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皇牌农女 >

第129部分

皇牌农女-第129部分

小说: 皇牌农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知秋不知他心中所想,继续往下说,“你们这些智者大儒整天把‘良才善用’、‘能者居之’之类的话挂在嘴上,为什么不想一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一国之君呢?

    什么天子天命都是噱头,只不过是借着天威给百姓洗脑,想让他们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说白了,一国之君跟酒楼的伙计一样,不过就是个做工的。

    区别就在于,伙计给酒楼掌柜做工,挣的是钱;一国之君是给一国的百姓做工,挣的是青史留名。

    汤先生,你见过哪家酒楼专用一家人给自己做工的?当然是谁勤快能干就用谁。同样的,老百姓又凭什么非用一家人给自己做工呢?

    用了老子用儿子,用了儿子用孙子。只用一个人做工,却要养着他们全家,还有七大姑八大姨一大群亲戚,这算什么道理?

    依我看,就该把那些有治国之才的人放在一起,让老百姓给他们考考试,然后投票,从里面挑出一个自己相信自己中意的人,谁票多谁当一国之君。”

    汤远修被她这一番奇特的理论惊到了,“小丫头,你还真是什么都敢说啊?居然把皇上当成做工的?!”

    叶知秋含笑瞥了他一眼,“怎么,汤先生想去告发我,让凤康他爹灭我九族?”

    汤远修嗤之以鼻,“哼,你当我老人家是长舌妇吗?如果你以为讲一通歪理我就能认同你,那你就大错大错了。

    按照你的说法,凤老九也有治国之才,也有让百姓考验、成为一国之君的资格,可他连考都没考,就为你弃权了,不还是埋没才华了吗?”

    ——

第213章 ”想你“

    叶知秋微微地叹了一口气,“汤先生,你太不了解自己的弟子了。他那样的男人,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怎会只是因为一个女人?

    我刚才说的那些,绝不是要针对谁,我想表达的观点只有一个:并非坐上龙椅才能胸怀天下,坐上龙椅也未必真的能胸怀天下。

    坐在高墙环伺的宫殿里,每天看看那些经过反复斟酌、趋利避害的奏章,听听朝臣彼此打压、阿谀奉承的进谏,就能体会到百姓的疾苦,做出正确的决断吗?

    即便在做出决断的那一刻是正确的,经过人手人口层层传达实施,等到了百姓这里,只怕也已经面目全非了。

    为黎民百姓谋福祉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开荒垦田,植树造林,采矿修路,兴建水利,著书立说,普及教化,发明创造,贸易海航……在我看来,这些事情哪一样都比坐在庙堂上发号施令来得实惠。

    所谓人的本分,就是要做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情,在力求自己生活更好的同时,不去损害他人,并且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为他人做一点贡献。

    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天下也就太平了。

    如果人人都放弃自己的本分,去争夺那把交椅,搞得血雨腥风,人间大乱,还谈得上为黎民为天下吗?”

    汤远修捋着胡子的手不自觉地停了下来,眼带惊讶和沉思地打量着她。

    高中状元的时候,他也曾经跟当今皇上说过类似的一番话。皇上听完大为震动,也大为赞赏,当即就要封他为帝师,他以自己不适合朝堂为由婉拒了。

    他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女娃也能有这样的见地,而且话中蕴含的道理比他当年所说更为深刻更为透彻。

    他原以为她只是有个性特别了一些,现在看来,这小丫头的胸襟、气魄和见识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难怪沈家那小子说她有母仪天下的资质。也难怪他那不成器的弟子对她如此割舍不下了。

    果然不简单!

    如是想着,更生出几分考校之意来,“丫头,你拐弯抹角说了这么多。还是没说到正题上。凤老九生在帝王家,长在帝王家,从小受到的也是帝王教育。除了当皇帝,他还能干什么?”

    “帝王教育无非是统筹之道和御人之道,这样的才能适用于各行各业,更何况……”叶知秋笑着站起身来,“汤先生,你真的认为凤康不做皇帝就会无所作为吗?

    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就不会收他当弟子了,不是吗?”

    说完也不等汤远修回话。便拿起托盘向外走去。

    汤远修眯起眼睛看着她出门而去,才收回目光,嘿嘿地笑道:“真该让那个着三不着两的皇上跟那小丫头见上一面,那一定会很有趣。”

    拿起勺子喝了一口粥,又咂着嘴巴唏嘘。“吃了这么多年的饭,还是小丫头做的东西最合胃口。可惜啊,以后怕是吃不着了。”

    叶知秋只当这是一次平常的谈话,说完就了,并没怎么放在心上。直到第二天中午回来做饭的时候,才知道汤先生已经离开了。

    “走了?”她很是惊讶,“怎么这么突然?”

    沈长浩笑得有那么点无奈。“汤先生我行我素惯了的,他想走谁也拦不住。”

    凤康临走的时候嘱咐他,在自己回来之前,无论如何也要把汤先生留住。昨天晚上他劝了很久,可耐不住那老头撒泼耍赖、以死相逼,只能连夜把人送走了。

    叶知秋一脸的惋惜。“早知道汤先生要走,我就收拾几样他爱吃的东西给他带上了。”

    虽然汤先生嘴巴刻薄,有时候很让人生气,可托他的福,在凤康离去的这些日子。她日子过得不是那么冷清无聊。总体上来说,她还是很喜欢那个古怪又可爱的小老头的。

    听了这话,沈长浩不由松了一口气,“有件事我正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叶姑娘这么说,我就放心了。其实叶姑娘大可不必为汤先生挂心,你能想到的,他早就做到了。”

    “什么意思?”叶知秋不明所以。

    “汤先生临走之前,命令侍卫潜入叶姑娘家中,将他爱吃的东西都带走了,还给叶姑娘留下一句话,‘跟我斗,你个黄毛丫头还差得远着呢!’”沈长浩惟妙惟肖地学着汤远修的语气。

    叶知秋登时变了脸色,“不是吧?”

    那老头爱吃的东西里面,可是包括土豆、辣椒和南瓜的,他该不会把她辛苦留出来的种子都偷走了吧?

    念及至此,连招呼都没顾上打一声,就拔腿往屋里跑。

    先奔到仓房里里查看了一番,地窖里的土豆并没有少,南瓜、辣椒和西红柿的种子也都在。她紧绷的心弦顿时松弛下来,抚了抚胸口,“吓死我了,还好都在。”

    蔬菜大棚虽然可以反季种植,却不利于植种的优选和进化。因此她并没有将这几样东西的种子拿去播种,只等来年春天露地栽培,进一步筛选和培育良种。

    幸好那老头知道分寸,没给她拿走一样两样,否则她就亏大发了!

    重点看完这几样,又四下查看了一番,咸酥鱼没了两大坛,存在家里的几坛子果酒和罐头都不见了,挂在餐厅露台的腊肠、腊肉、腊鸭和熏鱼去了一半,干辣椒没了一串,老南瓜也少了两个。

    放在厨房的辣椒酱和番茄酱各少了一小坛,就连刚刚腌好的一坛咸鸭蛋也没了踪影。

    打劫得真够全面的!

    想起他让沈长浩带给她的话,又忍不住笑了起来。那老头到底想说她哪方面差得远?偷东西的本事还是作案潜逃的本事啊?

    等转完一圈来到院子里,见沈长浩依然抄着手站在原地,笑眯眯地看着她,就差在脑门上写着“我还有话没说完”几个大字了。

    她顿觉脸颊发烧,尴尬地道歉:“不好意思啊,沈公子,我刚才走得太急,忘了问你是不是还别的事了。”

    看她火急火燎地冲回去,他该不会以为她是小气鬼,舍不得那点儿东西吧?

    沈长浩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她想多了,却也不点破,只笑着道:“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我只是想告诉叶姑娘一声,你拜托工匠们做的东西已经送过来了。”

    “是吗?”叶知秋眼睛一亮,“在哪儿呢?”

    “我听叶姑娘说是给孩子们玩耍用的,便自作主张,吩咐他们直接送到学堂了。”沈长浩目光在她脸上扫了扫,“我很好奇那些东西的玩法,叶姑娘能否找个机会赐教一二?”

    “行啊。”叶知秋爽快地答应下来,“下午你要是有时间的话,就到学堂来吧,我给你们讲讲怎么玩。”

    沈长浩听她用的是“你们”,微微地扬了一下眉毛,才含笑点头,“好。”

    吃过午饭,叶知秋特地换了一身宽松利落的衣服,到菜棚转了一圈,便往学堂赶来。

    沈长浩、龚阳、多寿、多禄、朱师傅和曾允文正站在廊下看孩子们扎马步,见她来了,各自笑着打招呼。

    沈长浩是应邀而来,多寿是得了她的吩咐去通知多禄,顺便跟来看热闹的,龚阳是被她特地叫过来参观学习的。她准备在作坊那边也建一个运动场,以便做工的人闲暇里娱乐一下。

    她一共画了四种球的图样:篮球,足球,排球和羽毛球。工匠们做出来的球虽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陷,可尺寸和软硬程度已经非常贴近她的要求了。

    只是这些球的造价非常昂贵,用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真皮。羽毛球的羽毛更是奢侈地使用了天鹅羽,让她这个满脑子都是保护珍稀动物思想的人忍不住心生愧疚。

    说实话,她并不太擅长体育运动,对球类运动的了解,多半源于看过的竞技节目。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熟悉了,加上她有个记忆力不错的脑子,讲起理论来还是游刃有余的。

    当下配上场地平面图,把几种球的玩法和规则给他们详细地讲了一遍,并亲自示范了几套基本动作。把建造运动场的工作交给多禄,教孩子们打球的任务交给朱师傅,她便功成身退了。

    因为天寒地冻,不好施工,体育场建得很简陋,可也并不妨碍使用。不出半个月的工夫,孩子们就在朱师傅的指导下,将四种球玩得有模有样了。

    不止孩子,大人们也很喜欢这几项新奇的运动,每天都有人跑到学堂来蹭个球打打。尤其是跟多寿和葫芦年纪差不多的半大小子们,已经称得上痴迷了。

    玩的人越来越多,球远远不够用。叶知秋只好通过沈长浩,拜托工匠们再做一些送过来。这次她附上了改良方案,还提供了几种经济实惠的制作材料,供他们参考。

    时间在琐碎而平淡的日子里缓缓流淌,不知不觉就进了腊月。

    凤康依然奋战在赈灾前线,无法脱身。只在月底的时候给她来了一封信,简略地说了自己在旬阳府的情况。信很短,字迹也很潦草,想是百忙之中抽空写的。

    在信的最后,他写了“想你”两个字。

    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她压抑了许久思念便如同破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立刻带上那封信去找到沈长浩,“沈公子,麻烦你送我去旬阳府!”

    ——

第214章 赶往旬阳府

    沈长浩眉目高挑,讶然地看向她手里的信,“王爷究竟写了什么,竟让一向冷静沉着的叶姑娘如此冲动?”

    叶知秋微微一怔,“你的意思是……我不能去?”

    沈长浩没有立刻回答她的问题,将她请到厅中,各自落座,才正色地劝道:“叶姑娘,我也很惦念王爷,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只是旬阳府积雪厚重,道路堵塞,马车到了那边只怕寸步难行。

    再者近日灾情严重,遍地都是流离失所的百姓,时有暴乱发生,你一个姑娘家过去实在不安全,况且王爷现今并不在旬阳府城。

    他亲率一队驻军,辗转各地营救被困百姓,行踪不定,你去了也未必能见到他。不若留在家中静候,等他忙完了,自会回来与你相见。”

    叶知秋听说凤康亲自去营救百姓,一颗心揪得愈发紧了,“那他什么时候能回来?”

    “这个……”沈长浩支吾了一下,“我也说不准,只要皇上不下旨,王爷就不能离开,否则会被视为擅离职守。好在马上就要过年了,我想皇上定然舍不得让两个最宠爱的儿子流落在外。

    据我对王爷的了解,回京复命之前,他一定会先折回这里来看你的。”

    叶知秋沉默下来,她又不是傻子,岂能听不出来沈长浩说的是安慰话?灾情没有得到控制之前,召回钦差,只会引起百姓不满。

    救灾救的往往不是命,而是人心。让儿子与百姓同甘共苦,才是最佳的安抚之策。皇上再怎么不舍得,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把凤康叫走。

    等他来见,恐怕要等到开春雪化吧?

    沈长浩没听见她说话,只当她被说动了,再接再厉地劝道:“叶姑娘,现在棚里的蔬菜已经陆续长成了,要不断地运送回京。这样要紧的时候。你若不在,万一出现什么状况该如何是好?”

    叶知秋深吸了一口气,“沈公子,你说的这些都不是问题。

    叶用蔬菜已经可以采摘了。其他种类的菜苗也都落花坐果,进入稳定生长期,不容易感染大的病虫害。负责打理菜棚的人都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就算有个小病小灾,相信他们也能应付得来。

    我只想去见他一面,用不了多长时间,顶多五天六天的。他不在旬阳府城,我去他在的地方找他就是了。马车过不去,我可以骑马……”

    “叶姑娘会骑马?”沈长浩脱口问道。

    叶知秋瞥了他一眼,“我会骑马很奇怪吗?”

    “不是。”沈长浩笑着摆了摆手。“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从来没见叶姑娘单独骑过马,有些意外而已。”

    据他所知,叶思远是个文官,家中的女儿都是用琴棋书画养在深闺的。从未接触过骑射之类的东西。成家先前只有一头驴,前些日子才添了一匹还不能拉车载人的小马驹,她到底是什么时候学会骑马的?

    其实叶知秋说骑马的时候,心里也有点儿打鼓。她只陪舅妈在马场里骑过几回,骑术并不是很精。而且那个年代的马已经被驯化多少年了,脾性肯定比这个年代的马要温顺。

    来到这边,她一次都没有骑过。不知道能不能驾驭得了。

    唉,为了去见凤康,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大不了临阵磨枪,练上两天要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