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569部分

一世富贵-第569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沉默了一会,徐平叹了口气:“算了,知府既然如此说,我也不好强人所难。不过我还是要说明白,桥道司要做的事情,绝不是虚耗民力,浪费民脂民膏。徐某为官多年,不敢说为国为民做了多少事情,但不夸待百姓还是一经贯之。”

    知道刚才自己的话有些重,张逸的脸色变得平和,对徐平道:“省主在邕州,在京西路做的事情,我自然清楚。于国有功,于民有利,这八个字省主当得起。但现在正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候,一举一动,都可能伤人命,还是于民休息地好!”

    徐平想来想去还是有些不死心,问张逸:“知府对《富国安民策》,真地对里面所讲不同意的地方多?若是有闲,不知可否对在下讲一番?”

    “从何讲起?《富国安民策》里,从一开始,就不顾先贤之言,重新立论。天理人欲如何理论,哪里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讲清楚的。不管那书是对是错,都不是现在能够断言的。”

    徐平点了点头:“我明白了。不过,国事不能空谈心性,对与错,但看能不能对天下对百姓有益处。如果用了我在京西路的办法,国家钱粮充足,百姓日子过得更好,我斗胆问一句,那个时候知府会如何看?”

    张逸道:“省主,在下直言,天下事不能只谈功利。即使做到了省主说的,还要具体斟酌,治国之道,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鲁莽必然轻浮,慎重才能厚重。”

    徐平拱手:“知府此言大有道理,受教了。”

    徐平知道张逸说的意思,这种涉及到如何治国家的重大理论,怎么可能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明白的?李觏的天理即人欲,人欲即天理,天人合一,只是立了一个骨架出来,要想真正地立住,还必须填充进足够的血肉才可以。

    前世学的,唯物主义也是同样的立论基础,社会财富由人的需求而来。那样一套理论体系经过了多少人的完善补充?仅仅是谈论基本概念的专著,论字数就可能超过这个年代所有的书籍。但那样一个体系,也远没有达到统一社会思想的地步。仅仅靠一套《富国安民策》,就想把这个时代的思想统一起来,真这样想就太天真了。

    要想真正成为主流思想,需要填充的知识还有太多。怎样根据这一套策子,引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怎么样用这样一套思想处理政事,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在徐平的有生之年可能都完不成。要想把理论立起来,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浮躁是要不得的。

    把心里面的包袱放下,徐平觉得轻松了许多。改革还是循序渐进地好,轻浮冒进不是好事,现在毕竟没有到生死存亡的时候,有慢慢来的空间。

    不再提让开封府帮着推进工程的事情,徐平与张逸谈些闲话,了解最近京城的经济形势。说起这些,张逸也轻松许多,说着市面上的变化。

    由于银行存钱给利息是个新生事物,一下子吸收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最近市面上明显乏钱使用,显得萧条了许多。以前手里有闲钱对外放贷,那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普通百姓有个几百文一贯两贯的钱,又能够贷给谁去?银行开起来,首先吸收的就是这些普通百姓手里的闲钱,他们手里的钱少了,市面上的小生意便就受了影响。

    开封城里最大的变化,以前的繁华商业区大相国寺和东华门外,最近都有些萧条。反倒是以前荒凉的城西北角,由于大量场务的存在,里面做工的人手里是活钱,商业迅速繁荣起来,与相国寺和东华门外鼎足而立,成了开封城的三个商业中心。

    这是出乎徐平意料之外的,心里想着要不要适当引入通货膨胀,刺激一下商业。这念头一起,就迅速被自己否定了。现在最重要提平稳,切不可操之过急,民间的普通商业一时受些影响不要紧,只要各个公司发展起来,这种情况肯定要迅速改观。等到有一天公司里的工人成为开封城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

第241章 有人骗贷?

    正在徐平与张逸两人闲谈的时候,差役忽然来报,外面文彦博急着见徐平。

    徐平吃了一惊,急匆匆向张逸告辞,快步出了开封府。

    只见文彦博在府外的大树下面,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转来转去。

    见到徐平出来,文彦博快步上前行礼,口中道:“省主,大事不好!”

    徐平不想让一边的张逸看笑话,对文彦博道:“如今天下太平,能有什么大事?我们一起回衙门,有什么事情慢慢说。”

    文彦博看了看张逸,欲言又止,叹了口气,随着徐平离了开封府衙。

    到了御街上,走不多远,文彦博再也忍不住,到徐平身边拱手道:“省主,此事耽误不得!郑提举因为发现京师银行有不合规的事,跟他们起了冲突,要带兵围了银行呢!”

    “什么?!”徐平吃了一惊,瞪着眼睛看着文彦博。“发兵围银行?谁给他的胆子!”

    文彦博双手一摊:“郑提举发了狠,非要拿京师银行的人问罪,已经带着兵去了”

    徐平只觉得脑袋发蒙,有些跟不上这个年代的节奏了。审计司一个查账的机构,郑戬还真是御史台了,还带兵围银行,御史台也不敢这么做事啊!三司确实有兵,但那都是有具体的职事,不是做工程的,就是看管各种仓库押运货物的,什时候还管拿人了。

    不管怠慢,让文彦博头前带路,徐平吩咐谭虎带了十几个骑马的精干兵士,与自己一起去拦住郑戬。这事情要是让郑戬做出来,那可是开了一个坏头,审计司能不能存在下去都成问题。查账本来就惹人忌恨,再能随便拿人那还了得!更何况银行是什么地方,那里是管钱的所在,是能够随便带兵围的?被他们随便栽点赃,就吃不了兜着走。

    京师银行总部开在东华门外,紧靠着皇宫,方便赵祯不时过问,开封府衙则在皇城南的御街西边。不是宰相,非有特旨没人能在皇城骑马,徐平一行只能向东绕过皇城,一路急行,赶往东华门。转过东角楼,潘楼向北二三百步的地方,终于追上了郑戬。

    郑戬骑在马上,满脸通红,青筋都爆了出来,正带着三十多个三司厢军向北急行。看那架势,不是去救火,就是赶着去打仗。

    徐平和文彦博越过步行的厢军,赶到队伍前面,高声对郑戬道:“天休,你这是做什么?”

    见是徐平到来,郑戬急忙止住队伍,下马行礼,道:“报省主,京师银行郑提举等人不按规例行事。我前去查账,百般阻挠,还出言无状。审计司新立,如何能够不立威!”

    徐平愣了一下,才道:“你想怎么立威?带着兵去立威?你这才几个人!东华门不远就是禁军大营,你不怕他们把你抓起来!不要胡闹,先带人回去,我们商量再说!”

    郑戬抗声道:“审计司勾稽天下钱粮,京师银行几个胆子,敢公然抗命!”

    徐平叹了口气道:“你这审计司只是查账的,不是办案的,不是御史台,更加不是审刑院!好了,先让兵士回去,皇城外面,你公然带兵而行,有几个脑袋!有什么事情,慢慢跟我说,我们商量了再做决定。”

    虽然有些不愿,终究是不能违抗徐平的命令,郑戬让带兵的厢军回去,只留了几个自己的随从。这里是敏感地带,这么一会功夫,徐平就看到皇城司的人在旁边探头探脑。

    “唉,”徐平对着郑戬叹了口气。“那边不远是潘楼,我们到里面喝一杯酒,有什么事情你跟我细细说清楚。天休,你记着,审计司不管发现什么,都只能上报,不能查案!”

    郑戬显然不服气,发现了情弊,当然就要详查。衙门哪里有老老实实让你查的?不用点手段,怎么能够查得下去。自己带兵只是控制场面,要不是真地要拿人。

    到了潘楼,徐平找了一间安静的小阁子,让小厮上酒菜来,与郑戬和文彦博坐了。

    见郑戬并没有心饮酒,徐平道:“这里没有外人,说吧,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彦博拱手:“还是让我来替提举说吧。前两日我们听到风声,说是开封城里有人勾结权贵人家,虚开了不知做什么的公司。这些公司只做一件事,就是从京师银行贷钱出来。”

    徐平奇道:“他们不做生意,贷钱做什么?须知从银行贷钱是有利息的。”

    “从银行贷钱的利息虽然比存钱高上几倍,但年利还是不过一成,与市面上放贷的比起来,低得不能再低了。这些人从银行贷了钱出来,便就放给城里的质库。虽然不知道他们到底收多少年利,但想来是比银行高得多了。当时定银行规例的时候,曾经明令不许贷给这些没有实际交易的公司,贷款额度要跟交易量挂钩的。京师银行如此做,明显是不合规例,我们得了消息自然是要去查。谁想京师银行的郑提举坚称他们没有违规做事,审计司是小题大做,而且京师银行也不属三司所管,我们查他没有道理。双方越说越僵,郑提举越说觉得他们必然有鬼,便就回到衙门点了兵士”

    “等等!”徐平止住文彦博的话,“你是说,有人虚开公司从银行骗贷款?”

    文彦博想了一会,点了点头:“就是这个意思!”

    “人才啊”徐平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骂。银行才开多久,就有人钻空子了。不过想想也不奇怪,杀头的买卖没人做,赚钱的方法总有人绞尽脑汁想出来。

    不夸张地说,用不了多久,各种各样靠着银行赚钱的方法,不管是合法合规的,还是招摇撞骗的,就都会一一被发明出来。在这一点上,要相信人类的智慧,如果这也算是智慧的话。后人觉得古人没见识想不到的方法,实际上只是错觉,要么就是他们想到了只是没流传下来,要么就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只要条件具备了,各种点子都会冒出来。徐平越来越相信这一点,明白自己要做的只是搭起舞台,这个年代的人自己会上去唱戏。

    银行是利用存贷息差赚钱,这种骗贷的公司则是利用银行贷款的息差和社会借款的息差来赚钱,里面的关键,是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能够控制住社会贷款的风险成本。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只能是单纯的骗子,那样问题就好解决了。

    如果他们真能控制住社会贷款的风险成本呢?那样问题就复杂了。现在的条件下,他们帮着京师银行解决了放款的难题,就不愁没有人为他们说话。

    什么样的人有那么大的能量,可以控制住社会放贷的风险呢?

第242章 交涉

    见郑戬在一边气鼓鼓地不说话,徐平道:“你这么急着带兵去京师银行,那有没有查清楚是什么人在开公司骗贷?是几家分别在做呢,还是一个人用的障眼法?”

    郑戬叹了口气:“省主,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查得出来?我们三司,能够听到风声就不错了,又不可能在外面派探子。只有把人抓起来,才能问得明白。”

    徐平点了点头:“你这话说得不错。那你们的风声又是从哪里来的?”

    “京师银行里一直有大量的新钱贷不出去,到处想办法,我们不想知道他们的消息也是难。最近突然间大把的钱贷了出去,京师银行那里上下立了大功一般,见到人就胡吹一气,报功都报到三司来了。贷给什么人,我们自然就要查一下,结果一查,全都是新近成立的小公司,做的什么生意不清水楚,怎么能够不让人生疑?”

    郑戬说到这里,文彦博道:“提举生怕里面出了岔子,带人到京师银行要查一下账,结果他们上下都在兴头上,硬不是给查,结果就闹起来了。”

    徐平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三司管下的其他两家银行都还规矩,西京银行不说,本来就有基础,又有杨告坐镇,三司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不面向社会,又有徐平管着,不显山不露水。惟有京师银行的动静最大,手里有钱贷不出去的时候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弄得京城人人皆知,一贷出去了,就像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奔走相告。那架势,颇有些徐平的前世,银行业务好了,在门口拉个横幅本年度存款若干的风采。

    说到底,京师银行有内藏库的股本在里面,里面的官吏以为天子理财的身份自居。龙图阁待制郑向已经老了,精力不足,对下面控制乏力。两个副手,刘沆是代表三司,不好跟皇帝身边的人争权,只起个监督的作用。张惟吉为人老成,但一生谨慎逊让,约束不住跟着他来到京师银行的内侍们,闹得乌烟瘴气。

    这种局面,早晚是要出事的。在徐平想来,早出比晚出好,闹得越大越好,不给一次大的教训,这些人是不会长记性的。里面掌握实权的是宫里的内侍,没有大事出来,外人不好约束他们,仗着皇帝撑腰,他们也听不进别人的话。

    内侍也有能干的人,比如做京师银行副手的张惟吉,就是个很合适的人选。可惜的是这种人都明哲保身,自己的官位升上来了,但没有形成一股势力。那么大个银行,怎么可能靠几个人管过来,实权是在中层官吏的手里。

    想来想去,徐平也觉得无奈。这个样子,自然有赵祯掺和的原因。他内藏库几百万贯投到了里面,一心想着赚钱,内侍们势大,就是摸准了他的心思。

    喝了一会酒,见郑戬终于平静下来,徐平道:“这样吧,事情既然已经知道了,就不能放任不管。不然日后出了乱子,少不了牵扯到审计司。一会我跟你们两个一起,到京师银行走一趟。账肯定是要查,而且要调到最近从京师银行贷钱的那些公司名录,看看这些公司到底是什么人开的,从事什么生意,审计司去查他们。”

    郑戬拱手:“如此最好,让省主费心了,下官惭愧。”

    徐平笑道:“三司的事情,我费心自然是理所应当。不过,我再说一遍,审计司的权限仅限于查账,对于账籍的任何疑问,都有权要求查到的衙门移文说明。如果哪个衙门拒绝这样做,便就报上来,自然会有政事堂的诸位相公做主。天休,万不可再动粗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