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伏藏师 >

第239部分

伏藏师-第239部分

小说: 伏藏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骆原举起手来,张了张嘴,最后却只尴尬一笑,没有说出什么。

    在雄巴村,堂娜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以被鬼湖拉昂措吞噬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出大悲剧,永远无法重来,更无法弥补。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骆原的邀请。

    林轩看得出来,萨曼莎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又出了什么事?”林轩问。

    “你刚刚听见工人们吆喝了,是一只风筝落下来了。”萨曼莎回答,“那是一只非常奇怪的风筝,空沙正在检查它。”

    “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能否直说?”林轩问。

    萨曼莎苦笑:“我不是不想说,而是怕说出来的话你根本不相信,其实连我自己都不信。那是一只求救风筝,上面有文字,说的是有人被困在一个很奇特之处,类似于地下超级空间。并且,这个求救者说,只要能救他出来,他就可以把半个欧洲分封给恩公作为领地,并将这些地方的财产全都赠予恩公。”

    这些话果然是没法叫人相信的,所以林轩听了,嘴角立刻浮起冷笑。

    “能把半个欧洲分给别人的,近代只有拿破仑、亚历山大两位开国大帝有这种权力与气魄。这人要么是说胡话,要么是跌坏了脑袋。”骆原也说。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风筝的出现给他们的珠峰探索过程增添了一些趣谈,每个人的紧张心情都舒缓了一些。

    帐篷外传来脚步声,随即响起一个尼泊尔工人的声音:“林先生,空沙先生要我把风筝送过来,他说自己想出去走走。”

    林轩走到门口,从工人手里接过一只仅有一个脸盆大的风筝。

    那风筝的造型是一只收敛着翅膀的大鹰,乍一接触,就让林轩吃了一惊:“这鹰,似乎是……”

    他向骆原一望,骆原立刻脱口而出:“帝国的风筝?”

    那种鹰,是纳粹德国战败后,被封存在耻辱柱里的形象,全世界人人唾骂。

    林轩举高风筝,让众人看它的前后左右。

    骆原一边看一边颔首:“果然正确,果然跟我想象的一模一样。”

    扎制风筝的原材料非常正常,是竹架和毛边纸,大鹰的绸缎羽翼上,又用金属片仔细点缀着。

    “谁会做这种蠢事呢?把风筝往这边放,而且采用了数十年前的纳粹徽章?”骆原百思不得其解。

    那些求救的话写在风筝背面,是用一支粗尖的钢笔写下的,通篇都是德语。

    “谁会以风筝求救呢?看文章的结尾签字画押部分,似乎是二战当时的最高元首。如果这是真的,这样的一只风筝就可以在古董商那里卖不少钱。”骆原又说。

    “风筝是突然出现的,而不是从东南、正南或者西南面缓慢飘过来,这一点真是奇怪。就好像它是从空气中变出来的。”萨曼莎说。

    林轩第二遍看那些德语文字,他不止一次从历史文件中看过元首的亲笔字迹,现在有九成九以上的把握认定这些是元首写的。

    那些德语可以翻译如下:“救我,我在山底极深之处,被困。如果谁能救我,我将分封他一半欧洲土地,其上的税赋、人民、收成全都给他。我来自柏林,有着无比巨大的权柄,可以打败任何强敌。只要有人救我,他的一生,就会荣华富贵加身,永不褪色。”

    “好像是元首——如果是元首,我们的任务是不是还将继续下去呢?”萨曼莎喃喃自语。

    除了拿破仑、亚历山大大帝之外,纳粹元首的确也算得上是能够支配半个欧洲的人。

    “风筝在这里,放风筝的人在哪里呢?”林轩低声问。

    “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看起来,风筝的主人是找错人了。”骆原回应,急于脱身,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抛开。

    “拆开风筝看看,你有意见吗?”林轩问萨曼莎。

    “为什么?”萨曼莎回答,“我们的事情已经够多了,不如罢手,等到下山后再详细研究?”骆原问。

    林轩抚摸着风筝的龙骨,低声回答:“我怀疑,这风筝来自于七八十年前的匠人手中,而不是哗众取宠的现代商品。可是,新问题又来了,没有人放风筝,风筝是不会自己动起来的。我看到这一只风筝的时候,忍不住感慨万千,最起码它能证明,我们的搜寻方向是对的,从未放弃理想……”

    “好了,打开吧,我真想看看里面有没有动人心弦的东西呢!”萨曼莎说。

    林轩把风筝摆正当,手指沿着龙骨逆向向上,很快就将风筝的外层剥离开来。

    每一根扎风筝的竹篾上,都用德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及中文写着同一句话:“永生者最后的诀别,时光匆匆老去得很快。”

第一百七十二章 罗刹海市

    真正令林轩感到惊异的是捆绑风筝龙骨的那些透明丝线,根本不是平时所见的尼龙线、棉线或者是塑胶拉丝线。

    “那是什么?”萨曼莎反应极快,看出了林轩的异样,“有点像是天蚕丝,又像是某种海洋生物的筋络,是不是。”

    林轩点点头,他抚摸着丝线,随即发现,那些近似于竹篾的龙骨也根本不是竹竿劈成的竹篾,而是另外一种动物的骨骼制成。同样,起初看着像毛边纸的东西,则是极薄的一层动物表皮;金属片则是动物的眼珠剖开后晾晒、修割而成的。

    “不知道是什么人才有这种变废为宝的精妙技艺?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但风筝上写的却是德语,写求救信的与制造风筝的绝对不是同一个人。”林轩自言自语了一阵,忽然抬头问萨曼莎,“在你的资料库中,元首并不懂藏语,对不对?”

    萨曼莎略微沉吟了几秒钟,郑重地点头。

    林轩点点头:“那就对了,假如元首能够流利地使用藏语的话,甚至他就算只懂一部分藏语词汇的话,都会写一封‘藏语求救信’,而不是在珠峰上使用德语写信求救,毕竟登陆此地的探险者之中,连十分之一懂德语的都没有,更何况是这种夹杂着老式词汇的德语句子。”

    全球各国的语言都是不断进化的,就拿中文来说,从1900年至今,书面文字的习惯便由“右左上下”的规矩变为“左右平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更是将繁体字修改为简体字,改动极大,并且对于中华民族的知识体系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语言习惯上,也由之乎者也的老式语言更改为更通俗、更流畅的现代白话。

    欧美各国的拼音类语言变化更大,很多老式词汇被抛弃,许多新词被创造出来,各种简写、略写的变数层出不穷。

    所以,由写信者的用词,就能看出这篇文稿的书写年代。

    “你的意思,已经认定求救信是元首写的了?”萨曼莎问。

    “没错。”林轩与骆原几乎是同时回答。

    “你们应该知道,一旦承认这一点,就等于是承认元首曾经到过珠峰,并且失陷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某一处。同理,二战时苏联克格勃在柏林发现的元首尸体,就只是替身或者虚构出来的。”萨曼莎慎重地说。

    林轩把风筝骨架递给骆原,骆原仔细观察后,又转交给萨曼莎,最后再回到林轩手中。

    “我想把这个骨架也解开,因为我由风筝联想到了一些事,那是一个传说。传说中,有一位美若天仙、智慧超群的女性高手,游弋于喜马拉雅山脉,随时随地护佑藏民,无数次将面临雪崩、地震、飓风、冰暴的藏民救出来。”林轩说。

    “我知道那个人,藏民们给她起了个相当复杂的藏语名字,翻译成汉语为‘海珠亦真’。据说,海珠亦真曾经用风筝通知藏民们注意防范将要来临的危险,而她的风筝就是取用了海洋生物的筋络、鱼骨制成。难道这一次,她用自己的智慧救了元首一命?”萨曼莎疑惑地接下去。

    林轩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将风筝龙骨翻来覆去看。

    “从风筝本身看,它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至少在五十年到八十年之间。它在很久之前被制造出来,再经元首写字后释放出来,这五十年,它到底是藏在哪里,是在妖山怪水之间飘荡,还是悬挂在某处山谷里,好不容易才挣脱?”萨曼莎的情绪变化太大,有时候激昂亢奋,有时候又优柔寡断,陷入思想的桎梏之中。

    一个突然出现的风筝,瞬间将萨曼莎的思想扰乱,使她不能正常思考。

    试想一下,风筝出现与否,并不影响队伍的前进方向。元首的求救信来自哪里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必须突破一切障碍,进入地球轴心。

    林轩微笑着摇头,否定了萨曼莎的一切:“萨曼莎,风筝只是风筝,不要把它看成是有生命力的人。它是不具备任何思想的,只是被人驱使。忘掉二战至今的五十年时间吧,在珠峰,时间不是唯一的坐标。”

    萨曼莎有些焦躁地走来走去,不时地向帐篷外面看。

    “大家读过中国古代奇书《聊斋志异》里的《罗刹海市》那篇小说吗?”林轩沉思了一阵,再次开口。

    骆原点头:“当然读过。”

    萨曼莎也说:“读过,那本奇书相当有趣,其中许多篇章提及俄罗斯时,都以‘罗刹国’相称,可见古代中国人将我们俄罗斯人视作妖魔鬼怪,真是惭愧。”

    林轩一笑,自己只是想到了“海市”,却不料“罗刹”二字,正好是戳中了俄罗斯人的痛点。

    “不好意思,我只是要借用那故事提醒大家,没有讽刺俄罗斯朋友的特别用意。”他笑着解释。

    萨曼莎颔首,随即伸手示意:“请讲。”

    林轩马上说下去:“我记得那篇小说中提到‘海市’时是这样说的——村人曰:吾侪小人受大夫赐,明日赴海市,当求珍玩,用报大夫……海中市,四海鲛人,集货珠宝;四方十二国,均来贸易。中多神人游戏。云霞障天,波涛间作。贵人自重,不敢犯险阻,皆以金帛付我辈,代购异珍。今其期不远矣……每见海上朱鸟往来,七日即市。未几,果有踵门寄赀者,遂与装赀入船。船容数十人,平底高栏。十人摇橹,激水如箭。凡三日,遥见水云幌漾之中,楼阁层迭;贸迁之舟,纷集如蚁。少时,抵城下。视墙上砖,皆长与人等。敌楼高接云汉。维舟而入,见市上所陈,奇珍异宝,光明射眼,多人世所无。”

    他的记忆力也真是了得,复述那篇小说中的重要章节,流畅完整,毫无遗漏之处。

    现代气象中的“海市蜃楼”与蒲松龄小说中的“罗刹海市”是有交集的,只不过,如今的世人只能远远观望,用长焦照相机或者是望远镜来观察海市蜃楼的幻景。古代人则恰恰相反,能够登舟摇橹,直趋海市深处,并且与海市中人贸易来往。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骆原说。

    林轩微笑,他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只是,他一直觉得,蒲松龄从别人的描述中写成了《罗刹海市》那篇小说,其出发点一定不会是空穴来风,而是确有此事。

    “我猜,纳粹元首已经抵达海市,那只求救的风筝也是从海市里面发出的,而传说中的海珠亦真,则是完完全全的海市中人——海市,即是珠穆朗玛峰,只不过数万年来的造山运动,将大好海市变成了巍巍雪山。”林轩语气坚定地说。

第一百七十三章 自毁系统

    骆原倒吸了一口凉气,久久没有开口。

    《聊斋志异》是一部志怪小说,由中国明代山东淄博的异士蒲松龄编纂而成,书中专门搜罗民间古怪传说,鬼狐妖怪、山精树祟无不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全书分为8卷,共491篇,约40余万字,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罗刹海市》那篇小说描述的是“海市蜃楼”的传奇故事,曾被近现代编剧们数次搬上银幕,广受观众们欢迎。

    海市蜃楼是真实存在的,但那些虚无缥缈的幻象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谁都无从知晓。就连最严谨、最多智的现代物理学家们,也只用“镜像、光反射”来粗略地解释它。

    “如果元首进入了海市蜃楼……甚至说,地球轴心也在海市蜃楼里,一切构想都是虚幻的,世间没有地球轴心,只有海市蜃楼,传说中掌控地球命运的地球轴心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并不存在,人类终其一生都无法抵达。那么,元首和爱娃并不存在了,是不是?”骆原喃喃自语,已经完全被“海市”的概念困住。

    林轩试探着去打开风筝龙骨上的线结,在他的手指摩挲下,那些丝线渐渐融化,成为几滴透明的水珠。

    “是冰,那些是冰丝,从冰雪中抽出的丝。”萨曼莎脸上的表情说不清是惊骇还是悲哀,“我们俄罗斯总部的绝密档案中曾有记载,那位珠峰异人海珠亦真发出的每一只风筝,都是用冰丝捆缚的,不给世人留下任何追踪的线索。”

    林轩略一思索,便明白了“寒冰抽丝”的道理。

    古代中国武学中有“束湿成棍”的技艺,便是将布匹浸水后,利用其湿重的特性,贯注力道,使之成为一条韧性十足的棍子,等于是改变了一段“软体”的性质。那么,将坚硬的冰抽离、分解,变为可弯折、可缠绕的丝,绝对是可以做到的。只不过,现代应用科学中没有这种需求,才不会被大量使用。

    “只有在极寒的状况下,至少要在摄氏零下二十度甚至更低,才能得到冰丝。人的体温为摄氏37度,两下里接触,一定会将冰丝融化。”林轩说。

    线结消失,风筝的龙骨失去了束缚,完全散开。

    稍后,龙骨也渐渐软化、融化,化为冰水,而那张写满了德语的鱼皮、闪闪发光的鱼眼也步线结、龙骨的后尘,悄然融化,不留痕迹。

    他们得到了风筝,但除了求救信上的内容,其余什么都没留下,一切有形的东西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毁。”林轩忽然不寒而栗。

    在近现代的间谍系统中,最高明的传递信息方式无不以“自毁”作为结尾。唯有自毁,才会保持最顶级的保密措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