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812部分

一世富贵-第812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平道:“我少年时便与郭谘相识,那里我在庄里种田,他是中牟主簿,也算是相识于微末之时了。郭谘天资聪慧,心思之巧世间罕有人可比。只是有一点,郭谘做事特别认真,有时容易沉迷。此次京东路方田,我们列有条贯,地方只要照图量地,填入图表中自然就能够算出面积来。只是士大夫通算学者不多,很多人甚至一窍不通,按图而量只怕还是有人算不来。依郭谘的性子,只怕就要处处教人,反而把正事耽误了。”

    说到这里,徐平看着悠远的蓝天,无奈地道:“我们读圣贤书,做朝廷官,是来治理天下造福于百姓的。有人哪,就是分不清自己的修行跟政事的关系,政事不想理,孜孜于修道德做君子。耽误了政事,遗祸于百姓,世间哪里有这种君子?士大夫修德,修的是天下朝廷之德,自己修身养性先要把政事处理好。这些年很多士大夫溺于佛老之学,把他们那一套修炼功夫,移到读书政事中来,最是有害。不沾尺牍,不理政事,美其名曰不沾俗务。若不是有这种人,对于政事一窍不通,我又何必再三叮嘱郭谘!”

    方田算面积要用到几何学,这个年代能把方形圆形算清楚的人都不多,更何况土地会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形状。徐平组织人编了一套图表,把各种面积公式都放在里面,只要按照形状量了,填到表里一算面积就会出来。读过书的人应该很快就懂,可实际上根据徐平的测试,地方州县官员能搞清楚的依然不多。郭谘这个科学天才,到了地方不能谨守职责,就天天教官员去算这些东西了,徐平不得不一再嘱咐他不要理这些人。学不会自己去动脑子想办法,做不好乖乖受罚,一点脑子都不想动当什么官。

    官僚体系是按制度运作的,一旦制度被破坏,各种各样的怪事都会出来。明清特别喜欢派大臣钦差下去监督,很多时候甚至直接夺地方之权代他们施政。看起来是好心,实际把制度破坏了,夺了地方官的权,他们就心安理得不做事,也不负责任了。经年累月,大家在地方都是混日子,上面不派人来,便就推诿着不做事,最终纲纪败坏。

    地方官哪怕一时做不好事情,可以派人教他们不懂的,但不能夺他们的施政权。该奖就奖,该罚的就罚,事情一定要由他们做。给了们权力,才能让他们负起责任。

    官僚体系中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占住那个坑一定要放权给他们,出了事故一定要追究责任。平时夺权,出事了当事人就不会认责任,强让人背锅,就让官僚离心离德。官僚体系的优点丧失殆尽,只剩下了坏处,上面三头六臂,又能管得过来天下?

第45章 人总会长大

    安安趴在桌子上,兴致勃勃地一件一件翻看姐姐盼盼的聘礼,不时还把首饰向自己的头上的戴。盼盼坐在一边,帮着安安挑拣,帮着试首饰。

    秩郎坐在另一边的桌边,装模作样地在看书,不时偷眼看一看两位姐姐。

    盼盼大了,女孩好像一定亲,都会一下子长大。她不再像从前那样耍小性子,对妹妹和弟弟明显容易动感情,自己珍贵的定亲首饰任由妹妹玩。

    徐平坐在交椅上,林素娘在她身边看着一本闲书,不时抬眼看一看儿女。

    见秩郎在那里坐不住,林素娘对徐平小声道:“秩郎才多大年纪,字教了他也很快就会忘记,哪里读得来书?你看他坐在那里,一心只要跟姐姐们玩。”

    徐平道:“哪里指望他现在能学什么,只是让他有个印象,自小就是用功读书的。等到大了真能学进去的时候,就不用我们再管束了。”

    林素娘笑道:“你小时候惫懒不堪,拿棍子在一边,也难读几个字。等到大了,还不是明白过来,发愤读书,一样中个进士。我看哪,小时候逼着学也没有什么用。”

    “我不一样的,儿子若是像我当年一样,岂不是吓坏天下人。”徐平笑着摇头。他是两世为人,可不是发愤读两年书就能中进士,秩郎若是也这样,这天下哪受得了。

    林素娘笑着摇头,虽然不相信徐平说的这一套,但也没有反对。随着丈夫一点一点登上了这个时代之巅,林素娘终于习惯了顺从。少年的时候,自己可以指责徐平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到了现在不得不承认,两人的位置已经换过来了。

    看着儿女们在那里闹来闹去,徐平面含笑意。大丈夫在外面建功立业,终究还是需要一个心的归宿。徐平对于成贤成圣没有兴趣,或许可以说,他已经想明白了那是怎么一回事情,彻底放下了心灵包袱。走到了现在地位,就应该留给这个世界,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足以让他们自傲的东西,足以让他们立足于世界之林的东西。

    治大国如烹小鲜,首先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怎么干,放松心神,很多事情就没有那么着急上火了。事情一点一点做就是,没必要整天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能干,好似天底下就自己能拯民于水火一样。实际上大多数人,到了一定职位,都是会有责任感的,真正寡廉鲜耻的人并不多。政权要做的,是让人把积极的一面发挥出来,尽量抑制其消极的一面。如果觉得政权中大多数的官吏都一无是处,那一定不是他们错了,而是制度错了。

    明清两朝的政权合法性都不够,一面重新捡起天命,一面拼命展示自己是民之父母的形象。夹在皇帝和百姓之间的朝廷官员,就成了皇帝的家臣奴才。百姓受苦,一定是家臣奴才不忠心,一定是他们不用心做事只顾自己捞私利。为了向百姓显示自己的合法性,政权不断地查忠臣奸臣,查清官贪官。什么忠臣奸臣,什么清官贪官,有那么重要?政权对官员最基本的要求,是当不当位,正不正位,适不适任。不顾天下根本的公德,而去盯着官员的私德,弄得政治紧张,人人自危,官僚系统的治理能力怎么还指望得上。

    徐平受前世影响,开始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路走来分外小心。等到自己做上宰相,才真正明白过来。只有忘了天下还有公德,才会只盯私德,担起天下的重担,理政的方向就不同了。人有权有势,大多数人都会追求享受,这是正常的,要求官员绝情绝欲不是跟宗教政权一样了。把官员的享受放到明面上,公使钱给得宽松一些,让他们在任上能够享受比较好的生活是应该的。不然主政一方,掌握治下百姓的生杀大权,结果在管下很多人面前像乞丐一样,理政的人心态怎么能够摆正。

    把这些好处寄托在官位上,当得好,对朝廷对百姓有功德,就去享受,当官又不是清心寡欲来修行。贪私利,为自己谋好处,按制度处罚就是。不要把个人私德的污点,当作永远不能改正的坏处。罚了就罚了,贬了就贬了,改好了再用稀松平常。

    政治宽松了,官员的心态自然也就好了,知道自己该担什么责任了。

    想通了之后,徐平自己的心态就放松了许多。以前,他很难有这种心情,跟妻子儿女这样坐在一起,无忧无虑,享受温馨时刻。那时下了朝回家,吃点好的,喝点好的,总是要自省。我一个当官的,有这么大的家业,有这样的享受,百姓怎么办?给儿子女儿穿好衣服,买珍贵的物品,不敢让他们出门,生怕让百姓们看见心生怨恨。

    人民不愚昧,人民也不短视,徐平的家业是自己挣来的,俸禄是明摆着的。真的有功业于民,人民得了好处,怎么会因为这些事情而心生怨恨呢。

    世上有穷人,真心实意为他们做事就好,制定制度施政知民疾苦就好。没有必要从自己的口里省出去周济,非要这样要求,世上哪还有合格的官员。

    盼盼走过来,拉住徐平的胳膊,小声问:“阿爹,如果我真地嫁了人,不在你身边日日侍奉了,你会不会想我?”

    徐平笑着道:“当然会想。盼盼,人小的时候啊,难免觉得父母整日亲近自己,一刻见不到便担心这担心那,有些心烦。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却又跟父母一样。你阿爹小时候是京城里的无赖少年,不知惹了多少祸事。那时你翁翁婆婆,为我不知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钱财。我却怪他们约束,觉得真是厌烦。直到有了你,才想起从前,知父母之恩。”

    盼盼点点头,突然笑了起来:“我却比阿爹强,不用等我有儿女,就知父母恩!”

    徐平大笑,拉过盼盼的手,对她道:“你知不知道,这一天阿爹担心什么?”

    盼盼歪着头,想了一会道:“想来是舍不得我。”

    “不是,儿女大了,当然要嫁人,不然养在家里当老姑娘么?我一担心,你以后嫁到苏家去,吃不惯,住不惯,自己不开心,也惹夫家心烦。说实话啊,还怕到时父母不在身边为你作主,受了夫家欺负无处诉说。哪怕知道苏颂是个老实孩子,这种担心却怎么也去不掉。还怕啊,你自小被养得娇惯了,小性子,到时让夫家难为。阿爹是不怕担一个教女无方的罪名,但却不想让你们被人在背后指摘。”

    盼盼坐在徐平身边,托着腮,听着徐平絮絮叨叨说着,面带微笑。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然而盼盼真地长大了,远比徐平想的懂事。

    怎么为人妻,为人母,盼盼还不会跟母亲林素娘学吗。林素娘在外面的名声,除了强势一点,没有人不夸赞。这几年儿女大了,林素娘强势的性子也渐渐改了,慢慢收敛,已经很久没有跟徐平顶嘴吵过架了。想当年秀秀进门,林素娘不许她进自己府第,这一两年林素娘却自己主动到秀秀那里走动。不管给孩子买什么,林素娘一定会给书郎备一份。

    人都是要慢慢长大的,性情中有的不变,有的一直在变。变了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大家快快乐乐。生活中一时不顺心如意,也能够看得开,不要变成自己的烦恼。

    本来徐平是不同意盼盼在这个年纪嫁出去的,只是一个人拗不过所有人,盼盼自己也不反对,只能让苏颂中进士之后就迎亲。不过徐平不会再让苏颂像自己当年一样,到偏远州县为官,不能带家眷。一定会给他选一个近一点的地方,带着盼盼一起上任。

    做宰相,不必自己说,审官院也要给这一个面子。

    徐平想开了,所谓以身作则,是要求自己不违反制度就好。有了制度,就有了则,对自己要求制度以外的东西,难免就会对别人做同样的要求。没有必要,何必呢?

    官场不是修罗场,如果人人都有一副小肚肠,天天担惊受怕,对百姓不是好事。不要对官员做过多的要求,查其政绩,定其臧否,按其性情能力用到合适的地方,就够了。

    既不要让百姓视官员为仇寇,也不要让百姓视官员为父母恩人,他们就是来自于百姓中做这种事情的普通人。穿着这身公服按要求施政,脱下了公服一样有正常的生活。正常人都有七情六欲,凭什么官员不能有?穿着公服时绝人欲就足够。

    安安放下桌子上姐姐的首饰,过来到徐平身边,仰起头认真地道:“阿爹,大姐的这些首饰好漂亮。将来我嫁人,是不是也有这样漂亮的首饰?”

    徐平哈哈大笑,拉过安安来,对她道:“有,一定有!若是没有这些,阿爹就不许那个混小子娶你!”

    安安想了想,又问:“若是我看上了的夫婿,家里穷买不起呢?”

    林素娘道:“那就先让你阿爹教他赚钱,赚到了才来娶你!”

第46章 慎选西平王

    在曹致顺到洛阳的时候,终于等来了韩琦的奏章。韩琦上奏,因为在元昊占据瓜沙二州之前,曹致顺舍中原而事契丹,归义军人心已不属曹家,而思张家。

    对归义军政权的处理由此定下,曹致顺封谯郡开国公,从此居于京城。让韩琦配合朝廷派去的官员,查访张承奉之后,选贤者立为西平王,于沙州开府,教化肃州以西之民。

    三月十三,选官员安抚西北各路。

    包拯为甘肃路体量安抚使,除到西北安抚地方,要与韩琦一起寻张承奉的后人。只要有贤德,得地方人心,不计以前如何身份,立为西平王,数月之后与包拯一起进京面君。

    第二天包拯陛辞之后,到政事堂来辞别各位宰相。

    晏殊和章得象吩咐过后,徐平对包拯道:“此去甘肃路,除安抚百姓人心,最重要的是选合适的张家后人。兹事体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包拯行礼:“依朝廷之令,寻得张家后人,不论是何身份,一律立为西平王。下官有一事不明,如果张家后人此时操持贱业,甚或为奴为仆,也要立为王吗?”

    徐平道:“不错,不管现在什么身份,都立为王。这是他祖先的功德,后人承之。张家在沙州兴归义军,于遍地腥膻中,拔起于群番环伺之中,重立唐制度,不绝汉祀。数百年后,西北依然有汉地,有汉之民,从汉之俗,张家功不可没。此是天下之公义,非一人之恩德,你一定谨慎行事。如果真地为人奴仆,记得朝廷给价赎之,这是示民以公。”

    徐平并不知道西北还有没有奴隶制度,这是包拯和韩琦要查访处理的事情。但是如果张家后人做了别人的奴仆,那是他们以前的制度,应当尊重。立西平王,也要先把赎身的钱给付了。后边废奴,是后边废奴的话。

    不尊重前人,对历史以今论古,认为所有的古人都是非蠢即坏,必将自食恶果。今人终有一天也将会成为古人,后人翻看历史,发现有的地方做的反不如古人,再看见这种大言不惭的言论,如何看一个时代就可想而知了。

    政策没有当然之理,没有天然的正确,必然有其局限性。不合于时,不合于地,那就去改。但不能因为你改了,自己就比被改的人正确,只是时代变了而已。借着批古人,批反对者,占领道德制高点,来显示自己的正确,一文不值。

    制度和政策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来自于人民认同不认同。你放一个历史规律在那里做天条也没有用,不承认有天命,不承认有神存在,历史规律也是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