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宋朝好丈夫 >

第93部分

宋朝好丈夫-第93部分

小说: 宋朝好丈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们能说什么?至多不过是文昌公子以前来过明州城,说不定他在明州官伎里早有旧识?就算是如此,胡府里我也不算最丢脸的。不是还有王安抚使夫人吗?”

    劳四娘一怔,听着她把王安抚使夫人当成了垫底丢脸的同伴,不由得笑了起来。

    她心里放松,便捡了些明州城的趣闻来说:

    比如,楼云几年前也曾经在四明书院里读过书,还向王安抚使请教过。

    在季青辰的诧异细听的神情下,劳四娘更是来劲,说起王安抚使王仲友,此人不时就被请到四明书院来讲学,他可是两浙有名的大儒,天下皆知的名士……

    季园家船上,挂着两串圆圆的季府垂缨红灯,灯影随水波缓行在州桥下的河道上。

    两岸的富室河房掩露在沿河的桃花树下,暗香浮动。

    河房中,牛油灯光亮相连,倒映河面,与月色争辉。

    水浪声声,三条街外的三元酒阁,雕梁银器间尽见衣香鬓影,满座上皆是骚客佳人。

    陈文昌在诗会席上。诗是做了两首,曲子是没听几支,旧相识也暂且不知是谁。

    他光听着寿威军中逃命回来的纪二公子大骂楼云。就觉得有趣之至。

    纪二公子埋怨着楼云。这人当初在四明书院寄读的时候,看着还有几分担待。但他既然明知江北边军缺少训练,怎么只提醒了官家一句?

    怎么不犯颜直谏,来个叩头触柱,血染金殿什么的。

    官家好歹也听两句。

    害得他纪二这样的文弱美书生,在边军里明明是去动笔头的,这回居然也为了保命挥刀上阵。还搏了个功名。

    他半条命都被吓没了。

    这次回来后,他马上就告老辞官,再不去了。

    满席上旧友、美伎们笑骂不已。不时就有学子说起四年前的楼云。

    说起他虽然没有明着拜入大儒王仲友——如今的王安抚使——的门下,但也是经常向他请益。

    陈文昌并不是头一回知道楼云出身于四明书院。

    但他却是第一回听说他和纪二公子算是知交。

    他笑着向纪二公子敬酒的时候,楼府外厅里也是火烛高悬,楼云也刚刚在楼府外厅里。用一桌外卖酒食款待了准岳父赵秉林。

    临安城里的甜水巷子楼府里。楼云走出外厅,送着开国男赵秉林出了院门。

    天已经晚了,

    赵秉林随行来的两名家人早有准备。

    他们在门房借了两只楼府的红纸灯笼,牵着马等主人辞别。

    楼云袖着赵秉林亲手写给他的退婚书,眼睛望着这温文尔雅的老宗室上马。

    赵秉林一身半旧襦衣,因为夫人年老在家未来,他现在身边又没有细心的女儿陪伴服侍。所以,他头上的黑漆弯脚幞幅下。露出来片片没有梳紧的头发。

    楼云突然发现,一年多不见。赵秉林的头发里已经隐现了几丝银白。

    “爵爷一路上小心。”

    他当初认定了顺昌县主就是他要寻找的女子,何尝不是因为这赵秉林?

    泉州宗室坊中自然有免费的宗学让宗子们读书,坊外富室人家愿意请先生让女儿也跟着读书的也不少。

    但如赵秉林这样亲自背着三四岁的女儿,让她在宗学房门外听书的父亲,却是极少见的。

    他家的女儿被父亲牵着,站在在宗学房外一听六年,寒暑不止。

    她能在蕃商大会上说出水力吊装机,能说起马政,这有什么不可能?

    大宋女子远比山里女子谨慎,但却仍然有她们单纯的地方。他楼云在大儒王仲友门

    下请益时,曾有留饭在他家中的经历。

    所以他家的女儿、儿媳,他皆曾隔着屏风听过声音。

    因为四年前官家逼宫上位的密事,王家关上门来,内外两桌家宴里都在争议何为正统。

    吃饭时,王家的人半个字都没提皇宫的禁事,争的却是一家之礼。

    到底是兄终弟级,还是嫡子承嗣?

    本朝太祖、太宗就是兄终弟级,接下三四代却又是嫡子承嗣。

    王家的女眷本还是安静吃饭,偶尔给家里男子捧个场接上几句,但话题渐渐从承嗣

    说到了家礼中的公产、各房私产如何划分时,她们便不满了起来。

    他分明听着,她们手上不停,在屏风里给孩子喂饭,嘴上可是引经据典,对着外面的公公和丈夫们冷潮热讽。

    逼得大儒王仲友和他的儿子们不敢再说,赶紧吃完饭转移到了书房里。

    他只能忍着一肚子笑,跟着去了书房,当成完全没有听到。

    王家的儿媳娶的都是浙东名士之女,从小都是父亲亲自教导读书。

    宗学里的老师请的也都是泉州名士,赵秉林的女儿赵德媛身为宗女,岂能不及她们?

    他楼云要是有父亲,必定更是十倍百倍栽培教导他这个儿子的。

    “……”

    想着赵秉林为两个儿子的忧心,眼望着他在马上离去,楼云居然也有了莫名的喟叹:

    世人成亲生儿女,简直就是自己找罪受,赵秉林那两个儿子这辈子就是来讨债的。

    直到两只灯笼火光摇晃着出了甜水巷口。他才叹了口气,收起各类胡思乱想:

    诸如剃头做和尚也挺好,成亲太没有意思。陈纲首那庶子嚷着要出家,说不定才是真

    正的聪明人这类的……

    他转头向楼春吩咐道:

    “赵爵爷如今也住在城西,大理寺衙门后街杨槐巷子里。差几个家将去盯着那里。”

    楼春听到赵秉林好好的临安宗室坊不去住,居然住在大理寺牢房大门口,心里已经诧异。

    再听楼云要差人去盯着,更是意外。

    “大人,你是担心京城里有人要暗害赵爵爷?”

    “他刚才虽然只说是退亲。什么别的话也没提。我岂能看不出他退亲的原因?”

    楼云摇了摇头。也不回院子。

    他站在门前,抬头看着那天空的淡黄月色,还有月色下千万垂絮的大柳树。

    “我没料到他也得到了消息。我本就推测过,信郡王那一干宗室要推卸罪责,他们最好的方法还不就是找几个替罪羊出来?反正牢里多的是被押的无品宗子……”

    楼春一惊,想起了赵秉林的两个儿子。顿时恍然。道:

    “大人的意思是,赵爵爷来退亲,是为了赵德平和赵德威……”

    “他们是顺昌县主的亲兄,也就是我楼云将来的舅兄。如果他们串供把罪责栽到他们两人身上,不仅是主谋赵秉谦逃了罪,还能攀扯到我这主审官身上来。这不正是一石二鸟之计?”

    楼云说到这里,摇了头,

    “他在大理寺牢房外面住着。只怕是为了保住两个儿子。”

    他毕竟是有爵位的宗室,死守在那里。摆明了鱼死网破。

    只要两个儿子有一点差错,他就敢不要命地去敲响登闻鼓,直接告到官家面前去。

    “这位老爵爷,为了儿子和女儿,却是……”

    楼云喟叹着,楼春的娃娃脸上也不禁有了羡慕之色。

    山寨里的生活不及平地上的安全舒适。

    寨子里的上一辈去逝时间,比普通宋民早上十年不止。

    他们这些兄弟里,除了这楼云这样从小父母双亡的,楼春他们的父母也在他们十几岁的时候陆续辞世。

    否则他们也不会狠心离开从小生长的地方,跟着楼云到大宋内地。

    楼云摸着袖子里的退婚书,知道这退亲的事情根本不能办。

    反倒是他主审的这桩铜镜案,也到他反守为攻的时候了。

    ——虽然他半点不想在这时候去见季青辰,和她扯上关系。

    他高声向院门里叫着楼叶。

    楼叶连忙跑了出来,候着道:

    “大人,明天游西湖的画舫已经租好了,就是租的保圣桥下隆兴海码头的两条湖船,小的前几日就看见过,都是新船。”

    “不用租了。即刻备马,我要去绍兴府。”

    楼春听他说起铜镜案,就料到他要出京城的。

    但现在一听是去绍兴府而不是明州城,却又犯了糊涂。

    他不应该是去见季坊主?

    楼春受命急召了十名家将。

    他打发了四个去城西大理寺后衙杨槐巷保护赵秉林,又点了六个随行保护楼云。

    他匆忙打包了自己的小行李,针线丫头杜娘子递过来楼云的行李。楼叶一手提了。他安慰了妹妹楼铃几句,就跟着楼云出了门。

    家将们匆匆到了门外,随着楼云一起上了马。

    “大人,怎么不去明州城?”

    马蹄声碎,暮夜人清,楼春疑惑问着,

    “大人今天在宫中不是还向官家说,铜镜一案里的证物到底是唐坊山寨,还是八珍斋正品,只要证物一定就能定案?大人你不是应该亲自去明州城请季坊主过来?”

    要定货物来源,有什么比工坊货主的证词更让人信服?

    至于福建海商的八珍斋 ,因为和楼云关系太深,反而不能来做证人了。(未完待续。。)

131 旧情复燃

    楼云当然不愿意说,他现在不方便和季青辰打交道,所以只能去绍兴府威胁王世强。

    他只是笑道:

    “季坊主是什么样的人?你难道没有半点底子?”

    楼春一怔,脑子还没有转过弯来。

    曾经被季青辰暗中抓住过的楼叶,马上就想明白了楼云去绍兴府的打算。

    “小人听说王纲首正在绍兴府里住着养病。大人是想与王纲首——王参事相见,先和他把内河江程上的分股合契商议明白?”

    那一段内河工程是楚扬运河段的西段,近几十来已经废弃,全赖王世强主持了修复工程。而大宋楚州正是这一次金军南下的边境要冲之地。

    如今王世强的官位,还是在西南边军里的幕职参事。

    而当年楼云深入山东,寻找义军首领封赏,也是经过了楚州去了山东。

    “大人是打算先和王参事说定了那段河道上的码头分配。再去向季坊主提,请她去大理寺作证的事情?”

    楼云笑而不语。

    他本来压根没有想让季青辰出面的打算。

    大理寺里他早有安排,如今主持的大理寺卿是谢老大人当初退职前提拨起来的门生。

    绝不至于让那些宗室国公们串供栽赃。

    但他和赵秉林说了一个多时辰的话,又留了饭,分明察觉到这位老宗室今日刚到临安,却深知京城的形势。对这案子万分小心。

    他也不能太过大意。

    早一些把案子定下,让那些主谋的宗室无法翻身才好。

    楼春却向来知道,楼云对赵秉林敬礼有加。连带着才觉得那两个儿子还有药可救。

    楼云一向认为身为宗亲,生下来就有朝廷米帛供养,养出来无能无用之辈这也怪不了父母不尽心。也要看各人天性如何。

    赵秉林家的小儿子可不就是宗学里数一数二的好学子?

    娶他家的三女儿赵德媛当然是一门好亲事。

    赵秉林为了保住儿子的命,如此狼狈住在了大理寺牢房大门外,楼云必定是不忍心的。

    至于唐坊的季坊主……

    楼春一拍脑袋,大笑了起来,道:

    “大人说得是。季坊主和她两个弟弟都是亲兄弟明算帐呢。岂能就如此为大人分忧?她必定是要借机在西河段码头上开条件的。但只要大人和王纲首事先说好了那段河段上的分利条件。再让王纲首出面劝说她。她再是不情愿——”

    楼叶也恍然笑了起来,接着道:

    “她现在正和王纲首联手赚钱的时候。王纲首上次离开唐坊时重新签了江浙海商和唐坊的分利合契。退让不少。她断断不会再和王纲首翻脸。”

    他正赞叹楼云的智计百出,来这一招釜底抽薪。却看到楼云脸上也没有多少轻松之色。

    他不由奇怪道

    “大人。是在担心王纲首故意与大人你为难?”

    “并不是。王世强现在正是遭人嫉恨的时候。就连韩参政府里,也多的是不肯见他升官出仕的人。他当然愿意借着他自己修通的楚扬西河段出头,却只怕我们拦着他的路。”

    楼云沉吟着,

    “所以我去找他。只要他足够精明。用官位换码头,倒也不难商量出一个结果。”

    楼春插嘴笑道:

    “大人放心,王纲首精明得很。当初在唐坊,他一看季坊主的婚事拦不住了。又看着扶桑内乱,最近几年生意不好做。他马上就和季坊主另签合契。唐坊近三年不论还需要多少粮食,都由他从高丽运到唐坊。他不就是和季坊主一起赚那小国主的钱?”

    小国主的平氏一系,必定是缺粮的。

    而唐坊的田庄,主要还是供自己的坊民。

    当时季青辰也是毫不犹豫。转脸笑颜相向,重新把王世强奉为了座上宾。

    季坊主那用心思讨好人的本事。把他楼春吓得不轻。

    王纲首喜欢吃的茶,喜欢用的细点,这就不提了,他在席上喜欢先吃那道菜,后吃那道菜才爽口,甚至他饭后散步喜欢走哪条小路,他看着几时月光最高兴。

    她统统都让人安排得仔仔细细。

    她是压根没和王纲首多说一句话,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拜见楼云,请国使的安。第二件是带着季辰虎请见陈洪,陈文昌自然就在一边坐着。

    但王世强走在坊中受到的欢迎,瞎子都看得到。

    那时惹得陈洪都心里打鼓,只怕她见利忘义,马上就把陈家甩在一边。

    泉州毕竟远了一些,虽然有粮也觉得这类的生意成本太高,所以没办法帮上唐坊。

    楼云暗叹一声,含糊笑着,

    “我只担心王纲首面子不够大,根本拘不住季坊主……”

    “大人只管放心,我听说王纲首自己的官位暂且还没有提,先就写了表章。先是表了韩参政的功,接着又表了季氏、黄纲首、楚州富户捐建水利的功。她是蕃商,官家必定要下旨优抚的。有了这个人情,王纲首再悔一次婚,只怕都能揭过去不提。季坊主无论如何也会容王纲首说上几句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