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643部分

一世富贵-第643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事都要考虑周全,便就事事都考虑不全,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这是客观规律。“平戎万全阵”要把战场上遇到的各种情况都考虑进去,力求做到不管敌人怎么来打,都能处于不败之地。结果这阵就只能越排越大,排到十万人军阵还嫌不足。这样的大阵,对战场条件要求非常苛刻,在作战方向上的战场选择非常狭窄。

    如果宋军布好了完整的“平戎万全军”,契丹是没有办法的,直接冲阵是自寻死路。但是战争是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敌军为什么要按照你预想的战斗方式来打仗?你的大阵布在这里,我打不了,绕过去还不行吗?这样的大阵灵活性不足,机动性更是悲剧,面对本就有骑兵机动优势的契丹军队,一次又一次成了笑话。

    作战要按图布阵,按图能够布下军阵的地方就那么几个,来犯的敌人偏偏就不向那里去,你怎么办?所以历史上到了神宗的时候,朝野的共识就是,太宗时候的那些名将生不逢时,在这位皇帝手下,除了庸、懦之将,真能够打仗的将领会更加悲剧。

    双方对战,不排军阵不行,无组织总是打不过有组织的。把阵排成死阵也不行,军阵要按照战斗的实际情况随时变幻,应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只怕这才是岳飞的意思。

    岳飞是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对战争的感应能力无人能及,徐平一直觉得,自己哪怕多了一千年的见识,能够把军队带到“岳家军”的水平,就已经是非常厉害了。

    不讲辨证法,认识不到量变会引起质变,把带一指挥军队的方法推广到全军,把百人作战的方式刻板地推向数十万的大军,是宋太宗对军队最大的破坏。他或许能够游刃有余地带一百人、五百人,但带几万人绝不是他能够胜任的,现在他留下的军制最大的麻烦就在这里。制度严重退化,人才出现断层,哪怕赵祯不是刚愎自用的人,能听得进建议,这支军队也要经过数十年的血战,把失去的补回来,才能浴火重生。历史上赵祯没有这样的决心,他的臣僚也没有这样的决心,最终把这些问题一直留到了最后。

    徐平让双方停止对战,把贾逵叫了过来,在案几上用茶杯摆出他刚才的阵势,道:“军阵作战,无非是圆阵、方阵、雁阵等几种,其实都在这左、中、右三军之中。向左右两翼张开,便为雁战,左右两军拢住,便是圆阵,前后分明,便是方阵。人云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诚不欺我!而要让这军阵运转自如,则左军和右军必有人掌管,策应中军。左、右虞侯之设,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点。现在禁军只设一个统兵官,虞侯有名无实,这军阵便就失去了灵魂,成为一具死尸了。”

    桑怿看徐平在案上摆弄着几个茶碗,沉吟道:“节帅说得有理,不过这是朝廷方略”

    徐平摆了摆手:“先不要管那些,军队就是为了打仗的,只要能打胜仗,一切好说!实际上两军对阵哪里有那么多花哨,无非是保住自己的人,杀死敌方的人。对战起来,就是突击、防守和移动这三个步骤,之间怎么转换,怎么配合,怎么才能做到这些配合、转换快捷有利,才是使用军阵的目的。算计敌人怎么来攻,我怎么守,以策万全,不在军阵考虑的范围之内。想让自己没有漏洞,那便就浑身都是漏洞!”

    贾逵是第一次参与这种级别的讨论,好奇地小声问道:“节帅,那如何守、如何进攻又该怎么考虑呢?军阵不虑及这些,总要在其他的地方布置。”

    徐平对他点了点头:“你这话说得不错,当然要在其他的地方布置。我一直讲,军中分为厢、军、营、都,不是简单的层级不同,统兵官的职级不同,带的人不同,而是各个层级要在作战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营和都的着眼点就在这军阵上,我们称之为战斗,依军的司令衙门下的军令,带军冲锋陷阵,完成军令要求的事情。而军一级则不在带兵,而在如何布置上,该怎样防守,怎样进攻,如何去做,哪些人去做,都由他们拿主意。”

    贾逵道:“莫不是军一级出战,便就不摆军阵了?”

    “当然不是,摆军阵也是布置的一种,不过就不像营、都的军阵那样简单了。大的原则虽然一样,却要依地理、天气、面对的敌人等随机应变,这才是军一级统兵官要做的事情。西北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贾逵,你多立些军功,早些坐到这个位置上来。”

    贾逵不由笑了起来,叉手向徐平行礼谢过。

    徐平对桑怿道:“秀才,军中的编伍我大致有些眉目了,说出来你参详参详,闲时多想一想,我们再议。营和都,军官都设四人,指挥使一人,副指挥使一人,左虞侯一人,右虞侯一人。正、副指挥使依我们原先所定的军制,左虞侯统后军,右虞侯统前军,战时与指挥使一起统兵列阵作战。我以营为例,部下五都分别编号,右虞侯统一、二都,左虞侯统三、四都,指挥使自统第五都为中军。注意,他们不管是战时还是日常,都是分为前后军的,各自职掌也不同。右虞侯隶正任指挥之下,左虞侯隶副指挥使之下,在军阵之中则只听正任统兵官号令。如果两军对战之时,指挥使战殁,则右虞侯权任正任指挥使,右虞侯战殁,第一都都头接任右虞侯。副指挥使战殁,则左虞侯接任其职,依次类推,左右两军次序不可混乱。营、都作战,重在职责分明,各自用命,所以要分清左右次序!临阵之时,主将战殁,要由本次序的军官接其职任,不可按官职高低来。”

    不许接任次序混乱换一句话来说,就是战时正任统兵官永远带中军粘住右军,右虞侯实际上是先锋。而副统兵官则与左军在一起,策后接应。另外一个原因,是两位统兵官职责有分工,关系再是亲密,也难免对对方的业务不熟悉,防止出现混乱。

    作为战术层级,营和都一级没有司令衙门,没有参赞军事的僚佐,与再上一级的作战层级是有根本不同的。他们的组织体系要求简单、直接、有效,条件不许可设置太复杂的体系。正副统兵官分前后队,前军统兵官阵亡了,总不能跑到后边把副任叫到前边来。

    桑怿听着徐平的话,慢慢点头,把这些记下来。至于其中包含的意思,到底有那些优点哪些缺点,则要回去之后慢慢恩索,大家再作讨论。这思索的过程,就是对面对的问题更进一步理解的过程。与徐平共事多年,桑怿已经习惯了这种做事方式。

    至于前、中、后军各自带的人数,当然不会机械地按照徐平说的那样分,而是要按实际的战斗情况分配,那只是一个大致原则。

    把军事行动分为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理清了各自面对的任务,军制大的框架就定了下来。在这个原基础上,再去细化,以保障完成任务为核心,进行军队组织,设置各级机构。从实践中把客观规律总结出来,用规律指导战争实践,使一切都有章可循。

    营和都一级主要任务是从事简单的战术行动,任务简单,他们的组织结构定下来,上面的层级也就大致有了轮廓。其实各级总的指导原则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任务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要求,把这些要求回进去就可以了。

    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级并不只是简单地依照人数划分,涉及到各级将校的任务分工、指挥权限等等具体的内容,实际中还是要灵活变化。

第57章 千里西来

    八月中旬,徐平正式上奏,要求诱歼西使城禹藏花麻部的主力。

    奏章里徐平列了这样做的理由。核心两点就是借歼灭禹藏花麻,震慑西蕃人心,让那些靠拢党项的部族心知畏惧。再一个就是西使城重要的战略位置,这是自汉通西域以来从长安到金城郡的中线和北线的交汇点,一旦占据西使城,则就西北可以隔山威胁兰州,西南沿祖励川威胁会州。唐朝通吐蕃的道路是走南线的平襄道,西使城一带的道路则是牧马监,相对荒凉,没入吐蕃之后就全部荒废了。但道路虽废,基础仍在,重新开通并不难。

    徐平自认已经尽量考虑周全了,朝廷应该痛快同意才是,万万没想到这样一目了然的方略,仍然引起了争吵。李迪表示支持,但陈尧佐和韩亿再次反对。他们认为秦州多是地方兵马,没有禁军的精锐主力,跟大股敌人开战太过冒险,一旦失利则陇右不稳。如果让党项占据了秦州,则整个局势恶化,所以应力求稳妥。他们建议,还是要在甘谷一带筑大城,截断西使城南下的道路,再徐徐图之。

    讲道理是讲不明白的。你说要积极进取,他说用兵当未虑胜先虑败,你说已经考虑到了各种可能性,做好了相应安排,他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先求稳。

    几次奏章,哪怕全用八百里加急,半个月也已经过去了。徐平也懒得再理枢密院的各种公文,按照原有计划,让鲁芳配合杨文广开始详细勘探甘谷一带的地势,准备筑城。不管打与不打,这座城还是要筑的,到时禹藏花麻打过来了,怎么打还是徐平说了算。将在外有便宜行事之权,终究是看战果说话,只要打赢,则一切好说。

    李迪为人粗疏,性子又硬,在中枢的人缘不怎么好。支持徐平的官员其实还是有不少的,不过他们不愿附和李迪,搞得局面相当被动。

    进入九月,秋高气爽,山谷里依然一片葱翠,小陇山上却已经丛林尽染。

    已经整修好的陇坂道上,一个三十多岁的健壮汉子背着一把铁剑,牵着一头青驴驮着行李,从东向西缓缓行来。看着周围山林景色如诗如画,突然仰天一声长啸。

    啸声高亢,气息悠长,旁边的树林里惊起一群尽鸟,扑楞楞地到处乱飞。

    喜庆正押着三司铺子的车队从凤翔府回秦州,听见这一声长啸吓了一跳。秦凤路现在大军集结,繁忙的关陇道上自然不用担心盗贼强人,不由心中好奇。

    打马上前,打量了一下那个牵驴的汉子,喜庆拱手道:“不知这位哥哥怎么称呼?在下是秦州三司铺子的喜庆,人人称为‘小主管’。见哥哥丰神隽逸,必不是普通人物!”

    那汉子笑道:“我是京东青州人氏,姓王单名一个途字,幼时曾跟乡里高人学击剑,常行走在山林之间。前几年到了岭南,看惯了那里的景色,突然见这秋色,不觉兴起。”

    喜庆“哦”了一声,他少年心性,对这些游荡天下的人物心中好奇,忍不住就想结交一番。下了马来,喜庆道:“秦州是极西之地,哥哥怎么到这里来?”

    王途道:“西鄙用兵,正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时!我得乡人荐举,来西北军中谋个差事。”

    喜庆兴奋地道:“原来是到军中的吗?秦州诸般人物,没有我不熟的,不如同行。”

    说完,让车队的人牵了一匹马来,让王途骑了,他的驴便就拴在车上。

    问起来,原来王途自幼家境贫寒,难以过活,便到淄州一个同族的王樵那里,跟着学艺混一口饭吃。王樵的家人在咸平年间被契丹南下的游骑掠走,他一个人北入契丹,寻访多年没有结果,回到乡里后便不问世事,自号“赘世翁”,只是击剑谈兵,想着有朝一日朝廷北伐契丹,他仗剑北上报仇。可惜一直等到去世,也没有等到这一天。

    石延年到谅州去的时候,曾经召这些熟悉的京东逸人到岭南建功立业,王途在王樵去世之后也到了那里,凭着军功做到了殿直。

    范讽被庞籍弹劾去职后,现在邕谅路主持军政的是王沿和孙沔,王沿任经略,孙沔任副都部署。人哪,有时候就说不清楚,这两个人跟徐平结怨,被发落到了岭南,没想到在那里混得风生水起。交趾早已被他们两个人吃到了肚里,现在南击占城,西攻哀牢,就连大理都天天胆战心惊。现在的岭南,早已经别是一番局面。

    王途这些人是随着范讽和石延年到岭南去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现在王、孙当政,他们的日子不好过,干脆回来别谋出路。李迪是京东路是濮州人,又多次在京东路为官,跟范讽友善,从中斡旋,把这些人多安排到了秦州来,最少有石延年在这里照顾。其实范讽被一再弹劾,本就有打击李迪的用意,不结党羽的李迪防也不防不住。

    喜庆兴致勃勃地听着王途讲岭南的见闻,怎么也听不厌。十几岁的少年正是爱做梦的年纪,喜庆虽然跟着郑主管四处飘泊,却还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自己的见识太少,有朝一日要出去看一看。这是人之常情,谁没经过这样的年纪呢?

    王途从京城西来,他这种投军不是枢密院正式转官,要由秦州帅府另行征辟,先前的官职军功能带,但路上却不能进驿馆投宿,要自带干粮。

    从军多年,王途也攒了些积蓄,咬咬牙坐骑还是买得起的。只是他从小跟王樵学来的尽惯,哪怕千里之遥,也是一人一驴,拽开大步就走来了。再者他早就听人说秦州的马便宜,京城一匹马的价钱,在秦州可以买几匹好马,就更加不花那个冤枉钱了。

    离开京城多年,喜庆也有些想念,时不时问王途京城现在的变化。

    王途道:“京城本就是天下第一都会,如今就更加不得了。本来西北用兵,应该朝廷用度艰难才是,到了那里才知道,远不是这么回事。从去年开始,有元老重臣宗室亲王主动上书朝廷要求减俸,助西北战事,都被拒绝了。虽然西北打仗,朝廷却丝毫不缺钱,哪里肯减他们的恩数。再者我听人说,现在主三司的程学士,曾经跟人讲,现在朝廷跟以前不同了,不是靠着不花钱来攒钱,而是发出去钱的越多越是有钱,也不知道是个什么道理。”

    喜庆兴奋地道:“哥哥不是生意人,自然想不通这道理,我自小在三司铺子里,却是想得通。现在的钱是银行印出来的,只有发出来买了货物,真地制出了东西,再回到朝廷的手里面,才是真的钱。程学士的话,当是这个意思了。”

第58章 军政结合

    徐平看了看王途,问一边的石延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