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跑出我人生 >

第41部分

跑出我人生-第41部分

小说: 跑出我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训练量太大了,你们难道没有发觉这么严密的训练计划是不够科学的,所谓的刻苦训练,应该是建立在人体承受范围内,3分训练3分休息4分营养是一个合理的基本原则,训练是个打破现有肌肉骨骼承受范围的过程,休息和营养,才是增长的合理途径,这样一味的猛练,身体只会越来越差。”

    “我检查过运动员的身体肌肉状态,已经处于极限的疲惫状态,再这样下去,很快就要有伤病了。你们指定的训练计划不科学。”这名新到任还没两天的队医毫不客气的地批评道。

    李志忠闻言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这个训练计划是他指定的,训练量有多大他心知肚明。虽然没有传说中一些巨星夸张的6年时间,每周7天,每天7小时的训练方式,但基本上每一天都是照着当前苏祖身体承受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压榨。

    他原本的训练计划,并没有这么大的训练量,但是苏祖硬生生在他指定的训练计划里进行了翻倍的训练,他干脆就直接将这个训练量直接列入训练计划。

    绝对的天赋,需要绝对的勤奋才能去铸就。

    苏祖最后能走到哪里,李志忠不太能确定,上次中运会回来后,他就接到了来自全国田径大奖赛的参赛邀请,苏祖的一次中运会表现,就已经吸引了国家队层面的关注。

    可以想见,以当前现在国内的百米选手水平而言,苏祖会在禾岛市队呆的时间已经不太长。一个地方队的教练,他想要做的就是趁着这个时间,多做基础,厚积才能薄发,现在还需要去积累这个厚度。

    “徐医生,你的建议,我会考虑的。”李志忠沉吟了一会,回答道。

    “不是考虑,而是应该尽快,马上做出调整。你们这样是在胡闹。”大家都是体育系统内的人,虽然一个队医在针对选手方面的发言权远赶不上教练,但徐志奎不是一个妥协的人,上任的第二天就已经憋不住。他从事运动员医疗的时间不短,见多了因为训练而伤病产生的运动员,这种一百个里练废九十九个,只要一个成材的观念还被很多观念陈旧的教练所推崇。

    以为只要苦练就能够出成绩,哪那么容易?!

    田径场中,苏祖汗如雨下,脸色也有些发白。在健身场馆里做了大重量负荷的力量训练后,稍作肌肉放松,跟着就到了田径场,开始调整步幅后的冲刺训练。

    脚步沉重得像是灌了铅似的,胸腹剧烈起伏,每一口呼吸都能够感受到炽热的空气在肺部烧灼着。

    “那个,苏祖,要不我先休息一下,再进行下一组?”新来的助理教练王远斌看着苏祖状态下滑,由于出了大量的汗水,又被炽烈的天气蒸发,在胸口后背,似乎都能看到白霜。

    “王助教,先不用,再继续吧。”苏祖摇了摇头,重新回到起跑线上。

    “停一下,歇一会,等下再练……”这样的念头此起彼伏地出现在脑海里。

    但苏祖依旧咬着牙,不肯退缩。

    他就想试试,什么是他的身体极限,他是不是就没有了进步空间。

    “行,那我们再进行下一组。”助理教练王远斌见苏祖坚持继续,他也只能点头,“刚才是一百米46步,你这次步幅再大一些,尽量改成45步跑试试。注意起跑加速的那几步,步幅不要太大,不然后半程速度提不起来。”

    “各就位……预备……”

    哔!

    清亮的哨子声和秒表同时按下,又是一组的百米极限跑动。

    苏祖尽最大的速度去摆动手臂,去抬高腿,去调整步幅,对于一个人原来的奔跑习惯,任何一点改变有时候都是相当困难。而他现在就是在一次次的调整改变着身体固有的频率和步幅,以求达到最好的契合。

    顶尖的百米运动员的普遍百米步幅是在44、45步左右,当然也有比这个步数多,比这个步数少的,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完善最好的身体跑动节奏,契合他快速步频的步幅数。

    在训练场边,还有两架高倍的摄像仪器记录这苏祖的每一次跑步数据,之后再从这些大量的跑步画面里,通过分析,哪一个步幅频率跑出的成绩是最优解。

    “10秒18!”

    助理教练满脸兴奋地大叫了起来,声音大得几乎穿过整个田径场。远处田径场边高大的观景树上叫了一夏的知了声都被他给压了过去。

    “10秒18,李教练,徐医生,苏祖刚跑了10秒18。”

    手记10秒18,换算成电计加个0。2秒,就是10秒38左右,专业的教练员一般掐秒表的时间,还在0。2秒以内,就是说苏祖在训练场中这次跑出的成绩是在10秒38以内,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他在中运会中跑出的成绩。

    终点线前,苏祖扶着膝盖,心脏咚咚咚的跳动声和擂鼓似的。

    在他的视野之中,一个“+0。1%潜能值”的符号再次艰难地闪了一下。

番外: 张杰华的故事(一)

    “金雷,要起床了。”

    “六点钟了,听到没?等下你要去送货,你去的时候要客气点,跟人说几句吉利话。”

    “你现在不早点去,等下太阳出来就热了。”

    楼下母亲刘翠芬的声音一再响起,张杰华微微蜷缩着身体,躺在二手的铁丝折叠床上,眼睛睁得大大的,望着逼仄的房间内散落的杂物,愣愣出神。

    其实,说是个隔成的小阁楼更贴切。

    从外面看,这是某个还未完全竣工的小区门口旁的一个小店面,店面不算太大,不过这些新小区的商铺在设计的时候楼高统一都有4。5米。

    精明的店主将不大的店面空间利用到了极致,先是内外隔开了两部分,外面半间摆放了烟酒零食油盐酱醋之类的小商品。内里一半住人,因为楼高足够,里面的这部分空间,除了个洗手间外,住人的那一部分空间又上下隔成了两层,用个简易的木梯供人上下。

    在刘翠芬的一再催促下,张杰华翻身下了床,铁丝折叠床和隔层板随着他的动作发出嘎吱吱地响声。

    低着头半躬着身草草地穿好了衣物,从阁楼上下来,在洗手间胡乱抹了把脸。

    刘翠芬正在店门口用个小煤炉做饭,之前小区刚入驻的物业已经来说了几次,店面外不让用煤炉。可能过些天也要买个电磁炉吧,现在这样也就早晚偷偷摸摸地用着。

    “赶紧吃饭吧。”

    店门口摆放了一张可以折叠的三合板木桌,一碟咸菜,一盘豆干炒肉丝。早饭也不是喝粥,而是蒸好的米饭。如果喝点清汤白粥,一肚子叮咚响,等会做起事来不用两三个钟头就饿了。

    刘翠芬在店里忙活不停,用毛巾擦拭桌椅和货架,即便这个小店空间不大,但被归拢打理得很整齐干净。不像其他人,各种乱七八糟的到处堆放,客人有时候上门买瓶酱油都无处落脚。

    张杰华扒拉着米饭,偶尔转头望去,即便朝夕相处,也看得出,母亲比刚来开店的时候瘦了不少。

    吃过饭,从店里将大大小小箱的矿泉水,饮料,小零食之类的搬到挺在门口的三轮车上。这些都是通过姑姑关系批发过来的,进价比较低。而且,还介绍了几家小卖铺给他做二手批发。

    父亲不住在店面这边,而是在旁边不远的工地里,找了个活干。在城市里,房租水电,出行睡觉样样都要花钱

    现在这个店面的小区还在收尾,也没什么人入驻,买东西的也是周边开五金店窗帘各种加工店的人,偶尔几个装修工人的烟钱。

    一家人收入除了父亲在工地做事意外,就是张杰华将这些批发来的小商品再二手批发给其他在各个地方开小超市杂货店。

    利润不高,但尚能糊口。一家人在大城市生活,时时刻刻都有开销,总得找点生计。

    张杰华踩着三轮车沿着街道绕了一圈,穿过了这个新建的小区,很快就到了一连串的低矮居民楼附近。

    三路车上的货物不少,分量不轻,但好在城市里路况好,也没什么上下坡,张杰华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力气的,倒也不觉得多少辛苦。

    他这些零售批发给的都是民房区里的一些小卖铺,虽说城市里各种大超市大商场很多,但总不能买包烟买瓶酒都特意去跑一趟吧。

    这个时候的魔都民房棚户区还有许多未曾拆迁,街道狭窄,路面上各种杂物废弃物堆叠,偶尔有些店面已经开门,一不小心,哗啦一盆水就从店里倒在了街上,引得匆匆走过的路人开始骂娘。

    “刘叔,早上好。”

    杂乱街道中的一个小卖铺前,只穿了条裤衩的店主正蹲在门口刷牙,就看到张杰华踩着三轮车到了面前。

    “小张,侬这来得够早的呀。”店主姓刘,本地人,含了口水咕噜咕噜漱了下口,和张杰华招呼着笑道。

    “不早点不行,等会天就热了。”张杰华笑呵呵地应道,丝毫没有刚来时候的腼腆,在城市里生活了几个月,走街串巷,有些东西自然而然就跟着改变。

    “刘叔,这是您要的三箱啤酒,还有五条烟……”张杰华对照着送货本,将货物从车上搬了下来。

    “这烟还好说,你这个啤酒下次可要给我换个牌子,这个不好卖。”店主查看了一下,倒没有太挑挑拣拣,只是做生意多少都要敲打一下这些供货的。

    张杰华对于这个早就习惯了,点着头笑,“好嘞,那下回我给你再换个其他牌子的。”

    这些小卖铺一次性要的货都不多,三两件,四五件的,销量有限。大的批发商看不上,自己去进货有时候还麻烦费劲,有个固定的批发送货还是乐意的。当然,能不能把这个渠道给挣来,也得看各人本事。

    收了钱,张杰华踩着三轮车继续跑下家。货款这家是现结,也有一些是压着一个月一结的,甚至退货赖账的也有。

    不过总的是好说话的人多,做生意,磕磕绊绊总是有的。

    一个早晨的时间,兜兜转转,三轮车里的货物基本都清空了。也还有一件,是半箱沙琪玛,不知道是什么杂牌的加工代理,店主卖了两个月卖不动给退了回来。

    张杰华拆开一个咬了口,粘牙得厉害,天太热,已经化了。

    踩着三轮车,张杰华没马上直接往自家的店面赶,这时候回去也无事可干,还不如在外面转转。

    很快到了他要去的地方,体育场。其实说体育场也不太贴切,听人说是隶属体育学院的一个训练中心,平常也不怎么对外开放。

    将三轮车停在外面锁好,很快有个穿制服的年轻人出现跟他打招呼。阿凯,一个体育馆门口的保安。

    张杰华之前来了好多次,和这个叫阿凯的保安算是混熟了。有时候他自己都没想到,在老家小学中学都不太爱和人打交道,结果在这个城市里,很快就能够去结交各种各样的人。

    “这个送你了。”张杰华将车上的半箱沙琪玛搬了下来,这些基本也卖不掉,拿回去还要惹得母亲一番牢骚,干脆直接送给这新认识的小伙伴。

    叫阿凯的青年也没客气,随手拆了一个塞进嘴里,从海南跑到魔都来打工,这种甜甜腻腻的小零食也不常吃到。

    张杰华熟门熟路进入体育场馆,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跑这里来。有时候在这里一待一整天,最后回去的时候被母亲责骂,他也还会来。

    看着附近不知道哪个训练队来这里训练,有人在跑道上奔跑着,他就觉得特别高兴。偶尔没人的时候,他也会自己上去跑两圈,这种平整的橡胶跑道跑着可比煤渣跑道舒服多了。

第七十一章 全国田径大奖赛

    全国田径大奖赛是国内田径项目最高级别的田径赛事之一,运动员参加全国大奖赛的分站赛累积积分和排名,最后在总决赛获取奖金。

    一般运动员参加这种项目的比赛,主要是希望展示自己,吸引国家队的注意,能够更进一步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级别的赛事,另外一个目标,主要就是为了参加全运会,国内大奖赛和锦标赛都通过算积分与全运会挂钩,运动员要累积一定的积分才能获得全运会的参赛资格。

    当然,赛事奖金也是一个重点,不过如果没有破纪录的成绩,其实田径大奖赛的赛事奖金并非很客观,反倒是田径全锦赛某些地区奖励还可以,不过一般大头都是全运会奖金。

    这一次在保州举行的全国田径大奖赛,已经是第三站,下个月还有最后一站,就是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大奖赛总决赛。

    从禾岛市到帝都的飞机上,苏祖一路听着新来的助理教练王远斌不耐其烦地和他讲解,这个田径大奖赛的赛制和意义,但只听了几句,就觉得实在有些名不副实,而且相当麻烦。

    国内的田径大奖赛看着级别很高,但事实上在人气和参赛的运动员数量和质量上都一般,国内大奖赛积分较低,因此很难刺激选手发挥高水平,也难吸引名将参赛。

    复杂的赛制有时甚至专业的运动员都搞不清楚,观众更是无从考究,外行看比赛只看明星运动员,缺少明星和高水平的成绩,比赛自然就没看头。

    “其实,这个大奖赛和国际田联的大奖赛、黄金联赛类似,不少地方都是一样的赛制,不过国内的大奖赛站点没有那么多,而且比起国际性的赛事积分低,一些赛制的设置上有也调整。”助理教练王远斌很有兴趣地给苏祖科普着。

    从禾岛市到保州并没有飞机直飞,需要先到帝都机场,然后转火车过去。这一路行程辗转,还是有些无聊,苏祖也乐得听一听这些体育赛事知识。

    国际田联黄金联赛是按照国际田联的赛事划分,是第三级别的田径赛事,规格已经相当高。国际田联将各种田径赛事有划分十个等级,第一等级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奥运会和国际田联世锦赛。第二级别就是国际田联的世界田径总决赛,国际田联世界室内锦标赛,国际田联世界越野跑锦标赛。第三级别就是两人刚谈到的国际田联黄金赛,国际田联世界杯赛,以及各个州的锦标赛。

    各个级别的赛事从高到低都有算积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