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825部分

一世富贵-第825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在这个时候,林业和岑大郎两家得到了儿子从京城寄来的信。铁锤和大贵再次在殿试中落第,两人一起入了忠佐司。邕谅路的学术氛围还不足以支撑起自己的进士,前几届中进士的都是福建路来的移民,本地举子中,铁锤和大贵能过省试,已经足够出色了。

    极边之地的人们并不知道忠佐司是干什么的,儿子的信中只是说有了个前程,什么样的前程却说不清楚。直到本地的余知县带了属下官员上门祝贺,林业和岑大贵才确信这是好事。参军就参军吧,最少在邕谅路,军队的地位高,在百姓中的口碑还是不错的。

    全家迁到邕州后,李二郎夫妇又生了一个孩儿,巧娘嫁到林业家去了,也已生子。铁锤在京城入了什么忠佐司,巧娘上要照顾林业夫妻,下要养育幼儿,极是不容易。李二郎虽然还是忍不住偶尔凑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与人小赌两把过过手瘾,但收敛得多,并不为大害。与李二嫂一起帮衬着林家,日子一天一天地过下去。

    移民最容易团结,随着蔗糖务来到邕谅路的这些福建人,声势比本地人还大,有些喧宾夺主的架势。从徐平在的时候,便就坚持在蔗糖务里对本地人和移民混编,注意解决土客矛盾。十几年下来,土客冲突越来越少,交流融合越来越多,开始形成新的风俗文化。

    邕谅路由福建路移民和本地土人交织而成的社会情况,与宋朝其他地方都不一样。经济的快速发展,宽松的社会环境,土客的交流融合,这里的人对朝廷的向心力极强。虽然远离京城万里之遥,对大宋的认同不下于开封府那些京畿之地。

    余知县代表朝廷送来了十贯钱,这是朝廷统一对进入忠佐司的人的奖赏。还送来了十斤肉,一对鸡,两尾鲤鱼,两坛酒,这是地方出钱劝民。天下只有两个地方对进入忠佐司的人有这种举动,一个是邕谅路,另一个地方是川蜀地区。参军最多的北方沿边三路,禁军还没有赢得人民的信任。有人进了忠佐司,家人只当是参军吃皇粮,地方百姓只当是本乡又出了一个大头兵,地方官府劝也劝不来。朝廷发钱发物,给的那点利益只是点缀,军队要想建立起在民间的地位,花钱是买不来的。只有他们在前线浴血而战,让后方的百姓真切感受到军队在远方守卫着他们的家园,有了荣眷感,一切才水到渠成。没有这个社会基础,发肉发钱,收到的百姓也只当是捡来的,并不会产生对政权的向心力。

    林业招集了四邻到自己家,把余知县送来的肉鱼做了,又准备了些时鲜菜蔬,请大家饮一杯酒。有知县到贺,足以说明儿子入忠佐司是光彩的事情,四邻与有荣焉。大家或是携酒,或是带菜,有人带了山里的野味,高高兴兴地到林业家里赴宴。

    余知县恩荫为官,河北路人,在家乡从来不曾看见这种景况。一时兴起,叫自己贴身随从来,小声吩咐几句,让他回县衙去,速去速回。

    肉菜上齐,一众乡亲鼓噪让知县相公说几句话,讲一讲铁锤以后是个什么前程,让乡亲们也为他高兴。大家从福建路飘洋过海来到这里,出个人物不容易,都兴奋异常。

    余知县站起身来,刚好见到随从带着两个大汉抬了一坛酒来,道:“且稍候,这一坛酒来历非常。众乡亲倒满,饮过再讲。”

    几个年轻人起身,笑嘻嘻地把县衙里抬过来的酒倒给众人。

    一开坛,便就有酒香飘散开来,众人一起叫好:“许多年不见如此好酒!”

    余知县端起碗来,与众人把酒喝了。放下碗道:“这坛酒不是本地所有,乃是京师昭文相公年初给本地回礼来的。一向都藏在衙门里,我等做官的平时也不敢喝上一滴。非是有身份的富贵人物来,才敢开坛,与客人同饮。喝了这酒,就是帅司、监司的上官巡视到我们这里,也要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怠慢。今日事非寻常,林家大郎是本地第一个凭着本事得了前程的人,是以取了这酒来,与众人同饮。”

    一个豪放汉子大声道:“昭文相公不就是徐通判!一别十年,通判还有酒送来!”

    余知县点头:“不错,通判离开邕州,如今已是宰相当国。我们这些当年相公一手建起来的地方,年年都有土产送去京城。礼物不贵重,只是心意,以示地方父老不忘当年通判恩德。年年相公也有礼回来,酒便是大宗,是相公家里自酿,珍贵非常。”

    从徐平离开邕州,这便是每年的保留节目,这一带有几个州县,如太平州、谅州和如和县等徐平一手发展起来的地方,每年都会带礼物到他家里去。徐平不拒绝,也都有礼物回来,价值上与土产约略相当。只是一种感情,徐平也不图送到京城的那些土产。

    随着徐平步步高升,他回到本地的礼物越来越贵重。从前几年起,京城来的徐家的酒便就成了珍贵之物,这几年州县专门用来待贵客。不要说来的官员,就连交趾、占城甚至是大理及周边的小国王公来了,也以能饮到这种酒为荣。

    邕谅路这里是徐平最开始做官的地方,也是他第一次改天换地的地方,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当地的百姓也一样,一直记着那个年不满二十,万里之遥来的年轻通判。

第70章 两个榜样

    看众人喝过了酒,余知县道:“忠佐司,其实便就与昭文相公有关。数年之前西北的党项反叛,相公远赴西北,镇守秦州。为平灭叛贼,从川蜀地方招人从军。几年之间便就剿灭了党项叛贼,击败了契丹,一如当年攻破交趾时的神勇。”

    下面有人大喊:“通判官人在西北打败,如何不招我们这些人去?蔗糖务里,多少人曾经跟着通判官人打到交趾。带着我们,通判早就把什么党项人灭掉了!”

    听了这话,众人一起大笑。

    当年徐平带着一群民兵与交趾开战,从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边的一击破敌,培养起了这里的军心士气。徐平离开,这支由蔗糖务人员组成的军队依然神勇无比,周边的小国无人可当其锋。交趾已经完全被占住,占城也被打服,旁边的哀牢等小国,也恭恭敬敬地称番纳贡。就连可算大国的大理,也不得不低头,成了事实上的附庸。只是从徐平建蔗糖务时留下来的传统,这里占地盘注重实利,不能真正占住,不大肆扩张罢了。

    从蔗糖务开始,始于邕州的扩张就不是征服战争,而是开发为主。蔗糖务一旦占住一片地方,不是夺当地人的土地,而是把他们也纳入到体系当中,一起发展。发展带来的利益,朝廷、移民与当地人一起受益。不管是土是客,都慢慢凝聚融合成一个整体。

    自己人就是自己人,不要问从哪里来,原来是什么样的身份。政权所要做的就是公平公正地施政,不要想着从人群里找一部分人来支持自己。找到了自己人,同时也就划分出了敌人。又有自己人,又有敌人,那就只能成为战区,离心离德。

    邕谅路形成的这种氛围,不只是保证了境内之民对朝廷的向心力,也让周围的地方心生羡慕。只要时机成熟,向周围扩张没有太大阻力,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军队的战斗力就是这样来的。军人从百姓中出来,前方作战保证了后方的安全,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只要一直保持这种良性互动交流,具体的军事制度就不那么重要,军与民的交流中,制度自然而然地会建立起来。

    不管是军队还是官府,包括各种官营的经济组织,与人民的交流中,获得的向心力和支持是发展的源泉。各种各样的短板,都会在这种交流互动中补齐。军队和官府时时注意在人民中的地位和形象,主动改善,制度就立起来,战斗力也就形成了。保证这种交流互动通畅,得到人民的支持,各种改革就顺理成章,而不是动不动天下动荡。

    不管是什么样的制度和体系,都无法保证集体的健康发展。认为一种制度就可以让天下太平,那只是目光短浅。看见了太阳升起就认为世间从此充满光明,不会改变,而没有认识到太阳只是在天空划过,终会落下山去,黑夜总会到来。

    蔗糖务的人们,在这十几年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建立起了无比的信心,坚信世间没有他们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打不败的敌人。遥远北方的党项人,在他们看来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通判官人带着他们,一样可以战而胜之。

    余知县知道百姓的相法,这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愚昧。遇到新的情况,他们会认识到面对的困难,会群策群力想办法,会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党项人确实没有什么可怕。

    让众人安静下来,余知县道:“非是昭文相公不欲让大家去,实在相距太远。党项离这里数万里之遥,走到那里就要数年的时间,如何使得?天下之大,我们邕谅路不过是一角而已,其他地方的人更多,更加富庶,他们一样是能打得了仗的。”

    众人大笑,高高兴兴地饮酒。

    余知县又道:“这个忠佐司,便就是昭文相公剿灭党项叛贼之后,依着相公在西北的练兵之去,用来教习将校的。从那里几年之后出来,便就在军中为将为校,立得军功,就可封侯拜相。进士们拿笔取出身,治天下取功名,忠佐司的将校以刀枪搏功名而已。”

    邕谅路这里的看法跟内地不同,马上取功名很正常,如今周围的大小官员,很多就是在跟交趾一战中提起来的。最近几年,有不少调到了内地为官,一样光宗耀祖。

    听了这话,乡亲们一起向林业夫妻道喜。角落里抱着孩子的巧娘也笑了起来,总算知道丈夫留在京城是干什么了。从小读书,说是考进士,结果考了几次不中。还好这一带经济宽裕,一直供着铁锤几个人读下去,现在终于有了个结果。

    余知县又道:“林家大郎几人,是过了省试之后,未过殿试入忠佐司的。依着朝廷定的规例,比照武举进士,忠佐司出来之后,从优授官。”

    说到这里,余知县提高声音道:“内地许多地方,不愿当兵,那是他们的事,我们切不可被人蛊惑。想当年,与昭文相公一起在邕州的,还有一位桑巡检,你们还记不记得?”

    众人一起高声回道记得。与徐平相比,桑怿显得古板了一些,跟当地的百姓并没有那么熟。不过爱屋乌,这是徐通判幼年时的朋友,在地方也立了不少功劳,这里的百姓对桑怿也亲切得很。现在邕谅路巡检司,还是当年桑怿建立的框架。

    “当年的桑巡检,现如今可是不得了,已经做了朝廷大将。位比管军,爵封郡侯,真正是大人物了。将来林家大郎,也未必不能如此。要知桑巡检当年,也是殿试落第,转去做武官的,一如现在的大郎。十余时间便有今日,这出身也不比进士差了。”

    这里的百姓对管军是什么没有概念,但封侯总是知道的,一起叫好。

    余知县又道:“不说桑巡检,当年昭文相公身边,还有一位高干办,你们也还记得?”

    徐平来邕州,就带了高大全和秀秀两个人,众人岂能不记得?

    “如今的高干办,也已经做到了朝廷大将,统着数万人马,立下了无数功劳,将来封侯指日可待。有这两个人做榜样,本县这两位入忠佐司的进士,将来必有前程。他们在朝中的成就,就是后人的榜样。今日这一场酒,便就是让众人悉知,这也是一条出身之路。”

    邕谅路这里,官员都知道跟其他地方比着考进士,还要时间沉淀,才能真正形成读书上进的风气氛围。忠佐司这一条路,对这里的人算是一条捷径,也可以走一走。地方都希望自己这里多出些人才,不只是地方的骄傲,也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71章 北巡

    自开封经陈桥驿,就是太祖皇帝黄袍加身的那个地方,再向北行,即到长垣县。过长垣县就出了开封府,进入京西北路的飞地滑州。这就是由宋朝东京到契丹南京的驿道,而后在澶州过黄河,到大名府。再由大名府一路北上到雄州白沟驿,即进入契丹境内。

    这条路是从开封府到幽州最近的一条路,沿途又有御河与永济渠水运,是中原北伐的交通干道。不过千年的黄河京东故道泥沙淤积严重,景元年于横陇埽决口后,冲出横陇河道,转向东北流去。至今近十年,再没有大的水患。不过河水里的泥沙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不可能安分,横陇河道的入海口附近最近几年又积泥沙,不知什么时候河道会再次淤塞。治理黄河是河北路仅次于防御契丹的大事,也是难事,非一朝一夕之功。

    徐平前世的记忆中,没有什么治理黄河的靠谱经验,只能够在上游做好水土保持,并在河套一带大规模引黄河水灌溉。黄河变清,只怕是治理黄河最根本的办法了。

    随着黄河泛滥,经过大名府到雄州的这条道路越来越靠不住,大片黄泛区,使原先的大道变成了畏途。现在两国使节还走这条路,但大军通行已经困难,不得不西移,走滑州到赵州这条路。自开封府北上的禁军,即有一半在滑州过黄河,布置在大名府的西翼。

    赵祯北巡的大队,到了长垣县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为避署气,都是天不亮即出发,巳时即停,申时再行,酉时尽才安营休息。

    在长垣县城外的驿馆收拾罢了,徐平与几位大臣一起去问赵祯起居。

    赵祯的心情不错,在自己的住处摆下酒席,与几位重臣同饮。

    看着天边晚霞的余晖慢慢消失,凉风起来,赵祯出了一口气道:“在天气正热的时候出巡,道路委实难行。应当再等一个月,秋后天气凉爽再走才好。”

    徐平道:“只怕我们路上好走,契丹更加好走。现在陛下统大军北上,契丹天大的胆子也不敢不应对。这个季节,让契丹点集兵马,于本朝就是天大的好事,辛苦此也值得。”

    明镐正色道:“昭文相公说的是。陛下只是路上受些委屈,契丹此时点集兵马,却是动摇其国本的大事。此事不管怎么算,于本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