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 >

第4部分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第4部分

小说: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听说,有人提议你担任总书记,是吗?”       “是的,可是这是你自己的错误呀。我们给你说过多少次,不能再这样 下去了,可是你常常离开政治局会议,把门关得啪啪响                                   ” (26)      斯大林对基洛夫的这样的谈话是否具有什么政治含义呢?是了解情况, 商谈国家大事,还是摊牌呢?      十七大会议期间和会后,斯大林与基洛夫仍保持过去一直存在的良好关 系,但是 《真理报》上突然发表一篇对基洛夫进行人身攻击的小品文,文章 虽没有提基洛夫的名,但谁都知道指的是基洛夫。另外,在一次政治局的会 议上,甚至提出了基洛夫远在十月革命前写的一篇文章中的某个观点,对其 进行了批评。这些在以往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实际上是向基洛夫发出警告的 信号。      代表大会以后不到一年,基洛夫就被暗杀了。接着几年内十七大的代表 受到了无情的镇压。后来,苏联史学界有人把这次代表大会称为“被处决者” 的代表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总共1966名代表中有 1108人被镇压,大会选 出的139 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 98 人被镇压,占总数的 70%。 (27) 人们把联共 (布)十七大前后一场隐蔽的政治斗争、基洛夫的死以及此后的 大清洗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得出斯大林插手谋杀基洛夫的推论,不是没有道 理的。或许正是根据这样的分析,《大恐怖》一书的作者、美国历史学家罗 ·康 奎斯特,在回答 《莫斯科新闻》周报记者关于“谁是杀害基洛夫的幕后人” 的问题时说: “看来,几乎所有苏联的政论家都认定这是斯大林的罪行。或 许,证据材料不存在,但是,任何别的解释看来都不符合公认的事实。”(28)      以上就是有关基洛夫被谁杀害的三种主要说法。当然,从基洛夫事件的 政治和历史意义来看,最重要的事情并不在于对基洛夫究竟是谁害死的这一 问题的考证,而在于基洛夫事件对苏联历史发展的影响。基洛夫案件在苏联 历史、国际共运史和世界历史上的意义就在于此。而在这一点上,对基洛夫 之死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却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即不管基洛夫死于个人报复 者之手,还是死于斯大林之手,还是死于其他什么集团之手,他的死是被斯 大林利用来作为一种借口,以镇压和消灭原反对派以及一切反对他的集权统 治和个人迷信的人。而在当时它是一种令人信服的借口。原苏共中央监察委 员会领导人谢尔久克谈到了这一借口。原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列平在 苏共二十二大上也说: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被暗杀的事件被斯大 林和与他接近的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利用来作为对他们不称心的人,对我 国著名活动家进行迫害的借口。” (29)30 年代苏联最高法院副院长克拉希 科夫的养女莉季娅·沙图诺夫斯卡娅,当时生活在克里姆林宫,对苏联高层 领导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她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对基洛夫事件的看法: 
… Page 15…

 “尼古拉耶夫暗杀的结果首先把最危险的对手,党的第一书记这一重要职务 的唯一竞争者清除出政治舞台。不仅如此,它还给斯大林带来了另一种结果, 也许是最大的好处。其最后结果给斯大林创造了他久待的时机,使得他建立 了巨大恐怖组织,并开动恐怖机器首先清洗那些能成为他前进路上障碍的 人,然后清洗他一贯仇视的、被他的独裁气势吓坏了的党内所有的 ‘老近卫 军’”。 (30) 《布哈林政治传记》的作者说得更明确,他说,基洛夫之死 对于斯大林来说, “不仅除掉了他的主要政敌,而且还为进行一次新的、更 大规模的恐怖制造了借口”。 (31)      就在基洛夫被害的当天晚上,斯大林就用电话从列宁格勒发出了三条指 令,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书记叶努基泽予以签发作为苏共中央执行委员 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修改苏联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在没有征得政治 局同意的情况下发出的指令,政治局在两天以后才以个别征求意见的形式非 正式通过。指令如下:      1。指示调查人员迅速审查那些被控告为准备或实行恐怖活动的人的案 件。      2。指示司法机关不要考虑对犯死罪的人执行死刑可否赦免,因为苏联中 央执委会主席团不可能考虑接受这种申请。      3。指示内务人民委员部机关对上述罪犯一经判决后立即执行死刑。(32)      实际上,这是在和平时期作出的实行恐怖的决定。因为根据这三项决定, 公安司法部门可以把任何 “政治事件”当成恐怖来惩治。加速调查程序和处 决,只能使调查机关进行表面的审查和干脆的伪造,使公安和司法机关不顾 任何法制,随意进行镇压。      引起人们思考的还有一点,即斯大林未必可能在出事当天从列宁格勒发 出上述指示。因为斯大林是乘火车到列宁格勒的,而列宁格勒离莫斯科有650 公里之遥,他恐怕只能在 12月2 日拂晓到达。可是上述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团的指令,所署日期确实是 12月1 日。可见,斯大林在出发之前已发出指示, 而在列宁格勒只是指示签署指令并下发有关机关。12 月 10 日,苏联刑事诉 讼法新增加的第466—470 条付诸实施;这些条款反映了上述指令的精神。      当时还通过了一项《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 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在侦查和审理恐怖组织和对苏维埃政权工 作人员进行恐怖活动有关事宜进行如下修改:      1。有关这些案件的侦查工作不能超过 10天。      2。控告结论在正式开庭审判前一昼夜交给被告。      3。原告、被告双方都不参加审判。      4。不接受判决上诉书和赦免请求书。      5。极刑判决被宣布后立即执行。      这些规定是对社会主义法制严重的歪曲和破坏。它为执掌政权的人任意 迫害和镇压干部和群众,实行恐怖统治,提供了法律根据。      基洛夫的灵枢停放在莫斯科联盟官圆柱大厅,最高领导人站在两边守 灵。据报道:斯大林守灵时,因失去朋友和战友而万分悲痛,并怀着对基洛 夫的 “深切”爱戴几次俯身灵枢,亲吻死者。季诺维也夫也表达了自己的哀 悼之情,但 《真理报》拒绝刊登他的悼词。在1936年第一次莫斯科公开审判 时,维辛斯基还就此发作一番: “这是一个恶棍、凶手在哀悼他的牺牲品! 哪里见过这样的事呢?用什么话,挑选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个人的卑鄙和 
… Page 16…

下流呢?这是侮辱!奸诈!两面派!阴险!” (33)究竟谁是恶棍,谁在哀 悼自己的牺牲品。历史有时确实被完全地扭曲了。      12月4 日,内务部列宁格勒分局局长麦德维基被宣布撤职,他及其7个 同事因在保卫基洛夫问题上的失职而受审,但其中没有扎波罗热茨。新任分 局局长是雅哥达的亲信阿格拉诺夫。同时公布了一长串被捕的白卫分子的名 单,他们被说成是参与了基洛夫事件。按照新的刑事法典,对他们进行了审 讯。苏联最高法院巡回军事法庭来到了列宁格勒,审判长伊·马图列维奇宣 布判处37 名对苏维埃政权领导人进行恐怖活动的 “白卫分子”死刑。在莫斯 科,军事法庭由更加严厉的弗·乌尔里赫担任审判长,他宣判了39 名 “白卫 分子”的死刑。12月13 日,乌尔里赫在乌克兰宣布判决28 名乌克兰人死刑, 几乎所有的人都属于知名的作家和文化教育界人士,其中只有一个年轻的外 交官和一个诗人曾在德国呆过,其余的人根本没有出过国。尽管如此,三次 被处决的绝大多数人都被宣布为白卫分子,是从国外秘密潜入国内进行恐怖 和破坏活动的。除了公开的判决外,还有不少秘密的处决。列宁格勒的监狱 已经暴满,为了新的逮捕的需要,常常在监狱的地下室里枪决人犯。全国出 现了一股逮捕的浪潮,政治上受到怀疑的21 人朝不保夕。国内战争结束后的 10 年和平安定的时期因基洛夫事件而突然中止。注释:① 《赫鲁晓夫回忆 录》,北京 1988年版,第 111页。②阿·基里林娜: 《背后的枪声:基洛夫 的生与死,事实与说法》, (苏)《红星报》,1988年 11月12 日。③ 《背 后的枪声:基洛夫的生与死,事实与说法》。④⑤ 《背后的枪声:基洛夫的 生与死,事实与说法》。⑥斯蒂芬·科恩: 《布哈林政治传记》,北京1988 年版,第529 页。⑦亚历山大·奥尔洛夫: 《斯大林肃反秘史》,江苏人民 出版社1988年版,第21 页。      ⑧罗·麦德维杰夫: 《让历史来审判》上卷,北京 1983 年版,第 256 页。      ⑨ 《斯大林肃反秘史》,第13页。      ⑩ 《赫鲁晓夫回忆录》,第765—766 页。       (11)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上册,第331—332 页。       (12)尼·赫鲁晓夫、维·维达利: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苏共“二十 大”日记》,北京 1989年版,第 18页。       (13)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报告,载 《苏共22 大速记记录稿》, 莫斯科 1961年俄文版,第2 卷,第583 页。       (14)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下册,第1298页。       (15)罗·麦德维杰夫: 《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北京1989年版,第 162页。       (16)罗伯特·康奎斯特: 《大恐怖》,纽约1968年英文版,第 46 页。       (17) 《华盛顿邮报》1990年9 月24 日。       (18)扎尼·罗卡: 《我在我写的书中试图了解斯大林》,罗卡与《莫 斯科新闻》记者阿·哈佐夫的谈话,载 《莫斯科新闻》1989年 1月29 日。       (19)奥·哥列洛大、尤·托姆斯基: 《米哈伊尔·托姆斯基——他是 怎样的人?》,载 (苏)《劳动报》1988年4 月20 日。       (20)阿·斯米尔诺夫: 《共产党争取实现列宁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计 划的斗争 (1925—1937年)》,载 (苏)《历史问题》杂志1964 年 6 期, 
… Page 17…

第61 页。       (21)阿·米高扬:《第一次没有列宁》,载(苏)《星火》周刊,1987 年第50 期,第5 页。       (22) 《苏联共产党史》,莫斯科1962年版,第486 页。       (23)安东·安东诺夫—奥夫申柯: 《一个刽子手的官运》,载(苏)  《星》杂志,1988年第9期,第 100页。       (24) 《真理报》1964年2 月7 日。转引自 (苏)法律文献出版社《死 后平反者》第一卷,第39 页。       (25)盖·纳加耶夫: 《基洛夫传》,北京 1985年版,第457 页。       (26) 《一个刽子手的官运》,第100页。       (27)JI ·邵武勉:《个人迷信》,载《哲学百科辞典》,莫斯科1964 年版,第3 卷,第 116页。       (28) 《一个非目击者的观察》,罗伯特·康奎斯特与《莫斯科新闻》 周报记者的谈话,载 《莫斯科新闻》,1989年3 月26 日。       (29)《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下册,第1034—1035 页。       (30)莉季娅·沙图诺夫斯卡娅: 《克里姆林宫中的生活》,北京1989 年版,第83 页。       (31) 《布哈林政治传记》,第529 页。       (32)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第17—18页。       (33)罗怕特·康奎斯特: 《大恐怖》,纽约1968年英文版,第 51 页。 
… Page 18…


… Page 19…

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 
… Page 20…

                           第一章嫁祸于入 这不是根据法律的审判,而是政治审判。                                                                ——加米涅夫 
… Page 21…

                         1。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被捕      1934年 12月16 日夜,列宁的战友和学生,列宁在世时的联共 (布)中 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突然被捕。      是不是发现了他们谋害基洛夫的材料呢?不是。      是不是凶手尼古拉耶夫交待出什么重大线索牵连到他们呢?      也不是。      那么,究竟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什么突然被捕?关于这一点,联共  (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叶若夫后来在1937年2~3 月党中央全会上作出了明 确的回答。他说,按照斯大林的提议,基洛夫被害一案的侦查工作,立即被 纳入到指控前季诺维也夫反对派成员犯下这一罪行的轨道。他引用了当时斯 大林对他说的话:       “到季诺维也夫分子中寻找凶手吧。”①斯大林的指示和以后的工作暴 露出基洛夫事件的真正的政治意义。如果说基洛夫被害的根由还不能最终确 定,有待于苏联政府披露事件的真相的话,那么, 基洛夫事件至少是被利用 来达到既定的政治目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消灭联共 (布)内的原 反对派。我们在前面已经列举过赫鲁晓夫等在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上谈到 的看法。他们说,似乎有人等待着基洛夫事件的发生,以便以此为借口,掀 起一场大规模的镇压党内原反对派的运动。这一政治目的不仅为后来举行的 莫斯科三次大审判的实践所证明,也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 1934年 12月 被捕前后的政治现实所证明。      基洛夫事件发生的当月,联共 (布)中央委员会就明确指示各地党组织 和党员们要提高警惕,将隐藏在党内的前反对派分子揭发出来,将他们开除 出党并予以逮捕。原反对派这时被赋予近乎阶级敌人的政治含义。对他们的 斗争,对这些早被压垮、现在绝大多数老老实实为党工作的人的斗争,升格 为对敌斗争。      了解苏联史和联共 (布)党史的人都知道,在联共(布)党内斗争中,  “反对派”一词出现于20 年代初期,担当时 “反对派”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