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大魏宫廷 >

第195部分

大魏宫廷-第195部分

小说: 大魏宫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小道消息称,范骉这个户部左侍郎的位置,恐怕也坐不长了。

    为什么?

    别忘了,如今站在户部身背后的,那可是襄王弘璟。

    别看襄王弘璟仅仅只是入主了户部辖下的司署仓部。但谁都清楚,这位殿下将手从仓部伸到户部,那是迟早的事,就跟日后雍王弘誉入主户部、庆王弘信入主兵部、肃王弘润入主工部一个道理,待这些位皇子殿下做出些成绩出来,从司署入主府部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关键就在于,谁都清楚襄王弘璟与雍王弘誉暗中联手,企图将东宫太子弘礼拉下来。既然如此,他又岂会让范骉这个东宫太子弘礼的人坐在左侍郎这个位子上?

    虽然襄王弘璟目前还没有直接罢免上级部府左侍郎的权利。但相信户部尚书李粱与右侍郎崔璨,绝不会因为范骉而得罪这位日后必将主持户部大任的襄王殿下。

    不出差错的话,这两位大人,恐怕对范骉主动得罪肃王肃王弘润,导致肃王弘润给他们户部来一次沉重的报复而感到极度的气愤与失望,更何况范骉还投靠了东宫太子。这个时候替范骉求情,岂不是会连自己都被襄王弘璟视为眼中钉?

    正因为如此,如今在户部本署内,几乎没有人会将范骉当回事,因为他们很清楚。等过些日子,范骉就会被襄王弘璟以某个理由替换掉,这就是过早站队的下场。

    而相比较范骉,崔璨在户部的地位就要高得多了,毕竟大部分人都认为他将升任左侍郎,成为户部真正的二把手。

    因此,听说崔璨召见,哪怕仓部司郎匡轲曾经与这位右侍郎没什么交情,也只能乖乖前去。

    毕竟他匡轲与那崔璨,与范骉不同,以往政治站队还很清白,因此,他俩若想坐稳各自的位置,就只有向襄王弘璟靠拢,同时也意味着,他匡轲并没有什么能向崔璨炫耀后台的资本。

    他俩谈得如何,外人无从得知,不过据户部本署的官员观察,匡轲在从户部本署出来时面色有些不愉快,显然,崔璨是为了户部本署,而向下属的司署仓部索要了一些利润,毕竟掌管国库的户部大官们,对于金钱有种莫名其妙的掌控**,总是希望国库时刻充盈,这不难理解。

    而对此,赵弘润的那位皇兄襄王弘璟倒是没有干涉什么,可能在他看来,户部本署所掌握的钱,与司署仓部所掌握的钱,无非就是左边口袋与右边口袋的区别而已,有什么可争的。

    不过赵弘润倒是从局丞王甫口中听说,匡轲在与其喝酒时,在酒醉的情况下曾说了几句对崔璨不满的话。

    这种话,赵弘润也就是听过就算,毕竟他可没有什么野心在户部安插什么人,使得襄王弘璟对他有所不满,毕竟众兄弟眼下管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逾界可是要遭人白眼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笔挣钱的项目算是确立下来了,虞部已经开始在疯狂地制造蜡烛,而仓部也在积极地运来原材料,并且运走一箱又一箱的蜡烛成品,看这情形,似乎是打算制霸整个国内的蜡烛市场。

    而对此,赵弘润起初倒是感觉无所谓,反正国内那些制作蜡烛的小工坊,平民又没有财力与技术去经营那种工坊,损失的不过是一些小贵族或小世家的利益罢了。

    不过在仔细想了想后,赵弘润还是叫王甫去暗示周培与匡轲,暗示他们可以酌情照顾一下那些小工坊,将一些低于市场价格的蜡烛批发给他们,让他们帮着卖。

    这可不是赵弘润发善心什么的,他只是觉得,在目前大魏国内商业,那些挣钱的行业普遍被众多大贵族与大世家所把持的情况下,他大可以先培养一些低社会层次的商人力量,逐步壮大自由商业的市场,使大魏的市场变得多元化,而不是被身处于地位金字塔顶层的贵族世家势力所把持。

    而待新兴商人势力逐渐崛起的时候,他赵弘润就可以伺机去对付那些长期把持着国家重要贸易与资源的那些大贵族们了,趁机将一些重要资源收归国家,其余地分给新兴商人势力,刺激大魏的市场经济,吸引天下各地其他国家的商人前来大魏开战贸易。

    当然了,目前提这个还太早了,如今所谓的新兴商人势力,连那些大贵族大世家的九牛之一毛都没有,纯粹就是混口饭吃而已。

    除此之外,冶造局为内造局所打造的两座蜡烛模具,也已交割完毕。

    内造局很痛快地给了十万白银,专程派内侍监的太监以及护送银车的禁卫军,将这笔钱款运到了冶造局司署内所新造的钱库,堆放得整整齐齐。

    不可否认,在蜡烛的收益还未从户部拨给的情况下,这是冶造局所赚的第一桶金,还别说,那数十箱白花花的银子,让冶造局内的工匠们目瞪口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冶造局有朝一日会变得如此有钱。

    在此期间,事实上局丞王甫曾打算将这十万两还给赵弘润,毕竟这位肃王殿下翻修冶造局、在城外建造地炉,所花费的又岂止十万两?

    但是赵弘润拒绝了,毕竟在他看来,他如今手头上所剩的几万两银子也足够花了,而冶造局呢,却正是用钱之际。

    毕竟,冶造局的财政在与户部脱钩后,其性质已变成自产自销,户部将不再对冶造局拨给什么钱财,这就使得冶造局只能用大笔的钱去向仓部购买各种矿石、原料,用于日后局内的研发,一个不好,那可就真是自生自灭了。

    不过让赵弘润感到揪心的是,目前的运输实在是太慢了。

    路运就别提了,靠马拉车的运输方式,远远被水运甩在后头。

    可问题就在于,哪怕走水运,速度也不能使赵弘润感到满意。

    而造成这一些的原因,就在于大魏的造船技术不如楚国,造出来的运输船不够大,还有就是颍水水系的吃水普遍不深,尤其是秋冬季节,仅只能小船通行。

    虽然说这曾经使得大魏避免被楚国战船大肆入侵国内水域的尴尬,但是就目前看来,现有的国内水系,颍水水系显然不具备大批运载的能力。

    说实话,要不是手中没钱的话,赵弘润真想甩给工部一笔巨款,叫工部将颍水水系的那些河流拓宽、挖深,方便赵弘润将大梁打造成商贸的中枢,就跟齐国以临淄为首的那几座富饶的城池一样。

    不过现在,赵弘润就只能老老实实利用国内现有的水运力量,当然,这并不妨碍赵弘润借鉴楚国的造船工艺,打造几艘大型的运输船,毕竟目前仓部的运载船,还不能彻底吃透颍水水域,更别说河水。ps:黄河古称“河水”、“大河”、“上河”、“九(曲)河”,毕竟那时这条母亲河还并不显黄。

    而在此之前,赵弘润打算在大梁的北方与南方,各自建造一座大型的船坞港口。

    其中,大梁南侧的港口赵弘润已经想好了地方,便在祥福县,毕竟祥福县本来就有朝廷用于停泊船只的港口,就叫祥福港,只不过规模据说不怎么样。

    难就难在那块在大梁北方适合作为港口的地方。

    它在名为原阳的王侯国境内。(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五章:位置尴尬的梁北港口

    次日晌午,赵弘润带着众宗卫们,以及冶造局的局丞王甫,郎官陈宕、程琳、荀歆等人,骑马出了大梁,径直往东北而去。

    就连赵弘润也感觉不可思议,他初次私下出城,竟然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亲自勘察那块被他选中作为大梁北侧港口的土地,博浪沙。

    期间,他不由地感叹,自己在通往曾经梦想的道路上真是越走越偏了。

    毕竟他当初就是为了当一个安享荣华富贵的王爷,拒绝一切劳累麻烦的差使,这才对他父皇那个累人的位子毫无兴趣。

    只可惜,他父皇在上一回祀天仪式上坑了他一把,以至于赵弘润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入主冶造局那么个烂摊子,害得他如今不得不为了振兴冶造局而奔波。

    当然了,在前往目标地博浪沙的途中,赵弘润自然不会忘记腹绯他父皇一番,这个时候,他也只能用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来安慰自己了。

    博浪沙,北临黄河,南临官渡河,它处在驻军六营之一成皋关所通往大梁的一段官道旁,西南是中牟县,东面跨官渡河则是黄池县,若建设为大梁北侧的港口,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是赵弘润从大梁附近地图中所得出的结论。

    可事实上,等到他们一行人到了博浪沙后,冶造局的局丞王甫以及郎官陈宕、程琳、荀歆等人,皆对博浪沙复杂而恶劣的地形条件纷纷摇头。

    也难怪,毕竟博浪沙是处于黄河与官渡河的交汇处的一片地形极其复杂的河滩,西侧是邙山余脉,放眼望去,到处沙丘连绵起伏。而沙丘上更是荆棘丛生,野草没人。更要命的是,沙丘低洼处,沼泽地、水洼连成一片,芦苇丛生。

    至于那条连接成皋关与大梁的官道,便坐落在此。堪称是大魏境内最难行走的几条官道之一。

    而赵弘润这一行人,如今就站在官道河的东侧,遥遥望着官道河西边的那一片沼洼之地。

    “殿下打算在此建造港口?”冶造局局丞王甫皱皱眉,看起来是对在这博浪沙建造港口颇为不满意,毕竟这里的地形在他看来实在太复杂了,与其在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不如找个地形更加合适的地方建造港口。

    想了想,他劝赵弘润道:“殿下,下官觉得。不如在浚水与官渡河的那片土地建造港口,反正河道也能通。”

    “离大梁太近了。”赵弘润摇了摇头。

    事实上,王甫说得并没有错,毕竟博浪沙距离大梁还有个几十里地呢,实在没有必要将港口建造地那么远,反正那些矿石最终不都是得运到大梁的么?

    但不得不说,王甫之所以会这么认为,那是因为他没有赵弘润看得那么远。

    在赵弘润看来。或许大梁周边的郊区眼下的确荒凉,但是。随着大梁逐渐繁荣,入住的国民越来越多,现有的大梁城,是绝对不足以容纳日后越来越多的人口的,到那时候,大梁城势必会向四周扩张。

    因此。在博浪沙建造港口,别看如今离大梁还很远,但日后,随着大梁城的扩张,这里迟早会与大梁城接壤。反过来说,若是将港口设在王甫所说的位置,那么日后就麻烦了,难不成到那时再拆了现有的港口,重新再在博浪沙建造港口?于此如此,还不如一步到位,节省人力物力。

    再者,别看博浪沙与大梁之间还有几十里地,但这块空地恰恰好充当赵弘润设想蓝图中的商贸之地,毕竟博浪沙的地理位置着实优越,哪怕这里全是荒地,赵弘润也相信这片土地必然繁荣起来,更何况,如今这博浪沙两侧,便有中牟与黄池两座县城。

    在赵弘润看来,只要他冶造局在博浪沙建造了港口,那么,中牟与黄池两座县城亦能受益,城县逐渐朝着这条官渡河靠拢,逐渐将这一带打造成繁荣的商贸之地,与大梁连成一片。

    到那时,或许博浪沙会成为天下商贾汇聚之地,成为天下经济的枢纽也说不定。

    ……

    注意到这位肃王殿下的表情,局丞王甫与陈宕、程琳、荀歆几人对视一眼,无奈地叹了口气。

    因为他意识到,这位肃王殿下已拿定了主意,那么再劝也是无用,与其多番劝说惹这位肃王殿下生气,还不如考虑考虑,如何将这片地形复杂的土地,改造成适合建造港口的地方。

    “那些芦苇倒是好办,一把火就能烧个精光……难就难在底下,若下官没有猜错的话,那些皆是泥泞的沙土淤泥,并非实土……想在这造船坞,恐怕……”说到这里,王甫摇了摇头。

    郎官陈宕、程琳、荀歆三人对视一眼,亦相继摇了摇头,毕竟他们都是工匠出身,尽管不是非常善于营建,但至少有那方面的经验,很清楚地基的重要性,若底下并非实土,哪怕是盖起参天大厦也无济于事。

    这时,赵弘润插嘴提醒道:“用巨木打桩,如何?”

    王甫、陈宕、程琳、荀歆四人疑惑地看了过来,见此,赵弘润双手比划着,详细地说道:“取圆木,一段削尖,垂直打入淤泥,然后再用木板覆盖那些木桩……”

    听闻此言,陈宕捋了捋胡须,惊讶地说道:“这倒是个好办法,不过……木浸于水易腐烂,况且殿下所要求的船港占地颇大,日后修缮起来,恐怕是个麻烦。”

    赵弘润闻言默然不语,因为这也正是他所担忧的,毕竟正如陈宕所言,将木桩打入淤泥中,木头迟早会腐烂,到时候怎么办?将覆盖在上面的木板撬掉,再重新打木桩?

    这时,郎官程琳提议道:“不如用石桩代替木桩?”

    听闻此言,王甫等人眼睛一亮,纷纷点头。唯独赵弘润心中有些遗憾。

    毕竟在赵弘润看来,最佳的办法无疑是打造一个圆桶般的模具,将其埋入那淤泥中,然后往圆桶内灌混凝土,但遗憾的是,他眼下弄不出水泥来。

    石灰在大魏倒是不罕见。问题在于,单纯用石灰搅拌石沙的混合物,缺乏一种凝性,平时里用用还可以,但是一旦沾上水,很容易会化。

    与其相比,还不如就像程琳所说的,用石柱代替,这才最符合大魏当前所具备的工艺。

    唯一的弊端在于。石柱需要用整块长条状的巨石打磨,要知道石料活这可是一门细致的手艺,毕竟在还未出现石胶的当今,一旦在琢磨时石料崩断,就意味着前功尽弃,容错率太低。

    因此,与其用石料,赵弘润更加倾向于浇筑铁柱。用铁桩来代替石柱。

    可如此一来问题又来了,毕竟大魏冶铁工艺发达。铁矿在这个国家可称得上是紧销物,需要用到的地方太多,以至于赵弘润甚至还想着日后从其他国家购入铁矿,又怎么肯轻易将铁资源用在这种地方?

    天晓得建造一座他心目中的港口,需要消耗多少铁矿?

    就在这时,郎官荀歆的一句话让赵弘润眼睛一亮:“用铜铸造桩柱。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