人向前走去。

    因为前几个月做事用心,由徐平上奏保举,种世衡除了带罪之身,恢复了京官,为卫尉寺丞。虽然官品上只是从孟州司马的正九品升为从八品,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本官,跟孟州司马那种散官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种世衡对徐平还是很感激的。

    走过空荡荡的大院,杨告疑惑地道:“为里怎么如此安定?以前京城的新场务可不是这个样子,那里面声音震天,热闹得很。”

    徐平道:“洛阳跟京城可不一样,京城场务里做的货物,主要是卖给京城的人,洛阳城里哪里有那么多人?这里场务做的货物,主要都是外销的,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大院子,便就是场务里的货场。地方大了,当然显得安静,到了做工的地方就不同了。”

    一路说着,到了大院的尽头,就看见一排好多个大门。

    三人随便选了中间的一个大门,走了进去。

    一过大门,便就听到传来嗡嗡的声音。入目的是一条宽广的大道,地面全都是用石板铺就,平坦异常。此时大道上分为两排,整整齐齐的都是马车。这车比当年京城里生产的要小一些,也简单得多,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但更加轻巧,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杨告看了看,对种世衡道:“仲平,这里产的是马车和驴车。这车看着不怎么起眼,却极是耐用。而且能拉重物,轻巧方便,走州过县的商旅极是喜欢。”

    种世衡点头默默记住,这马车他也见过,只是不知道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大道的两旁,是两排大房,每隔一段就是一道大门,里面传出来机器的轰鸣声。不用问,这两边的房子就是生产车间了。(未完待续。。)

第63章 工场

    木头这种材料,讲究起来非常讲究,轻轻松松就能做到天价。不说指定什么树多少年份的木材,就是一道上漆,史上宋徽宗时重修洛阳宫殿,把洛阳周围能挖的古墓几乎挖了个遍,就是为了有足够的骨灰调灰漆。

    但若是不讲究,那就非常的廉价。比如农村做农具,枣木、梨木已经是极好的,榆木和槐木也是好材料,甚至连清漆都省了,要多便宜有多便宜。

    徐平制这些马车驴车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卖钱,而是要向京西路各州县提供大量且足够廉价的运输工具,以支撑下年必要的大量货物运输。所以这里用的木材都是很便宜的,除了关键零部件,都是用农村常见的榆木、槐木、柳木等等,最便宜的则用能找到一切合适杂木。当然京西路桑木和柞木也是不错的木材,而且数量不少,但那要用于养蚕,就如官方不能公开吃牛肉一样,这些木材除非用于军备也是不能使用的。处理则只是进行简单的蒸煮,关键地方才在最后泡一遍胆矾水,一般部位就直接做成品了。

    看着外面大道上停着的成品车辆,都是黄白的颜色,连道清漆都没有上,杨告心里暗暗摇头。徐都漕也太过不讲究,这样的车子有多少人肯买?

    进了车间,就发现这房间很大,延绵很长,到了后边基本就是成品板车了。

    徐平前世在工厂转的时间不少,自然会把流水线的概念用到现在的场务之中,虽然这个年代没有石油煤炭的动力,要打不少折扣,整个车间还是有流水线的格局。

    一到车间,看着的公吏急忙过来行礼。

    徐平道:“你把差事先交给其他人,陪着我们走一走。杨副使有什么不清楚的,你给讲一讲。还有,吩咐各工头,只管照常做事,不要乱了分寸。”

    公吏应诺,去按徐平讲的安排。

    这里的管理还是跟开封府的新场务一样,实行双轨制。管理的公吏是转运使司衙门派出来的,大多来自三司,也一部分是本地招募之后培训的。公吏们负责日常的后勤以及采办等诸杂务,当然账目也是他们在掌管,日常的生产管理,则由各级工头负责。

    工头和工匠都是从社会上招募的,用这个年代的话讲,就是和雇。他们跟公吏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编制,领的是场务发的工钱,而不是俸禄。他们工作的稳定性不如公吏,但所得报酬的弹性较大,生意好了可以发赏金,包括各种补助都可以由场务决定发放。所以在这些场务里,明面上的收入,工头一般都是高于公吏的,很多也高于监官。

    这种双轨制是这个年代官营工商业机构中的普遍采用的形式,不管是城市里的酒务和店宅务等,还是边远地区的矿场盐场等,都是照此办理。只是相对来说,位于城里的机构管理相对严谨公平,而边远的盐场矿场监官的权限极大,一旦与公吏勾结起来,会对做事的工匠压迫得极为严酷。

    对于官营企业,这种管理模式算是比较合理的,徐平并没有进行改变,而只是想方设法加强监管。还是那个老问题,三司要有非常强大的审查能力,才能管好这些。

    那公吏交接了差事,回来复命。

    徐平对杨告和种世衡道:“我们到这房子的那一边,从头看起。”

    几个人沿着旁边行走的道路,一直向车间的尽头行去。徐平对种世衡道:“这些做工的地方,什么人从哪里走,空手怎么走,带东西怎么走,都有规矩。你看,这地上都划得有线,一步都不可以走错了,我们走在线内,是因为这里本就是留出来走人的路。”

    种世衡左右看了看,果然发现这偌大房间里面都用颜色划分成了一个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功用,丝毫不乱。

    看罢,种世衡赞叹道:“都漕果然是带过兵的人,这场务里就跟军营一般,做什么都有规矩。下官幼年时也读过兵法,对这些倒不陌生。”

    “说得不错,管理场务倒还真跟管理军队有些相像,最重要的就是守规矩。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该做的事情要怎么做,都有明确的规例,丝毫不能乱来。你读过兵法最好,就把场务当成军营来管,只是把军里的规矩改成场务的规矩就好。”

    工厂本来就是半军事化管理,在徐平前世,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放任的。而且越是正规化的工厂,军事化的程度越高,纪律也向着军纪看齐。训练有素的工人是最好的兵员,便就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军事化的管理,纪律意识和服从意识远强于农民。

    此时大量的官营场务使用厢军,也是这一点的体现。虽然与禁军相比厢军不是作战部队,军纪不严,但到底是受过训练实行军事化管理的,相对适应大规模地协作。

    现在新开的场务里一切都井井有条,是因为灾民感激这一次的新生机会,有去年冬天的士气加成在。至于以后,当把这种生活当成理所当然,心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徐平就管不过来了。感激不能当饭吃,热情总会消退,慢慢被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消磨掉,场务的管理终归还是要由完善的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完成。

    不管是合格的工人,还是合格的管理人员,都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时间的沉淀。徐平所用做的只是指明方向,不要把路走偏了,他不可能管到方方面面。

    一路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就到了这巨大车间的尽头。

    这是集中的车辆零件加工区,几乎所有的零件都在这里完成。杨告和种世衡这才发现这新场务的特别之处,跟他们以前见过的工匠作坊完全不同。虽然做工的是这个时代最普通的工匠,用的这个时代最简单的材料,工具也是常见的工具,生产方式却凝聚了千年的智慧。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木匠,这里也都没有几个。(未完待续。。)

第64章 不同的生产方式

    车间的尽头是一处轨道,上面的平板车上,是整整齐齐的各种木材,还冒着热气。进了车间之后,便就被几个工人用滑轮装置卸到一旁,轨道上的平板车依然从进来的地方出去。卸下来的木材,被上到一台机器上,那机器仿如牛头一般,在木材上拱来拱去。

    杨告指着运进来的木材问徐平:“都漕,这木材是热的?”

    “不错,这都是在外面的槽子里蒸煮过的,把里面的虫卵杀死,防止虫蚁。趁着热的时候刨平,是因为这样要省力气,而且木材不容易开裂。”

    指着那牛头一样的机器,杨告觉得新奇无比:“用这样的机器来刨,以前真是没见过。”

    当然没见过,这是徐平仿前世的牛头刨制出来的,这个年代只怕还仅此一家。如果是用来加工钢材,不管是用的刨刀还是传动装置还是控制装置,虽然徐平也不好说这个年代绝对做不出来,但即使做出来,也没有实用价值。但用来加工木材就不一样了,刨刀自然没有问题,木工的工具里本来就有刨子。因为木材强度和硬度都不高,传动和控制装置可以大量使用黄铜齿轮,精度也不需要多高。进行木材加工,简单的牛头刨就足够了。

    实际上即使在徐平前世,很多机械装置的钢铁结构都可以用木材代替,不过那时候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用木材还不如用钢铁便宜而已。到了这个年代,能够使用木材的地方自然绝不会使用钢铁,不只是价钱便宜,更重要是好加工。

    就像车辆上的主体结构,无非是几块大木板,传统的木工做起来费时费力,是很麻烦的。现在有牛头刨和锯床,则就非常简单,用的人力又少,又方便快捷。大量的廉价车辆不仅仅是靠着降低木材成本,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成本一下子降了下来。

    杨告和种世衡两人上前围着转了一圈,才恍然大悟:“都漕要在城里建水坝,原来是有这个用处!以前只是水磨,就省了无数的人力物力,现在用水力来做这些砍砍削削,省了多少事!没有这些机器,不知要雇多少木匠来做这活计!”

    水坝建起来,抬高了进入洛阳城之前的洛河水位,各处场务开渠引水,利用水位差带动各种机器,最后把水排到下游。这样水流平稳了许多,比直接在河里安装水轮不知强了多少,可以代替绝大部分的人力和役畜的动力。

    利用水力带动的不仅是牛头刨,还有钢锯,包括圆锯和带锯,还有钻床,甚至还有车床和铣床,甚至还有几台抛光的磨床。虽然这些机床都简易了点,用徐平前世的眼光看起来非常寒酸,但加工不了钢材,加工木材还是没有问题的。

    凭着这几十台机床,还有经过初步训练的工人,这一处新场务每年生产出来的马车驴车,比以前整个京西路近二十州军生产的加起来还多。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便宜。与车辆的材料成本比起来,人工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是工业的力量,规模化生产,与以前的作坊式生产方式有根本不同。不但是人力成本降到了极低的程度,对从业者的技术要求也无限降低。只要身体健康,头脑清醒,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胜任从事的工作,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跟着师傅学几年。如果再加上零部件的标准化,就连使用成本也降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徐平建的这些新场务,单单从雇佣人力的规模上,还无法与以前大规模的官营场务相比。如京城的绣院,和雇的工人加上厢军有数万人,是新场务无法比的。但如果从生产能力和创造的价值上来说,则远远超过了旧的场务。

    绣院、军器监这些使用人力众多的地方,往往都不讲究效率,而是对出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生产的少不要紧,关键是产品一定要好。他们也不针对市场,使用者不是皇宫王族就是军队,最不讲究成本的客户群。

    生产力的进步不是去看靠着能工巧匠或者奇巧心思做出了什么不可思议巧夺天工的珍稀物品,而是要进步的生产力生产出来的物品或者服务改变普通人的生活。徐平去制几辆三轮车,用于基建良好秩序井然的皇城里,虽然对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有意义,但这种进步还远远没有达到影响社会改变人们生活的地步。

    京城里的新场务,在过去一年制造的更多是奢侈品,用来赚钱的,达官贵人和官员们眼中也只是新奇玩物。只有那些新式的农具是真正能够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在实际掌权的官员眼中,重要性远远大于镜子之类的东西,只是还没有推广开来。

    西京洛阳所建的新场务,将完全不同于京城开封,就是要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以低廉的价格推向市场,改变这个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方式,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从车间尽头一路向前走,杨告和种世衡看着一块一块的木料,一步一步变成零件,后中间再组成车架、车辕等部件,到了最后组成一辆完整的车辆,直接拉到门外的大道上。

    这是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效率高大了让他们做梦都想不到的地步。甚至有好几次,走到半路又折回去看,看看这些东西到底是怎么出来的。

    到了进来的门口处,杨告长出了口气:“都漕,这些马车驴车卖出去要多便宜?”

    徐平笑了笑:“依照我的想法,家里有数十亩地,能够自耕自食之家,都应该有一辆才是。一牛一驴,能耕能收,闲时还能够用驴车运点土产到外地贩卖,才是乡间小康之家。”

    归根结底,这些车的意义,还是要让农民的生产生活范围大起来,不要跟以前一样大多数人一生一世都在十里八乡转悠,二十里外赶个草市就觉得见了外面的世面。他们的眼界开阔了,也有工具有动力把本地的土产运出来,形成农副产品的市场,让商品经济的浪潮卷到农村去。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