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超级远东帝国 >

第75部分

超级远东帝国-第75部分

小说: 超级远东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属或者是复兴党在政府的高级官员。
政府这些高官的文章也让民间大概了解了政府的用意,对于政府这样的看法也有大量的人支持,只有少部分的主张废除儒学和各种习惯改用西方的文化和礼仪,还有的是部分的旧派的人力挺儒学和孔子,他们认为儒学才是正统。
那大部分的新旧两派的人马上就按着政府的引导对华西文化的取舍进行甄别,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新派的人在注重自己的西方思想的时候还不断地研究华夏的文化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取舍,而旧派则地对西方的思想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要演严格地把关,不能让不好的西方文化流进来。
“你看这个什么人类是猴子演变的根本就行不通,我们的祖先是神灵,怎么可能是猴子?”
“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至高无上的,你看他们却把龙当成邪恶的恶魔,这不是在侮辱我们吗,我不能要这个。”
“什么之乎者也的,难记死了,都是一些没用的东西却在不停地重复着,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迂腐无比。纵观欧美列强,那个是向我们的秀才一样整天在家读四书五经的,他们的工业和经济无不是理学而来,也就是你们所说的士农工商里面的工和商所造就的,你们却把他们比作最低贱的职业。”
“列强的教育也比你我们先进和开明,不想你们这样带进棺材也不愿把自己的才艺传承给后人,还处处留一手,国家就是败在你们这群迂腐的人手里的。为了帝国的崛起我们必须要打破门户之见,打破等级之见,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好东西流传和发展下去。”
“我五千年的泱泱大国怎么会比西方的文化差,我们的思想和文化只要运用得当的话也会是可以让帝国崛起的。这些留学归来的人肯定是被欧美列强给诱惑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思想,现在可以想象西方文化的侵蚀能力很强,我们要尽量不要让不好的文化流入帝国,这样会危害到帝国的利益。”
“……”
陈富等人在这期间也展开了几场很大的会议,在领会了秦宇意思的陈富立即当着众高层官员直接表明自己中立的立场,主张华西结合,确立华夏文化思想的主导地位和主体。陈富的意见也很符合大部分的官员的事情,绝大部分都赞同了,只有少本分的还在坚持着自己的意见。
就华西文化的差异很大,华夏的是集体主义,而西方的是个人主义为主,双方在各个方面有着不同的差异,不管是宗教信仰、饮食习惯、教育方式还是思维方式等都存在着差异,所以双方要汲取对方的文化是很难的,强制植入的话更加行不通,但是它们可以进行有效的互补。
很快新旧派的争端就慢慢地开始减慢了下来,因为他们已经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只有少部分的还在争吵着。旧派决定放弃沿袭几千年的学习方式,不再老是钻研四书五经,大量的外国有益的书籍都被他们提倡观看,还承认工商的地位;一系列的不好旧俗也被旧派给抛弃了,他们也不再针对留学归来的学生了等等。
新派则是同意保留有用的儒家思想,比如礼义仁智信和孝敬等习俗,还有大量优秀的儒家书籍也被进行修正,不能在误导国民的思想;初次之外他们还决定大力地提倡国画或者结合西方的画法进行发展,还有发展华夏特有的小说文化等等。
就在两方已经慢慢地达成共识的时候秦宇又开始头痛了,对于国民的服装和国语这方面很是头痛。
对于服装方面的话他是想用唐代的汉服来做官员在正式场合的服装,比如接见外国的领导、外交出使他国等等要专门穿着汉服,至于民间的话就提倡使用伪唐装,也就是西式裁剪的裁制方法改良的满族服饰,特征是立领、盘扣、对襟的“唐装”。
他还在想着用一个用什么语言来作为国语,因为现在各省都有着自己的方言,甚至还有些地方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这样会导致政令的不能快速下达以及政府政策的普及。
在过于一事上面秦宇更习惯后世的普通话,但是现在使用秦宇老家方言的高层官员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些官员现在都是用的方言一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学会北京的官话,所以秦宇很是纠结这个。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简体字和繁体字的考虑,两种字体都有自己的作用,简体字在于简单容易记住,这对于全国的大扫盲的效果很好,见效也快,因为绝大部分的农民都不怎么识字,所以容易教授这个。至于繁体字则是华夏沿用非常之久的字体,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文化底蕴,是华夏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现在华夏的知识分子都是学的繁体字,虽然繁体字很是复杂和难学,但是秦宇现在也很是熟悉繁体字,至于前世的简体字他基本用不到。
在前世的时候秦宇知道华夏只有台湾和香港等少数的地方是在用繁体字,内陆则是在建国后不久就使用简体字,繁体字本身就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所以他不相使用简体字。之前的扫盲运动秦宇也是用的繁体字,虽然见效慢,但是他等得起,毕竟这个不是一时间就能够改变的。
为了能够让帝国的子民更好地学习汉字,秦宇把前世的拼音给弄了出来,他让教育部门把拼音给普及到全国的中小学去,拼音成为必修课。
秦宇本来也想能一个国语的普选的,但是看到政府的官员和大部分的中央国会议员是华东一带的之后就放弃了,因为这样普选的话毫无疑问会是华东的语言获胜,所以就干脆自己来决定用北京的官话来做国语。
“陛下,为什么要用北京的语言来做国语,我们华东的不是很好吗?政府绝大部分的官员都能听懂,以后普及的话全国都会说我们的语言。”当秦宇把关于用北京的普通话来做国语的文件交到陈富的手上的时候陈富就不敢相信地问道。
秦宇摇摇头地说道:“北京的普通话是明清两代的官话,现在北京话是帝国最流通最广的语言,用它来做也可以避免无所谓的争端,我就觉得北京话很好。更何况现在我们的帝都就是北京,北京人当然说的北京话,如果强制让他们改语言的话将会引起动乱。
现今国内的方言非常之多,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作为国语来交流,这样的话就不会存在地区性差异了,当然帝国不会强制取消他们当地的语言,但是政府人员必须使用国语,而老师和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也必须使用国语,至于下课之后的话就随便。”
陈富听了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对于不他们老家的方言来做国语心里也还是有些不平,但是秦宇的命令已经下了他也无奈了。
第二天华夏帝国政府正式宣布使用北京的普通话作为帝国的国语,帝国会在全国推行国语,政府官员在办公时间必须使用国语,老师和学生在上课时间也必须使用国语,普通话是帝国的官方语言,帝国不取缔不约束各地方语言的发展,各少数民族也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但是上课时间必须使用国语。
同时还宣布汉服做为帝国官员接带外宾和出使外国服装,帝国倡议帝国的子民平时着装新式的唐装。
国语是北京的普通话高兴的自然是北京以及北方的人民,他们对于这个很是兴奋,他们说的话就要在全国推行,以后去到哪里都可以听到自己的语言不用怕不懂了。南方的各省民众虽然有意见但是没有太大的反应,虽然自己的语言做不了国语,但是自己学了国语之后就能和各省的人尽情地交流了,以后就不会出现语言不通的情况。
新旧两派对于这个很是赞同,北京的普通话是清朝的官话之一,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了,现在满清已经灭亡了,是时候让其他的语言取代满语的地位了。国语的确立能够加速各省的交流,这样能够促进全国的广泛交融,有利帝国人民的团结和向心力的凝聚。




第一百二十八章  华西文化之争(下)

纷纷扰扰的讨论还在进行,太多的东西要进行甄别了,文化这种东西关乎到的地方不少,一不小心就会酿成不好的结果。
虽然新旧两派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但是有些地方却无比的激烈。新派那些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很是受不了“之乎者也”之类的读书方法,他们强烈倡议改正这种方式,他们要求实行白话文。
旧派对于这个很是在乎,因为这是孔夫子留下读书方式,都使用了两千多年了,他们自认为很好,应该留下这个传统。
两派在这个方面争得很是激烈,在北大附近的一个茶楼,依然带着辫子的辜鸿铭和一干北大的学生、教师对上了。
辜鸿铭现在是旧派的核心人物,他一直主张一夫多妻制度,对于前清文化如缠足、长袍、马褂、辫子、纳妾,他坚持终身。他在帝国成立之后依然效忠于满清,头上辫子也没有剪掉,还特别反感新派对于孔子的反对,因为他还是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人,这不在看到北大的师生在谈论孔子的不是就站起来反驳。
“你们将国人近代遭受的磨难归罪于孔家学说,试问,两千年前之孔子何罪于今人哪?”辜鸿铭很是气愤地问道。
几个师生突然看到有人站起来问他们就多看了一眼,当他们看到那个辫子的时候都大笑了起来,想不到现在还有人留着辫子,如今可是华夏帝国而不是满清了。
辜鸿铭用手杖撩拨了一下自己的辫子后平静地说道:“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我的问题你们还没有回答呢。”
辜鸿铭的话让在场的师生都沉默了下来,对啊,自己心中的辫子时无形的,但是那都是过去了,现在已经是帝国的时代了。
一个学生问道:“这位先生,难道你对孔子之学难得用于今日之现状视而不见吗?现在是帝国的时代,华夏的新生,想要崛起就得废除孔子之学。”
“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自家不精将题目算错,却怪发明之人,毫无道理。若这也是新文化,那就是瞎扯。”辜鸿铭说完还用手杖重重地敲了几下地板。
提问的学生被问得哑口无言,在场的学生也是一阵骚动,有的还交头接耳地小声议论了起来。
“文化总是要革新的,因为时代在发展,世界总不能一成不变,现今西方之文化比我国之文化进步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引入新文化是不可逆的。
文言文这种难懂难学的在阻碍着帝国文化的发展,白话文简洁易懂,更适合我们现在的情况。我们常说科举误国误在八股文,八股文做得再好,不通新学,便不堪务实,不会做事,只会考试。帝国需要的是实务的人才,现今帝国政府就做的很好,但是我们应该培养更多的实务人才,这样才能强健国力。”鲁迅很是平静地说道。
鲁迅被蔡元培招到了教育部任职,因为北大缺少教师而让他身兼北大教师一职,这让提前进入了北大当教师,今天刚好和几个学生到附近的茶馆喝茶聊学术上的东西。
就在这时坐在旁边的客人也开始慢慢地靠近他们听他们争辩,有一围观的茶客问道:“文言文不是比白话文更简洁吗?你看像无能为力这些不是比白话文更简洁吗?”
鲁迅摇摇头说道:“无能为力用白话文来说就是干不了,其他的也可以用更简洁的词语来形容。”
“好”
“好”
学生和围观的众人都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实在是精辟,通俗易懂。
掌声听了下来之后鲁迅继续说道:“要振兴帝国,启发民智,就必须得废除旧文化,普及新文化,这样帝国才能获得新生。现在要实行新文化就得先对孔子的儒家学说进行审判,正如帝国日报所说的那样留下好的即可,无用的必须要废除,文言文就是首当其冲。”
“笑话,纵观世界,那个国家的统治思想不是自己国家和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思想,我们的文化思想就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儒家的思想当然也有不好的,但是不能否认它也有着自己的魅力和长处,文言文就是华夏一种文化传统,不应该废除,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采和底蕴。”辜鸿铭摸着自己的胡子说道。
“纵观人类世界,何谈可笑,在欧洲,他们汲取着世界的文化却又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我们的四大发明到了人家的手上就成了开疆扩土、壮大国家的利器,而我们却用来干嘛?做鞭炮、测风水,为什么他们却没有想到那些?
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束缚,千百年来儒学都是主流,其他的学说被打压得毫无崛起之机会,所有的人都在研究儒学而忽略了理学等的发展,导致现今之落后于西方的现状儒家思想有着巨大的责任。”鲁迅反驳道。
由于帝国的成立所以鲁迅并没有接触西方的马列思想,只是单纯地认为法美等欧美国家的思想比华夏的先进,没有后世的五四运动那时那么偏激。
“几百年前华夏还一直领先于西方,至于为什么到了现就如此的不堪,一个有大清的责任,也有着儒家墨守陈规的责任,但是这些都和文言文等有无关。正如帝国日报所说的,优良的本国精华文化要留下,而文言文等文化必须要留下,不能让帝国的文化出现断层。”辜鸿铭很是肯定的说。
“……”
两人不断地辩论着,听到消息的报社记者很快就过来了,他们发挥自己那惊人的手速把两人的话寄了下来,至于前面的对话也在学生和围观茶客那里要了回来,这样两人的对话就基本完整了。
报纸的刊报让很多的只是分子都认识了北京还有一个如此厉害的人才——鲁迅,作为帝国教育部的一员鲁迅迅速被人们熟知,而另一个的辫子以及那句有形和无形的辫子的妙语也让人们记住了。
新旧两派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讨论白之前更加地激烈了,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的,帝国日报自从刊报了那些官员的意见之后就没有再发过关于这些的文章。
对于民间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秦宇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不会废除文言文的,因为这是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但是他也不会全面使用文言文。白话文将会成为全国平时通用的文体,至于文言文更多的是当做一种文化来对待,在隆重的节日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