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741部分

一世富贵-第741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责!你们上阵流血,其他人安坐家乡,于军中每个人来说,你们不但是流着自己的血,还在帮着别人流血。是以虽无民谢军之理,但却有未参军之人谢参军之人的道理!自今日起,在陇右都护府几路,凡你们着戎装,见官不拜,只是唱诺。上至经略,下至小吏,一律如此!行于路上,凡与民相遇,皆须民让军。凡至官府办事,着朝廷所发戎装,不管何地,办事优先!”

    众将一起唱诺。

    徐平又道:“既如此,以后你们牢记,自己本就是民,不可依强抢夺百姓。军中置盗贼重法,凡有此事,依盗贼论,再加一等!凡着戎装,与百姓争执,错果在你,依律处置之外军中再行处罚,以谢百姓。以后军中依制而行,自我至军中每一兵卒,凡有事不平,皆可至军法司首告。凡查实,一概不究。”

    说完,徐平站起身来,走到案前,看了看帐前诸将,又抬头看着帐外。

    此时太阳初升,带着春天温暖的气息,远方的草地已经微微泛出了淡淡的绿色。西北的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原定陇右诸军休整的计划却已经取消,正在大规模集结,准备大军北上。徐平已经上章,提出只要没有与党项谈判成功,则自己这里的战事不停。

    这些将领当然没有这么高的觉悟,是徐平用了不少时间灌输的结果,就是这样他们也未必真正理解这个道理。不是因为他们笨,不如徐平聪明,而是时代的隔劾。这个时代不是没有这样的思想,但还没有足够的磨难逼得人们向那么深里去想。

    从国家的整体角度来说,本来就是国内民众的集合体,没有国家还要谢谢民众这一回事。以国家的名义谢谢,就是虚伪。但是,在政府里的官员,作为一个个体,却有如果民众帮着做事,他应该谢谢的道理。做不好,就应该道歉的道理。

    整体是由一个一个个体组成的,但看待整体,分析整体的行为,不能够钻到去分析个体上去。对个体的认识,有助于加深对整体的理解,但却不能代替对整体的把握。

    徐平对禁军中的将领士卒并没有什么意见,虽然此次出了葛怀敏,但还有任福,还有跟任福一起战死的大批将领。但上升到禁军这个整体,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大宋立国,跟五代其他朝代一样,是靠着军人政变推太祖上台。但宋朝没有跟五代一样短命,必然有不一样的地方。表面上看来,是文人集团上台,把跋扈的武将集团压制住了,加上其他一些措施,使拥兵大将没有了擅自废立的基础。但从根本上,是把国家的资源从武将手中剥离了出来,哪怕是穷天下之力养军,也是国家把这个钱给你,而不是你自己收上来的。从军事部署上来看是强干弱枝,从根本上,其实是让武将失去了获得国家资源的途径。哪怕一时反叛,力量再强,也会被动员起来的国家资源击败。

    这个时代一切的矛盾,终究是要追到以军立国这个问题上去。太祖用杯酒释兵权,解了大将的职,这是后世太祖给人仁厚印象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用富贵荣华解了大将兵权,那禁军的普通将校士卒呢?大将是人,这些普通士卒不是人?从陈桥驿事变到现在,六十余年,禁军从来没有大规模地退役复员,一直在增加。而且这种增加还没有稀释禁军的组成,世兵世将,现在的禁军依然还是那些人,只是在换代而已。

    这是寄生在整个国家上的群体,跟国家的正常军队不同。他们不是国家组建起来的军事力量,去保家卫国的,而是当年拥立太祖之功,要由国家养起来的。宋朝的官员,不管是文臣武将,最不了起的是恩荫,从无世代相传的袭封。就连皇族,也是一代比一代的爵位低,几代之后就泯然众人。到这个年代,立国不过六十余年而已,开封城就有经商的大户人家,连娶数个宗室女。那些皇族贪图什么?不过是钱而已。这还是好的,还有宗室女去给人做妾的呢。娶者贪图皇族的名声,嫁者贪图钱财,两相情悦。

    但是,禁军中的世兵世将现象特别严重。越是高级将领,这种现象越是不明显,越是底层将校士卒,这种现象越严重。这些将门,这些历代从军的,从晚唐五代起,近二百年间就是吃的这碗饭,也只会吃这碗饭。大量禁军驻扎京城,连家属加起来,占了京城人口的一半,更加剧了这种局面。这个时代的城市有那么多工作机会吗?相比起来,当兵吃粮还算是个不错的养家糊口的营生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群体在膨胀。不只是人口的自然增长,还有新加入这一群体的人口向京城集中。大宋聚重兵于京城,又是养一辈子的体制,再加上新兵优先招军中将校士卒的子弟,使京城成了一座大军营。你在开封城随便碰到一个人,不是禁军士卒,就是他们的家属或者亲戚。而皇帝和文武百官,就住在这样一座大军营里。

    这是个什么局面?不只是朝廷养兵的费用,开封府对天下财富吸得多厉害,这个群体对国家的压榨就多厉害。要知道,开封周围是中原富庶之地,却再无一大城,府内所管就有大量荒地。不管是西边的洛阳,还是东边的应天府,都发展不起来。黄河以北,除了一座开封城,竟然是离着京城越远的地方发展得越好。

    正是这种人口构成,历史上靖康之难,开封迅速就成了一座空城。随着大军溃败,这些人又跑到临安,成了那座城市的主要人口。

    到了这个时期,养这样一个群体,天下已经不堪重负了。西北战起,空拥巨额财政收入,历史上竟然打了没两年朝廷财政就被拖垮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形成这个局面,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五胡之乱,大量胡族内迁,把北方打烂。从那个时候起,这样一个集团就开始形成。隋之前的北方各个朝代,大多是以鲜卑为代表的胡族主导,他们统治的方式,便是以自己的族群为主导,伴以胡化汉人,作为自己统治的根基。自从这种统治的方式成形,便就阴魂不散,基本主导了以后的朝代。不过是有的朝代,经过大清洗后这个集团换成了汉人,有的朝代又改成了以前的形式,仍然是以入主中原的异族为主。

第256章 身上的刺

    高欢为皇帝,经常对他手下的鲜卑人说:“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凌之?”转过身又对治下的汉人说:“鲜卑是汝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嫉之?”

    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寄生在国家上的军事集团的统治方式,客生性质。

    从永嘉之乱,中原陆沉,涌入汉地的胡人军事集团经过了一百余年的混战,最终由鲜卑北魏统一了北方。也正是从北魏起,开始形成这样的一种政治格局。即国家有一个专门的军事集团,作为常备的军事力量,这个集团之外的人,负责养他们。不过在隋朝前,这个军事集团是特色鲜明的胡人和胡化汉人,而负责养他们的,就是汉人。

    后来的统一王朝,不管是汉人王朝,还是胡人王朝,都维持了这个格局。隋唐本就是与北魏传下来的王朝一脉相承,所谓关陇贵族,不管后人如何美化,都是这个传下来的胡人军事集团的代表。到了大宋立国,这个军事集团里的胡人已经彻底汉化,曾经参与这个集团的胡化汉人,则又重新变成了汉人。不管是真汉人还是假汉人,总之这个军事集团已经成了汉人为主体,原来主体民族与这个军事集团的胡汉矛盾被掩盖起来了。

    小的时候,我们被在外面被别人打了,厮打不过,就会狠狠地说一句:“你等着,我回去找人!”厉害一点的,就会说:“你记着,过几天我一定要打回来!”

    小孩子的思维,还停留在这次我被欺负了,下次我要欺负回来。等到长大了,自然还是依然有人像小时候一样的性子,但正常的,应该是知道打人是不对的,最好把这厮关到牢里,让他从此改了这毛病。从五胡乱华之后的胡汉矛盾,发展到大宋立国,中原王朝的汉人还停留在我要欺负回来。

    以前胡人视我们汉人为奴,男为其耕,妇为其织,这样压迫汉人的代表就是胡人军事集团。好了,我们现在翻身了,把这里面的人换成汉人了,我们的仇报了。当然,大宋立国的时候汉人还没有翻身,还做不到这一点,只是这个军事集团的胡人汉化了,汉化的胡人褪去了原来的颜色,恢复了汉人门第。

    此时的人们,还认识不到这样的一个军事集团本不该存在,不管政权好不好战,汉朝灭亡前的中原王朝都不会养这一个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特殊人群。这像身上插了一根刺,年深日久,长到肉里,以致于已经忘了这不该是自己身上的东西。偶尔想起要拔出来,又拔不动,又特别地痛,好似平时也感觉不到,便就那样长在那里吧。然而这根刺周围的肉是会烂掉的,一年一年地烂下去,终会要了自己性命。

    东方西方,其实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不过罗马被蛮族灭亡了,时不时灭亡罗马的蛮族,会向周围的人显示一下罗马的荣光。汉人太顽强,硬是不灭,撑了两千年。然而再是顽强,王朝换一个是汉人的家族上台,汉人的文化、传统、政治等等也不会原地满血复活。

    这根刺,一直牢牢插在中原汉族王朝的身上。每当有异族入主中原,还会把这根刺拔出来,重新擦得明亮,向汉人示威一番,插到更要害的地方。

    这个传统顽固得难以想象,以至于当最后汉人被压迫到灭亡关头,终于奋起,这刺不用拔而自然消散,还有人认为这是汉人政权的传统。有人一直在怀念有这根刺的时光,说那是中国最辉煌的时候,万族来朝,你看连异族都融入了我们之中。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是正常的,但这样一根异族文化的刺,却不可能让身体舒服。

    这根刺有拔出来的机会,就是岳家军一路凯歌,向着光复中原进军的时候。岳飞组建起来的岳家军,当然不是他的私军,从一开始就是最没有私人色彩的朝廷军队,叫岳家军只是那个时候的习惯而已。其他大将一样这么叫,在此之前杨家将、种家将叫得欢实。

    岳家军与其他的各支大军有方方面面的不同,从兵源,到兵制,最有正规军色彩。特别是岳家军吸收了大量义军,而义军又来源于宋后期的保甲兵力。而保甲兵力,从军事文化上,正是宋朝想解决身上三衙禁军的这根刺,从军事文化上接上秦汉传统。再加上岳飞本人的个人魅力,这支军队与那个时代的所有军队都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气质。

    岳飞之死其实简单明白,金国不想打了,让宋臣服。赵构求之不得,自谓能做成这件事的秦桧有了机会。为了削弱宋的军事实力,也是为了证明赵构朝廷真地服了自己,金国要求宋杀大将。原来就与金有勾结的秦桧想向韩世忠下手,各种原因换成了岳飞。作为敌国的金是提出这件事的人,配合敌国做的主谋是赵构,主持者是秦桧,帮凶是张俊。

    后人想不通,大宋君臣怎么会做出这种仇者快、亲者痛自毁长城的事情,试图挖出背后的真相。这有什么真相?诬告岳飞的是他的部将王俊,最初下手构陷的是张俊,入狱冤枉岳飞的是秦桧及其帮凶,最后监斩岳飞的是杨沂中。

    这件案子主凶、帮凶、协从其实都很清楚,只是非要有人与他们相互理解,拼命要挖出背后的故事来。有的人考证赵构变态,有的人考证岳飞自取死路,更有的人罔顾事实说岳飞太能打,威胁到了文官的地位,文官集团要弄死他。岳飞是与文官集团关系最好的统兵大将,事后受到牵连的,也是以文官集团的主战派和暂时议和派为主。

    后人不想承认的,是岳飞是一位超越了时代,有可能带来重大政治和文化的变革的伟大将领。他自己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武将不同,他的岳家军跟其他军队不同。当然,后人还一定要把岳飞与其他将领看作一体,不想承认军事力量在岳飞之死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岳飞之死,起自部将王俊构陷,第一个欣喜若狂下死手的是张俊,此后接掌的是秦桧及其帮凶组成的文官中的汉奸集团。最后下令杀岳飞的是赵构,监斩的则是另一位统兵大将杨沂中。这些人,加上敌对的金国,就是害死岳飞的凶手。

    后人有一种迷思,总是认为,岳飞作为武将,军事力量是站在岳飞一边的。即使抛开直接参与的几位重要将领不谈,岳飞亡后,全**事力量保持了沉默,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赵构是怕金兵,但金兵到底没有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跑得够快。但是跟在他身边的军事力量,却数次拿刀对着他,手一滑就宰了他。跟害怕金兵一样,他同样该怕自己身边的军事力量跟他立场不一样。金兵要来杀他还要过岳飞那一关,身边的军事力量要再次对他动手,可方便得多。在这个当口,只要这些将领表示自己反对杀岳飞,表示自己反对不要脸地议和,军中情绪如果是这样,赵构岂敢下手?这样讲并不是说那些将领逼着赵构杀岳飞,或者他们建议赵构杀岳飞,他们很大的可能是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没有表示反对。

    没有表示反对意味着什么?大敌当前,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本该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军事力量,默许了朝廷投降,默许了杀最优秀的将领,一声不吭。

    不要用这些军事力量是因为忠君服从才不表示反对意见当借口,大宋没有那么忠诚的军队,除了岳家军。对于当时赵构身边的军队来说,拿刀造反是家常便饭,在之前,在之后,被人骂了,吃得不好了,甚至只是因为心情不爽就造个反的大有人在。

    北宋是以军立国,一百多年敛天下之财以养军。就是一条狗,养了这么多年,在有人踹门的时候也要叫一声。然而这数十万大军,在朝廷投降杀大将的时候,态度是沉默。

    岳飞身后,被牵连清洗的是哪些人?朝中的主战派、暂时议和派文官团体,这是阻挡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