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伏藏师 >

第379部分

伏藏师-第379部分

小说: 伏藏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日出或是日落的时候进寺,在太阳的光影变幻之中体会四大林的殿宇深处蕴含的神秘玄机。

    很多次,他感觉自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窗户前,与藏地那些古代高僧的智慧只隔着一层窗纸的距离,只要找到最恰当的那一点,轻轻一戳,就能贯通古今、融汇汉藏的至高境界。可惜的是,要想捅破这层窗户纸真的很难,何况他又只是一个人默默探索,从没有遇见能够点化他的高僧。

    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他甚至有一次在功德林寺三昼夜打坐而突然晕厥过去。因为有那次不愉快的经历,他暂时停止了对四大林的探索。

    现在,黑人提及13世喇嘛的往事,令他再次想到了深入探究四大林的日子。

    不知为什么,当他凝视着黑人的眼睛时,心里竟然出现了一种“此人曾经见过”的奇怪错觉。

    他跟黑人当然是第一次见面,因为之前双方根本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那些往事,历历在目,不是吗?”黑人忽然换了一种语言。

    林轩一愣,因为那是一种在广东、香港交界处的人们常说的变异粤语,以粤语为底,其中又夹杂着潮州话、闽南语的发音,相当晦涩,外地人根本听都听不懂。

    “你竟然会说这种方言?”林轩反问。

    “不止是这一种方言,我还会说很多种。中国大陆各地方言、日语、朝鲜语、马来语……我都会说。”黑人脸上的肌肉抽搐了几下,表情变得异常痛苦。

    “怎么可能?你竟然同时学会了这么多种语言?”林轩追问。

    黑人想了想,说了一句更加高深莫测的话:“这些语言都不是学来的,而是天生如此。”

    普通人听来,当然会将这句话理解为“语言天才”,但林轩脑中却像翻江倒海一样——“一个人天生就应该会说、会写某种语言,也就是他的母语,是一切生活、工作的基础,也是他一生绝对不会忘记的基本技能之一。如果一个拥有很多前世的人,而每一次前世又不在同一个地方,则他必定会有无数母语,熟练掌握,永记不忘。黑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是一个拥有很多不同国家前世的人。那么说,他的其中一个前世是在粤、港交界处生活的,真是诡异之极……”

    “语言不重要,你听我说——那些往事,历历在目,不是吗?”黑人提高了声音。

    林轩敏锐地意识到,那是一句暗号。但是,他并不知道接下来自己应该说什么。

    接着,黑人用几十种不同国家的语言重复“那些往事、历历在目”这句话,除了常用的中文、英语、法文、日语、德语、俄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之外,他甚至还使用了非洲大陆上的几十种民族语言,前前后后加起来至少换了四十多种。

    直到最后,林轩都无法领悟那句暗号。

    “你听不懂?”黑人又改用英语说话。

    林轩摇头:抱歉,我领悟不到那个暗号的意义。

    黑人舔了舔嘴唇,嘶声说:“我其实可以一直说下去,全球语言门类大概有4000至8000种。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数字,为5561种。但是,这只是人类现有的、现用的语言,在这之外,已经有很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上消失了。比如著名的哥特人和玛雅人的语言文字,以及赫梯语、卢维亚语、达尔马提亚语、苏默语等等。以中国的语言文字为例,各民族的57种文字中,17种已经消亡,它们是突厥文、回纥文、察合台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粟特文、巴思巴文、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东巴图画文字、沙巴图画文字、东巴象形文字、哥巴文、水书、吐火罗文。中国各民族的80种语言中,至少12种已经消亡,它们是和阗语、粟特语、吐火罗语、哥巴语、西夏语、东巴语、契丹语、女真语、于阗语、巴思巴语、察合台语、鄂尔浑-叶尼塞语……”

    当黑人熟练地背诵这些专业性知识的时候,林轩深感佩服,自叹弗如。

    “消亡的难以复生,现存的却又如何?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陆各民族现有语言60多种,文字40种,大多数处在消亡的前夜,使用这些语言的人越来越少,门巴语只有6000人,京语5000人,保安语5000人,鄂伦春语4000人,赫哲语1000人。这些数据是80年代公布的,而今还有多少人在讲这些语言?在故宫,高悬的金匾上都写着满文,但除了少数专家已经没人认识它们。这个盛极一时的皇族,已经全部使用汉语。《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只有爱珲和富裕两县还有少数农村的满族老人会说满语’。那么庞大的帝国,为中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康乾盛世’也都灰飞烟灭,岂不可惜……”黑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竟然如此广博,令林轩无言以对。

    他根本想不通眼前的黑人怎么会对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如此熟悉,简直是如数家珍一般。

    在林轩头脑中陡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这些话,似乎之前在某个时候亲耳听过?”

    可以肯定的是,他从小到大并未见过此人,特别是有明晰记忆以来,他从未跟一位黑人如此接近过。

    13世喇嘛的故事已经载入史册,任何一个记忆力较强的人都能在熟读之后复述出来。只不过,让林轩感到惊诧的是,黑人说话的口吻、措辞都是他极其熟悉的。

    “这些话的核心在哪里?对方究竟为什么要复述这样的故事?”林轩在心底一遍遍地问自己。

    “那么,还要继续听故事吗?”黑人幽幽地问,随即不管林轩什么反应,立即继续背诵——

    1895 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3世喇嘛受比丘戒后,藏地正处在动荡时代,各大政治经济集团都急切地希望13世喇嘛亲政。于是,三大寺和噶厦的僧俗官员们借口“神意”逼迫摄政王第穆呼图克图辞职。摄政王尽管很不情愿,还是向13世喇嘛提出了辞呈。喇嘛将辞呈提交给三大寺和全体僧俗官员会议讨论,结果与会者一致认为——至尊喇嘛现已精通浩如烟海的显密二宗教义,习修完毕全部经文,按例,时到十八寿年应开始亲政,现寿年已超过双十,政教的明鉴力等各方面均已具备他人所无法比拟的能力,已获得所有僧俗众生的共同赞颂,故应祈请至尊喇嘛执掌大业。

    13世喇嘛回复说:西藏涉外条约的事宜关系重大,至今尚未了解。政务繁重,我辨析智能低微,如掌管政教事务,尚难知晓对众生是否有益?故不宜亲政,如定要亲政,需询问乃穷护法神。

    结果,乃穷护法神问卜的结果是:执掌政教宏业时机已成熟。

    1895年8月,光绪皇帝就喇嘛亲政一事下谕:尔已成年,深谙显密二宗诸法,为利乐之大根。尔深明释迦牟尼佛主所创教义,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为社稷平安,对恶者治罪。注定尔将为西天众生谋利乐,朕特遣人员与尔授权为赞化政主之主,并与尔丰厚赏赐。愿尔留心经卷,为佛教兴隆和众生造福。

    蓦地,林轩心头射入了一道电光,瞬间撕裂了所有的困惑——“我知道了,我知道了,这些话……这些话正是我说过的!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从前说过的话,又在这一刻由黑人口中转述出来!”

    这种刹那间的顿悟毫无预兆而来,犹如枝状闪电刺破厚重的积雨云一般,横空出世,照亮天地。而且,此刻顿悟到的结果匪夷所思之极,让他陷入了无法抑制的心灵震撼之中。

第四百二十七章 帝王转生

    林轩之所以被震撼,是因为他意识到,曾经亲笔钦定13世喇嘛主政的那个人与自己有着莫大的联系。

    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当他听黑人背诵“光绪皇帝就喇嘛亲政一事下谕”那一段话时,脑子里顿时清晰浮现出一个着龙袍、伏龙案御笔亲书手谕的帝王形象,每一句话都如同他亲口说出来的一样。

    “再说一遍后面那段话。”林轩低声说。

    黑人并未从命,而是目光灼灼地望着他。

    “怎么会这样?”林轩自言自语。

    “这是简单明了的事实,不是杜撰出来的曲折故事。我们据守此地,就是为了替这个世界保有最后一份真实记录。”黑人声音很低,但神情却无比骄傲,仿佛能够肩负这样一种使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历史上,清朝政府与藏地的联系相当密切,这也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军事力量极其强大,其西南、西北两翼的驻军都可以将边陲覆盖,确保当地的政治、经济不受外敌入侵的影响。国家强大,大小部落自然就会献礼依附,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所以,那时候中原皇帝的圣旨能够震慑八方,通达四海,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和谐盛世。

    “我是谁?你是谁?他们又是谁?”林轩抬眼四望。

    “我只知道,我是我。”黑人回答。

    其实,这样的问答已经没有意义。人的名字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如果黑人并未在历史上留下痕迹,那么就算他说出名字,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粒微尘而已,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已经没什么分别。

    相反,林轩所代表的那个形象则是独一无二的,由其缔造的历史,也早载入史册,万事不易。

    林轩能够感知到的那位王者,就是清朝历史上争议极多的光绪帝。

    历史记载,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生于1871年8月14日,死于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在载湉亲政后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光绪帝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而以清朝战败告终。他痛定思痛,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牵制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这一股势力,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葬于清西陵之崇陵。

    这段历史是近代人耳熟能详的,尤其“百日维新”来得快去得快,当时辅佐光绪帝变法的人转眼间由朝廷重臣变为逆贼,并遭拘捕诛杀,真正令史学家扼腕叹息。

    后世史学家曾以精密系统模拟过“戊戌变法”成功后的情况,一旦新法得以全国范围推广,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大清王朝将会二次腾飞,出现第二次“康乾盛世”。

    在更久远的历史上,唐朝曾有两次兴盛时期,一是“贞观之治”,二是“开元盛世”,使得这个王朝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女帝登基”的沉重打击,仍然得以久盛不衰,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大时代。

    后人看历史,往往能够高屋建瓴、抽丝剥茧地去看,将光绪帝所处的“垂帘听政”时期放在显微镜下分析。光绪帝之所以败,败于无私无畏;慈禧太后一派之所以胜,胜在心狠手辣。所谓政治倾轧,大抵如此,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只有那些敢于打破一切禁忌,消灭一切人类善根的势力,才能永远占据权力中心。

    回顾那些历史,林轩立刻赶到了锥心之痛。

    在这一刻,他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独囚瀛台、郁郁而终的那个人。当然,野史另有传闻,皇帝之死,另有隐情,应该是死于衔命而来的刺客之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林轩长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黑人长声应和。

    前两句诗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相》,后两句诗则跟“戊戌变法”有直接关系,出自于谭嗣同的《狱中题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康有为曾高度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在那段黑暗历史中,谭嗣同的出现,如同一颗暴力改良、流血变法的火种,为中国大陆点亮了改朝换代的燎原之火。

    “我知道你是谁了?”林轩怆然。

    “我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知道自己是谁?”黑人饱含期待地说。

    两人四目相对,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更深的悲凉。

    他们都曾经是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人物,命运之锤落下,王臣各自逃命,朝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对于全人类、人类历史来说,他们永远都是微不足道的。褒奖者说他们是改革先驱,国人楷模;贬损者说他们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那么,作为一个人,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心路历程,全都冷暖自知。

    公元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是,变法革新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利益,所以遭到强烈压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