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奋斗之第三帝国 >

第190部分

奋斗之第三帝国-第190部分

小说: 奋斗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面就是哈尔科夫,李德深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探视着晨雾笼罩下的城市,一阵清凉沁人心脾。

    啊!哈尔科夫。李德与冉妮亚终身难忘的地方。这里是李德建立功勋的地方,他以过人的智谋和胆识,导演了一场现代版的坎尼会战。

    这里也是冉妮亚的伤心之地。她差点葬身于铁管子里。她一度绝望,只是不甘心。战争年代命如朝露,她不愿意默默无闻地死去,像老鼠一样埋在洞里算什么?就算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至少要为她修建个纪念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当时她最大的奢望就是与元首见上一面。他也没有让她失望。为了救她,堂堂一国之君亲率部队到火线,就凭这一点,她也应该知足了。想到这里,冉妮亚的笑意写在了脸上。

    “你在想什么?”李德一把拉她躺在自己怀里抚摸着她的脸。他是明知故问,猜想到她触景生情,因而格外疼爱她。

    冉妮亚想对他诉说。连日的劳顿和忙碌,虽然天天厮守在一起,也没能推心置腹地说过掏心窝子的话。她含情脉脉地望着元首,却见他心情舒畅的样子,不忍心破坏他的好心境,便把满腹的话咽回肚子里。

    是啊,他想的是关系到帝国乃至世界的大事。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相比,自已的那点委曲算得了什么?“人民是大海,你只是沧海一粟。”党经常这样教育人们。自己不仅是德军军官,还是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党员,理应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飞驰的列车把城市扔到身后,一会儿到达乌克兰和俄罗斯边境。专列停在俄罗斯一侧名叫十月镇的小站。两面国旗迎风招展:一面是横排白、蓝、红俄罗斯三色旗,靠南的一面是湖兰与黄色的乌克兰国旗。国旗里侧上方加进一个卐字,寓意为团结在德意志帝国周围。更确切地说,要以德国为核心。

    实际上,今年春天恢复东方国旗时,东方部部长卢森堡画的草图是四分之一处被一面小型的德国国旗占据。这显然是抄袭英联邦的国旗设计。问题是人家英联邦旗帜里加入英国的米字旗后看起来协调,但把德国国旗加进卫星国国旗后显得不伦不类,正如戈培尔所言:好像是用各种颜色拼凑的马戏团小丑的服装。

    外交无小事。这事上了政治局会议。会上希姆莱支持卢森堡的意见,他引经据典,发表了半个小时的发言,中心思想是这些国家是德国士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加进德国的东西,不然他们会忘本。也有人认为小题大做。最后元首拍板:加进卐字标志即可。

    从此,原苏联解体出来的国家,除归还给罗马尼亚的摩尔多瓦和德国吞并的地区外,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都成立了自治政府,悬挂起加进卐字的国旗。俄罗斯和其他等待“解放”的国家也以此为蓝本,画了新的国旗,并送交德国审定。

    十分钟过去了,站台上的两国士兵仍在慢腾腾地交换手续,双方的军犬友好地戏耍着,它们没受过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边防战士警惕的目光。

    李德只得忍耐:俄国人实在漫不经心,在德国一分钟苏成的事情这里要花十倍的时间。从军装上看,乌克兰边防军的装备明显好于俄国人,鲜亮的靴子,宽厚的腰带,戴着类似波兰军的方形帽子。俄国兵一副邋遢相,头上扣着船形帽,脚下套着破破烂烂的靴子。身上斜背着帆布挎包,一个下等兵掏出黑面包啃着。

    “这个弗拉索夫是怎么搞的?”李德脸上挂不住了,恼火地说。丽达从车厢连接处走来,把身边扭曲成虾米舒舒服服伸手打了个懒战,含糊不清地说:“不关弗拉索夫的事。给他们派发了新靴子,可他们换酒喝了。”

    元首更加含糊不清地咕嘟了一句,让冉妮亚关上窗帘。车猛然开动,冉妮亚失去平衡,扑在元首怀里。元首就势抱住,在她脸颊上亲了一口,假装嗔怪道:“谁让你投怀送抱,这叫引诱领导干部,知道吗?”

    “引……引诱个屁。”冉妮亚挣扎着站进来,列车加速,她又一屁股坐回元首裤裆里,把元首的刚直立起来的部件弄得生疼,他急切地喊叫:“混蛋,你想把我太监了?弄坏了你赔得起吗?”

    “哈,让我检查一下是否安好?”丽达趁火打劫,在他裤裆处抓了一把,“没事,还在你身上,也没弄断。呵呵。”

    “哎,都让我惯坏了。”李德摇头。两个女的得理不饶人,在他胳肢窝下挠痒痒,李德不仅遭受两个姑娘的肢体攻击,还得忍受她们的唾沫喷溅:“惯坏了?我们给你出生入死地卖命怎么不说?挠,使劲挠,求饶,叫妹妹,不,叫姐姐,好姐姐,不算,一个一个地叫,冉妮亚姐姐,丽达姐姐,真乖……”

    三人纠缠在一起。不知谁放了个响屁,她俩乐得瘫软在地,李德乘机挣脱了。

    前方小山丘白茫茫一片,别尔哥罗德市快到了。别尔哥罗德位于俄罗斯西部乌克兰边境的北顿涅茨河畔,是别尔哥罗德州的首府和行政、工业、文化中心。“别尔哥罗德”在斯拉夫语中意为“白色城市”,原因是其周边富藏石灰石。

    一男两女三个脑袋望着外面,李德指着远处林立的烟囱,脸上露出暴发户的神情:“这里有铁矿石,占全俄被探明铁矿储量40%的著名的库尔斯克磁铁矿带通过该州。你们瞧,那里正在炼钢铁。别尔哥罗德州和库尔斯克州加起来,每个月能炼300万吨呢。”

    冉妮亚想起鲍曼在帝国师闹出的笑话,对丽达道:“鲍曼主任在帝国师地下室看到一本书,就是那本写保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把它当成冶炼方面的工具书了,真有意思。”

    “是吗?”丽达讶然,然而咕咕讥笑起来。一双大手按在她肩膀上,鲍曼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捏她的肩头:“坏蛋,竟敢取笑我。”

    一阵戏耍后,鲍曼认真地卖弄道:“都怪写书的人,起了不伦不类的名字,误导人。后来,我花三天时间看完了那本书。我记得书中男主人是保尔?柯察金。他因为太穷了,结果让冉妮亚给甩了。”

    他的话马上惹来一阵哄笑。冉妮亚从座位上跳起来争辩:“我什么时候甩了他呀?”

    丽达笑了一阵子,纠正道:“女主人叫冬妮亚吧。主任什么时候都把冉妮亚挂在嘴上。”说完瞅了一眼假装生气的冉妮亚,又偷偷窥视了一眼元首,自顾自又乐了。

    “谁记得住俄国人的名字?像懒婆娘的裹脚布一样。说实话,我到现在还是记不住卡尔梅克人的名字。”鲍曼怏怏不乐地说。看到卡尔梅克人从车厢那头走来,冲他吼叫:“哎,大个子,你叫什么?”

    “说了你还是记不住。你就叫我大个子吧,好记。”卡尔梅克人狡黠地朝他挤眼,快速通过车厢。

    鲍曼作深沉状:“那个冉妮亚……不,冬妮亚后来不知道怎么样了,书里没有交待。”

    李德发话了:“还能怎么样?布尔什维克掌权了,她要么变成工厂的钳工,要么变成集体农庄的一员,要么拉到西伯利亚劳改,要么变成成千上万被镇压的一员。”说得冉妮亚和丽达一阵惊悸。

    从别尔哥罗德到库尔斯克,一路上都是肥得流油的黑土地。车窗外骄阳似火,许多植物被烈日烤晒得蔫头蔫脑。惟有高粱倔强地挺着它的腰杆,并且会在秋后捧出一穗红艳艳的颗粒来。

    眼前是一片谷子,沉甸甸的谷穗在阳光里,宝石似的发出白里透黄的光芒。一片片油菜竞相绽开黄澄澄的花,在夏风的吹拂下,涌起层层金色的波涛,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而在远处的小山岗上,金黄的油菜花夹杂在绿油油的麦田里,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人赞叹不已。

    装甲列车在一个小站停下来加水添煤,站牌上写着几个字:普里斯坚。他们已经进入到库尔斯克州了。

    小站上有很多当兵的人,透过窗帘缝隙,李德看到从一列客车上走下来一些伤兵,轻伤员扶着重伤员,女护士引领着双眼缠着绷带的人到站台上透气。

    花坛旁边围拢着一群官兵,一个穿着校级军官服装,没有官阶的随军牧师站到花坛上,右手拿着圣经,胸前挂着十字架,望着远方大声宣讲:

    “主与我们同在,这句话刻在每个德军士兵的腰带上。没有什么任务比捍卫西方基督教的价值观免受布尔什维克主义腐蚀更加神圣的了。各位,这就是我们跟布尔什维克的区别。那些该死的俄国人,他们藐视上帝。你们永远不会孤独,即使是深入敌后。阿门!”

第02节  盥洗池的汗水和种子

    元首的车道上亮起了绿灯,装甲专列就要开动了。车窗前忽然骚动起来,一个少校模样的青年军官右手拎着手枪,左手毫不客气地推开挡路的人,他身后的几个医务兵抬着一副担架往上挤。狗蛋刚说了他们两句,没想到话没说完脸上就挨了一耳光。他大怒,真是反了,敢跑到元首车上撒野来了。卡尔梅克人猛地掏出枪,掏枪的同时在大腿上蹭开机头对着这些以下犯上的人。

    “问问怎么回事。”李德说。就算是战场上杀红了眼的人,如果没有情急之事,断然不会挡帝国专列。要知道,第三帝国拥有专列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政治局委员和三军总司令。而拥有装甲专列的只有希特勒、戈林和戈培尔三个人。

    丽达起身往前跑去,不上一分钟又回来了,说有个重伤员要搭车往库尔斯克。

    “还回来请示什么?让人家上车呀?”李德没声好气地瞪眼。

    丽达睇了他一眼,拧转脖子向那边招手。卡尔梅克人余怒难消地收起手枪闪到一边,任由几个兵把担架抬上车,但他拦下了那个少校青年,算是对他一个小小的报复。而少校的目的已经达到,也就不与之纠缠,如释重负地目送着徐徐离站的列车。

    李德起身走向五号车厢,冉妮亚和丽达互相望了一眼,不得已跟在后面。李德很快发现他的热心适得其反:前面的救护兵一见他,激动得愣在原地,后面的还在往前走,把他推得跪爬在地,旁边的海军副官在最后一刻接过担架,才避免了一次雪上加霜。

    海军副官转过身,示意把伤员放在走廊里。后面抬担架的少尉医官不乐意了,扯开嗓子喊叫:“这位伤员在重占沃罗涅日的战斗中作战英勇,在马克沁机枪枪架被炸飞的情况下,以肉身为枪架,无畏枪林弹雨……”

    在场的人愕然,李德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德军向敌人阵地发起冲锋,被一个隐藏的机枪风卷残云般扫倒。情急之下,德军机枪手把缴获的、没有机架的马克沁机枪架在这位副射手身体上还击,副射手在第一个点射时就晕菜了,流着眼泪全身震颤,但并不是出于悲壮或是激昂,因为他还流着鼻涕——那都是被震出来的。

    谁能设想把一挺几十公斤重的马克沁抱在肩膀上射击的情景,别说跳动的重量、震耳欲聋的枪声和下雨般迸溅的滚烫弹壳,单就炙热的枪管和不时洒出的开水就够要命的了。

    李德命令把伤员放在冉妮亚的床上。冉妮亚没说什么,睡在对面的丽达微微皱眉。李德知道,她虽然参加德军近半年,但骨子里还残留着苏军中对人命的藐视,似乎当兵的流血牺牲就应该是无条件、天经地义的。

    冉妮亚要倒水给伤员喝,暖瓶轻飘飘的。李德让丽达去打水,她略犹豫上一下。“快点!”她一看元首发火了,赶紧奔向开水室。

    专列继续向北疾驶。这里地表起伏,沟壑纵横,有岩溶地貌。5号车厢里伤员微微睁开眼睛,看到敬爱的元首守候在身边,一丝笑意写在脸上。

    “他不行了。”少尉医官从伤员胸前收回了听诊器。李德不甘心地摸伤员的脸,他真后悔摸脸,他刚一触及他的脸,血从口鼻和和耳孔里一齐奔流了出来。,一直淌到冉妮亚的花格子床单上。元首哑然了,愧疚地望着医官。

    “黑默尔,黑默尔——”少尉医官并没有理会元首,用毫无底气的声音呼喊着。少尉是他的战友,他一边哽咽一边埋怨:“黑默尔,你应该卸下身上背的弹链的,光18公斤重的弹链你就背了7条。你呼喊救护车,我来了,我给你卸去身上的弹链,你像被卸了压舱物就要飘走的热气球一样,差一点跳下悬崖……”

    大家默默不语地听着他的梦呓,相信连元首都被搅糊涂了:不是在沃罗涅日负的伤吗?怎么又扯到悬崖上去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了:这伤员没救了,他的五脏六腑都被震烂了。

    列车驶过的路段集俄罗斯地貌之大成:一会驶入丘陵,一会驰骋在平原,一会穿越阔叶林,一会飞奔在草原。列车一路飞驰,把一座座工厂的方格般的黑土地丢到后面。李德对鲍曼有感而发:与俄罗斯的广阔相比,德国只能算是个童话大师笔下的袖珍国。

    下午三点多,城市的轮廓映入眼帘,列车驶上了横跨在宽阔河流上的铁路桥,库尔斯克已经在望。库尔斯克是俄罗斯西南部著名城市,库尔斯克州首府,在谢伊姆河及其支流图斯卡里河汇流处。人口25万,与苏联的好多城市一样,大部分年轻人在德国人来到前撤退到了东方,留下了老弱妇孺。

    库尔斯克是俄罗斯南部重要的铁路枢纽、铁矿区和工业区。工业以矿山设备、电机、仪表制造、化纤为主。去年十月德军进占前,一大半工厂设备被后撤的苏军搬迁到哈萨克斯坦。今春以来,施佩尔重组了工业,以莱茵钢铁公司为代表的德国工厂乘虚而入,如今这里成了仅次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矿山设备制造基地。

    少尉医官与医护兵们抬着担架下车。李德从卡尔梅克人胸前解下了一枚骑士十字勋章别在牺牲者胸前,郑重其事地敬礼送别。

    库尔斯克渐渐远去。伴随着一股浓重的酒精味道,施蒙特来到元首面前,带来了第一份战报:北路,古德里安的部队正在沿顿洒南下,中路第6集团军越过苏军防线公里,南路,克莱斯特的坦克还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