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214部分

甲申天变-第214部分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能够想到太后的返回,就一定能够想到福临的提前远遁,若是赴死军有安排地话,拦截吴克善一千多的骑兵不是很大的问题。或许这也是李四故意这么安排,为进一步追杀进草原荡平蒙古各部做一个铺垫。
    蒙古各部是什么情况。孝庄比李四还要清楚。既然满洲内部都能分裂成这样样子。本就征战不断地蒙古更容易分裂。李四刻意地打一派拉一派。会有人抢破了脑袋做他地傀儡。
    如果是这样地话。就算赴死军不把小娃娃福临当一回子事情。蒙古内部也会放弃对福临地追杀和对科尔沁地围剿。
    “其二。若是你愿意和赴死军联手。我家大帅会放你们母子一条生路。甚至还会封王封侯。当然都做不得真。也就是不至于饿死而已。大帅说你是个聪明地女人。会明白这里头地意思。”说完了这么一番话。赵启峰看了看孝庄:“你选吧。”
    所谓地封王封侯也仅仅是说说而已。谁也不会当真。史书上地“违命候”还少了?国破之时屈膝而降。虽然可保一时不死。可哪一个不是下场凄惨?又有几个是真正能够存活下来地?
    何况孝庄从不把自己地生死看成是最重之事。只要儿子逃了出去。已经是心满意足。何况在福临身边还有一个绝对忠诚也绝对可靠之人护卫。孝庄已经放心了。
    “李四这个人真地是很有本事。可他终究是看错我了。我若是一心求个芶且偷安。又怎么会有今日?”孝庄拢拢了已很是散乱地头发。面上还带着微笑着:“李四想利用我做什么我心里清楚地很。若是以此相胁。未免也忒小看我了。我是那种贪生怕死之人?不必选择什么了。只是是不知能不能容我自尽?”
    “不容,你必须死于我赴死军之手。”赵启峰眼中锋芒一闪:“你可要想清楚了,若是后悔现在还来得及……”
    “我做地事情,从来也不会后悔,既然是输了就要输的起,你们动手吧。”孝庄挺身而立:“为什么你都认为我会后悔呢?你们和我……”
    说话间,孝庄挺直的身子微微一退,随之就是弯下腰身,也只不过是微微一个弯曲而已,旋即就又挺起胸膛。
    前胸上的刀子已经贯穿而过,直没入柄,殷红的鲜血浸染前襟,孝庄仿佛浑然未觉,眼神反而更加的清明透亮:“身死之前未曾受辱,带我谢谢李四的好意了。”
    “大帅嘱咐过的,你这样的人,要死的干干净净。游街示众为万人所辱,只会有更大的麻烦。”赵启峰把刀子一抽,带的孝庄身子前栽,下意识的扶住赵启峰:“你们捉不住福临的,捉不住的……”
    孝庄的声音越来越低,身子也软软滑倒下来,气息渐渐微弱几不可闻:“我不后悔……”
    包括赵启峰在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孝庄会畏惧死亡。在这个时候为了活命,做赴死军的傀儡是个不错的选择。活捉孝庄,以他为傀儡解决和平定京城内部的满蒙残余,进而让京东一代的旗人投降,这是李四的算盘之一。
    但是这个女人和爱新觉罗的那帮子人完全不同,也不会为了顾全性命而不顾一切,甚至是把个人生死看的极轻,这一点,是李四想不透彻的。
    无论是大智大勇之辈还是大奸大恶之徒,从来就把个人性命看的重于一切,并不能说这就是怕死,而是要保存下一个希望,保存住再一次东山再起的可能。此种人或事,斑斑史书不胜枚举。
    孝庄心机深沉,敢于取舍,未必就比当世地风云人物逊色了。可绝对不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也谈不上是大奸大恶,因为她地心中所想和目中所见与别人不同。不管是民族的兴衰还是这三万里河山,就算再加上亿兆生灵,也没有福临更加重要……
    李四算准了孝庄逃不出去之后会回到慈宁宫,要强说是有什么未卜先知的本事,就有点儿胡说八道了。既然这个女人宁可让满洲分裂也要多尔衮除掉,就说明她把自己看的比江山更重要。这种人不大可能会硬冲硬拼,这个聪明地女人很有可能会投降免死,因为她知道她这个人对赴死军还有用处。
    李四只是算准了前半部分而已,后半部分却算的太差。孝庄回来不是为了保命投降,而是准备自尽的,因为除了她儿子之外,她不珍惜任何人的生命……
    也许这就是孝庄说言地“目中所视心中所想各有不同”吧。
    伴随着赴死军迅速扫荡城中残余的八旗战兵,外面的暴动已经全面蔓延,到处都是愤怒的人群,冲进一家又一家旗人户中,以各种手段宣泄着曾承
    欺压和凌辱。
    包衣这才想起来自己的血统,大喊着“我是汉人”,就被棍棒打地脑浆崩裂,然后百十双大脚踩踏而过……
    刚刚进程才不久的赴死军还没有心思理会这些。
    孝庄被斩,福临出偷,而且逃走的路线是西北的古北口,而不是预料中的东北延庆方向。大帅地西路军之拦截了东北方向,若是再不赶紧追赶,就真的让鞑子小皇帝逃走了。虽然这个娃娃皇帝不算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可终究是一个憾事,总是不够完美了。
    “庚字营和戌字营都追出去,路营官只带着马步营,就算追到了,也只能缠住吴克善……”吴克善手里还有一千好几地蒙古轻骑,虽然比不得蒙八旗的悍勇,可迅捷如飞地轻骑兵依旧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而路丙寅地马步营在冀州刚刚吃了大亏,减员不少,真要厮杀起来,不大可能招架的住。
    当然以老路的经验,不大可能会和优势的敌人硬拼死扛,只要缠住吴克善就行,后面的主力会赶上去的。
    至于鳌拜率领的两千多八旗京卫,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大帅亲自在那边坐镇,两大先锋营严阵以待,就是再有三五个鳌拜也插翅难飞。
    最为破京的方面最高指挥,最让程子栋头疼的还是已经不是军事问题,而是城中数以万计的旗人和包衣。虽然这些人早就开始撤离京师,可还是存留下来相当数量。如何处置这些人,程子栋有点儿犯难。
    鸡犬不留这四个字在很大意义上是威吓的言语,真要说屠杀数万手无寸铁的鞑子,自己个儿的心里头还真有点儿那啥。
    程子栋是程子栋,绝对不是鲁识字,就是再怎么样也不可能如鲁识字那样救这些人。
    鞑子本就该死,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死绝了才好,这才程子栋的真实想法。不过现在已经是方面指挥了,就是要做这种屠杀平民的勾当,也会做的比较隐蔽。
    在如何对待相当数量的旗人这个问题,大帅没有很明确的交代。但是程子栋本人根本就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旗人,想来大帅也是同样的想法吧,所以在这种事情有很多手法可以操作,而程子栋采用的就是比较隐晦的那种。
    赴死军并不是很着急清缴无路可走的残余清军,甚至是故意放缓了进攻的速度。若是那些旗人真的妄图抵抗而加入了八旗战兵,那就简单多了。无论怎么杀不管杀多少,都不是屠杀,这是战斗嘛。只要参与到了战场上,就是军事力量,和屠杀无关。
    当然绝大部分旗人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很多旗人就是躲在自己家里,哆哆嗦嗦的祈祷上苍能够避开这次劫难。
    对于这些没有参与进战斗当中的旗人,程子栋的做法简直就是天衣无缝无隙可击——按兵不动。
    按照常理,占领城镇之后,肯定要扫清动乱迅速稳定局势。但是程子栋没有这么做,而是把大部分赴死军的军事力量调整到休整状态——现在城里这么“乱”,根本就“没有”闲工夫搭理那些民间地事情,等把残敌清扫干净之后,再安定局面也“不算晚”。
    要是说现在的民间还不算乱地话,纯粹就是睁眼说瞎话了。数以十万计的汉人走上街头,手持简陋的武器打砸异族的店铺宅院,燃起一处处大火,把一个又一个走投无路地旗人以暴戾的手段杀死。这要是还不算乱的话,天下可就真是太平无事了。
    街上正在打砸烧杀的人流,时不时地就会碰到成群结队的赴死军。那些被追的无路可走的旗人们再不把赴死军看成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向着赴死军的队伍里面跑。
    被赴死军抓起来,还不至于立刻就被杀死,要是被这些愤怒的人们追上了,立刻就会被撕扯成碎片,这笔账还能算不清楚?
    可赴死军地态度实在古怪,既没有抓捕这些被血光吓的发疯的旗人,也没有阻止因为愤怒而丧失理智的人群。仿佛根本就没有见到光天化日之下的暴力一般,对于眼前地一切都是视若无睹……
    报复以前的敌人,怎么说也不算是过分,可在正规军的眼皮子底下这么干,就又是一码子事情了。开始地时候,大伙儿还是有点害怕,害怕赴死军会出面阻止,可经历几次之后,立刻就明白了赴死军的意思。
    闹起这么大地动静,赴死军还能看不见?既然没有出手来管,那意思就已经十分明显了。
    “不愧是怎么贴心的军队,哈哈。”
    “赴死军就是咱们汉人地子弟兵,杀鞑子的事情早就开始做了,今天也该让弟兄们休息一下,看看咱们爷们儿的吧……”
    “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最是天公地道的事情。欠下那么多血债还能不还了?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便宜事儿?”
    赴死军的态度还真是古怪,既没有阻止发生在眼前的一切,也没有纵容,就是视若无睹的不管不问。其实大伙儿心里都跟明镜儿一样,这就是默许了。
    赴死军确实是没有出手参与对旗人的屠杀,程子栋敢拍着胸脯子保证这一点。可事实上要是赴死军不出手阻止的话,用不了三五日,京城的鞑子就真的是鸡犬不留。
    鞑子欠下那么多血泪债,赴死军不大张旗鼓的和他们清算就已经是够便宜的了,还想着得到赴死军的保护,除非是日从西出。欠下多少债下边的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儿账,至于怎么还、还多少等等诸如这般的问题,赴死军不参与……
    在京城中的“战斗”如火如荼之时,西路军和鳌拜也正式开战。
    自从出了昌平之后,鳌拜就不停的催促,押着队伍匆忙赶路。现在的局势这么烂,天知道赴死军什么时候就会追击上来。这队伍看着是有好几千人,可真正能够派上用场的也就两千多战兵,其余多是民夫和车队,押解着大清国搜刮来的财富,还有印玺、封册、冠冕、图册等物。
    这样的队伍不可能走的很快,但是鳌拜真是着急了,不要命的狠催,就是累死也不能休息。要是后头的赴死军赶上来,大伙儿都没个跑儿。走就知道有一路赴死军切到了宣化斧的地面上,要是不能赶着点儿紧,就是被围堵的局面。
    到达居庸关的时候,无论怎么恳求,鳌拜就是不同意在这里休整,继续赶路。
    走了这么远的路程,又带着这么多东西,还能不累?人力马力都消耗很大。可鳌拜不管这些,连在居庸关过夜的建议都用鞭子抽了回来,连夜北进。
    出了居庸关之后,鳌拜并没有按照既定安排直奔怀来,而是取道往北,奔永宁而来。
    鳌拜经历过的阵仗也不算少了,
    道赴死军的具体方位,可直觉上还是尽可能的远离点儿远道多走几天不算是个什么,要是一脑袋扎进赴死军的口袋,可就冤了。
    想不到的是,已经改道的鳌拜仍然扎进了赴死军的口袋。
    “贼女人,原来是让老子送死的……”按照孝庄所言,怀来还在清军手中,已经改道的鳌拜根本就没有遇到赴死军的可能。除非是赴死军长了翅膀,否则不可能在这一带出现。
    可眼巴前儿忽然就杀出来地不是赴死军是什么?鳌拜也算是百战宿将了,赴死军的那种杀气和勇悍不必战斗也能看地出来。
    这说了什么?说明皇太后根本就是让这些人来送死,好拖住赴死军,为其他方向争取逃脱的时间和机会。
    鳌拜自认因为算是孝庄很忠心的了,可还是被如此对待,心里的愤愤和不平肯定少不了。不过现在说什么也是正月十五贴门神——太晚了,只有死命地冲击一回,要是能冲过去最好,实在冲不过去,就只能调头回去。
    无论后面的局面多么凶险,总没有眼前凶险的吧?只要进了居庸关,再缓图其他吧。
    这第一仗是让丁乙赶上了。
    丁乙这人勇则勇矣,却少了点儿变通,能够不打折扣的执行大帅地命令,却不能应对多变是局面。所以李四特意把老油条孔有德和弓兵营给丁乙配备上了。
    “给大帅报信儿,就说老鼠让咱们给堵住了。”丁乙嘿嘿笑着:“老孔,真有你的,鞑子还真是想走这条路。”
    孔有德说鞑子会走这条路,也只是一种猜想而已,却不敢断定。其实也用什么神鬼莫测的本事,只要把自己放在敌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走这条路的可能要大一点儿而已。
    因为孔有德的表现不错,在赴死军中地地位在逐渐上升,起码在很多人眼中,孔有德以前那个满清恭顺王的身份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现在他就是赴死军中的一员。
    出谋划策谨小慎微,冲杀勇猛体恤士卒,孔有德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适应着新地身份,有时候甚至表现的很过火,可能是太急于取得大家认同的缘故吧。
    不过他地表现还是取得了很多人的认同,现在大部分营官都称呼其为老孔,视为亲密伙伴,其实这也是孔有德应得地。
    “早就派人给大帅送信儿去了。”不过孔有德还是不敢表现的太过抢眼:“我也是瞎猫撞上了死耗子,都是蒙地……”
    “你就装吧,装什么没有过门儿的?”丁乙开了个粗俗的玩笑:“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要是自己都不敢认,可就忒不爷们儿了。”
    孔有德一笑,也不分辨:“鞑子人多,咱们两个营还要小心才好。”
    “他们多怕啥?多少鞑子咱们没有见过?再者说了,你看看鞑子有几个能打的?”丁乙满不在乎的说道:“弓兵营加丁字营,还吃不下这么点儿鞑子?笑话。”
    鳌拜手中人员不少,可真能拿的出去的也就是两千多一点儿的战兵。就这么点战斗力也是多是临时拼凑的旗丁,手中能战的八旗老兵都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