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第788部分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788部分

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要传召四福晋进来,十六阿哥与曹颐都起身。
    康熙看了曹腼一眼,也没有叫他回避。
    四福晋低头进来,身子蹲下去请安。
    媳妇面前,康熙倒是没有再摆出严父的架子,问了几句四阿哥的饮食起居。
    听说四阿哥如今还在茹素,他倒是有些恼了,皱眉道:“胡闹!病成这样,真是当好生滋补的时候,不沾荤腥怎么行?就算他胡闹,你也当劝着些!”这到像是寻常人家长辈在说话了,四福晋直觉得眼圈发红,并不是委屈,而是带了感激,低声回道:“皇阿玛,媳妇也劝了。
    只是王爷说了,前些日子在行宫侍疾时,在佛祖面前发了宏远,要吃九九八十一天的斋,如今还不到时日虽说康熙对四阿哥“孝心”很满意,但是他心里对于神佛之说,向来不信的:“你也太心实,怎么不知变通。
    虽说他要吃九九八十一天的斋,也未必就要连着吃。
    初一十五吃两天,或者逢五逢十吃,诚心既到了。
    也不至于损身伤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四阿哥孝心可嘉,孝行愚不可及后边一句,是对四阿哥说的。
    虽说对四再哥、四福晋都是“斥”的话,但是这话里话外的关切却是实实在在的。
    曹颗与十六阿哥对视一眼,心中各有思量。
    十六阿哥心中明白,皇父是被四阿哥的“孝心”打动了。
    都是做儿子的,他心中带了几分嫉妒,想着自己也是真心孝敬皇父,没得皇父一个字的夸奖,四阿哥这边却是“收获”颇丰,不过他也暗暗松了口气,觉得踏实许多。
    曹颐却是留心到康熙的说话声渐高。
    叫人将四阿哥、四福晋的位置设置的离御前也太近了些。
    上辈子他父母就是老人,这辈子小时候又一直在老太君身边养大,如何猜不出这其中的缘由。
    不管康熙怎么忌讳,也终于到最后选储的时候了”四阿哥、四福晋两其子,少不得乖乖认错。
    康熙说了这会儿话儿,觉得精神头有些不足,不由地有些晕眩。
    他扶着额头,缓了一会儿,才开口吩咐十六阿哥,准备回行宫。
    早先想要留曹颗说话,现下也有些顾不上,打发他先家去。
    从四阿哥府出来,看着圣驾远去,曹颐才骑马回别院。
    这一路上,他想方在康熙的异样,隐隐地有些担心。
    老天保佑,不要让历史出现太大的变故,否则他真要措手不及了,
第九百一十二章 佳音
    安说“忠君爱国”曹腼坏做不到古人的忠义,但是他哑晓忻向老话,“宁做太平大。
    勿做乱世人”如今西北虽有意思要和谈,但是没有一年半载的也安稳不下来。
    这样,西北的十几万大军,就还要集结。
    要是康熙熬不到西北战事尘埃落定就驾崩,十四阿哥要是破釜沉舟一把,谁知道会如何?四阿哥确实少助力。
    要是九阿哥、十阿哥联合八旗权贵。
    站在十皿阿哥一边,那四阿哥还真是吃力得紧。
    换其他皇子登基。
    那对曹家来说,不仅不是福气,许还是天大的麻烦。
    一时之间,曹颗倒是真心期待,康熙能太太平平的再过两年。
    许是被四阿哥的孝行感动,引得康熙心情大好,这身子骨也见天儿的利索起来。
    虽没有人大肆宣扬,但是四阿哥为皇上康泰斋戒祈福之事,还是渐渐被众人知晓。
    不管大家心中做如何评价,这人前说起,还是要赞一个“孝”字。
    唯有三阿哥,气的牙痒痒,直觉委屈的很,却又无处倾诉。
    只能跟十五阿哥唠叨:“这叫什么事儿?他不过是斋戒,每日还好好地吃一餐,我可是衣不解带、茶饭不思地在皇阿玛床前侍奉了半个月。
    如今,他倒成孝子了!”十五阿哥看着他腮帮子的肥肉乱颤,总不好明说他不是败在吃多吃少的,实是输在这发福的体格上。
    换做谁看,都是四阿哥熬得狠。
    不过,三阿哥在行宫侍疾时,“茶饭不思”十五阿哥是晓得的。
    他口里顺着三阿哥的话。
    好生为他抱不平,心里却寻思着,看来奶茶着实养人,也让自己的两位福晋多用些”就在外头,为了康熙这场大病,暗流涌动之时,曹颗终于得了个好消息,大小舅子弘曙到京了。
    不禁曹颐松了口气,连初瑜都欢喜了好几日。
    这眼看着就是七阿哥寿辰;弘曙能赶在七阿哥寿辰前回京,也是“双喜临门”康熙七月这场“大病”心病的成分居多,这一剂“孝子”方下去,就好了大半。
    等调理到七月中旬,他已经恢复如初,甚至看着精气神儿比早先还好些。
    手中捏着把汗的曹颗,与那些肚子里打着小九九的御前大臣,心里都踏实了。
    今日是曹颗的休沐日。
    他拿了几本书,在荷塘旁的亭子里看书。
    初瑜不在家,她被宝雅请去听戏了。
    前些日子,因康熙病着,热河虽没有朝廷明示,但是权贵人家还是自觉地老实度日,少了宴饮听戏这些。
    如今圣驾瘙愈,也顶下行围的日子,大家才轻松起来。
    曹颐拿的这些。
    不是话本演绎,而是前朝徐光启所编著的《农政全书》成套。
    说句实在话,两辈子算起来,他也是寻常人。
    这户部侍郎,按照几百年后的说法,就是副部级。
    虽说他施兢业业,到底年纪轻,跃居高位,许多事情处理起来,颇显吃力。
    蒋坚是尽心,但是他早年在地方为幕,与六部衙门行事又不相。
    曹颐想要差事不出砒漏,也只能多学了。
    如今,他正翻到《备荒考》这册,看得津津有味。
    这这之前,曹颗也过来得齐全。
    尤其令人触动颇深的是,这,真是一本利国利民的好书。
    然而,这本书的流传范围却是有限。
    就拿曹颐这两年想要在土地贫着省份推广的地瓜来说。
    在现下这本一百年前的书中,已有记载。
    不仅记录了种植方法,还有它亩产多,抗灾强的优点,都…列明。
    要是地方府县手中。
    都有这样一本书,那是不是能少死几个人?但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这本书是前朝遗留的书,即便不在朝廷**之列,民间也不敢私自印刷。
    官方印刷成册的。
    也多是束之高阁。
    曹颐合上书,揉了揉眼睛,心里有点沉重。
    这是皇权社会。
    帝王心术的重地,不在于民生太平,而是在权利的稳固。
    四阿哥能雷厉风行的推行各种改革,固然有让民生百姓好过的想法,更多的时这个国家已经千疮百孔,不大刀阔斧的改革不行了。
    即便曹颐不清史。
    也晓得雍正后的乾隆皇帝,是个比康熙还好大喜功的皇帝。
    数次南巡,不停的打仗,使得清朝走向衰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康熙这次的病,让曹颐触动许多。
    其中,引得他关注的两个命题,一是不是四阿哥即位。
    他当如何自处;二是四阿哥登基,却没有如料想得待见曹家,当如何。
    现下,说这些。
    好像有些杞人忧天,但是总要料到最坏处,才能做完全打算。
    正寻思着,就听有人笑道:“乎若到是好用功,却缺了红袖添香的情趣!”是十六阿哥的声音。
    曹颗起身相迎,十六阿哥已经大刺刺的入座,使劲往躺椅上一靠:“呼”总算是皇阿玛病愈,四哥也渐好了,川这些日子忙得脚打后脑勺的十六阿哥,终于忙里偷闲,就出来寻曹颗。
    曹颐见他眼睛里都是红血丝,面上难掩乏色,道:“十六爷也小心保养,多安排下边人去做差事,事必躬亲未必事事照看得道,反而累坏自己,得不偿失,”十六阿哥闻言。
    苦笑道:“我到是想,也得有那个福气不是?圣驾要行围,这里里外外的琐事哪件能撂开手?”见他如此,曹颗也不多股嗦,将放着的金银花凉茶给他到了一盏。
    十六阿哥接过茶盏。
    看着里面沉沉浮浮的金银花,怔了一下,道:“乎若也上火了?不是说七哥的伤病渐好,弘曙也回来了么,你还有什么可费心的?”曹颗总不好说。
    我怕你皇阿玛驾崩的早,担心你行四的哥哥不能顺利继承大位,就推了推眼前的书,道:“还能有什么?户部的差事繁重,我又是半今生手,不懂的太多,需要学的不少。”
    十六阿哥晓得曹颐的性子,面上淡淡的,但是骨子里也好强。
    旁的还好说,在差事上从不怠慢。
    身在官场,这好好当差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加上如今曹家长辈相继凋零小辈相继出仕,曹颗身为一家擞瓦,迈要庇护兄弟弄足更是不能让人挑出半点错“四哥这一病,倒是累了你了,”不过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你勤勉是好,也得悠着点儿”十六阿哥看着曹颗,说道。
    这一看不打紧,才发现曹颗跟他一样,顶着个黑眼圈。
    “哈哈”十六阿哥的心情莫名地愉悦起来,笑着说道:“乎若这样子,才真该多往御拼凑凑,让人晓得你的勤勉。
    曹颐瞥了他一眼,道:“十六爷这是夸人,还是损人?说愕好听叫“勤勉”说白了还是“无能,而已。
    若是能游刃有余。
    何苦这般勤勉?”十六阿哥闻言。
    故作深沉地摇了摇头,道:“迂腐啊,迂腐!乎若,你就是看得太通透了,心思才这么重。
    当糊涂的时候,还是要糊涂些才好。”
    “难的糊涂么?”曹晒心下一动,喃喃道。
    十六阿哥已经压低了音量,低声道:“除了差事的事儿,乎若也担心皇阿玛吧?你放心,先前不好说,有了这次“侍疾”那位**不离十就要的偿心愿了”十六阿哥直言相诉,曹颗倒是有些为先前的遮掩羞愧,终于说出自己的担忧:“名不正,则言不顺”,即便圣心默定“原来是担心十四哥那边”丰六阿哥闻言,皱眉半晌,说道:“这就有些摸不准了,毕竟是这不是兄弟分家,谁多占一两银子、一亩地的事儿”不过就算到时他不服,这远离京城,又能如何?带着十几万人马打回来?”就算十四阿哥真想带兵回京,也得有那个本事才行。
    康熙在西北军中层层辖制,十四阿哥真正能调集的兵马委实有限。
    曹颐担心的,不是西北,而是京城。
    若是四阿哥没有储君的名分,康熙就驾崩。
    那其他皇子联合起来,谁能登上大位还真是两说。
    每每想到四阿哥登基后,发《大义迷觉录》为自己的污名自辩,就让曹颐觉得心惊肉跳。
    将一个皇帝逼到这个份上,宗亲皇室与八旗权贵的分量,可见一斑。
    偏四阿哥不是个热络施恩的人,旁人投靠其他皇子,并不稀奇。
    可想而知。
    要是四阿哥没有名正言顺的身份。
    那康熙驾崩之时,就是一场血雨腥风。
    曹颐能想到此处,十六阿哥自然也想到。
    他缄默半晌,道:“即便皇阿玛心里认定了他,也不会轻言立储之事儿。
    这个,享若万不可掺合,”曹颐点头,他又不是傻子,晓得自己几斤几两,怎么会去沾这个,就听他道“十六爷放心,这毕竟是皇家事。
    还轮不到外臣说话。”
    十六阿哥听了,失笑道:“不怕乎若笑话。
    这些日子爷心里也痒痒的,想着是不是去抱那位的粗腿。
    想起你曾信誓旦旦的。
    说爷面相好,日后能得王爵。
    爷还真想使把劲儿。
    不过,近了容易生怨,这拥立之功。
    果然能带来治天富贵,也是天大祸患。
    有哪个君王,能受不得臣子挟恩图报的?怕是富贵赚到了,也不过是黄梁一梦,难以善终。”
    新皇登基,封交好的手足兄弟王爵,并不是稀奇事儿。
    十六阿哥却能在王爵的诱惑下,还这般理智冷静,到叫得曹颐刮目相看。
    想那背负“拥立”大功的年羹尧与隆科多,可不是封到不能再封,皇帝就容忍不了了么?十六阿哥这席话,连带着让曹颗也警醒了。
    原本。
    他还在犹豫,在最后时刻,是不是在四阿哥面前尽尽力,添几分政治资本。
    现下,才认识到,权势是双刃剑,帝王的恩宠亦然”三日后。
    圣驾开始今年的行围之旅,三阿哥、四阿哥、十五阿哥、十六阿哥、二十阿哥随扈。
    留在热河主事的。
    是前些日子从京城过来的五阿哥。
    曹颐以和硕额驸的身份,在康熙钦点的行围名单中。
    对于八旗权贵与官兵侍卫来说,随扈行围是天大的体面,曹颐自然乐不的多给自己的履历中加上这么一条,某年某月,钦点随扈围猎木。
    想着这一去,要到九月底才能回转,曹颐也不放心留初瑜单独在热河,就同初瑜商议过,让她先行回京。
    出来几个月,初瑜也想孩子们,不放心京城,就听从丈夫的安排,使人收拾行李,想着等送走曹颗后。
    就动身回京。
    在与各府女眷辞别时,初瑜才知晓,四福晋也打算在圣驾行围后,起身回京。
    娘俩个儿,就约好同行。
    曹颐听了,只能感叹自己运气好。
    如此能增加交情,又不涉及政治立场什么的,正是求之不来的好事儿。
    身为晚辈,他少不得又亲自携初瑜过四阿哥府一趟,恳请四福晋多照看什么的。
    走了个过场。
    宝雅听说初瑜要走,满心舍不得,恨不的随了她回京,看一看故土。
    但是朝廷有规矩,抚蒙古的皇女与宗女,没有朝廷旨意,是不能随意回京的。
    宝雅只能忍耐。
    毕竟现下回去,孩子们还兄长又不在家,当不得大用。
    等过几年,儿子们大了,兄长也回来。
    为了儿子们的前程,她也乐意厚着脸皮,多请两次旨意。
    初瑜温柔和顺,很对四福晋的脾气。
    加上之前,年侧福晋生子风光时,京城各大府里,都变着法儿的讨好年氏。
    只有曹家按照规矩,恪守嫡庶之分。
    使得四福晋对曹颐这两口子好感倍增。
    因此。
    这一路上,两人相处甚好。
    四福晋慈爱,初瑜得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