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黄庭仙道 >

第21部分

黄庭仙道-第21部分

小说: 黄庭仙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人?”

    “是臣的家臣益轸,必定能退楚国,楚国一去,齐随二国失去臂助,君上再派一军,郑国百姓,誓死抗击。”

    “好!就依卿家所言,不过寡人还是派你率一千兵马迎击楚兵,做为益轸后盾,如果你这一路成功,余下二路就好办了。”

    “谢君上。”伯昏殇拱手施礼。

    “另外两路如何?”郑侯百里聪眼睛一扫其他人,问到。

    “臣愿领一军至平阳迎击齐军。”端木琱说到。

    “你要多少兵马?”

    “臣只要精兵一千。”

    “是否嫌少?”郑侯说,“你如何御敌?”

    “一千足矣!臣据城而守,敌方纵有万人,亦不能攻克,齐军劳师远征,如果楚国退兵,那齐国必不能持久,一千胜敌困难,但退敌不难。”端木琱说到。

    “好!我就看你退敌。”郑侯高兴的说,“现在剩下最后一路,众位卿家,还有什么好主意?”

    公羊权出列,说:“随国那一路,我去。”

    “卿家忠心,寡人早已知道,但卿家是文臣,怎可领军?”郑侯立刻摇头说。

    “君上,领军者不一定非要武将不可,文臣有文臣的好处,无勇则不会冒进,我精于守而不善攻,阻挡随国一路兵马,小心翼翼,君上如果不放心,可以选一名副将同我一起去。”公羊权说到。

    郑侯迟疑了一下,还是点头:“那就派华西里将军与大夫去,大夫文臣,一定有独到的方法?!”

    “也没有好方法,唯随机应变,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大军扼守上舍关,派勇士暗中潜入敌军中,刺杀敌酋,成功更好,就是不成功,也不会影响我大军。”公羊权说。

    他这样一说,端木琱眼睛一亮,陷入沉思。

    “好一个随机应变,你这样说,我就放心了,我堂堂郑国,让世人瞧瞧,纵然天下与我为敌,我又有何惧。”郑侯也豪气大发。

    散朝后,各人自去准备,郑侯百里聪问旁边的白无常:“勾魂使,我们阎罗殿的人手准备好了吗?”

    “主上,准备好了,我亲自带十八鬼去平阳,还有十人是八部天龙的术法好手,让百里睿死在军中;黑无常带十八鬼及十名八部天龙的好手去上舍关,猎杀百里智,就是去元里没有人带队。”白无常说。

    “不用担心,小明王然越还在我国,我去请他,这个面子总会给的。”郑侯百里聪笑到,“就是百里明,上次古华寺中,伯昏殇细细查看了尸体,居然不在寺中,他究竟到了哪里?”

    “这样一来,三路都安稳了。”白无常欣喜地说。

    “还有一件事,大安天子会派专人来,调解我们之间的纷争。”百里聪又说出一件事。

    白无常眼中一亮:“这太好了,形势发展完全有利于我们,怎么大安天子想起做中间人,不是大安天子管不了诸侯的事?”

    “淑妃丽姬是我们的人,她正受宠,幽冥教主指示她,枕头边吹风,裕定帝受不住她的激,又想插手诸侯国的事务,故此派相国妫嗟前来调解,虽管不了诸侯之事,但他毕竟是天子,裕定帝野心不小,要现太祖的荣光,不过能力方面就不行了。只要我们之间陷入僵持,皇室来人,就有用武之地。”百里聪淡淡地笑了。

    在元里,益轸前去见楚国大将军羋夷吾,羋夷吾知道他来做说客,吩咐手下在大帐之中架起火,一尊大鼎中,水沸腾着,翻滚着。

    益轸昂首以入,羋夷吾高座在帅座上,脸色阴沉。

    “来者是谁?”羋夷吾喝到。

    益轸好像没有看见大鼎,面色如常,把手一拱:“草民益轸见过大将军,敢问大将军,为何引军进入我国疆土?”

    “我国举义兵,扶弱小,诛无道,郑国国君杀嫡子,驱兄弟,我是为正义而来!你作为一个郑国人,居然敢做说客,你没有看见,堂下大鼎中的开水了吗?巧言令色,不怕我烹了你。”羋夷吾紧盯着益轸。

    益轸哈哈大笑:“我听说将军盖世英雄,今日一见,令我大失所望,将军难道怕我一介草民吗?”

    羋夷吾脸沉了下来,气急而笑:“我堂堂楚国将军,岂会怕你!”

    “不怕我,堂下是什么,你不是怕我说动你,要是正义的事,岂怕人说。”益轸嘴角噙着冷笑,直视羋夷吾。

    羋夷吾有些尴尬,但他很快笑了:“我试试先生的胆量,来人,把鼎撤下去。先生请坐。”

    有士兵上前,将大鼎撤下去。

    “谢过大将军,我这次来,是为楚国而来,并不为郑国而来,我斗胆问将军,楚国与郑国相邻吗?”益轸问到。

    “天下人都知道,楚国与郑国并不接壤。”

    “可有郑国公子在楚?”

    “没有。”

    “那将军前来,可是为名?”

    “不错,伐无道,扶弱小,当为楚国的心声。”羋夷吾说。

    “国不接壤,郑国消亡,无有补益于楚,只有壮大齐随,楚国劳师远征,曹陈小国,唯楚国马首是瞻,如无利益,曹陈等国虽然嘴上不敢说,心中恐怕会抱怨,甚至会在今后和楚国生了隙心,倒向齐随等国,此为一不利;今齐随联军,打着:举义兵,扶弱小,诛无道的旗帜,好像郑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但郑国万众一心,郑侯继位以后,除弊政,国内为之振奋,何来无道,举不义之师,此为二不利;郑国虽小,但万众轻易成军,大义在,而齐随二国却劳师远征,必陷入长久作战,时间一长,矛盾丛生,此为三不利。

    我不忍将军此来,最后落得个丧师而归,故为将军计。”益轸从几个方面游说羋夷吾,羋夷吾听益轸这么一说,陷入沉思之中。

    有士兵进来,在羋夷吾耳边轻声汇报,说元里的郑军开始增兵,根据帐蓬和灯火估计。最起码有三四千。

    这是益轸来前与伯昏殇商定的计策,元里本来有一千人马,伯昏殇又带来一千兵马,但伯昏殇却虚张声势,大量用空帐蓬和灯火,营造出三四千人马的假像,在背后助益轸一臂。

    即使益轸去游说羋夷吾,但还是需要实力,伯昏殇这样做,证明益轸的话可信,郑国已万众一心。

    楚国在齐随联军中一方面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能够自主,更重要的是,益轸的话中,从利上,名上,还是郑国的抵抗决心上,让羋夷吾不得不考虑,一旦考虑自身,那么形势立刻不言而喻。

    益轸用三寸不烂之舌,游说楚军,三路兵马中,楚国撤军。

33。 道佛辨,详解支林话二禅

    伯昏殇在中军帐中,正与小明王然越交谈,小明王然越带了十多个头陀来到军中,准备刺杀敌方大将。

    然越与伯昏殇是第二次合作,虽然伯昏殇对然越并不看好,但他还是和然越谈笑风生,内心却在焦急地等待益轸的回信。

    帐外传来脚步声,伯昏殇听出是益轸,急忙站了起来,然越笑到:“看来事情成了,我们没有事做了。”

    “高士怎么知道?”伯昏殇不解地问。

    “来人应当是益轸,我从脚步声分辨出益轸,而且他的脚步轻快,应该是成了。”然越也微笑着说。

    帐门一掀,益轸进来了,满脸喜色,见到伯昏殇,一拱手:“益轸不辱使命。”

    “好!我给你向郑侯请功!这一路兵马总算退了。”伯昏殇也是大喜。

    然越在一旁笑道:“好了,没有我什么事了,听说齐军到了平阳,百里睿也在军中,对方军中有异人,我想去会会他们。”

    ……

    莫闲这几日来,遇到数起刺客,都是针对公子睿,但在莫闲、谢草儿、道宣和道真的保护下,杀掉了几个来袭的刺客,虽然刺客们并没有亮出身份,但莫闲从他们的手法中,猜出他们是三十六鬼中的。

    公子睿开始脸刹白,但经历的次数多了,也变得平常起来,但看向莫闲等人,眼光也炽热起来,私下里多次许诺来拉拢莫闲等人,莫闲只是一笑了之。

    白无常脸上依然带着面具,几次刺杀失败,他好像并没有放在心上:“又一次失手,你们弄清楚百里睿身边的侍卫实力了吧?”

    “上使,他们好像是修行者,二个道门的人,二个佛门的人,应该不是百里睿的侍卫。”

    “我知道,齐军中有修行者,也有术士部队,修行者的领头人是净庵,修行快近罗汉,但他的重点是防止孟明被我们暗杀,八部天龙夜叉部的空行夜叉卢如,你带属下五人,去把百里睿的人头取来。”白无常口气并没有变,依然平静地说。

    “使者,你尽管放心,我们出马,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不过是四个修行者而已。”卢如高傲的说。

    “不要大意,尽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莫闲在几天前突破了,由胎息进入内明,虽然还处于入静境,在入静境中,一心入静,并没有存思,但进入内明,体内好像有光明一样,入静渐深,身心虚寂,隐隐之中,不见内外,似乎能看见内脏。

    莫闲知道这不是内视,现在才刚刚内在光明,继续修持下去,感觉光明越来越明显,虚景会逐渐变成实景,出现真正的内视,观察到全身经络、内脏和穴位,到那时,先开眼耳口等窍,就进入下一个阶段,也就是观照四境中第一境开窍,才真正进入存思阶段。

    莫闲进入内明,气势为之一变,被道宣他们看现,道宣贺喜:“阿弥陀佛,恭贺道友修行进步!”

    其他二人也贺喜,莫闲说:“同喜,我近日进步,可惜不在山中,不得清净,难以全身心投入,真希望战争早些结束。”

    “我们也希望战争结束,早日回到寺中,参禅悟道。”道宣说。

    “道友,上次你谈四禅时,只是简单说了四禅境界,我进入内明,见身心虚寂,不见内外,好像初禅之中,也是如此。”莫闲说。

    “你修道时,修的是哪一家道法?”

    “我修的是黄庭大道。”

    “《黄庭经》,这倒与我佛门的观想法门相似,但我佛门观想菩萨、佛与金刚,而《黄庭经》却观想自身内部之神,但你道门却执着于气,很难证入虚空。”道宣说。

    莫闲笑笑,他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与道宣争论,道佛两家都说自己高明,莫闲看来,这些为无谓之争。

    谢草儿脸色不豫,莫闲使了一个眼色:“这种争论对我们来说,意义并不大,让道佛两门的上层人士去争论,我想听听禅法中是怎么说的。”

    “初禅由欲界定开始,渐至未到地定,定心渐深,经一日或七日,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觉身如云如影,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间发,渐渐遍入全身,引发十六触,也就是动、庠、凉、暖、轻、重、涩和滑,这是前八触,后八触与之类似,为掉、猗、冷、热、浮、沉、坚和软,前者较粗,后者较细。

    此为初禅发动,禅又名支林,意为诸支之林,初禅共五支:一觉支,二观支,三喜支,四乐支,五一心支,这五支依次发生,得二功德,一为离过德,二为善心德。”

    说到禅修,道宣立刻眉飞色舞,佛道却与道教不同,其基本修法,可见各佛经中,说得明明白白,根本不保守,这也是佛教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当然,其修法可公开,但其法术神通,则不现于佛经,为秘传。

    而道门经书中,往往却是隐语,不懂者读之,往往如坠迷雾,这也是普传和秘传的区别,如无师欲修行,佛门的确比道门方便。

    在道宣的说法中,还是有些概念不同于世俗,切切不可望文生义,必须弄准确其含义。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

    观:内心的观察。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也就是离过德,到了初禅层次,得尝初禅的快乐,才知道出家不亏。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

    “那么二禅是怎么一种境界,怎样从初禅天进入二禅天?”莫闲又问到。

    道宣修至二禅,完全有实证,他接着说:“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欲进二禅,必须舍弃初禅的种种乐,对初禅心生厌倦,才能进入二禅,从初禅中脱出,进入二禅的有觉无观定,又心生厌倦,从有觉无观定到无觉无观定,二禅有四支,内净支、喜支、乐支和一心支,生三种功德,即离过德、善心德和信敬德。”

    道宣又说细细讲解禅定中各种现象,由于道宣也只到了二禅,对于三禅四禅及四无色定等并没有自身经验,所以并未祥说。

    莫闲将道宣的经验和自身比较,但他知道,这是两种体系,表面上看来,很相似,但在根基上根本不同,道家始终以先天一炁为主,即使到了高层次,依然还有炁这种无形无质的物质在。

    在佛家则认为这是色法,而佛家所追求的是彻底泯灭一切,只有如来识才是根本。

    在莫闲修行中,他从自身出发,并未发现自心产生厌倦感,而是不知不觉中,进入下一层,而且层层都有不同的效验。

    这两种体系究竟有什么不同,莫闲想深究,却因为自身修为不到,不能够深究,他并不会放弃黄庭大道的修行,毕竟这是他的根本,但他不会保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句话,他并没有道佛门派之见。

    谢草儿虽然不满道宣贬低道门,但她是一个聪明人,并不是一个顽固的人,也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得也很仔细。

    他们一边论道,但感官并没有完全放在论道上面,天色已晚,莫闲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