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甲申天变 >

第47部分

甲申天变-第47部分

小说: 甲申天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郾城的城墙和没有也差不多,不过郾城百姓的安全感却很高,有张祈丰这么个能人,比有坚城要塞管用多了。
    试看那些壁垒雄伟城门巍巍的大城,哪个不是遭受血光刀兵之灾?
    当李四索要郾城府库土地人口等案档的时候,经验丰富的张祈丰立刻就毫无保留的拿了出来。
    郾城的府库早就空空荡荡能饿死老鼠,张祈丰也不怕赴死军抢掠。
    然而这位赴死军的指挥使好似对府库的兴趣缺缺,而是把所有案档交给一个面貌萎缩形容如鼠的家伙。
    “老东西你尽快把百顷以上的大户统计出来,”李四笑着对魏无牙说道:“然后按照每亩一百三十斤计算田赋,我只征收这一年的,以前的既往不论。”
    每亩一百三十斤,相当于六成的产量,几乎把佃户上缴的地租统统拿走。
    张祈丰这才知道这位赴死军的指挥使大人的目标不是府库,而是那些大户的粮仓。
    “大人,不行啊,一百三十斤,这太多了,”张祈丰又拿出他对付李闯部和左部的老办法:“不如由备置筹集些粮米骡马,容我三几日的功夫……”
    “一百三十斤还多?”
    “实实的是太多了,按照这个数量征收,郾城饿死者众。”张祈丰脑门子上的汗都冒出来了。
    “饿死者众?哼……”李四哼了一声,不客气的说道:“这些地方士绅大户的地租最少也要在一百六十斤每亩,他们怎么就没有想想天下无地的佃户会不会饿死?我只拿一百三十斤还给他们留了口粮呢。我倒要看看,他们究竟是留粮食还是留性命。”
    腾腾的杀气让素来圆滑的张祈丰打了个突,想分辨几句却终于没有胆子开口。
    正文 第八十章 道不同
     更新时间:2009…9…18 9:37:08 本章字数:3387
    按照赴死军以往的作风,对这些骨子里都肥的冒油的地主士绅就没有客气过,从来都是抢干拿净,一枚铁钉也不会留下。
    可这回和以往不同,还真是给这些地方上的老爷们留了面子,仅仅是按照田籍索要粮食而已,并没有以往那种蝗虫一般的作风。
    对于这些士绅地主来说,赴死军的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
    江山易主的事情多了,可士绅地主从来就是风雨不倒,永远是地方上最大的实力派。无论是谁做了朝廷,都要拉拢一下的。
    一百三十斤的田赋,抵上朝廷十几年的税赋了。
    可是……朝廷,现在哪里还有什么朝廷?
    “别给脸不要脸,你们每年征收的田租都不止这么点,真要是逼急了我们,啥事情也做的出来。”
    少不得要发生些流血的事情,见血之后,地主们反而安分了许多。
    一百三十斤确实是太多了,可没有多到让大伙冒着生命危险的地步,仅仅是一年田租的大部分而已,还是买个平安吧。
    和白莲乱民大唱劝赈歌相比,赴死军的强力手段无疑更有实效。三天都不到的时间里,囤积在大户士绅仓房里的粮食就大部分归了赴死军。
    和以往的惯例一样,赴死军取得这些资材之后,并不是占为己有使其成为军粮,而是尽数交给他们身后的百姓。
    如果把整个迁徙队伍比作一个人地话。李四就是大脑。所做地事情就是协调和指挥这个整体。而赴死军则是人体上地双手。可以取得必要地资材。可以攥紧成拳头打击敌人。为身体开辟前进地道路。
    而那些数以万计地百姓则是血肉躯体。才是这个整体最为重要地部分。
    这些乡亲大多拥有军属地身份。子弟父兄多是赴死军成员。赴死军所取得地一切战果都要缴过来给他们。再经这些乡民之手按照一定规则统一分配下去。
    在没有系统地政治纲领之前。这种近乎于原始地方法保证了物资能够得到最有效地利用。更保证了赴死军不会蜕化成闯军第二。
    因为赴死军地使命是保卫和战斗。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不必去做。
    血缘和乡土这两条纽带。把整个迁徙队伍捏合成一个整体。朝着共同地目标不断前进。虽然在数万人地队伍中。只有赴死军才是真正地战斗部。但所有人都是在为这个整体服务地。
    除李四等少数几个人之外,谁也没有看出这其实就是一个全民皆民的大军,只不过大军中的大部分人是不执行战斗任务的螺丝钉而已。
    用未来的美好生活画一张大饼,用血缘和乡土关系捏合所有人,再加上李四的个人威望,这一切构成这个迁徙队伍的驱动力。
    看似原始而又简单的结构是李四目前所能达到的极限,在识字率只有千分之几的大背景下,在仓促的时间中,以明确的政治纲领和高度的组织度建立一个类似政权的组织,纯粹是天方夜谭。
    这样的结构或须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可眼下能做的李四已经都做了。
    “李家大兄弟,你这么抢掠民财与李闯何异?”
    这是红娘子找上门的第一句话。
    “你这么做只能使天下更乱。”红娘子脸色潮红,很激动的说道:“助贫救危唯有劝人向善,李闯前车之鉴不远,李家兄弟好生思量。”
    红娘子也曾亲生经历过李闯的抢掠,并且也曾认为这种抢掠很有必要,可是在李岩死后,她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弃使用暴力手段以劝赈为主。
    “你们劝赈的效果如何?”对于红娘子,李四还是很尊重的:“我想你也看到了,赴死军一个时辰到手的粮食就比你们唱几天劝赈歌更有用……”
    “那是别人畏惧你赴死军的武力。”红娘子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的本质。
    “我承认李家兄弟这么做是为了壮大赴死军而不是出于中饱私囊之心,”红娘子说的语重心长:“可你想过没有,天下人都如你这般明抢,岂不是越发的乱了?若要天下太平,当以情理动之……”
    “这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天下了。”李四说的同样语重心长:“外虏入寇,大变之在旦夕之间,为求壮大为求生存,没有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
    红娘子看着李四的眼睛,良久之后方才缓缓说道:“我劝李家兄弟放弃以武力迫人的手段……”
    “不行。”
    当然是不行的,象白莲教那样在大户的门口唱劝赈歌?李四绝对不会的。
    红娘子好似十分失望。
    “赴死军敢战敢死的名头我也听说了,有此强兵在手,李家兄弟必然能成就一番伟业宏图。”红娘子悠悠叹息一声,接着说道:“如今看来,李家兄弟你至多也就是第二个李闯罢了。”
    “我的赴死军和李闯确实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但根子里是不一样的。”
    “你有太子在手,有大义的名分,是吧?”红娘子面色苦楚的说道:“这和李闯也没有多大的分别。我晓得不能劝动李兄弟,自此仅劝李家兄弟一句,听与不听我也是要说的。”
    “请明言。”
    “天下之乱始自李闯,还望李兄弟以苍生万民为重,莫走李闯的老路。如若不然,纵是李家兄弟你纵横天下,也难免落个千载的骂名。”
    嘿嘿,为了这片土地,为了这个中华,我李四已经做了太多厚皮黑心之事,只要能挽此狂澜,我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计代价,还在乎什么身后之名。
    虽然红娘子和白莲乱民的手法大多是无用功,可他们和赴死军都是抗清的队伍,这也终究算是有个共同的目标。“我与李闯有何不同也不是三五句就能说的清楚,但请拭目以待,不出两年,就能看出。”
    “但愿李家兄弟能够记的今日之言,”红娘子和李四一样的心如明镜,知道赴死军和白莲教不是志同道合,很快就要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李家兄弟于我白莲教也有恩惠,红娘子说不出一个谢字,只要是杀鞑子救万民的事情,兄弟通檄一下,红娘子必报以涌泉。”
    “这是李岩李公子的《劝赈歌》,我已贴身珍藏经年,兄弟有了闲暇可以看看。”自从李四说出“不行”二字的那一刻起,双方就已经注定走不到一条路上。
    又是一个黎明,白莲乱民最先撤出郾城,向东而去。
    浩浩荡荡的队尾,是一通体红衣的女子。
    “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长臻。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那红衣女子高声吟唱着《劝赈歌》渐渐淡出李四的视野。
    “虽然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再有些日子,咱们完全能把这些乱民消化进来的。”魏无牙看着远去的人流,颇有些惋惜:“难道就让他们这么去了?咱们的那几顿饭可是全打了水漂呢……”
    “嘿嘿,以后的日子长着呢,咱们也该走了。”
    “四叔,咱们到底是要去哪里?”很少说话的路涧再不是当初的毛头小伙,眼光也开阔了许多,早就看出天下虽大,要觅一落脚之地是千难万难。从来也没有问过神人一般的四叔到底要带着大伙走向何处,今天还是忍不住问了。
    “这就要到了。”李四目视前方。
    “到了?哪里?”
    “我晓得了。”老神棍魏无牙恍然大悟,兴奋的一拍大腿:“再有十天半月的功夫咱们就可以落脚,哈哈,老魏我走了几千里的路程,终于要歇歇脚了,哈哈。”
    李四径自带领迁徙的大队南行,路涧还是摸不到头脑,问身边的魏无牙:“老魏,四叔是啥意思?这是要带大伙去哪里?”
    “笨呐,再有十天半月的路程,你说能到哪里?这还用问嘛。”
    “在跟四叔之前,我连刀把村都很少走出,我哪里知道要到哪里。”
    “快则十日,慢则半月,咱们就要进大别山了。”
    “大别山?”
    “嗯,大别山!”
    本卷结束
    正文 第八十一章 怪叔叔和小萝莉的幕后故事
     更新时间:2009…9…18 9:37:09 本章字数:2907
    大别山,衔鄂、豫、皖交界,南下可接长江而逼宁汉,北上可进豫皖俯中原。
    时令已过了最热的时候,天气却是一如既往的炎热难耐。
    葱莽的山峦交错,无数细小溪流潺潺而过,只要出了大别山,这些涓涓细水都是奔腾咆哮的大河。
    在大别山中麓偏东有一片类似于小盆地的区域,从北方迁徙过来的人们正在狂热的进行最基本的建设。
    伐木垒土,开山劈石,只十几天功夫,一片片低矮的茅棚已隐具雏形。
    在经历了千里大迁徙之后,乡亲们对于建设崭新家园的那种热情高的吓人。
    在这个血火刀兵的乱世,饥饿和死亡是最寻常的事情,在迁徙的过程中,大家已经见过太多的苦难。好在有神人一般的李大财神带领大伙找到这片人迹罕至的世外之地,终于有了落脚之地。
    祖祖辈辈的面朝黄体的人们不怕艰难,也不怕劳苦,只要给他们一个希望,就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就是女人和娃娃,也参加到建设当中,在男人人开辟出的一片片土地上撒下种子。
    因为错过了下籽的季节,只能种荞麦和青豆这些生长周期最短的作物。
    在这片群莽环绕的山峦之中,数以万计的人们正用双手进行着热火朝天的建设。
    因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传统地一日两餐已经改为三餐。虽然中午地这顿饭还让很多人不习惯。却绝对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会反对这样地习惯。大部分人巴不得经常可以多吃到一顿中午加餐呢。
    “杨督军。”脸色白皙地周文远还是一股子书卷气。说话也还是那么斯文:“若以一日三餐计。存粮至多能够支撑六十余日。是否要改回两餐?”
    自从周文远跟了赴死军之后。因为识文断字。很快就人就其才物尽其用地帮助赴死军做些钱粮统筹地工作。虽然一直没有正式地任命。也算是半个钱粮会计。
    粮食问题始终是困扰赴死军地最大瓶颈。尤其是在一日三餐地情况下。粮食地消耗激增。而作为钱粮会计地周文远地本职只是统筹计算。并没有决策使用地权利。所以很多细致工作还要报请李四裁定才可以生效。
    而李四这个赴死军地主心骨不在地时候。很自然就要请示二号人物杨廷麟。
    “要不就先改回两餐吧。等忠诚伯买粮回来再改为三餐。路指挥以为如何?”代表太子地杨廷麟尽量使自己照顾到赴死军地利益。几乎所有地事情都充分尊重李四地意思。如今李大财神外出买粮。自然而然地要征求骑马步兵指挥使路丙寅。
    这么做一来可以表示多赴死军的尊重,再就是杨廷麟本人虽然拥有一定的决策权,但真正执行起来还是要依靠路丙寅等这些赴死军元老的。
    “改来改去忒也麻烦,还容易引起人心浮动,”老路不改大大咧咧的作风,叼着个烟锅子说话都有些模糊不清:“我李四兄弟是啥样的人物?他办事你们还不放心?他说能弄回粮食那铁定能弄回来,大伙儿都放心好了。一日三餐的制度是李兄弟亲自制定,那肯定是早有准备,咱们给他改来改去指不定会改成什么乱七八糟的模样,依我看,就照这李兄弟的方略就是。”
    在老路看来,大智如妖的李四制定下的规则根本就没有改动的必要,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就咱们这几个臭皮匠,就是能到了天上,还盖得过李四兄弟?”
    “嗯,路指挥说的是,忠诚伯定下的章程肯定是有道理的,咱们只要萧规曹随就是。”杨廷麟本就不大担心李四买粮的问题,索性顺水推舟的把人情留给老路。
    赴死军扩张的速度太快,直接造成新兵的战斗力跟不上,在建设的同时,军事训练必须尽早完成。
    对于新兵,还是用的老法子,大强度的训练是根本,孬了熊了的家伙就用体罚和挨饿来整治,在这个时代,这是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方法。
    当年没有少挨揍的路涧继承了他爹的家长作风,对待新兵严酷的不行,拳打脚踢更是家常便饭:“这是为你们好,现在不流汗,就等着在战场上流血吧。眼下踹你们几脚,你们心里肯定把我八辈祖宗都骂翻了。等上了战场,你们会想起我的好处……”
    白天拳打脚踢的调教新兵,到了晚上就是(本书转载1⑹K文学网  www。⑴6k。cN)开忆苦思甜大会。大家都是受过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