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黄庭仙道 >

第29部分

黄庭仙道-第29部分

小说: 黄庭仙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淑德二妃,形成争宠之势。

    在德妃进宫时,德妃的妹妹绿如失踪,相传大婚之际,宾客如云,就在人群中失踪。

    德妃伤心欲绝,多日以泪洗面,裕定帝大为恼怒,派廷尉亲自督查。

    看到爱妃终日有如梨花带雨,裕定帝心疼得不得了,几乎整日腻在德妃的宫中,淑妃丽姬大发雷霆,连摔了几套名贵的钧窑瓷器。

    裕定帝起床,德妃也起床,裕定帝忙按住她的身子,吩咐她多睡一会,他没有留意,一朵佛焰兰开的正艳,等他走后,兰花慢慢开始收紧,绿猗衣服整齐的坐在一边,床上的绿猗消失,她脸上露出了冷笑。

    绿如却在一处山中,望着远方,她暗暗下定决心,自己一定好好修行,莫大哥,你知道绿如多么想你。

    而郑侯却大发雷霆,他得到了消息,原来,裕定帝的德妃,就是他的小夫人绿猗,他感到一团火在心中燃烧,他幽深的眼光望着远方,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得到绿猗。

45。 道义辨,世间唯有珍惜在

    莫闲和谢草儿一路向遇仙宗赶去,两人见识世间高人的风采,谢草儿的心都浮了起来,要是自己能有这么强就好了,在她心中,不觉对力量产生了追求。

    莫闲也有这种心理,但他好得多,毕竟他在藏经楼中半年读书不是白读,他知道那不是一日之功,而且,他隐隐觉得过份追求力量,可能存在隐患,因为他读的道经中,从不把力量作为首要追求的目标,而是恰恰道追求柔弱,柔弱胜刚强,里面有什么玄机。

    “要是我有那么高的实力就好了。”谢草儿叹道。

    莫闲开始没有回味过来,一想才知道谢草儿说的是几天前在沼泽边遇到的事情,他笑了:“你会有的,你才修道多长时间,他们修行了多少年,就说那个竹叶剑,成名之时,你的父亲都没有诞生。”

    “说的也是,我不过发些感慨,我以后一定会像他们一样。”谢草儿一握小拳头,给自己鼓劲。

    “不知为什么,我总感觉有些不对。”莫闲迟疑了一下说。

    “什么事情,你指的是什么方面?”

    “我觉得他们虽然战斗力强,却与我半年多来,在藏经楼中看得先贤的书上的道理有些相背,道祖说,道常处柔弱,居下地,无为而动,而他们却一味争强斗狠。”莫闲说。

    谢草儿一听:“也许你理解错了,我虽不看书,也知道,世间万物,莫不尊强,我们修行人,力量强于世间人,所以我们可以任意凌驾于世人之上,就拿这次来说,我们在凡人面前,就是地位高如公子睿,对待我们还不是恭恭敬敬。”

    莫闲摇摇头,说:“世人是世人的看法,修道者追求的是长生久视,并不是追求力量,力量不过是求道过程中,借以护身炼魔的产物,佛家也说,众生平等,既然平等,何来强者为尊。”

    “但大部分修士是追求力量,修行者没有超凡的力量,那还做什么修行者。”谢草儿不以为然的说。

    莫闲先投降了:“好了,我只说我的看法,我说不过完你,我们不争了。”

    谢草儿小心地看了莫闲一眼,吐了吐舌头:“师兄,不要生气么,你说的对。”

    “不要心口不一,我没有生气,只不过是我的不成熟的想法而已,天有些不早了,我们还是找一家人家住一宿,明天再走不迟。”

    太阳已经西斜,他们看见远方一处村庄,炊烟袅袅,他们加快的步伐,虽然能在野外过夜,但有人家借宿,他们还是愿意借宿人家。

    晚上投宿在一家农户,农户家中并不富有,人很淳朴,莫闲在晚饭过后,和他们闲聊,无意中听说在此地十多里外,有一家三口,都是佛家居士,农家说他们道行很高。

    莫闲听后只微微一笑,谢草儿更是不屑,但她没有流露出来,莫闲看她的意思是说,农村人没有见识,一个居士而已,又不是什么高僧大德,大概会哄人,把乡下人骗得团团转。

    晚上睡觉很早,天还有些亮,就洗洗睡了,人毕竟很穷,能不点灯,就不点灯,毕竟香油还要钱。

    莫闲却盘坐在黑暗中,他在一路上,就开始祭炼缚龙索了,就是那根在雷火中残存的蛛丝,因为被雷火所炼,省了莫闲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要不然,以莫闲现在的功行,根本不能将蛛丝炼成缚龙索。

    莫闲所做的事,就是感应其中物性,将物性发挥。

    莫闲以心念洗炼这根缚龙索,他发现,这根缚龙索虽然毒性已除,但毒性的记忆依然在,一句话,缚龙索捆人,毒性记忆会发挥作用,被捆者浑身无力,就像中毒一样。

    另外,还有粘性,虽然经过雷火的洗礼,蛛丝抓在手中,根本没有粘性,但物性中粘性发挥出来,被捆的对象就会如同蛛丝中小虫子一样,根本不能摆脱。

    还有一个物性,这不是蛛丝本身所具有,而是雷火赋予它的,如果祭起,细碎的电光缠绕,人一被电光击中,身子立刻麻痹。

    这三重物性,都是拿人而不是杀人,炼成缚龙索真是太正确了,莫闲想起了血煞蛛的乾阳珠,心中叹了一口气,不知乾阳珠又是哪一种光景,本来此类珠子,是炼身外化身的至宝,不过,最起码到阴神境才有可能。

    经过大半夜的洗炼,今天已完成得差不多,莫闲将蛛丝盘到了左臂上,继续温养,缚龙索会随着他功行加深,品质会逐渐上升,最终由法器上升到法宝,在其间,他不住以心念洗炼,这也是他一定要蛛丝的原因。

    次日早晨,谢草儿放下一块银子,两人便又出发。

    不觉十多里,两人正走着,忽然听见前面吵吵囔囔,原来是一个年轻人轻生,被人救下,众人劝说无果,正在技穷之时,有人喊道:“走,让一凡居士开导他!”

    莫闲一听,正是昨晚上农户所谈的居士,听说他一门都是居士,他是居士,他的儿子和儿媳也是居士。

    居士者,佛教谓之在家修行的人。

    莫闲打听情况,谢草儿也很好奇,混在众人之中,原来是这样。

    那个年轻人悠悠醒转后,说:“谢谢各位。但不必费力气救我,我已下定决心不再活了。今天不死,明天也还是要去了结的。”

    众人劝说了半天,他还是这句话,众人无法,只得来到一凡居士家,一凡居士听完后,叹了口气:“我确实制止不了你。可是我想问问,你的债都还了吗?”

    那人感到很奇怪:“我虽然家境贫寒,但温饱尚可,并不曾借债。”

    一凡居士缓缓开口:“你的生命借自父母,你便欠下父母的债;你的吃、穿、用借自天地山川,便欠下天地的债;你的知识和智慧借自先生,便欠下先生的债。人这一辈子欠下的诸如此类的债真是太多了,你都偿还了吗?”

    那人惶然说:“如此说来,我确实欠下了债。可我并不知道如何才能偿还?”

    一凡居士笑笑说:“这有何难?只两字就足够了。”

    那人迷惑了,口里说:“请居士指点。”

    一凡居士又是轻轻一笑:“‘珍惜’二字而已。”

    那人一下子怔住了,沉思了好一会儿,朝一凡居士拜了几拜:“我明白了,我轻生实在罪过,人在世上,一切都来自他人,我会好好的活着,为自己,也为他人活着。”

    一凡居士微笑的点点头。

    莫闲和谢草儿看到这一幕,不觉中也陷入沉思,莫闲自小在阎罗殿中长大,有时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气,阎罗殿中,根本没有人性,把人都训练成杀人机器,见惯了死亡,后来不是刺杀一个人,父子争着死亡,把生存的机会留给对方,莫闲才惊觉世间有真情在。

    他才从一个凡人角度,买房混入凡人之中,像一只受伤的野兽,躲在角落里,偷偷望着凡人家的灯火,感受着凡人世界的一丝温情。

    正是这丝温情,莫闲才跟别的杀手区分开,没有沦为一个只知杀戮的机器,所以,一凡居士开导年轻人的一番话,好像是对他说,莫闲轻轻的看了一眼谢草儿,他有绿如,他有潜虚子,他有谢草儿,还有许多人,他们都在以行动关心他,正如一凡居士所说,他的生命是不能轻抛,他要还债,唯有“珍惜”二字。

    换一个角度,莫闲觉得世间充满了爱,在以前的角度里,他眼前一片灰暗,人与人之间是灰色的,是血淋淋的。

    而谢草儿却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自己的亲人。

    众人散去,莫闲和谢草儿显得十分突兀,一凡居士没有觉得奇怪,招呼二人:“二位施主,到陋室一坐。”

    莫闲根本没有想,随口应道:“好!”

    话一出口,发现不对,自己居然毫无防范,开口补充道:“我们师兄妹来自遇仙宗,居士有邀,敢不从命。”

    三人来到房前,莫闲问:“居士修行很深,不知做些什么工课?”

    “有什么工课,只是闲下来念念佛经,清心节欲,恶事不做,诸善奉行而已,当不得修行二字。”一凡居士笑笑,来到房中,在粗茶大碗中倒了三碗茶,说,“没有好茶,你们包涵点。”

    莫闲笑了:“能解渴的茶就是好茶,我也走了些路,正口渴。”

    莫闲说着,便端起碗,咕咚咕咚的灌了起来,一口气干了半碗,才放下碗。

    “施主有慧根,说出这样有禅意的话,能解渴就是好茶,我因为好佛,小时候家贫,在一座寺庙中做过和尚,可惜六根不净,还俗后在家修行,儿子媳妇也随我修行,就是一心念佛而已,没有什么神通之类,就是偶尔有些灵感,今天早上,感到有客人前来,想不到二位贵客便来了。”一凡笑道,“儿子媳妇吩咐他们去买些菜,一会儿就回来了。”

    这番话一出,让莫闲和谢草儿心中称奇,他说没有什么神通,但这就是神通,也许他不能斗法,但他的道行绝对不低。

    正说着,外面进来一男一女,手中拿着肉和菜,男的手上还拿着一葫芦酒。

46。 说禅道,两段公案论悟性

    两人进来,喊了一声爸,说:“这两位肯定是你老所说的贵客,今天早晨,你就要我们上集市去买肉和菜,还叫我们打酒,想必是招待二位,两位贵客,你们先聊着,我们去做饭。”

    “不要忙。”莫闲急忙说。

    “让他们忙去,只是便饭,再说,农家之中,也不能弄出山珍海味。”一凡居士笑道。

    “不好意思,让你们忙了。”莫闲说。

    “居士,你能前知,怎么学的?”谢草儿好奇的问道。

    “那不算什么,我也没有学,就是一心念经,平时就如我刚才所说而已。”一凡居士笑道。

    “师妹,你不知道,我看过一本书,是儒家的,书上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大概一心念诵佛经,心思归一,这符合至诚之道。”莫闲开口了,他发现谢草儿太过于注重神通法术。

    谢草儿肩头上的白色松鼠吱吱的叫了两声,好像赞同莫闲所言。

    “那么,居士是在什么地方得法的?”谢草儿显然还没有死心,莫闲在心中摇摇头,自己已将神通讲起她听,她还是没有理解,到底书读少了。

    “我从小在普济寺做了一个小和尚,并未受具足戒,不过小时候一件事对我影响较大,大概就是这件事,才使我开悟了。”

    “什么事?”

    一凡居士开始讲他的故事:

    那是一个关于馒头的故事,这天早上,一凡小和尚发现师父得到了6个馒头,大师兄也得到了6个馒头,只有他自己得到了4个馒头。

    一凡觉得太不公平了。师父得6个馒头,他没意见,可大师兄也得6个馒头,不是跟师父平起平坐了吗?不行,不行!

    于是一凡找到师父,也要6个馒头。师父说:“你能吃下6个馒头吗?”

    一凡大声说:“能!我要6个馒头!”

    师父看了看小一凡,把自己的馒头拿了两个给小一凡。

    不久,小一凡就将6个馒头吃完了,他吃得太饱了。

    小一凡拍着肚子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你看,6个馒头我都吃下去了。我能吃6个馒头,以后每天早上我都像大师兄一样要6个馒头!”

    师父微笑着看小一凡,说:“你是吃下去了6个馒头,但明天你要不要6个馒头,还是等会儿再说吧!”

    过了一会,小一凡觉得肚子胀,也口渴,然后就去喝了半碗水。接着,小一凡的肚子比刚才更胀了,而且有点儿发痛。

    小一凡开始难受起来,根本没法像平时那样挑水扫地念经。

    这时,师父对小一凡说:“平时你吃4个馒头,今天你却吃了6个馒头,你多得到了两个,可是你却并没有享受到这两个馒头的好处,相反,它们给你带来了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着别人,不要与人比,不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乐。”

    小一凡点点头,捂着肚子,说:“师父,以后,我还是吃4个馒头!”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发,后来我还俗了,在家修行,我觉得自己在什么地方都一样,知足常乐,不知不觉中,我就有了前知的能力,但我视之如平常。”一凡居士说。

    莫闲心中一动,想起一事,说:“居士,你是禅宗?”

    “呵呵,普济寺是一座禅宗寺院。”一凡笑笑。

    “难怪。”莫闲恍然大悟。

    而谢草儿却糊涂了,她不解地问道:“师兄,居士说他是禅宗居士,你好像明白了什么,是怎么一回事?”

    “禅宗是一个特别的佛教宗派,其和尚形成千差万别的修行方法,注重心性,有见性成佛之说,悟通了,众生是佛,如果不悟,佛是众生,讲究在生活中悟道,并不要求一定静坐,此宗不注重神通,更讲究智慧,神通不敌业力,而智慧却能破除愚昧。”莫闲说道,其实他只懂个皮毛,还得益于他在藏经楼中的半年多。

    “师兄,你懂得真多。”

    莫闲摇摇头说:“懂得多只是知识,并不一定会代表智慧,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