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31部分

甲申天变-第31部分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四十九章 皇帝死了?真是大喜呀
     更新时间:2009…9…18 9:36:41 本章字数:2607
    “皇帝死了?哦,驾崩了?”这可是个石破天惊的消息,路丙寅惊的大叫起来:“李兄弟你可是亲眼看到的?这话可不能乱说。”
    “死的好!”魏无牙喜的拍案而起,因为过度兴奋,嘴角处的几缕鼠须都在颤动。
    自从李四进京之后,这条老神棍就本能的感觉到天翻地覆的变化已近在眼前,坐立不安的他有事没事总是往老路家里跑,想着打探出一点消息来。
    李四和路家父子都还没有回来,魏无牙几次来到路家屁的消息也没有得到,反而挨了路大嫂几扫帚。
    因为这老东西手贼的很,每次过来都会顺手摸走点吃食。在他准备偷走房檐下悬挂的腊肉的时候,被“嫉恶如仇”的路大嫂发现,拿着扫帚追了他足足有两条街。
    虽然路大嫂和娥子母女极度厌恶魏无牙,老东西还是腆着脸过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俺是李四的军师谋主,你四叔还等着俺给他拿主意呢。”
    这个自封军师的老家伙,其实还是有些个眼光的,李四也愿意参考一下他的想法。
    “不用李兄弟亲眼见到,皇帝肯定死了。”魏无牙兴奋的手舞足蹈,吐沫星子飞溅出去三尺远:“贼军进京,帝都陷落,这么大的黑锅谁也背不起来,皇帝不死也得死。”
    李闯进京一事太过重大,要说没有崇祯的责任,也实在说不过去。要说全部都是皇帝的责任,也太过牵强。王朝灭亡帝都陷落的责任肯定是要有人来承担的,当然那些权高九重的阁臣是不会站出来的,天大的一个黑锅只能交给崇祯皇帝一个人去背吧。
    谁叫他是皇帝呢。
    对于崇祯的死,路丙寅黑着个脸沉默不语,路大嫂则在一旁抹眼泪。毕竟是皇帝么,虽然没有给百姓留下什么好处,心底的那层念想还是有的。
    而魏无牙则毫不掩饰他地欣喜。
    崇祯就是魏无牙地灾星。要不是当年他扳倒了九千岁。魏无牙还过着出则车食则鱼地风光日子呢。哪里会象现在这样恓惶?
    崇祯地死除了让这个老神棍感觉到一丝报仇之后地快感。更有一种要成为英雄地莫名兴奋。
    这十几年来。老东西走南闯北地晃悠。对大明朝下层民众地疾苦看地一清二楚。
    土地地疯狂兼并造就成两个相对地阶层:极度贫困地百姓挣扎在饿死和造反地边缘。极端贪婪地士绅官僚疯狂压榨。地主所收地地租已经几十倍于国家田赋。这直接造成了国库地空虚和此起彼伏地农民暴动。而贫穷地官军根本无力面对混乱地局面。
    这种烽烟四起伏莽处处地局面对于魏无牙这种人来说。是一个充满了机遇地时代。
    凭着对大明朝透彻的了解,魏无牙清楚的知道就算没有李自成,肯定也有张自成王自成,大明朝的丧钟早已敲响。
    如何利用这动荡的局面来成就自己是魏无牙唯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主动投靠李闯之后很快做了逃兵,其一是因为老神棍发现闯军难成大器的本性,更主要的闯军没有给他晋身上层的机会。
    老神棍始终坚信自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之才,如苏秦张仪般经纬天下,似孔明刘基般辅佐新君,都不过是寻常事尔,只不过缺少一个施展的机会而已。
    崇祯一死,乱世到来,魏无牙这个老神棍本能的感觉出自己的机会要来了。可眼下的情形是闯军已遍布周围数省,太子等人就是肋生双翼也飞不出去,至于登基光复大明朝完全就是痴人说梦。
    “也许,咱们可以去联络平西伯,山海卫(实辖山海关和广左右两屯,到这个时候已经是包括宁远在内的一种统称,为了便于理解,直接忽略宁远用山海卫的这个称呼,其实在李闯进京之前,吴三桂的主力是在宁远的)有宁远精锐,距此不过**百里的路程。咱们少派些精干人手经密云后卫出长城,在蒙古人的地界上绕道而行,十日左右就能联络上吴三桂……”路丙寅的想法很明显,就是要和东边的吴三桂取得联系,以他的精兵创抗闯军。就算打不过李自成,还可以掩护太子南下。
    “吴三桂?”魏无牙犹豫半晌,终于否定了老路的说法:“吴三桂已成事实上的藩镇,莫说他的那点精锐不够李自成塞牙缝,就是他有足够的兵力也不会为了个太子就和李自成死拼。”
    事实上的吴三桂早就已经成为一个半独立的体系,如今天下易手,他那点兵力就成了更加宝贵的筹码。这天下不管是姓朱还是姓李,只要手上有兵,都要拉拢他吴三桂的。本月初三崇祯就飞檄调吴三桂率兵勤王,一直到北京城彻底落入李自成手中,也没有见到吴三桂的一兵一卒到达京师,可见吴三桂的全部心思还是放在如何保存实力上。
    吴三桂只会为自己打算,大明朝是不是灭亡反在其次。李四的优势就是比当时的任何一个战略家更明白这一点,当然话是不能说的这么直白,要不就真的被人当成妖怪了。
    “绕道去联络吴三桂?吴三桂已经是唯一有力的武力了,离了他吴三桂大明朝看似真的没有了任何希望。”李四磕了磕烟锅子,眯缝起眼睛说道:“你们想过没有?吴三桂会不会出兵迎请太子姑且不论,从咱们的村寨出发,到山海卫起码需要十日,就算吴三桂星夜来此,算上整顿兵马准备粮草的功夫,再算上抽调宁远以及广左广右两屯人马的时间,一个月之后能杀到这里已经算是神速。一个月么,时局还说不准会有甚的变化呢。”
    江山已经易主,朝代已经改换,这种变化已经是天翻地覆,这样的剧变还算小?还能有什么更大的变化?
    “中原如此剧变,满洲人会坐视不动?”
    “不会,趁火打劫是满洲人的秉性,八辈子也改不了。”老兵路丙寅太熟悉满洲人的秉性了,立刻理会了李四的意思:“兄弟你是说满洲人会趁机入关?”
    “依我看,满洲人也不会安生,定然会有所动作,这样的话吴三桂更不敢轻举妄动。”魏无牙早就想透了这一点。只不过受他本人思想的局限,他还想不到吴三桂以后的举动。
    “满洲人入关已是必然,其兵道无非有两条,其一是猛攻辽东,其二么……”
    老路忽然起身:“看来咱们又要准备大战了。”
    借道蒙古,从长城隘口密云方向入关是满洲人的老路数了。
    正文 第五十章 跑出来就开始瞎琢磨了
     更新时间:2009…9…18 9:36:42 本章字数:2589
    从进入刀把村开始,太子等人和一众的东宫文官就没有消停过。
    一些脑袋里灌满水的家伙刚刚没有了性命之虞,立刻摆出大明忠贞之臣的架势,嗷嗷叫着让李四集合民练反攻北京。
    许下的好处自然是不少,还搬出许多大义微言的圣人教诲,多是“社稷危亡,匹夫效死”云云,总之就是一句话:你李四反攻北京就是大大忠臣,否则,嘿嘿……
    反攻北京?收复帝都?拿叉子队这么点人和李自成打?这不是扯淡是什么?对于这种莫名其妙的狗屁说辞,李四就当没有听见。
    好在大部分人的脑子还算清醒,没有附和这种滑稽的言论。当然叫嚷最厉害的那些家伙也不会当真,只是借机表一表他们对大明朝的深厚“感情”而已。
    闯军在京中大肆铐掠的消息早就风传开来
    由于李闯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京城,这块蜷缩在长城拐角处的三角地带暂时还算平静。但是这种平静注定保持不了几天,对于新顺王朝来说,前明太子等人就在眼皮子低下这种事情不可能隐藏太久,于是南下就成了杨廷麟等理智派的主题。
    虽然整个西北和华北大部都已落入李自成手中,可大明这家近三百年的老店依然占据江南半壁和大半个西南,光是江南就有百万控弦之士,再加上西南沐家的精兵,完全可以抗衡甚至打败李闯。
    只要太子南下统领群臣,励精图治收复失地的可能极大,至不济也能和李闯划江对峙,所以这些文官南下的心气很高。
    希望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永远比希望更加残酷。
    可是南下的路途早被李闯堵了个严严实实,无论是北直隶还是河南,都是闯军的重灾区,唯一可行的路径就是泛舟浮海而下。
    经由海路南下最近也最现实地方法就是和平西伯吴三桂取得联络。由山海卫出海。
    “李校典护送太子东行。乃扶危定鼎之功。实乃千秋忠义之举……”杨廷麟已经记不起是第几次说这样地话了。这一次更是把太子等人都拉了出来说好话。架子放地极低。
    经过最初地惊魂稍定之后。这些前明遗孤就开始撺掇着李四护送太子去山海卫找吴三桂。其实李四本人去不去倒无所谓。主要是要他手中地那两千多可战之士护送。
    从此到吴三桂地地盘还有大几百里地路程。凭着仅有地百十名侍卫根本就是出去送死。必须取得李四地支持。
    可是李四地态度极其捉摸不定。甚至几次隐晦地拒绝了此事。一直把这些人晾在这小小山村。这让许多人心生狐疑:这个李四会不会是想把太子做为筹码。准备对李闯邀功地吧?
    这样地事情可不稀奇。这些天来。每日都能听说以前地朝中勋贵转投李闯地消息。这些以前对大明“忠贞不二”地家伙。风头转地极快。为了能够得到新顺王朝地青眼。什么事情都做地出。
    若真是如此,大伙脑袋上吃饭的家伙可就危险了,已经有几个胆大的文官商量着把李四单独诓出来,然后弄一出“摔杯为号”的把戏来“诛杀次獠”。
    “李校典断断不是此等样人,”虽然现在这样把太子等人窝在村子里确实让本就没有几分安全感的大明遗孤更加狐疑,杨廷麟还是比较信赖李四的人品。若是李四真是心向顺朝,早在京师的时候就把太子作为见面礼投靠李自成了,根本就用不着后面的厮杀。退一万步讲,即使是李四真的有这个心思,就算是大伙用些见不得人的手段把李四杀了,就能保证大家的安全?户村队的那些人可都是李四的死士,若真的杀了李四,两千多柄铁叉就能把大家捅成筛子。
    别说大明朝已经是昨日黄花,就算是大明朝安在,也没有人敢在刀把村动李四一根汗毛。这里的人可不大理会什么太子不太子,他们只知道李四,杨廷麟比其他人更清楚这一点。
    “李校典拼却性命不顾的于百万闯军中带太子而出,此等血诚世间罕有。万岁曾对李校典有托孤托国之重,我大明之存亡断续只在掌故旦夕,君臣之间万不可存疑。”杨廷麟果断承认了李四的忠诚,很直白的告诉众人要以大局为重。
    如今四面是敌,唯一可以作为倚仗的就是李四手中的两千叉子兵,要是在这个时候再和李四闹出什么生分,无疑是要断绝大明最后的希望。
    “我这就去找李校典商谈南下的事情,恳请殿下同行以示诚意。”大家都窝在李四的屋檐之下,不得不放下身段儿。带上太子和李四去谈,显得要隆重许多。
    “好,那我也去吧。”太子朱慈烺没有什么突出的优点,更没有特别的缺点,即便是在皇宫的时候也很少有太子的架子,随和的更象是个普通人。
    这么多大大小小的老师,太子总是表现出足够的敬重,言必听之计必从之,和他刚愎的老爹完全相反
    “太子多走转走转也是好的,起码要让这里的黎庶晓得大明血脉安在。”说话的就是断去大半截臂膀的长平公主。
    和唯唯诺诺的太子相比,年纪大一些的长平公主要稳重成熟的。
    在大家刚刚撤退到刀把村的时候,村民那种热情简直叫人无法接受。整篮的鸡卵、大块的风肉,这些朴实的村民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落难的王子和公主,就是那些不懂事的娃娃也隔着老远观望皇家人物的风采。这样的情形让众人生出大明民心依旧的感慨,甚至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要把大明太子的旗号打出去,天下百姓必然景从如云,恢复大明河山如反掌之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对皇家的热情在迅速消褪,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来送东西了。以前还有许多对皇家好奇的娃娃要侍卫驱赶,现如今根本就看不到这些孩子。
    东宫学官和太子每日聚在一起商议所谓的复国大计,很难感受到这些变化。但是长平公主很敏感的意识到了这一点,每天过来帮忙换药的那些妇人都缺乏应有的热情,中规中矩的给落难公主见礼之后,再也不如往日一般问这问那,而是例行公事的换完药就走。每当长平公主出来散步的时候,村民甚至很难多看她几眼。
    “大家是不是在逐渐的忘记大明朝?”这个问题让长平公主不敢去想,只能尽力的做出种种亲民举动,刻意摆出平易近人的架势……
    但人们谈论最多的依旧是李四如何如何……
    正文 第五十一章 人心呀,看清楚了再说
     更新时间:2009…9…18 9:36:43 本章字数:2711
    “诸位殿下安好,还住的习惯吧?衣食周全否?”李四简单的行个半礼。
    “和宫里差不多,饭里还有肉,李校典费心了。”太子朱慈烺也知道些民间的艰难,在皇宫里的衣食也寻常的很,对于生活条件并不挑剔。
    “长平殿下面色好了许多,要不要再派几个婆子过去?”
    长平公主虽然还是有些虚弱,气色却好了许多,起码已经能够下床走动,这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不错。
    “劳李校典处良多,不必再添置人手。”长平公主看着远处正离去的那群蓝衫青裤的人们,语气淡然的问道:“那不是本村村民的吧。”
    “嗯,是闯军。”
    “闯军?”杨廷麟立刻警觉,心中一个不祥的念头闪过。青蓝色是闯军的标志,杨廷麟早就察觉出来,一时拿不准李四是不是在和李闯做什么交易,强作镇定的问道:“他们听到了什么风声?”
    “没有,李自成忙的很,没有功夫注意咱们这个小村子。”李四笑道:“这些人自称大顺王师,来征集钱粮而已。”
    蓝衫青裤的装扮给长平公主留下的印象绝对是刻骨铭心,一看见这些人立刻就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